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按照社會學的定義,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財富的總和與凝練。文化既包括物質財富,也包括精神財富。不同族群或國家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因文化的共性,人類得以在同一個星球上和平共處;因文化的個性,不同文明之間才能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并且創造出新的文化。以此為背景,每個國家、每個族群需要傳承自己的文化,善于介紹和傳播自己的文化,從而使自身文化因“統一”和“多元”而盡可能地贏得其他文化的認同與接受,為推進世界文明的不斷發展貢獻力量。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文化憑借獨特的魅力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對于中華文化的要義,辜鴻銘在其著名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中,情感飽滿地贊美了中華文化的特質,認為“(中國人)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在辜鴻銘的眼中,中華文化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同情的力量;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心靈的文化,“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1]。對于中華文化可能給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一文中指出,“如果人類將來日益聰明,想到他們需要內心的和平和幸福,他們就會轉過來注意中國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2]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凝練,是中華民族靈魂的依托。在中國步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一百年新階段之際,中華文化的傳承、建設與傳播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在2005年發表的文章《文化是靈魂》中,這樣分析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3]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等的提出,文化交流越來越成為促進理解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赴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會議,并出訪中亞和南亞四國時,“文化”一直是關鍵詞。在訪問斯里蘭卡和印度時,習主席指出:“中國將擴大同南亞國家人文交流,未來五年向南亞提供一萬個獎學金名額、五千個培訓名額、五千個青年交流和培訓名額、培訓五千名漢語教師。”他在印度發表演講時,也充分強調文化交流的要義。同樣地,亞洲國家也贊同增進文化了解對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建設的重要作用。2014年9月18日,習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演講,在接受采訪時,印度北阿肯德邦杜恩大學教授曼德拉爾表示非常贊同中國提出的策略,認為“借助兩國人民密切交流帶來的文化理解,可以夯實兩國多領域合作的基石,只要民眾人心相聚,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4]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就是凝聚中國力量。

總之,文化是一種獨特的軟力量,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夠在當前國際關系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發揮化解糾紛、促進理解、增進共識的獨特作用。中華文化飽含中華民族的創造,成為中國發展戰略的智慧來源。從“和平發展”到“和諧社會”,再到新一屆政府提出的“親、誠、惠、容”,中國的重大方針都印證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因此,中華文化需要“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幫助國際社會準確解讀中國所秉持的發展原則,澄清因文化差異而對中國造成的偏見和誤解,盡可能地贏得世界的理解與支持。

然而,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途徑,其中華人華僑是推動中外文化會通交流的重要實踐者和理想的溝通者。從最近的調查情況看,海外華人華僑不僅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而且逐漸融入主流社會,并且在很多行業發揮了引領作用。根據《國際人才藍皮書: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的統計,“我國海外華僑華人超過了五千萬,其中專業人士約有四百萬,主要集中在美歐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國。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海外華人群體,這個行業分布以高新技術、教育、金融等領域為主的特定人群常被看成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和科技變革的引領者。對中國來說,‘兩彈一星’年代如此,現在和未來同樣如此”[5]。在一國外華人華僑相對較多的國家,來自中國的人口已經成為主要的海外人口。以澳大利亞為例,它是中國第七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6]。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的統計,截至2013年6月30日,27.7%的澳大利亞人口出生在海外。來自中國的人口占全澳總人數的1.8%,僅次于來自英國(占全澳總人口5.3%)和新西蘭(占全澳總人口2.6%)的人口[7]

一直以來,絕大多數的海外華人華僑懷著對祖籍國的深刻情感,抒寫了感人至深的愛國篇章。這些愛國僑胞在祖國災難深重的時候,挺身而出,他們中有成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僑界楷模陳嘉庚(1874—1961年),他為反對日寇的侵略,積極組織籌款,并且號召抵制日貨,結果工廠被焚毀,而他卻誓不低頭;他們中更多的是平凡大眾,以赤子之心,愿為祖國奉獻出寶貴的生命,例如:抗日戰爭時期喊出了“沒有國哪有家”的“南洋華僑機工”[8]

圖0-1 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

1949年10月以后,海外華人華僑為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中國的發展,海外華人華僑有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向世界傳播中國形象。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在澳大利亞的傳遞為例,當地華人華僑自發組織起來,以浩大的場面、飽滿的激情歡迎最終將到達祖籍國首都北京的神圣火炬。這份心意和熱情震撼了世界。

不能回避的是,部分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已經開始淡漠,個別的人甚至不再承認自己是華人(Chinese),而是對象國的人。這一點在海外青少年華人華僑中的表現相對比較明顯。舉例來說,2015年4月,上海東方衛視的著名節目主持人曹可凡以他的家族史為素材,出版了著作《蠡園驚夢》,講述家族前輩們的家國情懷。在介紹寫作這部書的初衷時,他分享了自己的經歷。1995年,曹可凡在美國做節目期間,看望了住在華盛頓的二叔。在吃飯的時候,他的堂弟也來了。雖然堂兄弟倆是同根同族,可是交流起來并不順暢。堂弟是美國出生的華人(American born Chinese, ABC),不講中文,而且覺得中國不過是一個遙遠的國度。在交談時,每逢涉及中美關系的話題,堂弟經常是“我的國家(my country)怎么樣,你的國家(your country)怎么樣”。曹可凡說,“我的國家就是你的祖國(My country is your country)”。堂弟卻否認,“不,你是中國人,我是美國人(No, you are Chinese, I am an Ameri-can)”。[9]對此,曹可凡的回答是,“不,你不是美國人,你只是美國公民(No, you are not American, you are only American citizen)”。所以,曹可凡覺得雖然來自同一個家族,可是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堂弟)這樣的海外華人華僑青少年對自己的家族所走過的道路完全是陌生的。

圖0-2 2008年旅澳華人華僑迎接北京奧運會火炬通過堪培拉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需要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這其中海外華人華僑是極為寶貴的資源,他們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介紹者。目前的大形勢是:一方面,中國已然身處時代前沿,因此中國形象也隨之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在交疊而生的挑戰中,中國形象的建設與破壞、展示與曲解,中華文化的傳播與遏制因關乎民心的爭取而勢必成為各方博弈的焦點之一。另一方面,海外華人華僑的情況發生了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優秀華人成為當地精英,因此他們對祖籍國有了新的訴求和期待。此外,海外出生和長大的華裔對祖籍國的認知和了解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那么,如何在新的發展條件下,繼續發揮好海外華人華僑的優勢,助力他(她)們講好中國故事,我們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情況,更為精準地把握其中的影響要素,尤其是海外華人華僑的迫切需要,最終提出具有規劃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計劃。

為此,第一,本書聚焦當前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以區域和國別為單位,通過融合國際政治、國際經濟、社會學和國際傳播學等學科的理論,提出測評模型,分析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狀況。在研究中,依據“輿論學”對受眾的分類標準,將海外華人華僑分為“意見領袖”和“青少年”兩類。第二,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分析影響當地華人華僑“意見領袖”和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核心要素。第三,依托上述研究,本報告將分析我們現行策略的成功之處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為更加充分地發揮海外華人華僑的作用,以中華文化為途徑,為實現“中國夢”,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內政外交新舉措的對外傳播提供決策依據和策略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开阳县| 安陆市| 福海县| 福海县| 望都县| 阿拉善左旗| 海丰县| 云南省| 高安市| 涞源县| 镇原县| 六盘水市| 眉山市| 深圳市| 新干县| 华容县| 新郑市| 双桥区| 崇州市| 潞城市| 宾川县| 寿光市| 孝义市| 泽库县| 孟津县| 吉木萨尔县| 德保县| 永登县| 诸城市| 那坡县| 江油市| 庄浪县| 融水| 苏尼特左旗| 沁源县| 丹凤县| 新源县| 秦皇岛市| 大邑县|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