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互聯網交互性辨析

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不同,互聯網基本是交互性的媒體,能夠促進信息接收者參與信息交流過程。與之相關,在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信息網絡傳播權范疇或判定是否構成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方面,交互性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就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規定而言,這主要體現在WCT第8條或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規定的“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與此相關,考察公眾是否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就成為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件中認定是否構成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關鍵。[26]那么,研究者或法官把信息網絡傳播的交互性理解為公眾可以絕對控制作品獲得過程是否正確和全面,就是值得研究的問題。[27]以下首先考察交互性的基本概念,然后探究它在互聯網傳播中的含義。

一、交互性的含義

根據《韋伯斯特詞典》的解釋,“交互的”(interactive)是指:相互活躍的;涉及使用者的行動或輸入,特別地,屬于或者是一種涉及使用者指令或反應的雙向電子通信系統(如電話、有線電視或計算機),或與之有關。[28]以此理解,“交互性”(interactivity)的基礎含義是互相或交互的支持與促進,特別含義是指涉及系統使用者的行動或輸入信息的性質,該性質尤其存在于電話、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等能夠獲得反饋信息并可以對系統或其信息輸出加以調整的通信或媒體系統。歸納二者,可知交互性的基礎含義是指兩事物相互影響,特殊含義是指信息接收方能夠對信息輸出產生信息反饋,且信息輸出方可因反饋的信息而調整信息輸出的內容或形式。交互性的特別含義可為其基礎含義所覆蓋。

《韋伯斯特學習詞典》對“交互的”解釋更為清晰:對使用者的行為或命令等進行反應的設計,如交互軟件或交互網站;要求人們互相交談或一起做事,如交互學習。[29]《牛津詞典》把“交互的”解釋為“兩個人或事物互相影響”,具體可指在計算機和用戶之間的信息雙向流動,或者針對使用者輸入的反應,例句包括“與印刷機和電視媒體是線性的與單向的不同,互聯網是交互性的和回應性的(responsive)”“交互性電視(interactive TV)將具有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和聊天等新特性”“交互性打字軟件的有趣游戲和練習可幫你學習打字”。[30]《現代漢語詞典》對“交互”的解釋包括“互相”“替換著”和“相互聯系交流”三方面的含義。[31]

綜合以上各詞典的解釋,可知“交互的”或“交互性”的一般含義是指兩個或多個人或事物之間具有信息交流(包括信息傳輸和反饋)以及由此產生的相互作用。在互聯網環境下,交互性可以體現在信息的輸出、接收、反饋和行為調整等多方面,其中包括信息接收方和輸出方的相互影響,如在交互性網站中所體現的情形。關于互聯網環境下的交互主體,雖然也有“人機對話”或交互軟件操作中的人與機器(計算機或軟件等)或人與信息之間的“人機交互”或“人信交互”,但在一般意義或最終意義上,人們所稱互聯網的交互性注重的仍然是人與人的信息交流與交互即“人人交互”,因為只有“人人交互”才是互聯網空間或網絡共同體的“社會”基礎和交流基礎。

人類是社會存在,相互之間組成多樣化的社會關系,同時人類個體之間又有內在差異,具有相對獨立性(包括社會地位、個人心理與思想等),為此人類又需要交流,交互性也正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特性之一,對于維持社會關系、社會交往和社會心理都不可或缺。人類之間的交互也因而具有社會含義,即能夠有助于維護社會交往,促進社會交流,維護社會公共領域。這種人人交互的社會含義在互聯網空間仍然適用,并且在自媒體、即時通信等交互軟件促進下,網絡空間的人際交互甚至可能超越了現實社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傳統媒體語境下,或者在互聯網語境下,人們對交互性概念的使用都有較大隨意性,從而造成交互性含義的模糊,以至于有研究者稱,交互性從未被較好定義。[32]

二、互聯網的交互性含義

在互聯網信息傳輸過程中,信息發布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交互性不言而喻。在已有互聯網物理連接(有線或無線)的基礎上,網絡用戶首先需要在其計算機終端(或其他移動終端等)啟用TCP/IP協議等(這意味著他選擇全球通用的互聯網通信協議接入互聯網),然后使用網絡瀏覽器,鍵入要登錄的網絡域名(domain name)或IP地址,遂開始向目標網站發出信息,啟動數據傳輸過程。如果網絡聯系通暢且目標網站沒有設置技術障礙,網絡用戶就會收到目標網站發來的數據包,用戶就可在其終端上觀看、瀏覽或下載相關網頁的內容。這期間,網絡用戶終端接入互聯網、啟動數據傳輸、接收信息、瀏覽信息等過程本身充滿了交互性,因為若沒有交互過程,互聯網傳播就不會啟動和完成。在此基礎性的交互過程基礎上,才會產生廣泛而多樣化的互聯網交互性。

結合上述交互性的含義和互聯網的基礎,可知在互聯網環境下,交互性可有技術(數據流)、思想(作品內容)、社會三個層次的含義。技術的交互性是指互聯網數據通信的交互性,它由互聯網的架構(包括物理基礎和多種通信協議)所定義和維護,是數據流的交換和交互,也是互聯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互性。技術的交互也是其他互聯網交互性的基礎,因為如果沒有互聯網數據包的交互,就沒有互聯網通信和其他層次的交互性。思想的交互意指人們在感受各種可認知信息(如閱讀或欣賞各種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作品)后產生的思想上的交流與相互影響。社會的交互性是指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中由此產生的廣泛交流與交互,它既造就了網絡文化的交流和交互,也促進了現實社會的交流與相互影響。概言之,網絡空間的交互性有技術、思想和社會三個逐漸抽象的層次的含義,其物理基礎和信息基礎是互聯網數據流的交互,動力則是作為社會存在的人類的交互本性。正是基于多層次和多樣化的交互性,互聯網才可被稱為交互性媒體(interactive media)。

針對多層次和多樣化的互聯網交互性,研究者在討論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或界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中的交互性時,就需理解他所稱的交互性是哪個層次的交互性。在其基礎上,人們才可真正掌握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技術基礎和法律要件,否則就可能屬人云亦云,相關討論就可能屬無的放矢,對法律的解釋或案例的批判也就難免偏頗乃至荒謬。

三、傳播學語境下的交互性

在傳播學語境下,研究者多從思想或作品交流的角度討論互聯網的交互性。例如,有人把網絡交互性分為四個水平,分別體現為互聯網上的觀看、導航、使用和程序化過程。觀看(watching)僅是簡單操作,交互性最低,甚至沒有交互性;導航(navigating)是指用戶在不同的網頁或頻道之間切換,有一定交互性;使用(using)是指用戶使用網絡傳播的內容,從中汲取有價值的思想,交互性程度較高;程序化(programming)是指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界定術語、提供方法和控制交互體驗等方式實施過程控制,從而能夠實質參與問題解決過程,有最強的交互性。[33]但研究者多認為,讀者通過導航瀏覽網頁具有積極的交互性,因為他可以通過個性化的方式獲得多種信息。[34]傳播學專業的艾略特(King Elliot)教授認為,不把觀看理解為交互性過程是錯誤的,因為它需要網絡用戶投入最多的注意力,并且讓用戶閱讀也是實現信息提供目的之根本途徑;相對應地,網絡用戶在網頁間切換的導航式瀏覽并不具有交互性,“它只能表明用戶尚未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而只有當用戶在某處停留,才說明內容對他有了意義”[35]

艾略特教授認為,人們所稱的互聯網交互性包括用戶控制內容(user control over content)的交互性和信息生產者與接收者之間信息反饋的交互性兩種,但兩者并不相關,其交互性的含義也不相同。信息接收者與生產者之間反饋的交互性是真正意義的交互性:與單向度的傳統媒體相比,雙向傳播的互聯網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信息生產者與接收者的關系。[36]與此相比,用戶控制內容的交互性僅指用戶在獲得或控制內容方面有一定的主動性,如他可以在由ISP控制的網站上制作個人主頁,或在網絡電臺網站上制作個性化節目列表等,從而使它們成為符合其個人品位的個性化信息庫,網絡也因而成為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交互性平臺。[37]但是這種把用戶控制內容獲得順序理解為交互性的觀點具有內在缺陷,它相當于把用戶對作品的獲得行為混淆成了交互性。事實上,用戶雖然實施了主動獲得作品的行為,例如建立了個性化的數據庫(歌曲列表或個性化電臺),但他所收集的或看到的信息或資料仍然有賴于信息生產者或ISP提供,用戶的個性化選擇也難以通過信息反饋等形式直接影響信息生產者或提供者(如新聞機構),也沒有改變它們與網絡用戶之間的關系,這也意味著在信息生產者和網絡用戶之間沒有必然的交互性。[38]

此處所稱的兩種交互性分別關注用戶的主動行為以及信息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反饋交流,但如艾略特教授所論,二者并無必然聯系,即網絡用戶在互聯網上主動選擇信息的行為并不必然導致他與信息生產者發生實質的反饋與交流。例如,世界范圍內眾多網絡用戶對于聯合國(UN)網站的訪問、瀏覽或下載,并不必然促進訪問者和聯合國或聯合國網站之間的反饋與交流,除非該網站是專門的交互性網站或設置了評論、留言等交互性反饋機制。如果網絡用戶僅是對處于互聯網空間的信息或資料進行簡單的獲得(access,包括瀏覽和下載),并不必然在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即用戶之間產生交互的效果(當然互聯網信息數據層次的交互性仍然存在)。這意味著,用戶控制內容獲得方式僅指用戶被賦予針對作品等信息獲得過程(時間和地點)的控制,它并不必然產生實質意義上的交互性。[39]

研究者關于互聯網交互性的多元化認識,既表明互聯網環境下交互性的復雜多樣,也表明人們對交互性理解的多元化。這也說明,在互聯網傳播領域關于如何界定互聯網的交互性并無統一標準。在互聯網傳播領域,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仍然基本是生產者控制信息的上載、存儲和傳播,消費者即網絡用戶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者,二者之間的實質交互性似乎并不比傳統媒體高很多。例如,聯合國網站的瀏覽者與聯合國或其網站之間的交互性似乎并不比一般公眾和聯合國之間的交互性高。盡管在技術或數據交換層次互聯網的數字傳播要比傳統媒體有更廣泛的交互性,并且在思想的交互性方面交互性網站要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大的交互性,但就作為數據庫的一般性網站而言,信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并未徹底改變,它們之間的交互性也未必得到良好建立。[40]

四、自媒體時代的交互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網站交互性功能的增強,尤其隨著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技術以及各種APP軟件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逐漸深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信息生產者和網絡用戶之間以及網絡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得以大幅提高。每個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和傳播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互聯網的交互性時代才蹣跚到來。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在互聯網空間已經實現了信息生產者與消費者間完全的交互性。

相對應地,互聯網內容產業的創作和傳播也得到快速擴展,傳播的內容主要由“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過渡到“用戶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和“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等多種形式共存,顯示網絡用戶在逐漸深度參與互聯網內容創作。[41]其中,影視作品是專業生產內容的代表,博客、微博或微信是用戶生產內容的代表,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的例子則包括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自媒體創作者,如各種職業或半職業的自媒體網絡寫手或視頻制作者等。

伴隨著傳播內容的豐富,網絡平臺上的交互方式也一方面由“用戶與內容(作品)互動”轉向“用戶與創作者互動”,而另一方面則由延遲交互轉向實時交互。實時交互方式可包括影視作品放映時的彈幕互動、游戲或綜藝節目網絡直播時的彈幕互動、網絡互動節目直播、留言點歌、微博或微信轉發或評論與再評論等。并且多種形式的交互活動可以同時存在,從而加強了交互效果。網絡平臺的多形式交互既可激發網絡用戶的消費熱情,亦有助于促進作品市場價值的實現,進而可激勵作品的創作和傳播。[42]

隨著自媒體推廣和交互性增強,互聯網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介入人們的社會生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基于網絡空間的互聯網社會與現實社會逐漸重合,互聯網社會已成為現實社會在網絡空間的數字化映射,現實社會也演變為交互性越來越高的網絡化社會,它甚至已難以離開網絡空間和互聯網社會的支撐。

然而也應該認識到,人類作為社會性的存在需要社會交往維護其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交互活動也伴隨人類社會始終,互聯網僅是增強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交互性,而并非從頭創造了人類的交互性。艾略特教授認為,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中,反饋式的交互性早已存在,只是其頻率低于互聯網而已。[43]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的蔣志培法官也評論認為:交互性,并不是網絡傳播所獨有的特點,交互性也并不神秘。交互性概念的外延通常也很寬泛。交互性并不能涵蓋網絡傳播的本質屬性。如果對一種行為的性質界定不清,自然對這種行為的法律規制就必不可免地發生謬誤。傳統和最普通的人類的面對面的傳播,就具有交互性,或者稱是交互式的。有問有答,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就都是常見的所謂交互式傳播。再如“人機交互”“人機互動”,就是指系統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關系。其系統既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機器,也可以是計算機化的系統和軟件。人機交互的界面可以是小如收音機的播放按鍵,大至飛機上的儀表板,甚或是發電廠的控制室。交互性,怎么可能屬于網絡傳播的唯一特點或者最大、最突出的特點呢?[44]

也有專業人士認為,公眾對于作品獲得過程的個性化選擇(即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并非信息網絡傳播必備且本質的特征,把它作為唯一特征可能以偏概全,引起誤解。[45]

五、獲得作品的主動性與交互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在嚴格意義上,網絡用戶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存儲于互聯網空間的作品或信息的過程僅體現了用戶的主動性,該性質使之可以方便地獲得相關信息,但它并不具有真正意義的交互性特征。該主動性特點使互聯網迥異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雖然它并不必然對信息生產者和網絡用戶之間的關系產生實質影響。如上所述,盡管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用戶可以主動獲得很多信息,但他仍受制于網站經營者或ISP對信息的提供,在二者之間并不必然產生交互性效果。就此而言,用戶控制內容獲得過程的交互性毋寧被稱為網絡用戶獲得信息的主動性或便利性。當然如果在網絡用戶和信息生產者之間發生了留言、評論等反饋式交流,達到互相影響的效果(如在社交網站或在線交互平臺上經常發生的過程),才可認為在信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產生了交互性。

應該理解,在互聯網環境下,有多對多、點對多、點對點多種通信模式,點對點傳播并非互聯網傳播的唯一模式。[46]無論哪種通信模式,交互性都體現在其中。不僅人們對各種互聯網協議的接受具有交互性,而且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以超文本形式被網絡用戶傳輸、獲得和評價等,也充斥著交互性。網絡用戶可以在網絡空間自由穿梭、選擇性地主動獲得信息并加以評論,此時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身份亦可發生重疊。各種瀏覽器也為互聯網的交互傳播提供了友好的圖形化界面,方便人們實現交流,互聯網的交互性亦借此得以促進和維持。可以說,基于互聯網的交互性,網絡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網絡空間的塑造者。[47]在此廣泛的互聯網傳播背景下,再堅持點對點傳播是互聯網傳播的一個特點,既無傳播學意義,也無著作權法意義(見第三章第一節)。

基于以上對互聯網特征(包括交互性)的分析,從網絡著作權保護視角看,可知互聯網空間及互聯網傳播的根本特點在于其開放性、公共性、交互性和非同步性。這些特點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皆有重要含義。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公共性是互聯網空間和互聯網社會的基礎,交互性促進了互聯網社會和互聯網產業發展,非同步性則為網絡用戶獲取作品的主動性選擇奠定了基礎。對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理解應體現這些特征,否則就難以全面、準確界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及其侵權構成要件。在此視角下,交互性雖然是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重要特點,但它并不能涵蓋網絡傳播行為的本質屬性,也難稱互聯網傳播的最大特點。尤其是,網絡用戶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只是表示在相關作品等信息存儲于互聯網空間的前提下,他主動獲得作品的可能性。或者說,它僅提示信息網絡傳播的交互性,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信息網絡傳播的“交互性”。

在司法實踐中,有法院由于過分強調信息網絡傳播的“交互性”要件,從而把本應屬于表演權或放映權范疇的行為認定為信息網絡傳播行為,進而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規定進行判決。例如,在北京網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訴北京寶辰飯店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被告酒店通過有線電視系統為消費者在其客房內提供有償視頻點播行為,卻被法院認定構成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48]如果按此邏輯,則具有中央控制功能的KTV點歌系統或影院播放系統所實施的行為也屬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此種解釋顯然逾越了傳播權和表演權的界限,讓信息網絡傳播權范疇延伸至機械表演行為,從而侵入表演權或放映權的范疇。根據歐盟專家對WCT第8條的評注,如果一個視頻播放設備可以向其他終端輸出視頻,但卻沒有與互聯網連接,該行為就不能適用第8條后半段規定的向公眾提供權予以規制。[49]這與該案中酒店因其住戶點播播放電影類似,屬于機械表演權或放映權規范的行為范疇。歐盟專家的評注也說明,WCT第8條后半段規定的向公眾提供權已經排除了對付費電視或付費收看服務行為的規制。[50]這些解釋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也同樣適用。

這也反過來說明,不當理解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特點,不僅可能導致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的“不足”(即對本來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范疇的行為卻不予保護),也可能導致對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過度”解讀,從而把本來不屬于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行為認定為該類行為,從而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這兩種情形皆非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正當適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家庄市| 枣庄市| 白水县| 田东县| 青岛市| 德格县| 中西区| 垦利县| 都安| 庆阳市| 柳河县| 扶风县| 南皮县| 定结县| 镇康县| 雷山县| 宁安市| 比如县| 丰台区| 宽城| 凤阳县| 冷水江市| 儋州市| 大石桥市| 常熟市| 鹤岗市| 石首市| 金堂县| 大方县| 得荣县| 长治市| 彭水| 高州市| 阿坝| 望城县| 临邑县| 方正县| 额尔古纳市| 龙州县| 隆安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