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林資源遙感監測技術
- 劉健 余坤勇 官鳳英
- 2182字
- 2019-11-29 11:43:04
3.1 傳統竹林資源調查技術
3.1.1 竹林資源調查方式
竹林資源的調查與一般森林資源調查方法大體一致,都是通過對若干個特定因子調查,最終得到調查結果。竹林資源調查的主要方式可以總結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兩大類。傳統的竹資源調查方式多為直接測量,就是利用測量工具能夠直接獲取最終的目的數據,比如卡尺測徑得到直徑數據,測高儀得到的樹高數據等。而間接測量往往并不是這種情況,大多是從某種儀器或設備獲取的直接形態的數據出發,導算出其他需要的數據的過程,比如竹林遙感影像是來自現實竹林的直接數據,為進一步得到該林分的郁閉度數據,則必須通過某種算法從影像中反演出來。
3.1.2 竹林資源調查方法
由于竹林資源與一般森林樹種在結構形態和生長習性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在進行竹林資源的調查時應根據其本身的特點選擇調查的要素,調查要素取決于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一般情況下調查要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竹林面積:竹林資源在調查地塊中所占的面積。
(2)立竹度(密度):單位面積的竹株數。
(3)年齡結構:竹林的年齡以度表示,二年為一度。竹林中各度竹株數的占比。
(4)整齊度:指竹株按胸高徑階分布的集中與分散程度。
(5)立竹勻度:說明竹林中立竹分布狀況的指標,用單位面積上分布立竹平均株數(n)和標準差的比值表示,均勻度越大,竹子分布越均勻。
(6)葉面積指數:指竹林單位面積上竹葉總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
(7)竹郁閉度:竹林冠覆蓋面積與地表面積的比例。
(8)其他專項調查:竹林病蟲害調查、竹林土壤肥力調查、竹林火災調查、竹林氣候調查、竹林生產力調查、竹林立地質量調查等。
毛竹林的調查主要是采用樣圓串調查法:通過目測對比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調查點位,設置半徑為3.26m的樣圓,面積為33.3m2,同一水平直線上,連續做三個相切的樣圓。測量每個樣圓內每株毛竹的胸徑,判斷其年齡(度),并記錄每個樣圓內的株數及立竹度(即各齡級竹的株數)。
樣圓串設計如圖3-1所示。

圖3-1 樣圓串示意圖
(1)樣圓串(即三個樣圓)的株數取平均值(即每個樣圓株數累加除以3的值),再乘以20即為一畝的株數。
(2)調查時應在毛竹的胸高位置用粉筆劃記,記號應繞竹干一周,以免株數重漏。
(3)叢生竹,1叢按1株計算。
(4)毛竹齡級(度)劃分標準,見表3-1。
表3-1 毛竹竹度劃分標準

(5)毛竹年齡判斷可根據以下方法:
①觀察竹稈皮色法。竹稈隨年齡的變化,皮色及其他一些特征也會發生變化。當年生(即1年生,1度)的毛竹稈粉綠色,節間具粉質毛,摸觸有毛感,籜環上有褐色“睫毛”,籜環下有一圈白粉環,竹稈基部有較完整的竹籜;2~3年生(二度)竹稈綠色,籜環上“睫毛”已脫落或稀疏,籜環下白粉環有黑點,節間觸摸已無毛感,竹稈基部有籜但已腐爛;4~5年(三度)稈黃綠色,節間表面有一薄蠟質層,籜環下的白粉環已有黑斑,稈基部筍籜已全部腐爛;6~7年生(四度)稈黃綠色,節間蠟質層更厚,呈灰色,手觸摸有滑感,籜環下白粉環大多為黑斑占據,呈灰黑綠色;8~9年生(五度)稈綠黃,甚至有的深黃色,節間蠟質層不均勻脫落,籜環下白粉環已基本為黑色;10年生(六度)以上稈古銅色,節間蠟質層已脫落,常有地衣貼生。
注意:局部環境影響會誤判,如林緣竹受太陽照射時間長,二度竹皮色就變黃了,立地條件差,皮色變化也會提前。
②數齡痕。新生毛竹第2年春筍換葉(稱為一度),以后每2年就換葉一次,每換葉一次為一度,即增加1度竹齡。竹株換葉時小枝頂端枯死脫落,留下一個齡痕(枝痕),齡痕下的催芽又長出小枝,隔年小枝末端又帶葉脫落,再留下一個齡痕,齡痕的催芽又長新枝,依此類推,從竹枝上數齡痕可以確定竹齡。
注意:強風搖曳,造成枝條摩擦,產生非正常落葉,即末端小枝折斷,在折斷處下一個節的側芽又萌生出新的小枝,這就增加了一個齡痕,形成一度二痕;同時小蟲咬斷末端小枝,或干旱促進某些竹枝提前落葉,都會造成一度多痕現象,使計算年齡產生錯誤。
(6)毛竹林分株數:指毛竹林樣地的毛竹株數。現場調查整個樣地內的毛竹總株數,記錄在“毛竹林分株數”欄內。當年生的竹筍,高度大于等于1.5m的計株數,高度低于1.5m的不計株數。
(7)毛竹散生株數:指地類為非毛竹林樣地的毛竹株數。現場調查整個樣地散生毛竹株數,記錄在“毛竹散生株數”欄內,高度小于1.5m的不計株數。
(8)雜竹株數:調查記載雜竹林樣地和其他地類樣地內雜竹(胸徑大于等于2cm)總株數。
(9)竹種分類:在竹林調查中,根據竹種的生物學特性,將竹林細分為散生型竹林、叢生型竹林和混生型竹林。詳細分類如下:
①散生型竹林(單軸散生型):在土壤中有橫向生長的竹鞭,竹鞭頂芽通常不出土,由鞭上側芽成竹,竹稈在地面散生。其中:毛竹林竹齡大于等于2年,每公頃立竹成活300株以上;大徑雜竹林(具有工藝或食用價值的竹類,胸徑大于等于5cm的散生大徑雜竹)每公頃立竹株數標準與毛竹相同;小徑雜竹林(胸徑2~5cm的散生小徑雜竹)覆蓋度大于等于30%(關玉賢,2015)。
②叢生型竹林(合軸型):靠地下莖竹篼上的筍芽出土成竹,無延伸的竹鞭,竹稈緊密相依,在地面形成密集的竹叢。其中:叢生大徑竹竹齡大于等于2年,每公頃保存150叢以上;叢生小徑竹(胸徑2~5cm的叢生小徑雜竹)覆蓋度大于等于30%。
③混生型竹林(復軸混生型):兼有單軸和合軸兩種類型的地下莖,竹稈在地面散生又有成叢。其成林標準參照散生型和叢生型標準綜合而定(關玉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