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美學史
- 王振復
- 919字
- 2019-11-29 12:07:57
第二章 外因:入漸于中土的印度佛教基本教義及其美學意義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致兩漢之際[111],印度佛教開始入傳于中土。作為一種異族宗教體系的“文化殖民”即文化傳播,是人類文化交流史巨大而嚴重的文化事件之一。其人文意識反差之大,思想素質悖逆之巨,傳播影響之烈以及意義、價值之偉,似乎怎么估計也不為過。這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與信仰的沖擊與摧毀,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否則難以理解,為何印度佛教入漸之初,會遭到那么多的誤解、抵拒,激起劇烈的文化、哲學和美學的沖突。
這一文化傳播,固然激蕩人心而一時令人難以接受,卻也春風化雨,獨具魅力,好比既“金剛怒目”,又“菩薩低眉”、往往平平和和、溫情脈脈,“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未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哪一根神經,被神奇而神妙地觸動了,用以撫慰本也饑渴焦慮的靈魂。
沖突與調和、抗爭與妥協以及思性兼詩性、痛苦攜歡愉,等等,一齊奔涌前來,令人目不暇接而深駐于心田。
中國美學的歷史、人文,開始發生第一度深巨的嬗變。一種新奇、陌生而有味的“印度元素”參與進來,因佛教哲學,而漸漸催生中國佛教美學及其一系列意識、理念、思想與理想的建構。
美學意義的“印度元素”,與“中國本色”進行了初步、綿長而廣泛的人文“對話”。大致是“誤讀”的美學、“格義”的美學以及隨后儒、道、釋三學折衷調和的美學,等等。
欲治中國佛教美學史,首先必須厘清中國佛教美學思想與入漸的印度佛教基本教義的人文聯系。簡約而原則地論述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及其人文品性,尤其是其中所蘊基本的哲學意識、理念、思想和美學的關系問題,顯然是必要的。
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有言:“佛陀嚴格地說不是一個哲學家而是一個宗教或道德的說教者,他象希臘的蘇格拉底一樣關心的是道德實踐的問題,而不是哲學或理論探索的問題。”[112]此言有些絕對,佛陀“不是一個哲學家”,不等于其說教本無哲學。
盡管如此,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本身,從佛陀的說教到佛陀滅度后由其弟子結集口誦而后成文、發展的種種印度佛教經典,卻具有深邃而蔥郁的佛教哲學的思維與思想,終于成就龐巨而深致的佛教哲學體系。印度佛學作為一種東方神學,與美學結下不解之緣。它為中國佛教美學的發生與建構,提供了屬于外來“印度元素”的豐繁而深邃的思維與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