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轉型時期的環境侵權救濟問題研究
- 尤明青
- 4081字
- 2019-11-29 11:54:36
前言
套用列夫·托爾斯泰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環境美好的國家都相似,環境問題嚴重的國家各有各的原因。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環境問題的特質是什么?如何將環境問題放在中國的場域中予以考察,取得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思考這些問題,是中國環境法學人的責任。本書試圖將環境善治問題放在中國情境下,選取重要的問題加以分析。本書將中國的情境歸納為五重轉型,即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轉型、以城鎮化為核心的社會轉型、以市場化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轉型、以法治化為核心的政治體制轉型、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傳播方式轉型。中國環境問題的成因、環境法的發展、環境善治的實現都是這五重轉型的組成部分或者結果。這一特點使中國的環境法律問題、環境善治問題不僅與發達國家不同,也與很多發展中國家有所不同。
環境善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非一本薄書能夠涵蓋。本書不求全面研究所有的環境善治問題,而是僅僅針對環境損害救濟的關鍵問題,結合司法實踐展開分析。損害賠償,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本書以環境侵害及其救濟作為研究的主題,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環境侵害及其救濟是環境法體系中的基礎性問題,是環境善治中各方利益沖突最激烈的表現形式。以環境侵害及其救濟為中心,能夠提挈其他環境法律問題,促使人們反思環境善治的各個方面。
本書以環境侵害及其救濟作為研究主題,也是為了回應環境法律實務的需求,以便幫助提高環境律師的業務能力,為法院更好地審理環境案件提供支撐。環境侵害及其救濟,是環境律師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內容。在實現立案登記制之后,環境案件立案難已經得到極大的緩解,環境案件的原、被告雙方再也不能以法院是否立案作為勝敗的標志。環境案件原、被告雙方律師之間的博弈從法院廟堂之外移師廟堂之上,使環境法律問題主要以非法律方式解決轉變為主要以法律方式解決,對雙方律師和法官的專業水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書在研究實務問題時并不過多強調環境道德,而是更加強調法律技術。畢竟,環境道德以及相關的價值選擇、利益取舍,更多地體現在立法階段。在法律適用階段,更多應當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法技術實現立法既定的價值選擇和利益格局。環境侵害受害者的律師,如果在辦理案件時動輒舉著道德大旗攻擊對方,也是一種不成熟、不專業的表現。因此,本書對于環境侵害的原被告律師并不進行道德評判,原告律師固然精神可嘉,被告律師也并非道德可鄙。畢竟,即使是刑事被告都有權獲得律師幫助,更何況導致環境侵害的很多原因行為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有益性。而且,從法律的發展來看,如果被告律師的防守水平不能得到發展,不僅原告律師的攻擊能力難以提高,甚至立法和理論研究也都難以提升。當然,本書對于很多被告律師習慣于借助政府影響力打壓、擺平原告的做法還是持反對態度的,也反對將尋求環境救濟政治化的習慣做法。因為這種習慣做法不僅使政府職能異化、使政府官員承擔本不應承擔的風險,也是與依法治國相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律師專業水平的不足。在強調依法治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黨政領導干部環境責任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領導干部不應違法干預環境侵害案件的處理,而應促使法律問題的解決回歸法律本身。果真如此,也會進一步促進社會對環境法律服務的需求,本書的研究也會更有意義。
本書的寫作過程恰逢中國環境保護法律和政策密集出臺時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4年4月24日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簡稱《環境保護法》)。這是環境立法中的一個具有繼往開來意義的標志性事件,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環境法此前的理論和實踐,另一方面又開啟了中國環境法的新一輪立改廢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也先后制定了有關環境刑事責任、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環境侵權責任等問題的司法解釋。這些發展既是對中國環境現實的反應,也是以中國共產黨的環境保護政策為基礎。自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環境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歷了從人定勝天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片面強調經濟發展到強調環境保護、從科學發展觀到生態文明的重大變化。特別是自2012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在多個重要文件、多個重要活動中表達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提出了解決環境問題的主張,甚至專門就環境問題召開了高級別會議、制定了有關環境保護的重要文件。本書不回避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中國環境善治的客觀影響,將其作為中國社會治理、法律發展中的客觀現象,并以此態度分析《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十八大報告》)(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2014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年4月25日)、《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2015年8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9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2015年12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十九大報告》)(2017年10月18日)等文件,特別是這些政策對于環境侵害及其救濟可能產生的影響。《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歷史性地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對環境法學乃至整個法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學研究應當更加深入,以回應時代的需求。
本書主要采用司法思維導向,而非立法思維導向。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法學研究體現出強烈的立法思維導向。這與我國總體上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理論研究主要在于幫助構建法律體系有關。隨著我國立法工作的推進,包括環境法在內的各個領域都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效力位階的立法性文件,很多部門法已經逐漸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司法思維導向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環境法領域,以司法思維導向的研究成果仍然非常匱乏,立法思維導向仍然是環境法學界的主導研究思路。不僅在重大環境立法、修法之前,甚至是在重大環境立法剛剛通過,學界立即開始了如何修法的新一輪討論,似乎每位學者都比立法者更為高明,每篇文章都比立法文件更為先進。立法思維導向的研究成果自然有其意義,但是法律的立改廢畢竟是不經常發生的活動,執法、司法才是大量發生的日常活動。如果不加強司法思維導向的研究,環境法學界可能難以滿足法律實踐對理論研究的需求。
部分地與司法思維導向相適應,本書在研究方法上較多采用案例實證研究的方法。法律、案例、學說之間的關系類似人之骨架、血肉、神經,案例鏈接著法律和學說,使抽象的法律具體化,并使法官、當事人以及社會在具體化的情境中進一步反思法律,從而使法律的適用更為具體化、精確化,更為公正,對于成文法的適用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恢復法治的時候,最高人民法院就曾經印發9個典型案例,用以具體指導全國各級法院糾正“文革”期間形成的冤錯案件。198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開始向社會公布各類典型案例,使典型案例的報送、篩選和發布工作常態化。我國法院近年來愈加重視案例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頒布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正式確立了案例指導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5年6月2日頒布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了案例指導制度。現在不僅律師在代理案件時援用案例,甚至有些法院也開始在裁判文書中援用案例。就環境案件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先后發布了多批環境資源刑事案例、環境侵權案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例。此外,有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也發布了一些典型環境案例。除了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之外,已經常態化的裁判文書公開制度也為案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書深入研究了全國范圍內的最新司法判例,力求在案例中發現一些規律。雖然個案研究存在特殊性與普遍性、微觀與宏觀的矛盾,個案的特殊性和微觀性不一定能夠體現普遍特征和宏觀世界,但是采取適當的方法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偏概全。就與環境侵害有關的訴訟案件而言,由于現有樣本數量有限,進行個案研究時所面臨的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的矛盾相應地不太突出。本書將關鍵案例實證研究與一般性理論研究相結合,努力實現既研究關鍵案例、典型案例,又超越個案的目標。
本書的寫作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本書得益于本人受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環境治理和環境律師項目的委托撰寫的研究報告。王彥、吳琪、張西雅等NRDC項目管理人員為撰寫該研究報告提供了大力支持。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李啟家教授以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各位同事,對該研究報告初稿提出了寶貴意見。在申請將本書列入“南湖法學文庫”時,文庫編委們大力推薦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見。在寫作過程中,筆者對很多環境律師、環境污染受害者、污染企業、環境保護監管部門、法官進行了深度訪談。不論是律師對自己辦案經驗的介紹,還是受害者對自己遭受損失的傾訴,污染者對自己行為的辯解,監管者在介紹其努力時表達的深深無奈,法院在坦陳困惑時作出的反思,他們鮮活的經驗促使筆者進一步思考環境法律問題。盡管由于種種原因筆者不能在本書中一一具名致謝,但是本書的寫作因為他們而深深受益。此外,本書的寫作也受益于筆者自己近年來從事的環境法實務工作以及其他法律實務工作。在此,也向促使筆者思考的委托人表示感謝。我的歷屆碩士、博士研究生們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大力協助。在此一并感謝。
希望本書能夠對廣大環境法學研究人員、實務工作者和關心環境保護的人士有所助益。歡迎各位讀者將反饋意見發送至youmingqing2010@163.com或者mingqing.you@fulbrightmail.org,以便本書能夠得到不斷更新和提升。
尤明青 謹識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