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壯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壯醫對疾病的診察是在壯醫理論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原則和程序進行的。壯醫診斷疾病的原則主要有整體診察,諸診合參,以及辨病求本,綜合判斷。
一、整體診察
整體診察,是指壯醫臨床診斷疾病時,既注重病體作為有機整體的病理變化的內在聯系,又將病體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判斷病情。
壯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各個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人體的巧(天)、廊(人)、胴(地)三部與自然界同步運行,制約化生,生生不息,而人體的谷道、水道、氣道暢通,龍路、火路無阻,則噓(氣)、勒(血)得以運行,臟腑奪(骨)、諾(肉)、肢節百骸皆得以涵養,則人體無病。在病理上,若正氣不足,痧、瘴、蠱、毒等諸毒邪循龍路、火路內侵,水道、谷道、氣道不暢,臟腑骨肉失衡或失養,天、人、地三氣同步被打破,則百病生。由于谷道、水道、氣道的溝通,龍路、火路網絡的相連,臟腑、巧塢(大腦)病變可反映于體表,即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而體表病變亦可影響臟腑。故壯醫在診斷疾病時注重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整體診察,強調醫者在診察疾病時,首先應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體的病變,進行詳盡地檢查,盡可能全面地收集病變征象,為正確診斷提供足夠依據。只有結合病體所處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狀況,從整體上,綜合分析其病理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二、諸診合參
諸診合參,是指壯醫臨床諸診并重,多法參用,突出重點,綜合收集病情資料。
壯醫望、詢、聞、按、探五大類診法,每一種診法都各有自身特點和最佳適用病癥,如勒答(眼睛)之狀況,須望而知之;病者是否有巧塢(大腦)亂而致的言語錯亂,須聞而知之;病者是否有疼痛,所苦何在,須詢而知之;龍路、火路噓(氣)之多少,勒(血)之充盈與否,須按而知之等。
(1)望診。包括全身望診和局部望診,具體含目診、甲診、舌診等。
(2)按診。主要為脈診、腹診等。
(3)探診。是壯醫經筋疾病的診查方法。
(4)諸診并用,諸診合參。
每一種方法都從不同的角度來收集臨床資料,不能互相取代。所以壯醫學理論強調諸診并用、診法合參。倘若醫生特別精通某種診法以至于過于偏重某種診法而忽視其他診法,甚至以單一的診法代替諸診合參的話,則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不能全面了解病情,也難以做出正確的診斷。
實際上,壯醫臨床時都是諸診合參,各種診法是難以截然分開的。例如,谷道、水道廢物的診察,往往是既要望其色、狀,又要聞其氣,還要問病者感覺。又如,病者是否有疼痛、所痛何在,須詢而知之,并要按其部位,察其喜按、拒按等。臨床往往是通過詢診而提示檢查的內容,在進一步診察過程中,望時有詢、有按。壯醫診病時,有時是望色在先,有時是聞聲在先,有時是詢病在先,并不都是按照望、詢、聞、按、探的順序進行。這些都說明,臨床時必須諸診合參。只有掌握多種診察手段,在臨床上合參運用,才可能得心應手,從而全面地收集病情資料。
三、辨病求本,綜合判斷
辨病求本,是指壯醫臨床診斷疾病時,需結合病體所處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狀況,綜合分析病體表現的主癥和兼癥的特點,從而判斷疾病的病位與病性,得出病名診斷,從而認識疾病的本質。
壯醫診斷的最終目的是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在壯醫臨床診療中,首先是通過患者的主訴及詢診所得的資料來確定主要癥狀和典型癥狀,在此基礎上初步判斷其病位和病性,判斷其病是邪毒還是正虛為患。若有正虛,則明辨是噓(氣)虛還是勒(血)虛;若病屬毒,則進一步判明毒邪的種類和性質,以做出病名和病性的初步診斷。接著是在壯醫目診、聞診、切診、腹診、指診、按診等多種診法所得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分析,做出病機和病位的判斷。然后還要綜合患者的全身情況,對疾病做出輕重緩急及預后診斷。最后是在綜合判斷的基礎上,明確病性,進一步確定其病位,揭示疾病的本質,最終做出疾病的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