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壯醫學的核心理論
壯醫學的核心理論包括陰陽為本理論、三氣同步理論、臟腑氣血骨肉理論、三道兩路學說、毒虛致病論、調氣解毒補虛治療大法等。陰陽為本、核心為衡,強調人與自然及人體內部的一種平衡狀態;三氣同步、核心為動,強調人適應自然,人體各部的一種互動協調狀態;三道兩路、核心為通,強調人體內部功能上的順與暢。
一、陰陽為本理論
壯醫認為,萬物皆可分陰陽,萬變皆由陰陽起,此即陰陽為本。陰陽為本理論的核心是衡,強調陰陽的均衡性,即陰陽在動態中須保持一種均衡。人與自然之間、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也需保持平衡關系,是為常態;而太過與不及都是一種偏態,是病理狀態。
陰陽為本理論的主要內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對事物的屬性進行歸類。壯醫認為,天地萬物,均可分為陰陽兩類;同一事物,也可分為陰陽兩面。如就宇宙來說,壯族先民很早就觀察到,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就季節變換來說,有春天,有夏天,有秋天,有冬天;就人本身來說,有男性,有女性;就壯醫病證來說,有陰證有陽證。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不同屬性的兩類或兩個方面。其二是概括事物變化的根源。隨著壯族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壯族先民也引用陰陽的概念來說明天地萬物的變化。壯醫認為,萬物皆可分陰陽,萬變皆由陰陽的變化引起。陰陽的概念被壯醫用來作為解釋天地萬物之間、人體生理病理之間種種復雜關系的工具。
壯醫認為,萬變皆由陰陽起,陰陽運動變化,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此消彼長,或相互轉換,從而形成這個繽紛的世界。而在人體內部,也由陰陽起,陰陽運動變化,此消彼長,或相互轉化,于是就有了人的生老病死。由于有陰陽的此消彼長,因此有疾病向好轉或痊愈方向的轉歸或惡化;也是由于有陰陽的相互轉化,故有一些疾病由陰證轉變為陽證或由陽證轉變為陰證。壯醫認為,在陰陽的變化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陰盛陽也盛,主要用來說明某些疾病的態勢,如壯醫《痧癥針方圖解》一書,就列有陰盛陽盛型的痧癥。
二、三氣同步理論
壯醫認為,整個人體可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天(壯語稱為Gyaeuj“巧”),包括外延;下部地(壯語稱Dungx“胴”),包含內景;中部人(壯語稱為Ndang“廊”)。在生理上,天氣在上,主降,其氣以降為順;地氣居下,其氣以升為順;人氣居中,其氣主和,納天地之氣而和。人體的天、人、地三部與自然界(天、地)同步運行,制約化生,生生不息;升降適宜,中和涵養,則氣血調和,陰陽平衡,臟腑自安,并能適應大自然的變化,是為人體健康常態;反之,若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人氣不和,天、人、地三氣不能同步運行,則為病理狀態,可致百病。
壯醫學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壯醫關于天、人、地三氣同步,是根據壯語“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須順天地”意譯過來的。其主要內涵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為萬物之靈;人的生命周期生長壯老死,受天地之氣涵養和制約,人氣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通。天地之氣為人體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氣又在不斷地變化。日夜小變化,四季大變化,是為正常變化;而地震、火山、臺風、洪水、隕石雨等則是異常變化,是為災變。人作為萬物之靈,對天地之氣的變化有一定的主動適應能力,如天黑了會引火照明,天熱了會出汗,天冷了會加衣被,洪水來臨會登高躲避等;甚至婦女月事也與月亮的盈虧周期有關。對于天地氣的這些變化,人如能主動適應,就可維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果自然界,也就是天地的變化過劇或天地的變化雖在常度之內,但人的適應能力過弱,人體就會受到傷害或者發生疾病。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是一個有限的小宇宙單元;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共同形成了人體的適應力、防衛力與自愈力,從而維持并達到天、人、地三氣同步的健康境界。
壯醫三氣同步理論的核心,體現在一個動字,即天在動,地在動,人亦在動,天地人都處在變化之中。故人必須處在一種恒動的狀態中,通過動來適應天地的變化(即適應大自然的變化),保持與自然相一致,以保證天、人、地三氣同步。正常的生理狀態是由于天、人、地三者同步運行的結果,而疾病則是由于天、人、地三者的同步運行被打破的結果。
壯醫認為,就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而言,人與天地需同步,人不得逆悖天與地,此即三氣同步;就人體內部而言,其上中下三部,亦即天、人、地三部,需保持協調平衡,人體才健康無病,亦即三氣同步。這就是壯醫的三氣同步理論。
三、臟腑氣血骨肉理論
壯醫認為,臟腑氣血骨肉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基礎,一切生理和病理變化,都是在這個物質基礎上進行、表現或反映的。壯醫的臟腑主要是指位于天部和人部內的相對獨立的實體,沒有很明確的“臟”和“腑”的區分。在諸臟腑中,壯醫稱大腦為巧塢,含有統籌、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動之意;稱心臟為咪心頭,有臟腑之首的意思;稱肺為咪缽,肝為咪疊,膽為咪背,腎為咪腰,胰為咪曼,脾為咪隆,胃為咪胴,腸為咪雖,膀胱為咪小肚,婦女子宮為味花腸。這些臟腑各有其功能,共同協調并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間無表里之分。當臟腑實體受損傷或相互間失去協調,就會引起功能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壯醫稱氣為噓,主要是指人體之氣。氣為陽,血為陰;氣是動力,是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力的表現。氣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可以感覺得到:人的氣息,一呼一吸,進出的都是氣。壯醫判斷一個人是否已經死亡,主要依據三點:首先,巧塢(大腦)是否還清醒,人死了巧塢(大腦)就停止活動,再不會清醒和思考了;其次,咪心頭(心臟)是否還在跳,人死了咪心頭(心臟)就會停止跳動;最后,查鼻孔還有否呼吸,即有無氣進出。人死了呼吸就會停止,自然不會有氣進出??梢姡袣鉄o氣,是壯醫中生與死的界限和標志。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體生命以氣為原,以氣為要,以氣為用,有了疾病則以氣為治。氣是壯醫臨床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壯醫稱血為勒。勒(血)是營養全身骨肉臟腑、四肢百骸的極為重要的物質,得天地之氣而化生,賴天地之氣以運行,其顏色、質量和數量有一定的常度,而其變化可以反映出人體的許多生理和病理變化。刺血、放血、補血是壯醫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方法。而查驗血液顏色變化及黏稠度變化,則是一些老壯醫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
壯醫稱骨為奪,稱肉為諾。骨和肉構成人體的整體形態,并保護人體內的臟器在一般情況下不受外部傷害;骨、肉是人體的運動器官,人體內的三道兩路都往返運行于骨、肉之中。骨、肉損傷,可導致上述通道受阻而引發其他的疾病。
四、三道兩路學說
壯醫認為,人體內有谷道、水道、氣道,合稱三道,以及龍路、火路,合稱兩路。壯醫三氣同步理論主要是通過人體三道兩路及其相關的樞紐臟腑的制化協調作用來實現的。
(一)三道
谷道為消化吸收之通道,壯語稱為條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腸,其化生的樞紐臟腑在肝、膽、胰。水道為生命之源——水出入之通道,其調節樞紐為腎與膀胱。水道與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取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后,谷道排出糞便,水道排出汗、尿液。氣道是人體與大自然之氣相互交換的通道,進出于口鼻,其交換樞紐為肺。三道通暢,調節有度,人體之氣就能與天地之氣保持同步協調平衡,即健康狀態;三道阻塞或調節失度,則三氣不能同步而疾病叢生。
(二)兩路
壯醫將人體內兩條極為重要的內封閉通路命名為龍路和火路。兩路雖然未直接與大自然相通,但卻能維護人體生理機能和反映疾病動態。壯族傳統認為,龍是制水的,故壯醫以龍路作為人體內血液通道的命名,所以有些壯醫又稱龍路為血脈、龍脈,其主要功能是為臟腑骨肉輸送營養。龍路不但有干線,還有網絡,遍布全身,循環往來,其中樞在心臟。壯族傳統認為,火為觸發之物,其性迅速,有火速之謂,感之灼熱。壯醫認為火路在人體內為傳感之道,也可稱信息通道,其中樞在巧塢(大腦)。火路也有干線和網絡,遍布全身,使正常人體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感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和刺激,并經中樞巧塢(大腦)的處理迅速做出反應,以此來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實現“三氣同步”的生理平衡。例如,火路受阻或阻斷,則人體失去對外界信息的反應和適應能力,從而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死亡。
五、毒虛致病論
壯醫認為,毒和虛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毒虛致病是壯醫病因、病機理論的核心所在。
從毒求因,以毒論病,是壯醫對病因的重要認識和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毒之所以致病,首先,毒性與人體正氣勢不兩立,正氣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損傷正氣,兩者爭斗,正不勝邪,則可以使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其次,由于某些邪毒直接在人體內阻滯三道兩路,使三道阻塞或兩路調節失度,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因為各種毒的性質不同、侵犯的部位有別、作用的機制各異,以及人體對毒的抗爭程度不同,故在臨床上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典型癥狀和體征,這成為壯醫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而毒病則是壯醫臨床最常見的疾病。
壯醫認為,虛既是致病的原因,也是病證體征的反映。作為壯醫兩大致病因之一的虛,即正氣虛,或氣血虛。因為虛,臟腑氣血骨肉功能及其防衛能力相應減弱,易為邪毒所侵襲,出現毒虛并存的復雜臨床癥狀。而虛本身可以表現出臨床病癥體征:軟弱乏力、神色疲勞、形體消瘦、聲低息微等臨床癥狀,嚴重者由于人體之氣無法與天地之氣保持同步協調平衡,故可導致衰竭死亡。虛的原因,壯醫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先天稟賦不足,父母羸弱,孕期營養不良或早產等;二是后天過度勞作,或與邪毒抗爭氣血消耗過度而得不到應有的補充,或人體本身運化失常,攝入不足而致虛。
壯醫認為,毒和虛使人體失去常度而表現為病態。如果這種病態得到適當的治療,或人體的自我防衛、自我修復能力能夠戰勝邪毒,則人體常度會逐步恢復,疾病會趨于好轉而痊愈;反之,終因三氣不能同步,導致人體氣脫、氣竭而死亡。
六、調氣解毒補虛治療大法
調氣解毒補虛是壯醫獨特的治療原則。壯醫以調氣解毒補虛為治療大法,但更重視祛毒;扶正補虛,必配血肉有情之品。講究內治,更擅外治,即通過藥物或非藥物等外治法的刺激,直接作用于龍路、火路在體表的網結,疏通兩路之淤滯,一方面直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調整臟腑功能,恢復三氣同步。因此,壯醫在治療方法上既講究內治,更重視外治,且以外治為主。不管是內科疾病還是外科疾病,幾乎所有的病證都可采用外治療法,即使是用內治遼法治療內科疾病,亦多配以外治療法。一般的病證,僅用外治療法即可奏效;而有些癥情復雜、病情較重的疾病,則多以內服和外治多種方法并用或采用兩種以上的壯醫外治療法相結合進行臨床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