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模式與案例
- 費明明等
- 2231字
- 2019-11-29 11:38:18
1.2 城市生態環境
1.2.1 城市生態環境的提出和概念
國外關于城市生態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1921年芝加哥學派的羅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在他的“城市”等文章中研究城市社會運用了生物群落的觀點和原理,這是城市生態學的首次提出。而麥肯齊(Mckenzie)于1925年在《城市》一書中最先從狹義的角度對城市生態學做出了定義,即“城市生態學是對人們的空間關系和時間關系如何受其環境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它側重于社會生態學。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態學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入,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城市生態學進行了補充、發展和深化,城市生態學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現代城市生態學的定義一般為:城市生態學是研究城市人類活動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城市生態學將城市視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人工生態系統,在理論上著重研究其發生和發展的動因、組合和分布的規律、結構和功能的關系以及調節和控制的機理;在應用上旨在運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系統關系,增加城市活力(陳郁,2011)。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要對其內部結構、功能、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從生態學的視角分析問題,使用生態學的方法和概念原理,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和方法,從而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循環,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協調穩定。
城市生態環境是指城市系統內部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資源環境或與生物體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各種因素的集合。城市生態環境系統不僅包括自然環境、人類生存和生活的自然要素,同時還包括對人類存在有利和不利影響的生態要素。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內涵豐富,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居住和生活。20世紀以來,城市生態環境評價一直受到各學科學者的關注。研究方法也日趨多元化,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也有明顯的變化,已由單一的發展水平指標、單因素指標向著多層次、綜合、跨學科的研究方向發展,為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
城市生態環境決定和制約著城市發展的質量和未來發展趨勢,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經濟和人文的進步;反之骯臟的生態環境會給人們帶來致命的健康問題,限制外來投資的流入。為了防止當前城市環境遭受更大的破環,盡量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成本,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績效,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已經成為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從城市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近期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一般趨勢。城市作為一類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其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內在保障,因此從城市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1.2.2 城市生態環境的組成
城市生態環境的組成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自然環境要素包括氣候(氣候類型及主要特征),水文(河流、水源等),地形(地形類型及地質),土壤(土壤類型及厚度肥沃程度),植被(植被類型及覆蓋狀況),自然資源等。社會環境要素包括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物生存的有利和不利的生態因子。城市生態環境中有三種最基本的要素:空氣、水、土地,而人類活動對這些要素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1.2.3 城市生態環境的結構和功能
生態結構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時空分布和物質、能量循環轉移的途徑,是可被人類有效控制和建造的生物種群結構。組成城市生態環境的各部分、各要素在空間上的配合和聯系稱為城市生態環境結構。城市生態環境內部結構和相互作用直接制約著其功能發揮。組成城市生態環境各要素之間、各部分之間的有機組合,使城市生態環境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投入產出的生產代謝以及物質供需和廢物處理,形成一個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城市生態環境是人們社會活動和生存的基礎:一方面,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以其固有的成分及其物質流和能量流運動著,并控制著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另一方面,人類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人,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又可以不斷改變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人是城市環境和物質資源的主要消費者,也是環境污染的創造者,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復雜的生態環境系統,這個系統結構復雜,功能多變,層次有序,等級分明,而且具有多向反饋的功能。
系統的功能總是與其結構相適應。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具有資源再生功能和還原凈化功能,它不但提供自然物質資源,而且能接納、吸收、轉化人類活動排放到城市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在一定限度內達到自然凈化的效果。自然環境中以特定方式循環流動著的物質和能量,如碳、氫、氧、氮、磷、硫、太陽輻射能等的循環流動,維持著自然生態系統的永續運動。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水、礦物、生物等其他物質通過生產進入經濟系統,參與高一級的物質循環工程。
城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系統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的保障。城市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環境和人工創造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分別承擔著滿足城市居民特定需要的功能,其中自然環境是城市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社會經濟環境具有生產、生活、服務和享受的功能。社會經濟環境是在城市形成過程中,人類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而創造的。在這種創造過程中,人類既利用、改造了城市自然環境,又損耗和破壞了自己所生存的城市環境,并不斷向其生存空間以外發展和開拓。因此,城市生態環境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在不斷地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