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英語主題活動設計
- 王燕華 林源 趙紅梅
- 6998字
- 2019-11-29 17:05:39
前言
英語作為當今通用的國際語言,已經全方位地滲透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日常的英語問候溝通“Bye-bye”“Thank You”。隨著語言而來的,則是西方生活、文化,乃至思維方式等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比如常吃的西方食物有冰激凌、披薩、意大利面、牛排、炸薯條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眾多英文縮寫,如“ATM,DIY,EXIT”;電腦、手機、銀行卡的密碼等,很多都是由英文字母組合編排和設置的。舉這些例子,是想進一步說明,我們的孩子未來將生活在這樣一個處處有英語的大環境里,他們不可避免地要了解英語、使用英語,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幼兒階段為孩子提供必要的英語環境,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英語、對英語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應上常見的英語內容。
如今,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正如語言產生于我們人類生活一樣,它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交流、記錄和延續我們的智慧經驗。當然,這只是語言表面的意義所在,從更深的層次來說,語言的背后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個體對語言的使用和把握,也往往是他們內在思維的表達和體現。因此,學習英語、使用英語、產生對英語的興趣、提高對英語的熟悉度、了解英語背后的文化意義、用英語表達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容,這些都是我們設計本書的初衷和最終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形式的設計以及教學思路的掌控,在逐一了解本書每一章主題內容的過程中,您將會對上述這些話語有更加深入的體會。語言興趣和文化理解,是我們為孩子提供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為了讓廣大讀者和幼教同行更好地了解這本書,下面根據研發思路來分享我們的幼兒園英語主題活動設計。
一、我園幼兒英語教學活動發展歷程及現狀
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是一所致力于創辦國際一流大學、與西方英語國家有著廣泛接觸的高等院校的附屬幼教機構。幼兒英語課程活動是我園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個領域。早在20世紀90年代,孩子們就開始在幼兒園里接觸英語,比如外請英語教師來園進行興趣班的授課,有英文背景的家長或是高校的大學生、研究人員為孩子組織英語游戲活動等。在接下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幼兒園的孩子都是每周上兩次英語課,每次30分鐘左右,此時,英語課是以興趣班的形式提供,孩子們自愿報名參加,時間安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結束以后,我園的具體時間是周一到周五的下午五點到六點之間。
2008年,我園引進英語專業本科生作為專職教師,同時與一家英語機構進行深入合作,借鑒了英語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安排。我們請專職教師嘗試研發園本英語課程模式,將英語課程提供給當時的三個蒙氏混齡班級。根據我們的聽課觀察和家長評價,這三個班級的幼兒對英語的興趣得到一定的提升,英語的熟悉度增加。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很難量化英語課程教學成果。
之后,我園安排這位專職教師作為普通教師進入小班進行帶班。在這樣一個原有的英語課程背景下,我園于2012年正式決定探索自己幼兒園的英語課程。我們不僅到全國一些發達城市考察當地幼兒園,還考察了一些外國人在中國辦的雙語幼兒園,同時也去香港、臺灣等地區考察雙語幼兒園。綜上種種,歷時四年,我們終于探索出自己的英語課程,即本書中我們呈現的十個英語主題活動設計。
因此,我們這套英語教學活動安排的模式,非常適合與我們一樣的公立體制的幼兒園所。為了能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教學活動,我們首先需要投入一名英語專業的幼教老師,大多數情況是英語本科畢業,后來又取得了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人才。以我園為例,2012年年初,我園的專職英語教師,在大、中、小三個年齡段各選擇一個實驗班開展英語教學活動。誠然,很多家長和老師可能會質疑,中國老師教外語,這樣的效果會好嗎?跟外國人教的肯定相差一大截兒。這樣一種“低端劣質”的英語教學,是否顯得過于寒酸了呢?根據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工作,我們認為完全不是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幼兒園都能請到外教,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支付高額的英語興趣班費用,并不是所有的外教老師都能教得好英語。正如我們的每位家長都精通漢語,難道我們就能教好孩子語文嗎?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有必要進入幼兒園和學校進行系統學習嗎?所以說,不是外教本身決定了孩子英語學習的效果,而是幼兒教學的專業技能和獨特方法決定了幼兒英語的學習效果。
除了學習效果,還會有人質疑發音和口音的問題。我們同樣認可,母語是英語的老師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比非母語老師發音更純正,講話更地道。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國人都講英語,外語并不完全等同于英語,很多機構和雙語幼兒園請到的老師,他們的母語也未必就是英語,也可能是法國人講英語、意大利人講英語。舉個例子,這就好像,有些外地老人幫助在北京的子女照顧孩子一樣,老人講的是家鄉話,或者是帶有一些口音的普通話,但是由他們帶出的小孩子同樣說著純正的普通話,雖然會有些許的口音,但是對于孩子學習普通話、獲得語言發展并沒有任何質的影響。難道,我們的家人要因為自己說話不夠標準,就不跟孩子說話了嗎?這跟我們的孩子在幼兒階段接觸英語是同樣的道理,有一位懂英語又懂幼兒學習發展規律的教師為他們提供英語教學,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孩子的英語學習需求。我們不能因為安排不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就放棄所有的學習機會。在當下所能安排的條件下,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是我們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
至此,我們的模式就是安排英語專業背景的專職教師,為孩子們開設英語教學活動。具體的主題內容、形式以及課時安排,請大家參閱下面的內容。
二、幼兒第一外語獲得的基本規律
俗話說得好,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若想孩子對英語產生興趣,習慣使用英語,就必須讓孩子每天都要接觸到英語,為他們營造一個潛移默化的環境。讓孩子每天接觸、每天說、每天用,逐漸累積,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類似于母語的獲得。想想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兩三歲說成段話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每個孩子都是先聽再說,也就是先發展接受性言語,然后再發展表達性言語。因此,要想孩子說出口,必須讓孩子有足夠的聽的基礎。與小寶寶獲得母語不同的是,三歲以后的幼兒園小朋友有母語習得的基礎,有更好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如果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模仿和練習的機會,他們的學習效果就會非常明顯。
在個體語言獲得方面,存在著關鍵期和敏感期的說法。有觀點認為,孩子必須在三歲之前學習英語,否則就錯過了關鍵期。這種觀點往往讓人很焦慮,也很悲傷,似乎三歲之前還沒有學習英語,那孩子的英語獲得就受到了不可逆轉的限制和耽誤。顯然,這種說法過于夸大了年幼學習英語的益處。而我們在幼兒園工作的老師,孩子一來到我們身邊,他們就已經滿三歲了,我們就不要教他們英語了嗎?當然不是。和前面一種觀點相對應的,還有另外一種觀點,那就是在語言學習方面,人們更傾向于認可敏感期而非關鍵期的概念。不是說錯過了三歲就錯過了最佳階段,語言學習最佳年齡段應該是在12歲之前,也就是孩子上中學之前。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語種,有些發音需要用到舌頭喉嚨的特殊部位,年齡大了之后,這些部位會變得僵硬或者是形成特定的使用模式,就很難發出地道的聲音了,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鄉音難改了。所以說,三歲學英語,一點兒都不晚。
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過程中,我們試圖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全方位培養幼兒。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的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的,除了原有的七大智能外,他又補充了自然探索智能和生存智慧。這些在本書中都會有所涉獵,比如語言智能——聽、說、讀等;邏輯智能——數字、事物之間的邏輯順序等;空間智能——繪畫;身體運動智能——平衡、協調、敏捷、力量等;音樂智能——歌曲、韻律;人際關系智能——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內省智能——有關事物與價值的故事;自然探索智能——種植園;生存智慧——急救電話,自我保護意識等。從英語教學的角度全方面培養幼兒的多元智能。
最終的學習絕非局限在語言本身,而是透過語言理解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了解西方節日,讓幼兒知道并了解西方文化,從小培養幼兒的國際交流意識。從小了解西方文化,可以幫助幼兒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緊密結合幼兒一日生活,把幼兒一日生活的英語作為本書的主要部分,極大地促進了幼兒語言學習。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日常用語,并能脫口而出,避免了幼兒在用英語交流時的中英轉換,培養幼兒語言學習興趣,為未來十幾年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了遵循孩子的學習特點,我們創造性地使用教學設備和輔助材料,比如互動白板、動感圖片等。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精美有趣、富于變化的學具在學習的過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動手操作,讓幼兒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在這種快樂中學習到的知識是最難忘的。這也是我們期望老師們在實施這套課程時能夠逐漸拓寬教學思路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研發過程中,我們對這套課程的授課理念進行了進一步確認和梳理。
1.在快樂中游戲,在行動中學習。大多數的教學模式雖說是在游戲中學習,可是仍然脫離不了老師帶讀、幼兒跟讀的高級填鴨式教學。從根本上說,還未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本書的授課理念遵循“在快樂中游戲,在行動中學習”的原則,就像媽媽帶著剛剛咿呀學語的寶寶一樣,通過不斷的聽覺輸入、視覺刺激的方式讓幼兒學會并能運用語言。從根本上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2.相互交流為主,模仿跟讀為輔。語言的學習,離不開交流。只有交流才會促進語言的進步,才會在日常的運用中脫口而出。在幼兒的語言學習中,如何做到交流呢?首先,要有真實的場景模擬。比如在區域角,一周可以選擇2~3天用英語進行開放交流,讓幼兒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并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漢堡包這個單詞的時候,就可以通過KFC和McDonald’s場景的設計、錢幣等內容的真實模擬,讓幼兒在情境交流中學會如何點餐、如何使用錢幣、如何文明用餐等。孩子不僅學習了英語,又養成了文明進餐的好習慣。這部分的學習,特別需要班主任老師的配合支持,我們在每一個主題教學設計中,都分別呈現了專職英語教師的工作內容和班主任教師如何配合的工作內容,供大家參考。
3.全英文教學模式,剔除翻譯環節。在幼兒園的英語課程中,進行全英文的授課模式是很有優勢的。首先,在幼兒階段學習語言只是語言間的交流,而不涉及語言的運用。其次,幼兒接受全英文的授課模式要比少兒、青少年容易得多。所以,幼兒階段是進行全英文教學的黃金時期。所以,盡管在我們的書中大家仍會看到少量的中文,這是為了方便我們的老師進行備課和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專職教師全部使用英文進行教學,而不是用半中半英、夾帶翻譯的方式進行教學,有些用英文表達孩子很難理解的內容,我們的老師可以借助實物、圖片、動作、動畫等媒介幫助孩子理解,為的是讓孩子直接對應學習內容,而不是再繞道進行翻譯。比如孩子學習“apple”這個水果時,老師不去翻譯說這是蘋果的意思,而是直接呈現蘋果實物或是圖片等,讓孩子進行直接的對應,剔除翻譯的中間步驟。
三、英語課程研發的目標
我們對比已有的英語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結合本園的實際情況,選取中間的模式——半浸入式,并分析制定相應的英語教學目標。同時,我們也借鑒了督導式中的鞏固部分。

總之,半浸入式的英語教學模式能培養幼兒的語感,使其建立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說特定的語言的思維。但是,在授課過程中,很難時刻都吸引孩子的興趣。所以課程的設計要嚴謹、順暢,一環扣一環。要考慮全面,以預防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
教學目標如下:
1.使幼兒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能掌握日常基本詞匯和簡單的交際用語,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具有運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的能力。
2.建立初步語感,感受語言美。開發潛能,培養觀察、記憶、注意、想象、表達和創造能力。
3.開闊視野,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
4.在學習中樂于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初步形成多元、開放的思維態度,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以大班為例,教學目標具體化為:
1.樂于主動說英語。比如見到外國人,知道用英語打招呼,如:Hello!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并能用簡單的英語回答,如:Hello,I’m fine.I’m good.I’m sad.當有人對孩子說英語時,孩子知道要用簡單的英語回應,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如:I feel good.I’m angry.
2.有良好的傾聽與理解能力。能聽懂老師的全英文指令并做活動,在活動中能使用簡單的英語進行交際,能表演簡單的英文小故事。學會通過說話人的動作和捕捉到的簡單詞匯,理解說話人的意思。
3.敢于大聲說英語。能做簡單的介紹自我等。如:I’m Rose!I’m five.I like painting,singing,and dancing.I love apples.
4.記住110個和運動、季節、職業、慶祝、地點、食物、健康、安全相關的單詞,以及和這些主題相關的18個簡單句型,能有節奏地說唱歌曲18首。
5.能主動閱讀簡單的英文圖書。在學完26個字母的發音后,孩子基本上能掌握簡單的拼讀,并能進行簡單的閱讀。
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請大家參閱每一個主題活動內容。
四、課程的具體實施
1.課時安排:每學年共計10項主題活動,每個月一次主題活動,每個主題活動開展四周,每周兩次課,第一次為新課,第二次為復習課。每次課程活動時間為30分鐘左右,可以根據大、中、小班實際情況進行時間的微調。
2.教學分工:英語專職教師制訂教學計劃,負責上課;班上老師負責配課并且落實班上教學計劃。每個主題活動設計里面都包括英語教師負責的內容和班上老師負責的內容。班上老師以班主任老師為首來牽頭負責,班上其他老師均要參與到英語環境創設工作中來。
3.內容選擇:甄選小朋友們喜聞樂見,在日常幼兒園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內容,緊密聯系幼兒園一日生活進行主題教學活動。根據具體開課時間,老師可以自由選擇開始的主題活動。
具體如下:
(1)日常口語教學。日常洗手、喝水、上廁所、睡午覺、吃飯等方面的口語,教師可以通過不斷的重復,加深小朋友的記憶。還可在每個指定的位置如洗手池、毛巾鉤、放碗碟的桌子等處標記英文單詞,如有自然拼音的滲透,記起單詞及其發音就容易很多。
(2)故事教學。通過日常各種小的場景設置,學習英文小故事里面簡單的句子,比如《小兔子乖乖》里面的Open the door!或者通過實踐活動,通過不斷輸入、重復,最后再由孩子整體地表演出來。
(3)職業模仿秀。通過這種職業的裝扮,讓孩子真正體驗各種職業,學會單詞以及簡單的句子,然后教師設計真實的場景,讓孩子真正運用這些句子。
比如售貨員等職業,通過設計真實的場景,讓孩子運用恰當的句子,買到自己喜歡的物品。如:I want a/an……how much?It’s too expensive.Can the price come down a bit?售貨員通過What can I do for you?Can(May)I help you?What size(colour,kind……)do you want?等句子,學會用英語表達幫助別人等。
(4)手工折紙、繪畫教學。動作與語言的結合,能讓孩子很直觀地明白老師的指令。在折紙或者畫畫的過程中,聽到指令,做相應的動作。通過不斷的積累,慢慢地達到學習的目的。
(5)歌曲教學、舞蹈、情景劇教學等。讓孩子們一起編排英語情景劇,將學過的歌曲舞蹈穿插其中。
我們將上述這些內容進行了再次整合與分配,提供了10個主題活動設計。
4.教學法:整個教學過程中,會涉及五種教學法,即自然教學法、TPR教學法、SMILE教學法、交際教學法以及全語言教學法。
5.課程評價:在聽課和進行課程評價過程中,填寫課程評價表格。
孩子最終獲得的能力,包括聽、說、認、讀、演、知。以大班兒童發展水平為例:
聽:①聽懂老師指令,理解老師用英語提出的問題。②能聽懂別人提出的有關名字、年齡、地址、愛好等句子。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hobby?③聽懂1到100內的數字。④聽懂時間、星期、月份等。
說:①會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與老師進行簡單的對話。②會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并做簡單的詢問。會描述周圍的物品的數量、顏色等。如:I have two yellow dresses.③會數1到100的數字,會整點時間的表達。
認:①認讀由3~6個字母組成的單詞,如:rat,crab,rabbit等。②認讀100個和運動、季節、職業、慶祝、地點、食物、健康、安全相關的單詞。
讀:可以閱讀簡單的英文小繪本(其中的單詞由2~4個字母組成),結合圖片理解內容。如:Ted has a pet,his pet is a cat,the cat is fat,the fat cat sat.The fat cat sat on a rat,the rat is sad,sad,sad.
演:可以演出有主題內容的小短劇,理解故事內容。
知:了解一些說英語的國家的首都和國旗;知道這些國家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重要節日。
五、本書特色及意義所在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于: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夠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更適合普通幼兒園師資配備,滿足孩子學習需求。
本書包括10個適合在幼兒園開展的英語主題活動,具體為美味食物、常見圖形、熟悉數字、了解節日、社交用語、表達情緒、體育活動、個人喜好,以及六一/畢業和新年/慶祝。每個主題活動的設計都涉及主題由來、幼兒已有經驗、活動開展、活動討論等內容,有些主題里面還特別增加了對大、中、小不同年齡段內容調整的建議,以及對班上教師的配合建議,為幼兒在園英語背景文化的體驗創設更好的環境氛圍。
本書不僅適合幼兒園大、中、小班英語專職教師和其他班級教師共同使用參考,也能在培養孩子英語學習興趣方面給予家長一定的啟發。
最后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劉璐老師。劉老師曾任普渡大學寫作中心的寫作咨詢老師,目前在北京大學教授本科生寫作課,同時劉老師也是剛從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畢業的韓溥睿小朋友的媽媽。作為英語專業教師和家長,劉老師對于本書給予了諸多細節上的專業指導和中肯的建議。總之,本書的問世離不開多位老師以及熱心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最真摯的謝意!
趙紅梅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