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農民工參保效果研究
- 秦雪征
- 2257字
- 2019-11-29 16:50:06
前言
醫療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國當前醫療體制改革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重要目標。綜觀世界各國,幾乎所有發達經濟體都建立了全民覆蓋的醫療保險體系,以保障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平等性,從而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就我國來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在城鄉地區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新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其中,主要的醫療保險平臺包括以城鎮正式就業職工為覆蓋對象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簡稱“城職保”)、以農村居民為參保對象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簡稱“新農合”),以及用于保障城鎮非正式就業人員及非從業居民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簡稱“城居保”)。各保障平臺在籌資和管理方面具有相對獨立性,尤其是新農合與其他城鎮醫療保險之間在保障力度和管理體制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使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呈現出“城鄉二元性”的特征。然而,作為我國特有的社會現象,一支龐大的農民工隊伍處在城市和農村的銜接地帶,如何覆蓋這一流動人群成為健全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關鍵環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的松動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就業,形成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過程和我國特有的農民工現象。農民工是城鄉二元經濟發展模式的產物,是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的特殊社會群體。這一群體人數眾多,是城市勞動力的一大來源,為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長期以來,農民工的醫療與健康狀況并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一些研究顯示,農民工對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意愿較低,對醫療資源的利用率不高,整體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在2003年以后,隨著各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大部分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可能同時具有新農合、城職保、城居保或其他補充醫療保險的參保資格。那么各種醫療保險對農民工的實際保障程度如何?它們對解決農民工群體“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否起到了實際效果,是否真正促進了農民工對醫療服務的使用,減輕了其看病負擔并改善了其健康狀況?進一步地,醫療保險的參與是否會引發勞動力市場的“連鎖反應”,是否改變了農民工對就業地的選擇和城鄉之間勞動力的流動態勢?基于大樣本數據所提供的實證經驗結果,我們應該如何改革目前的醫療保險體系,從而改善農民工這一群體的健康和就業狀況?這正是本書所要考察的中心問題。圍繞這一核心命題,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詳細的分析。
在第一部分(包含第1、2章),本書分別從理論和現實角度對相關學術文獻和政策沿革進行了梳理,從而為本書的主體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紹。其中,第1章在總結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與改革歷程的基礎上,對農民工群體參與醫療保險的途徑和效果進行了淺析,并由此提出城鄉二元醫療保障體系中農民工所面臨的特殊困境;第2章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關于醫療保險與勞動力市場關系的學術文獻,從理論上探討了醫療保險對勞動力流動、勞動力供求關系,以及勞動者就醫、退休和儲蓄等行為的影響,從而為后續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包含第3—6章)是本書的主體內容。其中,第3章基于2011年北京市農民工專項調研數據,從醫療服務可及性角度評估了不同醫療保險對農民工的實際保障作用;第4章采用衛生經濟學領域標準的3A(Accessibility, Affordability&Appropriateness)評估框架,利用2007—
2010年國務院城居保試點評估入戶調查數據,著重考察目前主要醫療保險政策在解決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的實施效果(包括在減輕農民工的看病負擔、促進農民工對正規衛生服務資源的使用、提高農民工群體的身體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第5章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通過多種計量經濟學模型,檢驗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對農民就業地域選擇的影響,驗證了該醫療保險制度對勞動力跨城鄉流動的“枷鎖效應”和對城鎮農民工返鄉的“拉回效應”;第6章分別從理論和實證角度研究了城鄉二元醫療保險結構對農民工返鄉意愿的影響,并基于托達羅二元分析框架和遞歸聯立方程估計方法驗證了城鄉二元醫療保險對農民工流動就業所產生的“拉回效應”和“吸納效應”。
最后,本書的第三部分(第7章)在總結以上各章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和農民工參保、就醫和勞動力流動政策提出了建議。在短期政策方面,我們建議進一步改善新農合與城居保的報銷銜接政策,并重視其他保障方式的補充作用,同時增加農民工醫保種類的可對接性與統籌層次;在長期政策方面,我們建議逐步完善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包括建立防范道德風險的長期機制,建立全國性的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及其統籌方式,以及逐步推進與之配套的戶籍制度改革等。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在2010—2016年期間完成的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這些成果的系統總結和深化提煉。這些成果包括作者獨立完成以及與劉國恩、潘杰、周欽、洪波、鄭直等學者合作完成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作者還得到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助理唐琦、蔣欣芯、陳嫣然等的大力協助,他們在資料收集、文稿校對等工作中做出了貢獻,作者在此一并對他們表示感謝。本書的出版得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青年學者文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常規面上項目(項目編號:71573003)、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16JDLJB001)等課題項目的資助。同時,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郝小楠、李笑男編輯對書稿的完善提供了諸多寶貴意見。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與疏漏之處,敬請廣大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秦雪征
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