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圖像技術實訓指導
- 王錦輝 石建勛
- 15229字
- 2019-12-11 15:37:27
實訓二 室外人物、景物照相
一、實訓目的
通過對不同題材人物、景物的拍攝,提升學生對照相基礎常識的理解。深入理解鏡頭光學特性、熟悉影響景深的因素和掌握畫面構圖基本規律,能夠熟練應用各種照相技術,準確地表現被攝人物、景物的形體特征及其主次關系,達到反映客體、表達主題的目的。
二、實訓基礎知識
1.景深形成的原理
景深是指被拍景物形成清晰影像的縱長深度。相機鏡頭成像,并不是物點只能在像點的焦平面上結像清晰,而是某一定物距前后相當長一段距離范圍內的景物,都能在同一焦平面上結成清晰的像。這一清晰像的景物的縱長深度叫景深。
從物點到最近清晰點的深度叫前景深,從物點到最遠清晰點的深度叫后景深,前后景深相加,也就是從最近清晰點到最遠清晰點的深度,叫全景深。一般在拍攝時主體的前后景物清晰的距離越長就是景深越長,反之,清晰的距離越短就是景深越短。
2.影響景深的因素
(1)光圈的大小。光圈對景深的影響是:在鏡頭的焦距和拍照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光圈越小,景深越長;反之,光圈越大,景深越短。
(2)焦距的長短。焦距對景深的影響是:在光圈數值和拍照距離相同情況下,焦距越長,景深越短;反之,焦距越短,景深越長。
(3)拍照的距離。拍照距離對景深的影響是:在鏡頭的焦距和光圈數值不變的情況下,拍照距離越近,景深越短;反之,拍照距離越遠,景深越長。
取景構圖就是將被拍對象有機地安排在畫面之中,通過合理的組合和適宜的布局,使所拍照的內容主次分明,中心突出,賞心悅目,從而起到表現拍照主體、突出主題的作用。
1.畫面的基本結構
畫面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主體、陪體、前景和背景、空白。如何正確地安排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正確地選擇、利用前景、背景等,使所拍攝的人物、景物更加和諧統一,是攝影構圖的重要內容之一。
(1)主體
主體是攝影畫面中最主要的表現對象,是畫面的主要構成部分,是畫面表現內容的主要體現者,也是畫面結構的中心。取景構圖時要有明確的主體,主體不明確或根本就找不到主體的畫面,必然是失敗的畫面,如圖2-1、2-2所示。

圖2-1 找不到主體的畫面

圖2-2 主體明確
(2)陪體
陪體是用以幫助主體表達主題和情節的景物。陪體的安排上既要表現主體內容,又不能喧賓奪主,掩蓋了主體,如圖2-3、2-4所示。

圖2-3 主體突出

圖2-4 主陪體關系不明
(3)前景和背景
前景和背景是指那些處于主體的前面和后面,用以烘托主體的景物。其作用在于幫助說明主體所處的環境、時間特點,展現空間,表現、烘托主體;同時,可以加深人們對主體的理解,如圖2-5、2-6所示。
2.主體的位置
一般情況下,視覺中心就是主體的位置。視覺中心是畫面中觀眾最感興趣、最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部分。安排主體的位置就是確定畫面的視覺中心。在畫面中安排主體位置最為實用的美學原則就是黃金分割率和三分法。

圖2-5 前景富有層次感,畫面充滿生趣

圖2-6 前景單調,畫面乏味
(1)黃金分割率
黃金分割率是傳統畫家極力推薦的畫面分割形式,其分割比為1:0.618。從物體的幾何形狀、畫面的長寬比例,到畫面的內部分割、物體的位置安排等,均可以體現黃金比例,如圖2-7所示。這樣的比例能體現一種均衡美感,符合人們的視覺審美心理。將主體安排在EF、GH或O點上,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
(2)井字構圖法
實際拍照時不可能做到上述精確的黃金分割比,因此人們也就大概地分割一下。將黃金分割線放在畫幅的1/3處來進行分割,就是將畫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分成三等份,在畫中畫出一個井字,就是所謂的三分法,或井字構圖法。井字的四個點稱為視覺中心點,又稱趣味中心。井字的交叉點上比較適合放置主體,將主體安排在這個位置上最容易吸引人的視線,畫面布局也顯得活潑,如圖2-8所示。

圖2-7 黃金分割示意圖

圖2-8 三分法示意圖
3.突出主體的常見方法
(1)大小對比
在畫面的安排上,可以給主體較大的面積、顯要的位置來直接突出主體,如圖2-9、2-10所示。
(2)特寫法
用特寫表現主題時,應擯棄次要景物,攫取最生動的局部細節加以細致描繪,以獲得構圖簡潔、主體鮮明突出的效果。特寫能將主體拍得很大,細致地表現主體的影紋、層次和質感,能拉近主體形象和觀者之間的距離,如圖2-11、2-12所示。

圖 2-9

圖 2-1 0

圖 2-1 1

圖 2-1 2
(3)景深虛實對比
景深的應用能夠控制虛實對比,通過拍攝距離、鏡頭的焦距、光圈的大小來控制景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主體形象和其他形象的虛實對比關系,從而突出主體,如圖2-13所示。

圖 2-13
(4)影調對比
影調對比包括畫面上亮暗等級、色彩分布和面積的對比,它是突出主體的方法之一,如深色背景上的淺色主體和淺色背景上的深色主體看上去都比較醒目,如圖2-14、2-15所示。

圖 2-1 4

圖 2-1 5
4.畫幅
畫幅是指畫面的外框形式,即攝影畫面長寬比。畫面形式可簡單地分為橫畫幅、豎畫幅和方畫幅。畫幅形式一般由主體形象和表現意圖所決定,不同的畫幅形式有不同的構圖特點,應與拍攝主體形態相符合,拍攝主體是縱向的,適合豎畫幅;拍攝主體是橫向的,適合橫畫幅。如圖2-16、2-17所示。

圖 2-1 6

圖 2-17
(1)橫畫幅
畫幅的高度小于畫幅的寬度,它適合表現橫向走勢和寬廣的景物,具有水平舒展、平和的特點。
(2)豎畫幅
畫幅的高度大于畫幅的寬度,有利于強化景物高大的形象,適合表現上下走勢的景物,具有高聳挺拔、積極向上的構圖特點。
(3)方形畫面
畫幅的高度等同畫幅的寬度,它給人以工整、嚴謹、穩定的視覺感受,方形畫面有時顯得比較呆板,不如橫構圖和豎構圖富有變化。
5.構圖中最重要的基本法則
(1)完整
構圖造型在主體形象和內容表現上必須給人以視覺完整的感受。構圖的完整性表現在畫面形式和內容上,是通過對畫面進行總體設計,恰當地安排主體與陪體的位置,使主體給人一種完整感,陪體與主體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內容形式與主題意義完整的畫面,如圖2-18、2-19所示。

圖 2-1 8

圖 2-1 9
(2)簡潔
構圖時,凡是與主題無關的物體,應盡量不讓其進入畫面。把所要表現的人物或景物加以強調、突出,舍棄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瑣的、次要的東西,如圖2-20、2-21所示。

圖 2-20

圖 2-21
(3)穩定
穩定同樣是攝影構圖的基本法則,它要求畫面在構圖時,其內容、結構的安排要有平衡穩定之感,這樣照片看起來才會讓人覺得舒服、安全、符合視覺習慣,如圖2-22、2-23所示。

圖 2-22

圖 2-23
6.構圖的基本形式
攝影離不開構圖,構圖是攝影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幅攝影作品如果沒有完美的構圖,就不能成為一幅佳作。根據畫面構圖形式的外在線性結構的區別,可以將其分為橫線構圖、豎線構圖、對稱構圖等,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構圖形式。
(1)橫線形式
在這種形式的畫面中,被攝景物多為水平橫線條構成的形態。這些景物如平靜的水面、秀麗的原野等,特點是畫面的視覺較為寬廣,給人以穩定寧靜的感覺,如圖2-24。

圖 2-24
(2)豎線形式
在豎線形式的畫面中,被攝景物多為垂直線條構成的形態。這些景物如高聳的建筑、人物的全身等,具有挺拔、向上、端莊、威嚴的造型特點,如圖2-25所示。

圖 2-25
(3)對角線形式
對角線會讓畫面更活躍,由于矩形的對角線長度最長,所以對角線構圖給人延伸感。這種形式的畫面能打破靜止和穩定的狀態,具有較為強烈的動感,表達不穩定情緒,營造活躍的氣氛,如圖2-26所示。
(4)對稱形式
給人以平穩、均衡、重復的感覺。對稱并不單一死板,可分為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完全對稱和軸對稱等形式,利用好對稱會讓畫面更具有感染力和戲劇性。例如平靜的水面倒影、建筑透視等多用這種方法構圖,如圖2-27所示。

圖 2-26

圖 2-27
(5)畫框形式
畫框式構圖就好像畫面中的一副精美的畫框,裝裱著畫中之畫。一般門、窗戶、樹枝等任意有美感的形狀都可以作為畫面中的畫框,如圖2-28所示。

圖 2-28
(6)S形式
在S形式的畫面中,被攝景物具有起伏變化、曲折波動的線條,或景物呈現為曲折變化的S形形態。如靜靜的小河、彎彎的羊腸小道、起伏的山巒等。這種形式的畫面生動而富有變化,能吸引觀賞者的視線,能使人產生情緒的波動和變化,形成舒展、優雅的視覺感受,如圖2-29所示。

圖 2-29
(7)放射形式
在放射形式的畫面中,多根線條相交于一點,形成向外輻射形態,能產生極強的透視變化和立體感,給人迎面而來的視覺沖擊力,如圖2-30所示。

圖 2-30
7.正確選擇拍攝點
所謂拍攝點,是指照相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空間位置。它包括拍攝距離、拍攝方位和拍攝角度。
拍攝點的選擇,是攝影構圖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構圖的諸因素中,拍攝點的選擇是重中之重,拍攝點選擇得是否妥當,是直接影響攝影構圖優劣的重要因素。
當我們選定了拍攝對象之后,照相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方位和角度,是決定所拍照片畫面結構的三要素。其中,距離是一個基本要素。一般來說,照片畫面形式的一般特征是由景的大小決定的,距離之遠近與景之大小有直接關系。方位和角度的功能,則在于更好地描繪和表現被攝對象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富有生氣和魅力。正如古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拍攝距離
拍攝距離,是指拍攝點與被攝對象之間距離遠近變化的關系。拍攝距離的選擇,體現在照片畫面上就是景別的變化。通過距離的遠近變化,來確定景物形象的大小以及所包含的空間范圍。通常所說的景別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在攝影創作中具體選擇哪一種景別,是由攝影者根據被攝對象的性質所產生的藝術構思和立意來決定的,其目的在于更鮮明地表達主題內容,更生動地表現對象特征。
(2)拍攝方向
拍攝方向,是指拍攝點與被攝對象之間在同一平面上的對應關系。
以被攝對象為中心,在同一水平線上的360°范圍內,任何一個方位都可以作為拍攝點。不同的方位有各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能獲得不同的畫面結構。
由于拍攝方位的變化,產生了正面構圖、側面構圖、斜側面構圖、后側面構圖和背面構圖等不同的構圖形式。
(3)拍攝角度
拍攝角度,是指拍攝點與被攝對象之間的水平線高度的變化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觀察處于不同高度的各種物體時,常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種:等高的則平視;較高的則仰視;較低的則俯視。如果對同一物體采用平視、仰視、俯視來觀察,則可看到垂直面、底面與頂面三種不同結構的立體效果。
將生活中以不同的高度觀察物體的三種視覺現象,應用到攝影創作實踐中,就形成了平攝角度、仰攝角度和俯攝角度三種造型效果。
三、實訓內容
(1)單人照拍攝技巧
(2)團體照拍攝技巧
(1)拍攝景物的注意事項
(2)拍攝景物的常用器材
(3)景物的拍攝技巧
(1)動態的抓拍方法
(2)動感的表現方法
四、實訓所需設備和器材
每2人為一組,準備以下設備和器材:
(1)單鏡頭反光相機 1臺/人
(2)三腳架 1臺/組
(3)遮光罩 1個/人
五、實訓方法和步驟
每2人為一組,輪換操作和記錄。
人物照相是攝影技術中的一個專門項目,是以人為主題的攝影。
人物照相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靈活多樣。根據被拍人物位數的不同,可以分為單人照相、雙人照相、多人照相和團體照相等;根據被拍人物景別的不同,可以分為全身照、半身照、胸像和頭像等;根據被拍人物姿勢的不同,可以分為站姿像、坐姿像、臥姿像等;根據拍攝角度的不同,可以分為正面照、側面照和背面照等;根據被拍人物是否運動,可以分為動態照和靜態照;根據拍攝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紀實性照相、專訪性照相和服務性照相。
人物照相并不是簡單地、機械地記錄人物形象,它需要通過精巧的構思,處理位置角度,運用光源造型,選取姿勢表情和掌握拍攝瞬間等,才能生動有力地再現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充分的準備、細致的謀劃、熟練的拍攝技巧作為支撐。
1.單人照拍攝技巧
(1)前期準備工作
①選景,不同的景點有不同的特色,帶給畫面不同的氛圍,對人物亦能產生烘托作用,如清新的園林、古樸的建筑、時尚的街景等。
②選擇拍攝時間,一天中不同時間段,陽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影造型效果不同;不同時間段,不同季節,不同地域光照的色溫不同;晴天和陰天的差異等,亦會造成畫面色調的差異。
③選擇陪體,利用陪體來對人物進行修飾,有陪體的襯托,整幅畫面的視覺語言會更加生動、活潑。在陪體的選擇上,要注意其是否對人物起到陪襯作用,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也要注意陪體的合理取舍,防止畫面雜亂無章。
④選擇色彩搭配,人物及其衣著,同一環境中不同的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出現在同一畫面時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對比效果,色彩的對比能刻畫事物形態,突出主體與主題。要根據背景環境色彩,選配被攝人物衣著的色彩,營造色彩和諧的畫面氣氛。
⑤準備好鏡頭,最好是有大光圈定焦鏡頭,以便保證更好的虛化效果。變焦鏡頭注意將焦段調整在85至135 mm,一般100 mm焦段的鏡頭適合拍攝帶肩部的頭像,135 mm左右的鏡頭適合拍頭部特寫。
⑥準備好閃光燈或反光板,當室外光線太強時,人物面部會出現較濃重的陰影,有了閃光燈或反光板可以給人物的臉上補充光線,即便在強光下也能將人物拍好。
2.不同景別人物照的取景特點
全身照的取景特點:全身照屬于全景畫面景別,構圖范圍包含人物的整個身體,因此不但要表現頭臉,還要表現體態和四肢。姿態的變化較多,可以是站、坐、臥、蹲、跪等,因為姿勢各異在畫面中所占的空間面積會有所不同,要注意避免景太大,人太小。可以看到人物和環境的關系,但是畫面中的環境空間則完全成為一種造型的補充和背景,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來說,站姿全身人像,人體約占畫面長度的3/4,畫面看上去會比較飽滿。
半身照的取景特點:半身照屬于中景畫面景別,構圖范圍是人物腰部以上,主要表現人物上半身的姿態,雙手能完整地展現在畫面中,會顯得構圖比較完整。構圖的重點更多放在人物半身形體關系。環境、情節、事件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屬于從屬地位。同全景相比較,中景的特點是可以通過畫面看到更多細節,注意力更集中,感染力更強,但沒有全景那樣廣闊的空間效果。
胸像的取景特點:胸像照相屬于近景畫面景別,構圖范圍是人物胸部以上,并占據畫幅面積的一半以上。面部神態、頭部形態和頭頸肩關系居于畫幅的主導位置,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狀態、臉部的細微之處成為主要的表現內容。畫面的環境空間被淡化,推向了后景,成了陪體。背景中的環境只有輪廓,沒有具體的細節和清晰的形狀。胸像照相尤其重要的是要通過畫面表現細節,從而刻畫內心、傳情達意。
頭像照相的取景特點:頭像照相屬于特寫畫面景別,構圖范圍是人物肩部以上,畫面特寫是人物面部形象占據畫面中心,環境空間由于構圖關系和鏡頭焦距關系而淡化和虛化,通過人物面部特寫的表現,表現人物個性形象特征,反映豐富的情感。人物的表情、神態細節都是為了更好揭示內心活動。特寫畫面景別的應用,消除了人眼視覺在觀察和感受更細微事物時的障礙。讓觀者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被攝主體最有表現意義的部位。
(3)拍照高度
拍照高度要根據拍攝需要和意圖自由選擇,可以選擇平拍、仰拍和俯拍等。要明確不同拍攝高度所形成的形象特色。
平拍是人物照相最為常見的拍攝高度,是以人物主體眼睛的高度作為基準線的。這種高度所拍攝的畫面效果符合人的視覺經驗,人物輪廓比例正常,一般不易產生變形,看起來親切自然。具有較強的真實感,顯示出強大的親和力。
仰拍人物的特點是,能夠使人物主體上額部變窄、下顎部擴大、頭頸變長、臉部飽滿,并且表現出人物主體的高大與修長。還可舍棄雜亂的背景,使畫面簡潔,主體突出。例如拍高臺跳水,以藍天作背景。顯出運動員有凌云之勢,騰空飛翔之感。但是拍攝距離太近會產生較為嚴重的變形,反而會破壞畫面中人物的形象,因此要慎重運用仰拍。
俯拍時拍攝點的位置高于人物視平線的位置。這樣拍攝出的人物形象會顯得渺小,俯拍頭部肖像,會使額頭變寬,下巴顯窄,會丑化人物形象。但也不盡然,尤其俯拍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新奇、另類等。對于人物眾多的大場面,多用這種方法進行拍攝。
一般情況下,拍全身像,照相機最好位于被拍人物腰部的高度;拍攝半身人像時,照相機最好位于被拍人物胸部的高度;拍頭部肖像時,照相機位于被拍人物眼睛的高度,這樣拍出的人物比較自然,沒有明顯的透視變形現象。
(4)拍照方向
拍攝方向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以被拍對象為中心圍繞四周所選擇的拍攝點。因為不同的拍攝方向可展現被拍人物不同的側面形象,所以拍攝方向的選擇要根據具體的被拍人物和主題表現來決定。拍攝方向通常分為:正面角度、斜側角度、側面角度、反側角度、背面角度。各個角度的拍攝沒有優劣之分,運用得當,都會獲得成功的構圖。人物拍照最常用的是正面、側面和斜側面角度。
正面角度的特點: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現被拍人物的正面特征,直觀、簡潔、不變形。正面角度的構圖,常是對稱的結構形式,一般來說正面的構圖形象比較端莊、穩重。由于正面拍攝的畫面人物形象是直接面對觀眾的,給人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感。
前側角度的特點:在此角度,立體感強,能產生空間感和線條透視的效果。人物形象表現出來的形象特征更加豐富多樣,較之正面角度更加形象生動。
側面角度的特點:人像攝影中,側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輪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樣變化。
反側角度的特點:是一種反常的拍攝角度,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獲得很生動的形象。但對拍攝對象有一定的要求,或者說是只有適當的對象才可選擇反側的方向。
背面角度的特點:背面角度,絕大多數是為了內容的特殊需要而采用的,能顯示出特殊的效果。
(5)畫幅
攝影者首先需要考慮,采用何種畫幅形式來框取被拍人物。不同的畫幅形式有不同的構圖特點,應與拍攝內容相符合。畫幅形式可簡單地分為橫畫幅、豎畫幅和方畫幅。
如果僅僅考慮使畫面適合被拍人物的需要,使畫面看上去飽滿,則可以按被拍人物的具體形態來確定畫幅形式。比如,躺著的人體呈橫向走勢,有水平舒展的特點,應采用橫畫幅拍攝;站立著的人物呈上下走勢,有高聳挺拔的特點,應采用豎畫幅拍攝。如果要使畫面更有創意,則可根據表現意圖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畫幅。
(6)構圖
在拍人物照時,被拍者的姿勢及造型對構圖的影響非常直接。因為人體造型的多變性,使畫面主體產生不同的形式美。在進行人物照構圖時,應細致觀察、仔細分析,根據不同的姿勢和造型選擇不同的構圖形式,讓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現在特定的形式之中。常見的人物照相構圖形式有水平式構圖、垂直式構圖、三角式構圖和曲線式構圖等。
當人物采用躺姿時,身體軀干呈水平橫線條構成的形態。畫面的視覺較為寬廣,給人穩定寧靜的感覺,這時適合采用水平式構圖。
當被攝人物是站姿時,具有挺拔、向上、端莊的造型特點,畫面的視覺較為高聳,這時適合采用垂直式構圖。
當人物是坐姿或作其他姿態時,在特定的拍攝角度,畫面中的人物體態會呈現出三角形形態,或人物與陪體之間構成一種呈三角形的視覺形態。三角形構圖形式,給人舒展、穩定或大氣的感受。這種畫面形式適合表現端莊的人物肖像。
人的身姿在特定的角度,會展現出S形曲線,彎曲的S形的線條使畫面極富形式感,造成舒展、優雅的視覺感受。這時適合采用曲線式構圖。
(7)突出主體的技巧
①利用醒目位置
構圖時,把人物安排在畫面正中央、黃金分割點或者畫面線條的交叉點或匯合點上,可形成視覺中心。在這些位置安置主體,易于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可以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②利用明暗對比
讓人物的亮度和背景的亮度產生明顯的對比,通過明暗差異劃分層次。可以是在較暗的場景下對人物稍微補光形成背景暗、主體亮的效果,也可以是主體暗于背景的逆光效果或剪影效果。
③利用色調對比
利用色相、色溫、飽和度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主體從背景中凸顯出來,尤其是單色的背景內容,刻意制造主體色彩與背景色彩的差異,對突出主體非常有利。
④利用虛實對比
掌握好應用景深的技巧,使人物處于景深之內,背景處于景深范圍之外,人物清晰逼真,背景虛化模糊,兩者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關系,人物自然就凸顯出來了。
⑤利用疏密對比
在構圖時,切不可使畫面上的疏密分布呈現平均化的特點。可以利用景物的“密”對單個人物的“疏”形成很好的襯托作用,比如利用茂密的樹林和繁復的花叢作為背景來襯托人物。
(8)光線的選擇
采光應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光線的角度,二是光線的強度。通常情況下,太陽在斜射時亮度適中,晴天的上午9點到11點和下午3點到5點都不錯。側射角度在35至65度范圍最佳,能很好地勾勒出被拍人物的形體特征。不像中午的烈日下容易產生難看的陰影,而且人物額頭高光面反光太強,也不像清晨或陰天那樣缺乏主光造型,顯得平淡,缺乏層次。所以,選擇適當的光線,是室外人物照相不容忽視的內容。不論順光、側光還是逆光都可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光,但是應注意各自的特點。
①順光的特點
順光的優點是:被攝人物受光均勻;利用順光比較有利于質感的表現;順光拍攝色彩能得到正確還原,飽和度高,色彩鮮艷。順光的缺點是:缺乏明暗對比,立體感較差;空間深度感和表現也較差。
②側光的特點
側光是室外人物拍照最常用的光線,光線來自被拍人物的側面。又可細分為斜側光和側光。側光的優點有:有利于表現立體感和空間深度感;有利于表現被拍人物的清晰輪廓;有利于影調層次的表現。側光的缺點有:不利于人物和景物質感的表現;側光表現色彩也不如順光的效果好。
③逆光的特點
逆光,分為側逆光和逆光。逆光能強烈地表現出實體感,但不利于對人物皮膚質感的表現。為了使拍攝主體曝光正確,需要進行補光或曝光補償。
(9)調焦方法
拍攝靜態人物時,一般以被拍人的眼睛為對焦點。如果離被拍人物很近,例如2米之內,由于物距短,這時景深很小,從近到遠只有很小的范圍是清晰的,因此調焦必須準確,最好使用手動對焦。手動調焦的訣竅就在于反復確定幾次清晰調焦的過程。在拍攝運動人物時,可使用超焦距獲得更大的景深。測算景深范圍,確保拍攝人物在景深范圍之內。
(10)光圈、快門的確定
對靜態人物進行拍照,建議選擇光圈優先模式進行曝光。選擇該模式,能夠直接控制光圈大小,進而影響景深。快門速度由數碼相機的機內測光系統決定。但在某些情況下需避免測光不準,如大面積亮或暗的背景,穿全黑、全白服飾時,可以實施正、負補光來校準曝光。拍逆光照時,啟用點測光,根據光線比較暗的陰影部分確定曝光值,或通過適當增加曝光量(提高1/2 EV至2 EV),能較好地表現人物皮膚的質感。
在拍攝運動人物時,首先考慮采用合適的快門速度。快門速度和光圈不光會影響到曝光,還有可能會影響照片的清晰度。不管調焦如何精確,如果快門速度不快的話,運動人物就會是模糊的。所以,應使用速度優先模式,設定的快門速度要快于人物的移動速度。光圈大小由數碼相機的機內測光系統決定。
2.團體照拍攝技巧
團體照的特點:人數多、場面大、大都屬于紀念性的,因此在排列、布光、拍攝技巧方面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慎重進行拍攝。
(1)組織排列
紀念性的團體照都采用分行整齊排列的形式,分行排列的方法一般是前排坐在椅子上,后排站立,再后面逐層增高,保持排與排之間差距均勻。組織排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人物排列和畫幅相匹配,否則就會影響畫面構圖。首先確定人數,根據洗相尺寸選擇畫幅并考慮將人物排成幾行,洗相尺寸一般6至12英寸。尺寸規格不同,寬度與高度的比例也有區別,例如6寸照片的比例是2:3,12寸照片的比例是5:6,畫幅因使用相機的不同,可供選擇的規格亦有所不同。盡量做到照片尺寸、畫幅比例、隊形長寬比一致。
②將主要人物適當安排在前面位置上;將高個排在后排,矮個排在前排,每排中間又比兩邊略高一點,這樣構成的外圍輪廓線條比較美觀。
③每排人數不必相等,排在各排的人前后也不必對齊,應交叉開來,使后排的每個人體都位于前排兩人之間,盡可能多露出一些。
④行距要緊密,姿態要一致。前后排盡量靠近,可以減弱透視造成的近大遠小的感覺。至于姿態,一般都是正面拍攝,也可以將排在兩邊的身體略向中間側轉,略帶弧度,可以使畫面集中緊湊,排在前面的手腳要自然,保持一致。所有人的視線向前方,朝著一個方向。
(2)室外團體照的光源
團體照的用光特點是要求照度均勻,所以室外拍攝團體照選光很重要。中午陽光是垂直照射的,面部會產生深暗的陰影,不是理想的時刻。因此除了中午前后兩小時左右的時間,都可以選到合適的光線。太陽光源的漫射光和直射光都適宜團體照攝影,一般認為陰天的散射光較宜。室外團體照的選光不論是晴天還是陰天,對光源方向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以側光較好,但偏側角度不宜過大,因為投影會影響附近的人,用正面光不適宜,過于平淡,顯得無力,一般不選用逆光,使人面部發灰。最佳側射角度是45至65度。
(3)鏡頭的選擇
使用標準鏡頭最為合理,廣角鏡頭會造成照片周邊人物形象的變形,影響成像質量。長焦鏡頭,因為其光學特性,造成景深的縱深范圍相對比較窄,而團體照的隊伍前后距離比較大,因此會造成隊伍整體難以同時對焦清晰的狀況。因此最佳選擇是使用標準鏡頭。
(4)調焦方法
以手動對焦為宜,對焦第一排,因為前景小,后景大,既能確保第一排的重要人物成像清晰,又能兼顧后排人物處在景深范圍之內。可以結合景深預測功能,觀察被拍對象是否處在景深范圍之內。
(5)曝光
選擇小光圈,但是并非越小越好,小到多少合適呢?這就需要計算一下景深了。使用景深表,通過物距、縱深清晰范圍,求得光圈數值,確定光圈后,使用光圈優先模式,確定曝光時間。
(6)采用連拍
采用連拍功能是在拍攝團體照時避免出現問題的有效方法。在多張照片中,總會有一張合適的照片。另外,可以啟用觀看模式,并放大圖片,查看眼睛等重要細節,確保沒有問題。
景物即景致事物,指可以供觀賞的自然物,多著眼于物體。景物是風景攝影構成的客觀因素、基本素材,是具有獨立欣賞價值的風景素材的個體。小到砂礫石子,大到山川河流;有生命的如植物動物,沒生命的如建筑雕塑;有形的如勝跡遺址,沒形的如空氣光色,都可包括在景物范疇。形象的多樣性,形態的多變性,造就了景物照相題材和拍攝技巧的豐富性。
景物的拍攝,不光是對物的客觀再現,而且要揭示自然之美,抒發思想感情。
1.拍攝景物的注意事項
(1)注意確定拍攝景物的主題
選擇每一類景物攝影的題材,都應該對其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最好知道景物的各類特點和情況,和拍攝該類題材已經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為拍攝的主體挑選出好的項目,從而確定之后所取用的拍攝方式。
(2)注意突出主體
面對廣闊的自然環境,拍攝角度的選擇非常自由靈活,在有的畫面里主體并不容易確定,需要認真分析它們的主次關系,主體的本質是表現主題的主要景物,突出主體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一般是把主體安排在畫面上重要而明顯的位置,如黃金分割點或畫面的正中心,而陪體只位于整個畫面四周部分地方。
(3)注意畫面的形式美感
形式美是景物內涵美和意境美的存在方式。畫面的形式美感主要依靠色彩、線條和形體構成。很多作業之所以沒有感染力,原因之一就是拍攝者拘泥于客觀寫實,只是運用基本技巧較好地再現客觀景物,而不是借景抒發自己的意氣,展現景物的內涵美和意境美。
(4)注意照片的技術質量
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景物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照片的技術質量:①選擇專業單反數碼照相機,配備專業鏡頭以提高成像質量;②像素越高越好;③曝光控制要準確;④構圖要到位。
2.拍攝景物的常用器材
(1)鏡頭
選用的鏡頭,決定了畫面的成像效果,不同的鏡頭各有特點。
標準鏡頭的視角接近人眼觀看景物的視角,能夠提供一個最為正常的視覺效果,是景物拍攝常用的鏡頭之一。
長焦鏡頭,能夠把遠距離的景物拉近,也有利于把主體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在遠距離拍攝可以幫助我們減輕畫面變形,可獲得畫面橫平豎直的效果。
廣角鏡頭拍攝景物,往往透視變形失真嚴重,如果強調畫面的戲劇性效果而完全不顧原有景物的空間比例,這種透視變形能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
移軸鏡頭是拍攝建筑的專用鏡頭,因為具有透視校正功能,能夠較自由地選擇拍攝位置拍攝建筑物的全貌而不產生或少產生畸變,是紀實性建筑攝影不可或缺的鏡頭之一。這種特色鏡頭用在比較嚴謹的風光建筑攝影當中,在有些創意類型的照片上,普通鏡頭即可完成。
(2)濾光鏡
室外景物拍攝,一些濾光鏡是必備的。常用的濾光鏡有如下幾種:
中灰漸變鏡:可壓暗天空的影調。在晴朗的天氣下,天空的亮度往往遠高于地面景物,天空和景物的細節無法同時呈現。而中灰漸變鏡可以壓暗天空的影調,減少反差,拍出暗部細節和亮部天空不過曝的作品。
偏光鏡:是濾鏡中是最實用的一種。將偏光鏡安裝在鏡頭前,可以濾掉一些大氣中的偏振光,或削弱、消除景物的反光,這時就可以讓色彩飽和度大增。透過偏光鏡可以讓藍天更藍、白云更突出。
(3)三腳架
三腳架的主要功能是支撐、固定相機,防止相機拍攝時的震動,是景物照相必不可少的器材。
3.景物的拍攝技巧
(1)確定拍攝對象,選擇拍攝角度
任何景物的獨特點都是景物拍攝最好的表現點。拍攝某景物之前,最好對該景物有一定的了解,或看看文字介紹或看看別人拍的不錯的照片是從何角度拍攝的,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并避免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取景構圖時,要放膽去尋找有趣的畫面,由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開始發掘。既可以在遠處拍遼闊的畫面,表現景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強調整體氣勢;也可以在近處拍攝局部,通過特別的角度表現景物的形體、線條、尺度比例、質感、色彩和幾何圖案等獨特的元素。
常規情況下,表現景物的特征采用平視的角度,盡量避免主體因拍攝視點太仰或太俯而出現的變形。如果景物的形體特別高大,采用升高視點來拍攝的做法也是一種常見的手段,通常情況下,高視點更便于全面展示景物四周的環境,讓畫面內的視野顯得更開闊。
正面角度拍攝,適于表現對稱結構特點的景物,但缺乏深度。正面角度也適合表現宏大規模的景物。在景物的前側拍攝是種最常用的拍攝方位,因為側向觀察景物透視效果更佳,所以這種拍攝位置容易表現景物的立體感。
(2)光線的選擇
室外景物拍攝,主要靠自然光。因此正確的應用自然光就顯得非常重要。不同的光線變化,對景物有不同的造型效果。
拍攝練習可以由日常最熟悉的景物開始,對它一天內不同時間光線的特點加以比較、了解,找出最漂亮的時刻去拍攝。但要留意的是雖然時間正確,天色、云量、空氣等也會對景物產生影響。一般情況下,晴天白日,明暗對比鮮明,立體感強,適合表現景物的某一側面;如果想拍攝剪影形式,應在清晨、黃昏時拍攝,這時天空中的景色,會為畫面增添濃厚的氣氛;陰天是拍攝景物的好時機,此時的散射光沒有明確的方向性,且光線柔和,有利于表現景物的全貌和細節。
(3)增強畫面形式美感的方法
仔細觀察,發掘景物本身所蘊藏的線條構成,以它們作為構圖的參考,成為視覺的引導線或者構成有表現力的幾何形狀。這些線條可以吸引觀者游走在畫的世界或者使畫面擁有耐人尋味的抽象效果。
利用倒影增加美感,對一些有水域映襯的景物,可以表現水面呈現對稱倒映的效果,虛實結合,空靈生動,對美化畫面同樣適宜。
當畫面的形象單一時,看起來會比較單調乏味。可以給主體物周圍安排一些有對比意思的景物,例如新舊對比、大小對比、形體對比等,這樣可以令畫面顯得更豐富。
在清晨或黃昏華燈初上之時拍攝景物,街燈、樓房的照明燈,車燈、廣告牌的燈光等,各種色光交織在一起,會對景物產生一定的映射,讓畫面的光線視覺元素更豐富。
應用廣角鏡頭,采用仰視的手法,造成景物的變形,適當的變形可以令景物顯得更宏偉,或是更有張力,顯得更有趣味。
(4)獲得清晰畫面的方法
①準確對焦,必要時手動對焦。
②拍攝遠景的圖片一般要求全程清晰,所以鏡頭的焦距越短、所用的光圈越小,就越有助于獲得大景深,畫面看起來就越清晰。
③除非必要,建議少用濾鏡,慎用多片濾鏡疊加。
④盡可能使用遮光罩。
⑤經常檢查云臺與三腳架的連接是否結實。
(5)光圈、快門的確定
拍靜態景物時,對景深的要求比較高。最小光圈是獲得最大景深最簡易的方法,但通光量會大量減少,使相應的曝光時間增長,使用三腳架,可提高拍攝的穩定性和成功率。另外提高感光度也可以減少快門開啟時間,但最好控制在ISO400以下,過高的ISO設置會使拍攝的畫面產生很多的噪點,影響照片的成像質量。建議使用光圈優先模式,光圈的選擇也不宜太小,選擇好光圈大小,快門速度由相機測光系統自行決定,根據光照強度情況調節曝光補償。
在拍攝運動人物時,首先考慮采用合適的快門速度。快門速度和光圈不僅會影響到曝光,還有可能會影響照片的清晰度。不管調焦如何精確,如果快門速度不快的話,運動人物就會是模糊的。所以,應使用速度優先模式,設定的快門速度要快于人物的移動速度。光圈大小由數碼相機的機內測光系統決定。
動體攝影是在被攝對象顯著的、急速的運動中進行拍攝,因而它比靜態對象的拍攝難度要大些。動體攝影包括對體育運動、動物、運動中的車輛、人類生產生活等的拍攝。動體拍攝應該突出表現出一個“動”字,在瞬間的捕捉方面掌握一個“準”字,在照片的構圖及用光、造型等方面追求一個“新”字。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張優秀的照片。在拍攝時,能否準確地捕捉住精彩的瞬間,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準備或考慮:
1.動態的抓拍方法
(1)取景
①要做好調查研究,了解所拍項目的運動特點和規律。
②要充分考慮到拍攝現場上的光線效果和背景對主題的烘托。
③突出主體。
突出主體的方法有:
①主體占據畫面的較大范圍。
②利用大光圈和長焦距虛化背景。
③利用背景和主體色調或影調的反差。
(2)光線的選擇
要表現動體的神態用順光或前側光,如要表現動體的造型可選用側逆光或逆光。
(3)調焦的方法
①定點聚焦法。定點聚焦法即事先找準某一替代物作為聚焦對象。替代物應在動體將要到達地的附近,或是兩者到拍攝點的距離相等。例如,拍體育運動中的跳高比賽,可以將焦點調在橫竿的中間;排球比賽,可以將焦點調在球網上;百米賽跑,可以將焦點調在終點線上等。
②區域聚焦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動體必然在某一范圍內活動的情形。
③跟蹤聚焦法。跟蹤聚焦法即不停地跟蹤動體進行聚焦。
(4)光圈、快門的確定
先確定能凝結動態的快門速度,然后調整光圈到合適曝光量。一般情況下,以1/250秒以上的快門速度進行抓拍基本是可靠的。當然這還要視具體被拍動體、拍攝角度等情況而定。可以根據動體的運動速度進行換算來確定快門速度。總之,快門速度與動體運動的速度成正比。被攝對象的運動速度越快,所使用的快門速度也應越快。所以,建議應用速度優先模式,設定好快門速度以后,光圈大小由數碼相機的內測光系統決定。
2.動感的表現方法
(1)虛實結合
①取景。選擇運動中的物體,同時動體的各個部分的運動速度應有差異,這樣在選用了合適的快門速度前提下,才可拍出虛實結合的畫面,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動感。
②光線的選擇。以現場光為主,多采用順光或側光。
③調焦的方法(同動態的抓拍方法)。
④光圈、快門的確定。先確定快門速度,使其處在合適的區間,既能表現物體的動感,又不至于模糊不清。在確定了快門速度之后,調整光圈到準確的曝光量。
(2)追隨法拍攝
在追隨動體的移動過程中按下相機快門,所拍攝畫面的動體較為清晰,而背景呈強烈的線狀虛化,這種畫面的動感強烈。
①取景。橫向追隨法主要用于短跑、跨欄、車賽、滑冰、滑雪等項目,縱向追隨適于迎面而來的快速運動,如短跑、賽馬、車賽、沖浪、跳遠以及投擲項目等,豎向追隨一般適于籃球起跳投籃、高臺跳水等項目。
②光線的選擇。逆光或側逆光的光線對追隨法拍攝較為理想,有助于主體與背景分離而富有空間感。
③調焦的方法(同動態的抓拍方法)。
④光圈、快門的確定。先確定能表現動感的快門速度,然后調整光圈到合適曝光量。
必須掌握不得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一般應控制在1/60至1/30秒)
(3)變焦法拍攝
在曝光過程中,通過推拉鏡頭改變鏡頭的焦距,使畫面影像中所有的元素由中心向四周或由四周向中心移動變化的過程被記錄下來,這就是變焦拍攝。在變焦拍攝的畫面中,主體的輪廓從畫面中心向四周擴展,使本來靜止的影像具有強烈的爆炸狀效果,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①取景。被拍主體應該安排在畫面的中央位置,這樣才能確保主體的清晰度和表現力。在變焦過程中,畫面中心的一塊區域是相對不動的,周邊區域會隨著變焦發生拉伸變形。距離中心越遠,影像被拉伸的變形越大;反之,變形小,清晰度也就相對高。
②快門速度。一般情況下使用1/30秒的快門速度,如果快門速度太快,會使影像凝固下來;如果快門速度太慢,主體影像容易虛化,清晰度會受到一定影響。
③選擇背景。拍攝放射狀線條畫面,背景環境不能是單一的,應該有明暗和色彩的變化,這樣的背景環境容易用變焦拍攝出豐富的線條,強化爆炸效果。
④使用三腳架。拍攝時由于快門速度較低,同時又要進行變焦和按快門等操作,很容易造成抖動模糊。因此,應該使用三腳架,以保證被拍主體成像清晰。
六、實訓中的注意事項
(1)拍攝過程中必須持穩相機,謹防相機抖動。
(2)所拍畫面的景深必須滿足拍攝意圖的需要。
(3)曝光量要準確無誤,對不同灰度的景物要根據灰度深淺,進行曝光補償。
(4)面向強的點光源拍攝時,要防止強光直射鏡頭而產生眩光,應采取措施,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動快門。
七、實訓報告的填寫要求
1.按實訓報告的規格填寫實訓報告,寫明實訓目的、原理、內容和操作步驟。
2.根據實訓任務進行拍攝練習,在拍攝過程中做好拍攝記錄,內容包括:
(1)拍攝主題。
(2)拍攝季節、時間、天氣情況。
(3)所應用的對焦模式、測光模式和拍攝模式。
(4)曝光參數數值。
(5)構圖形式。
(6)景別情況。
(7)攝影用光情況。
(8)景深的控制情況。
3.選2幅比較滿意的照片沖印,并貼在實訓報告實訓結果欄,進行分析,總結拍攝手法、取景構圖、光線運用、景深控制等方面的成敗及原因。
八、實訓作業和思考題
(1)利用黃金分割法、明暗對比法、疏密對比法、色調對比法、虛實對比法各拍一張突出主體人物的照片。
(2)拍攝一張凝固運動物體的照片。
(3)拍攝一張運動物體有動感效果的照片。
(4)以“美麗校園”為主題,拍攝一組照片。
(5)室外景物的拍攝應注意些什么?
(6)不同焦距對畫面的影響?
(7)如何控制景深?
(8)拍攝景物時,凸出拍攝主體的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