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與意義

?經典案例?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存在著這樣一些人,面對他們,我們會感覺到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都有強大的影響力。比如學生小李會苦笑著說:“老師,我的同學小張,她的‘氣場’好強大啊,在她面前,我總覺得自己的存在無形中被掩蓋了。”

案例中小李所說的“氣場”,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自我”力量的彰顯。而自我,在心理學研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同時它也在每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核心的功能。

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著濃厚的興趣,參加一個聚會時,你首先會考慮自己該以什么樣的狀態出現,別人會不會喜歡你;拿起一張合影時,你會先看看自己的形象如何,臉上的表情是不是恰到好處——這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注。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之中,而這一主觀世界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知曉,因此要探討人的內心世界,就必須依據個人的主體經驗。決定人行為的是內在的心理現實,而不是外在的物質世界。

比如,一位來訪者,她心地善良,學習刻苦,而且成績也非常好,同學們也很羨慕她,但她卻因為感受到不可承擔的壓力來到了咨詢室,她講述了自己的苦惱,表達了充滿自卑的消極情感。從別人對她的評價來看,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但就內在經驗而言,她對自己是不滿意的,覺得自己還不夠好、不夠努力。顯然,她的這種內心的感覺要比周圍人對她的評價更能影響她的情緒和行為。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些看法,不管這些看法是否正確,是否與別人對他的看法一致,都將影響這個人之后的行為和生活,也將影響他與別人的關系。這種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稱為“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如何看自己。自我概念包括當事人對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誰),對自己能力的認識(我可以做什么),以及對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應該是怎樣)。

引用羅杰斯的話,自我概念是“一套有組織、有連貫性的對自己的感觀,它主要包含對自己特點、能力以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的知覺和評價”。我們經常會對自己有這樣一些評價,如“我擅長演講”“我有些木訥”“我不太喜歡這個學習小組”。這些都屬于自我概念。

就一個成年人而言,自我概念是由與自我相關的不同認知組成的結構,“我是負責的、健壯的、合作的、有吸引力的、細心的還是專斷的?”在內容方面,有學者認為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個方面:身體、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職業、價值觀和人生的哲學。

?自我探索?

20個“我是誰”

目的:對自我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探索

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問問自己:“我是誰?”

操作:請每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3分鐘時間內完成20句“我是一個……的人”。要求反映自己的個人特征。

自我概念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成長上的連續感,一個可以用以理解過去,定位現在,以及指導未來的框架。對很多人來說,自我概念就是他們心靈地圖的指南針,一旦他們形成一個相當穩定的自我感,他們就會用此評價、解釋周圍的每件事。

例如,同樣遭遇與戀人分手的事件,小張可能覺得這是一個災難,因為她的自我概念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男友;而小李在和男友交往的關系中顯得很獨立,分手可能就沒有那么糟糕。

人們關于自己的感覺是獨特的。換言之,每個人的自我概念是獨特的,它讓我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評價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一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帶給我們的是喜悅還是煩惱,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有沒有影響到我們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取得良好學業不是你自我概念中的一部分,那么考試不及格對你來說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我們的自我概念,決定了我們如何接觸和評價這個世界。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那么自我概念是從何時具有的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嬰兒最初的經驗是混沌一片,他不能把自己和世界中的其他事物區分開來;有人則認為人生來就有一定的自我感覺。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嬰兒的內心不斷分化,自我概念也愈加清晰。即我們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通過他人的反饋和自己的內化逐漸學習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并對自己是怎樣的人產生喜歡或討厭的感覺,從而形成了自我概念。個體的自我認同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人生早期對父母評價的感知。個體的自我概念大體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會執著于自己的經驗;

第二階段,深受重要他人的標準的影響;

第三階段,形成自我認同。

可以設想,嬰兒最初可能只會體驗自己的直觀感受,比如“我覺得餓了”“我感到很溫暖,很舒服”。很快隨著嬰兒成長,孩子開始感受別人對自我的評價,“你是個好孩子”“你真棒”“你太不乖了”等。這些類似的、來自于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評價逐漸成為嬰兒心理體驗中一個重要部分。

早期,嬰兒知道鏡子照出來的是自己的形象,并且還有濃厚的興趣去探索自己的形象。甚至3個月大的嬰兒在鏡子面前有時候也會咯咯地笑出聲來。

兒童需要到2歲以后,才能把自己從一群人的照片中選出來,并開始理解其他人。兒童開始能遵守父母定下的規則,并且根據這些標準評估自己的行為。當做好一件事的時候,他們會笑;當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他們便會皺眉。使用這些標準,他們的自我感覺自然成長,這就是自我認同的開始。

在對自我最初的認識方面,包括他們對性別和年齡的特征與聯系的認知,這種認知類型發生在2~3歲。這時的兒童能夠開始說出他是男孩還是女孩,并且可以分辨其他小孩的性別。同時對年齡的不完全認知也在發展,小孩子學會用手指來描述年齡。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也開始通過家庭關系進一步完善自我概念。“我是小明的弟弟”,兒童可能會這樣說,這也暗指了他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同小明一樣的家庭背景。

5~6歲,也就是學前階段,兒童越來越頻繁地將自己的技能與其他人作比較。他們既不比別的小孩差,也不會比別的小孩好。這就是社會比較的開始,即很多人熱衷于改變現狀,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直這樣做。

社會比較是通過與對照組的比較來評估個人的成績。“我是否比我的朋友更快、更聰明、更漂亮、更具有吸引力呢?”這是兒童在這個發展階段反復問自己的一個問題。而且在這段時間,他們還學會撒謊和保守秘密。這是基于他們意識到自我具有隱藏的一面,即具有私有性,比如思想、情感、欲望等。“媽媽對我的事情一點都不清楚”是這種認識發展的一大步。這是內在的、私密的自我概念在發展,在自我概念的發展過程中,這是最主要的也是很困難的。它可能從兒童開始有了一個想象中的、只有他們自己能“看”到或者“聽”到的朋友(也就是孩子心中想象的朋友)時發展起來,這實際上也是兒童開始嘗試告訴父母他們所隱蔽的、內在的部分,他們所了解的自我。然后,兒童充分認識到,只有他自己才能完全接近自己的感覺、想法和欲望,并且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些,除非他選擇告訴別人。是否告訴其他人自己的這些方面是兒童的特權,也是自我概念發展的一大步。

盡管早期經驗對自我概念的形成影響巨大,但并不能斷言一切就此固定了,我們對自我的感覺總是隨著時間、精力與體驗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在畢生發展過程中不斷建構、評估、描述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地經歷挑戰并改變對自我的認知。

例如,一位讀高中的少年,試圖為他所在的籃球隊效力,但是卻做得很差。他把自己當作一名運動員,卻總是失敗。這對于他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所以他不得不尋找其他途徑來定義自己。或許他會把頭發染成紫色,并且穿雨衣在學校走動,采取新的方法來尋找存在感,開始根據新的生活方式定義自己。在高中和大學的這幾年里,是許多人努力形成自我概念的時候,在這段時間,他們對那些能激起自我概念的事件尤其敏感。

?自我探索?

人際關系中的我

目的:促成小組成員全面的自我認識。

操作:小組成員各自填寫下表。指導者注意觀察,填寫的過程會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心態。填完后在小組內交流。指導者要特別注意,小組成員對哪個人的看法最重視?為什么?最難填寫的是什么?為什么有人填不出來?

父母眼中的我___

兄弟姐妹眼中的我___

朋友眼中的我___

戀人眼中的我___

自己眼中的我___

當人們看到自己內心確定的自我概念的時候,并不都是完全喜歡或者認為有價值的,而那些喜歡或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就是自我認同。比如,有兩個人都愿意存錢而不愿意花錢,不去餐館,總是買便宜的東西。其中一人認為自己儉樸而且謹慎,這是優點。如此一來,他便有積極的自我認同。另一人可能覺得自己難堪、吝嗇,而且沒有同情心,他認為這些特性是不好的,由此可以推斷,他有很低的自我認同。雖然有一樣的自我概念——節約并存錢,但是由于他們的自我認同不同,就導致了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評價。

埃里克森指出了認同獲取的各種方式。很多人都在為了獲取社會認同而努力,特別是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嘗試各種不同的認同,就如同試戴不同的帽子,看看哪個最合適。在嘗試不同的認同的時候,一個大學生可能在第一個學期嘗試做一名運動員,在下個學期加入辯論協會或棋牌協會。人們努力奮斗去獲取一個適合自己、也感到舒服的社會認同。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大部分人會找到一個合適的社會角色,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同一性。

但是對另一些人而言,獲取認同的路線有時候并不是通過嘗試各種身份,而是通過接受和采納一個預定的社會角色形成自我認同。一般而言,這些人接受的是由其父母或者重要他人提供的認同。比如,接管家族生意、“子承父業”式的選擇學業與職業遵從父母的宗教信仰等。這些人在自我認同中很早就表現出了穩定性和成熟,甚至在其十多歲的時候,就有了成熟的價值觀、計劃和目標。另一個快速獲取認同的例子是婚姻,父母決定孩子與誰結婚,孩子欣然同意。

然而,這種快速的認同獲取方式是有風險的。因為這種方式有些刻板和僵化,使人難以接受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這些人在社會角色中倔強并缺乏靈活性,特別是當他們面對壓力的時候。盡管如此,對有些人而言,這一獲取認同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一個合理健康的選擇。這些人不必蒙受拒絕其父母的目標及價值觀所帶來的認同危機的陣痛。他們把父母的價值觀當作自己的,并發展出同其父母或者重要他人非常相似的認同。

三、積極自我概念的養成

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離不開積極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多種多樣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更多的是需要個體積極的努力。總結下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巧用歸因策略

歸因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解釋的過程。能力和努力是描述個人特征的內在原因;難度和運氣是表示環境因素的外在原因。如果某人在某項任務上的成功被歸因于穩定的、內部的、可控制的,就將進一步強化成就動機;若成功被歸因于不穩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則無助于強化甚至還會弱化進一步的成就動機。所以,在成功時側重于贊賞個體的能力,在失敗時側重于強調其態度、努力不夠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個體就會肯定自己的能力,并相信只要更加努力就會做得更好,這樣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增強自信心。

(二)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

要想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首先,必須積極進行社會交往,充分表現自我:這樣別人才有機會了解你,進而為你提供有價值的評價;其次,合理運用社會比較策略:合理的社會比較策略,對于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后,留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每個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免不了要與別人進行比較,留意來自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異性等多方面的信息,這樣就能夠逐步形成對自我的全面的客觀認識。

?非常互動?

原生家庭

目標:了解家庭對你的影響。認識自己在追求自我成長時,哪些是出于自己的信念,哪些來自于家庭成員的影響。

操作:

1.請寫三點你欣賞下列家庭成員的地方和三點你不欣賞他們的地方。這些人物必須是與你自小同住或多年來照顧你的。

2.我的發現:___

(三)積極悅納自我

悅納自我就是要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有價值的還是無價值的,凡自身現實的一切都應該積極悅納。要平靜而理智地對待自己的長短優劣、得失成敗。要樂觀開朗,以發展的眼光看自己,既不以虛幻的自我補償內心的空虛,自欺欺人,也不以消極態度回避自身的現狀,更不要以哀怨、自責甚至厭惡來否定自己。在自我悅納的基礎上,培養自信、自立、自強、自主的心理品質,從而發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是否能積極接納自我,不僅與他是否能全面客觀認識自我有關,而且與個人抱負水平有關。當一個人的理想自我(期望中的自我)與現實自我(實際的自我)差距太大時,就容易導致自我拒絕(如自卑、自殺)。對于大學生來說,尤其應當注意。天之驕子往往對自己的期望很高,脫離現實,一旦遇到挫折,勢必會造成悲觀情緒,進而拒絕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觀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對于大學生來說,既不能沒有抱負或抱負太低,也不能過分追求完美或抱負水平太高,應該把抱負水平與自己的現實情況密切聯系起來,把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結合起來,這樣由近及遠,逐步走向成功。

?非常互動?

我是一個獨特的人

目的:協助個體認識自己的長處和限制,欣賞自己的長處,接納自己的局限,揚長補短,并找到優化自我的方向。

準備:“我是一個獨特的人”練習紙(表),筆。

操作:指導者先說明每個人都很獨特,有自己的所長所短,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可以充分發揮所長,走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然后,各自填寫,寫完后在小組內分享。

我是一個獨特的人

當我再一次看清楚自己的長處和限制后,我感到:___

(四)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難和挫折。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喪氣,保持自信和樂觀態度,是積極的自我概念的集中體現。這就要求每一個人有強烈的實踐和鍛煉意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質。“自我”的完善和發展必然會促進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反過來又會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發展。

那么現在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問題,你都能回答上來嗎?

(1)能否清楚說出自己學業上的收獲?

(2)能否詳細解釋選擇所讀專業的原因?

(3)能否想象五年后你自己的成就?

(4)能否說出你喜歡什么類型的工作?

(5)能否說出什么樣的工作你會做得更好?

(6)能否說出在過去的社會工作經驗(至少兩次)中,學到什么?

(7)能否形容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8)是否知道你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9)能否說出自己最傷心、最憤怒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擁有積極的自我概念,那么就意味著他不僅能積極評價和接納自我,而且在適應社會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因而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可能性就會增大。越是能戰勝挫折與困難,那么他就越是能保持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正所謂“困難如彈簧,你強它便弱”。心理健康會促成成功機會的增多,那么個體對自我的評價越積極,就越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和挫折,這樣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不健康,那么這種現狀反映到頭腦中,就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其自我概念越是消極,在適應社會過程中就越缺乏信心,并且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因而也就降低了抱負水平和努力程度,這樣,落后和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思考與練習】

1.在你的成長經歷中,他人評價是如何影響你的成長的?你將如何理性對待?

2.結合自己生活,你將如何悅納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武清区| 巴青县| 班玛县| 南昌市| 泸定县| 青河县| 当涂县| 竹山县| 措勤县| 泽州县| 兴安盟| 新沂市| 贵溪市| 丹江口市| 郧西县| 牙克石市| 天气| 当雄县| 贵港市| 米林县| 瑞金市| 临西县| 义马市| 陇南市| 晋江市| 乌鲁木齐县| 钟祥市| 酉阳| 渭南市| 嵊州市| 宁阳县| 西宁市| 广饶县| 通道| 濮阳县| 湟源县| 成安县| 象山县| 临沭县| 惠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