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一詞可能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原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不合常規”,也有人認為它源自Baroco,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可能是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dt,1818—1897)最早把“巴洛克”在藝術上的意義固定下來,他以該詞專指那種從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建筑風格蛻化而來的,出現在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的反宗教運動時期的華麗風格。在廣泛的文化史上,人們有時把歐洲的17世紀稱為巴洛克時代。[21]
概言之,藝術設計中的巴洛克風格在本質上反映了17世紀的政治體制,尤其是羅馬教會神權和中央集權的法國王政。無論是說服、聚攏信眾,還是傳播、加強王權觀念,都需要通過對系統穩定性和中心權威性的強調來實現,因此,巴洛克設計必須象征性地表達體制機構的嚴格組織,從而具有系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傳播王權觀念需要人的參與,要激起人們心中崇敬的波瀾,戲劇性必不可少,在巴洛克視覺藝術中,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從源頭出發無限延伸,開放性和動態性變得極為重要。這兩方面決定了巴洛克設計具備如下特征:第一,從空間上看,巴洛克設計的基本特征在于占統治地位、無限延伸的動感以及極具說服力的造型力量。第二,巴洛克建筑有如大劇院,其戲劇性處理手法多樣,藝術圖像和空間構造成為兩種積極的嘗試,而觀者的視覺感受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第三,巴洛克建筑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包括壁畫、雕塑等在內的所有裝飾和部件,以及色彩和光影效果都共同成為視覺修辭的一部分,不排斥任何建筑體驗,事實上,它類似后來所說的“總體藝術作品”。
作為一種國際性風格,巴洛克并不是一場統一的藝術運動或一種單一的風格。在巴洛克藝術的發源地羅馬,建筑強調的是形式的變化與心理上的張力,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設計的梵蒂岡圣彼得教堂的橢圓形廣場,以及博洛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創作的那些空間復雜的教堂建筑。而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1643—1715)的法國,與專政集權相一致的規范性與秩序之美成為設計美學的核心,凡爾賽宮是法國17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設計規劃之作。
巴洛克風格的視覺藝術主要以作為整體藝術作品的建筑為代表,但作為一種時尚,巴洛克必然也影響了建筑以外的設計門類。例如巴洛克家具往往奢華繁縟、飽滿豐腴,不乏賣弄炫耀的意味,其裝飾常常是刻意夸張的扭曲形狀和圓鼓形,家具腿部流行使用交織的植物紋、人像或其他隱喻性形象,造型偏愛球莖形、螺旋柱形、裙架形、連珠形、欄桿支柱形,其中螺旋形尤受青睞。11世紀已出現的旋制椅到17世紀更為流行,并且大量出現螺旋形的扭轉形式(圖1-4-1),其他家具也往往使用這種螺旋形框架。

圖1-4-1 雕刻旋制椅,英國,17世紀末
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崇尚藝術的設計觀念產生普遍影響的時期,手工藝并非處于完全停滯的狀態。最卑微的手工藝人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為最高雅的貴族制作各種精美的工藝制品。鑲板技術的發展使木頭表面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時候還嵌入各種從東方舶來的裝飾材料。海外貿易帶來的各種新材料也刺激了制作技藝的發展。17、18世紀歐洲貴族生活中很流行使用昂貴的進口烏木(ebony,又稱黑檀木),這種新興的家具材料又硬又脆,不易加工,為此,一些能工巧匠改進了烏木薄板加工技術,他們被稱為烏木工匠(ébéniste)。在法國還有專門制作烏木家具的細木工匠(menuisier),細木工藝進一步發展成彎曲嵌板技術,使細木工匠得到更多的自由,拋開矩形而采用流暢曲線的設計。
不過,手工藝本身的發展始終籠罩在藝術的光環下。為了使宮廷奢侈品得到源源不斷的供應,路易十四設立了國有制造廠,其中最重要的是1662年建于巴黎北部的葛帛蘭(Gobelins)家具廠,1667年被官方賜封為“皇家家具制造廠”。這種皇家贊助的生產機構的建立并非是為了刺激實用藝術的獨立發展,而是要促使畫家和雕塑家加入到實用藝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