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言語行為動詞研究
- 吳劍鋒
- 5字
- 2019-11-15 18:04:07
第一章 緒論
1.1 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
本書以現代漢語的言語行為動詞為研究對象。
言語行為動詞是動詞家族中重要的一類詞,作為動詞的一部分,言語行為動詞除了具有一般動詞的共同特點外,還具有一般動詞所沒有的言說特征。絕大多數言語行為動詞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在人們日常言語交際過程中的作用遠遠超過一般動詞,對維持和構建人際關系發揮著獨特作用。
言語行為和許多其他社會行為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言語行為的理解和解釋涉及許多社會規則和公共制度特征,而人類語言恰好為這些理解和解釋提供了具有公共制度特征的一些概念,這些概念的詞匯化就是各個言語行為動詞,如“命令”“告訴”“詢問”等,它們充當了各種言語行為類型的標簽。對這些言語行為的描寫,常常是使用這些特殊詞匯化的動詞來進行的,對言語行為動詞的分析也就是對詞匯化了的言語行為范疇的分析。因此,對言語行為動詞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從一個側面探討自然語言是如何生成和被理解的,也有助于語言的計算機信息處理和人工智能的開發,“通過研究一類特殊的動詞——言語行為動詞,可以得出語言的基本用途的分類”。(Levinson 1983:42)
作為人類言語系統研究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因其和言語行為的關聯,言語行為動詞的研究自然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言語行為視角,研究言語行為動詞是為研究言語行為服務(Austin 1962;Searle 1969;Sadock 1974;Fraser 1975;Levinson 1983;Verschueren 1998等)。從現有成果看,對英語言語行為動詞作專項研究的只有Wierzbicka(1987),她調查了英語里約250個言語行為動詞,選擇了其中的229個,用自然語義元語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對這些動詞進行釋義。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基于動詞研究框架下的從屬性研究,如黎錦熙(1924)、尹世超(1985)、邵敬敏(1996)、袁毓林(1998)、范曉(2000)、陳昌來(2002)等;(2)基于語義研究框架下的主體性研究,如鐘守滿(2004a,2004b,2005a,2005b,2005c,2008)、吳劍鋒(2011a,2011b)、王展(2008)、肖珊(2011)等;(3)基于語用研究框架下的主體性研究,如劉大為(2002a,2002b,2004)、徐默凡(2008)、吳劍鋒(2008a,2008b,2009)、劉丹青(2004)、方梅(2004b)、董秀芳(2003)、李晉霞和劉云(2003)、谷峰(2007)等。
從目前研究現狀來看,漢語言語行為動詞的研究還存在著許多空白需要填補。因此,本書將充分吸收學術界已有成果,在語言學多種理論支撐下,全面考察漢語言語行為動詞的分類方法、語義句法屬性、構式表現、元語用功能、人際功能、句類功能、名詞化等,從而推動漢語言語行為動詞的多視角研究和漢語言語行為的基礎理論研究,同時為語言應用提供相關的句法語義鑒別框架和按義項區分的多層級量化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