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明代文學

緒說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在應天(今江蘇南京)即皇帝位,建元洪武,定國號為明。元王朝覆滅后,元順帝遷都漠南應昌府(今屬內蒙古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由此開始北元(1368—1634)時代。經歷了內部紛爭和與明王朝的沖突或通款,至達延汗統一漠南北,孝宗弘治元年(1488)夏,達延汗自稱大元大可汗,奉書求貢,晚年受封,方告相安無事。但北元和明朝曾很長時間是敵對關系。這和在南方與倭寇的斗爭,是貫穿有明一代的問題。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三月,攻入北京,明王朝滅亡。明朝開國時,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于北京。關于明代社會,目前研究界,有的將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看作中期的開端,將張居正于萬歷九年(1581)推行一條鞭法,看作中期的下限。明代文學的分期也有多種分法。我們根據明代文學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把它分為三期:初期,指洪武至成化(1368—1487);中期,指弘治至隆慶(1488—1572);晚期,指萬歷至崇禎(1573—1644)。

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從郭子興起兵,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控制了皖南及浙東等東南部地區,二十四年,稱吳王。建國后,下令農民歸耕,承認已被農民耕墾或將開墾的土地歸農民自有,并分別免除三年徭役或賦稅,同時大量移民,推行屯田,興修水利,農業得到發展。對手工業工人,即所謂匠戶,除在規定時間內必須為國家服役外,其余時間都可以“自由趁作”。這不僅提高了手工業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使商品生產大為發展。明代手工業作坊的發展與工匠地位的改善有著直接的關系。明中期商業活動日益頻繁,明宣宗宣德(1426—1435)時,在沿長江、運河及布政司所在地的三十三個城市建立了鈔關,負責向往來貨物增收商稅,這說明城市工商業更趨繁盛。

明朝建國初年,在政治制度方面,承襲了元代的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由于丞相胡惟庸擅權案,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設大學士以備顧問,以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并設立錦衣衛,加緊對官吏的控制。明朝在宋元興學的基礎上,施行了更為完備的學校制度和科舉制度,還規定以八股文取士。《明史·選舉志》:“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朱允炆時罷大學士。朱棣時,又正式設立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并重用宦官。《明史·宦官傳序》:“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宦官政治是明代政治上的毒瘤。在錦衣衛外,增設東廠。廠、衛等特務政治的加強,也標志著君主專制的加強。在文治方面,朱棣命胡廣、楊榮等人修《性理大全》,積極提倡理學。他還召集文士三千人編纂著名的大類書《永樂大典》。

明代中晚期,土地兼并激烈,皇室貴族所占莊田數量之多,超過以前任何朝代。皇室貴族豪紳地主憑借特權,大量兼并土地。官僚地主不僅搶掠農民土地,連軍衛屯田也成為他們侵占的對象。賦稅徭役日益加重,廣大農民被迫流亡。流民問題是明代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明中期以后,手工業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進一步得到提高和改進,并逐漸形成了地區之間手工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如蘇州是絲織中心,松江是棉織業中心。生產關系也開始發生變化。官場手工業的主要地位已為民間手工業所代替。當時除了家庭手工業外,逐漸出現了手工業工場。在蘇州,當時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織工”“染工”就有一萬余人。他們必須在機戶所設的工場內做工,才能獲得工資維持生活。其中機工與機戶之間,已經存在雇傭勞動者與資本占有者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東南沿海一帶的紡織業中,也有出現。《萬歷實錄》:“吳民生齒最煩,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其他行業如冶鐵、鑄鐵和制瓷業方面也都有較大的發展。這時期商品流通更加擴大。在城市里市民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勢力也不斷增長。

嘉靖(1522—1566)時內閣大學士嚴嵩的專政,其后閣臣的門戶之爭,以及明熹宗天啟(1621—1627)時宦官魏忠賢的“閹黨”弄權,都是明中晚期政治上極有影響的事件。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知識分子,與他們斗爭激烈,逐漸形成了一個反對派。這個反對派就是明神宗萬歷(1573—1619)時出現的東林黨人。東林黨是因他們在無錫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顧憲成。魏忠賢把持朝政時,東林黨人進行了反對宦官的激烈斗爭。此后興起的政治團體還有“復社”。

明代出現了以王守仁(1472—1529)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他認為“理”在人們心中。《與王純甫》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又說:“圣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裝做道學的模樣。”(《傳習錄》)王守仁的心學特點是“良知說”,將儒家為封建階級服務的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上。他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包含某些促進思想解放的因素。王守仁之后,王學的流派很多。泰州學派,也稱王學左派,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其代表人物有王艮(1483—1540),著有《王心齋遺集》。李贄也是泰州學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論物矣!”(《焚書·答鄧石陽書》)他還著有《童心說》,提出文學要表現真情,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泰州學派反對封建假道學和權威,其思想對明代進步文學有很大影響。

明初期文學的著名作品幾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際。元末明初的社會動亂及其在文人思想上所引起的反省,在文學作品中有多方面的反映。朱元璋出于對文人的不信任和對思想的控制,大興文字獄,使文壇轉為空寂。自永樂初至正統末的四十多年,臺閣體盛行。作者均為臺閣重臣,作品風格平正迂徐,雍正典雅。明初期的小說、戲曲也是延續元末的局面。章回小說和傳奇戲曲的體例日趨完善,為中晚期文學創作的繁榮準備了一定條件。

明中晚期文學創作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戲曲步入中國古代戲曲的全盛期。雜劇作家徐渭的《四聲猿》,借助歷史題材抨擊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丑惡,形式也與元雜劇不同。傳奇體制的定型,魏良輔對昆腔的改革,標志著戲曲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時產生了大批有特色的傳奇作品。《寶劍記》《鳴鳳記》《浣紗記》等劇目,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斗爭。此后,出現了以湯顯祖為代表的文采派和以沈璟為代表的格律派。湯顯祖受泰州學派的影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反對禮教束縛、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他的《牡丹亭》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劇目。沈璟及其同派作家注重格律,與舞臺演出聯系比較密切。

小說方面,出現了眾多的長篇和短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刊印本,廣泛流傳。神魔小說《西游記》影響很大,孫悟空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金瓶梅》則是第一部以描寫家庭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和淫亂生活。此外,還有《北宋志傳》等英雄傳奇和《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以及馮夢龍的《新列國志》等歷史演義小說。短篇小說則出現了馮夢龍編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話本、擬話本小說集。

詩文方面,弘治(1488—1505)年間,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茶陵詩派,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繼元代復古思潮發起復古運動,主張以漢、魏、唐的文學為榜樣,重情,重文采,重格調,明代文風因此發生變化。嘉靖至萬歷初,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繼續推進文學復古運動。他們在政治上和當時的宦者、豪門有矛盾,在文學上反對八股文的惡劣影響。例如后七子之一的謝榛主張“文隨世變”,作為文壇領袖的王世貞的作品也比較有活氣。歸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而后,三袁的公安派提出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主張文學要能獨抒性靈,發前人所未發。這些主張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晚明出版業的發展,商品化影響了文學內容的變化。大量的戲曲、小說作品刊行。晚明的小品文值得我們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比如县| 凤翔县| 沈阳市| 游戏| 青铜峡市| 宽甸| 游戏| 林周县| 大足县| 平江县| 赣州市| 宜兴市| 壶关县| 乐东| 滨州市| 兰溪市| 米林县| 宣恩县| 台州市| 屏东市| 梁山县| 大关县| 鹤岗市| 安远县| 临清市| 衡东县| 宁远县| 石屏县| 西盟| 五原县| 阿拉善盟| 衡阳市| 九江市| 商南县| 西林县| 田林县| 邳州市| 屏边| 德昌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