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進入與退出壁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一行業領域企業數量與規模直接影響市場的集中程度與市場結構形態。而企業的進入與退出又會影響特定產業市場中企業的數量與規模。企業能否進入或退出某一產業市場,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進入與退出壁壘的高低。產業組織理論十分重視對進入與退出壁壘的研究,而且還把它作為市場結構的另一決定性因素來分析。其理論研究成果對于政府的產業組織政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進入壁壘的含義
對于進入壁壘,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貝恩主要從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進入壁壘就是“某一產業中的在位者相對于潛在進入者所具有的優勢,這些優勢反映在在位者能夠把價格提高到競爭性價格水平之上,而又不會招致新廠商的進入”[34]。施蒂格勒則從社會福利和企業外部環境角度提出了一個建立在在位者與進入者之間成本不對稱基礎上的進入壁壘概念,他認為進入壁壘是指那些“新廠商進入一個市場所負擔的,而這一市場中的在位者不負擔的生產成本”[35]。馮·維茨塞克認為,“進入壁壘是一種生產成本,它必然是由謀求進入一個行業的企業承擔,而不是由已處于該行業中的企業承擔;并且從社會的角度看,這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36]。盡管學者們對進入壁壘的解釋各有側重,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進入壁壘就是新企業進入某一市場領域所遇到的障礙。
(二)進入壁壘的成因與分類
進入壁壘的形成主要來自于市場內部在位企業的競爭優勢及其策略性行為和市場外部的政府管制政策。我們可以把進入壁壘分為三類:一是結構性壁壘或經濟性壁壘;二是行為性壁壘或策略性壁壘;三是制度性壁壘或政策性壁壘。
結構性壁壘是由于在位者與潛在進入者之間存在經濟與技術上的差異而形成的壁壘。一般情況下,這種壁壘主要是在位者在經濟與技術方面比潛在進入者具有更為優越的客觀條件和競爭優勢,進而對潛在進入者形成進入障礙。貝恩分析的結構性壁壘或經濟性壁壘有四種:一是在位者的絕對成本優勢。源于在位者較大規模和穩健經營產生的低成本的大量資金來源、通過邊干邊學和研究開發而來的優越生產技術。這種進入的“規模壁壘”尤其會阻礙進入那些MES水平較高、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二是產品差異。產生于購買者對某一產品的偏好和忠誠、在位者已占領的合適的市場位置和產品空間。比如由于消費者信息的不完備,傾向于購買已熟悉的產品品牌,對新進入者的產品品牌不熟悉而不購買。在位者的這種優勢屬于“先動優勢”。要克服消費者的這種偏見,進入者就得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宣傳,從而包括銷售費用在內的總成本就會高于在位者的成本水平。三是規模經濟。一方面規模經濟使得大規模生產的成本降低,因此籌集大量資金建設經濟規模工廠的必要性凸顯;另一方面規模經濟的存在也使進入后生存下來的難度增大。在位者為了阻止進入可能會威脅進入者,如果產業的規模經濟顯著,在位者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則這種威脅就是可置信的。四是特有資源。主要指專利權、特許權、對關鍵性原材料的控制以及一切可阻止進入的其他因素。
行為性壁壘或策略性壁壘產生于在位者的行為,特別是在位者可以采取行動提高結構性壁壘,揚言一旦進入就采取報復行動。這種威脅必須具有可置信性,即一旦進入發生,在位者有積極性采取報復行動,如過剩生產能力的投資就是一種可置信的威脅。對策略性壁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它直接影響潛在進入者的進入決策和在位者的競爭戰略。貝恩認為,在位者面臨進入威脅時可能采取三種策略,一是進入封鎖,即在位者展開競爭,對意欲進入者故意不予理睬,造成市場對進入者不具有足夠吸引力的表象。二是進入遏制,即在位者不能對進入者實行封鎖,但可以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挫敗進入。三是進入容納,即在位者發現容許進入比建立代價高昂的進入壁壘要合算。依據貝恩的分析,經濟壁壘的高低可以用行業價格與平均成本的差額來衡量。行業價格與平均成本的差額越大,該行業的進入壁壘越高。從長期看,價格之所以能高于平均成本,廠商能獲得超額利潤,是因為進入壁壘阻礙了新廠商的進入,從而價格不能像完全競爭市場上那樣與長期成本的最低水平保持一致。一旦價格高得超過了進入壁壘和規模經濟所能保護的水平,在位者的超額利潤高得誘人,進入就會發生。進入的結果是供給增加,價格逐步回落到接近完全競爭市場上的長期均衡價格,當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時,超額利潤消失,進入就會停止。因此,建立進入壁壘只是競爭戰略的一個方面,誘導競爭對手退出則是同一問題的另一方面。
這種壁壘是由于政府的進入管制或限制性條件而形成的壁壘。施蒂格勒將政府管制視為一種人為的壁壘,并據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府管制政策和產業政策建議。波特在論述企業戰略決策時同樣強調政府在產業進入與退出中的作用,認為政府通過許可證和對空氣、水、環境等的保護條例能夠限制甚至封鎖進入,反之,政府在某些領域提供的特惠政策或補貼則有助于進入。制度性壁壘或政策性壁壘一般包括工商登記注冊制度、許可證制度、專利制度以及其他一些管制性措施。各國的工商登記制度都對企業和商戶進入某一行業領域的進入條件(包括必要的注冊資本、行業性質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實際上也就是為企業設置了進入某一行業的進入門檻。只有達到或符合這些條件的企業才能進入,否則就不能進入或被視為非法生產經營。許可證是由政府部門頒發的進入某些行業的合法證明,例如航空、公路運輸、電視、電信、特殊產品如藥品的生產、醫療、衛生等,都必須取得政府部門相應的許可證明。沒有獲得許可證的企業就不能進入這些領域。專利是保護,是對新產品發明在一定期限內不被模仿的證明,其目的在于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投資和技術創新,并創制產權。但專利制度也構成了非專利所有人的技術壁壘。除此之外,政府還會對許多經濟活動進行規制。例如,涉及生產安全、產品質量、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管制,都對企業進入某一行業構成限制性條件和進入壁壘。
(三)進入壁壘的度量
對于進入壁壘的高低,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進行度量。
一是運用描述性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這些描述性指標有經濟規模與市場總規模的比例、必要資本量、產品差別化程度、絕對費用、產業和企業專利特許數量、交易和審批等各方面的制度規定等。
例如,對于汽車行業的進入壁壘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綜合性描述:首先,規模經濟實現程度。國外經驗表明,汽車行業最低經濟規模一般要在年銷售30萬—40萬輛之間。由此可以對比我國汽車企業年產規模,考察其是否達到了規模經濟要求。其次,產品差別壁壘。汽車產業的產品差異化程度較高,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對不同品牌的認知不同。例如,寶馬、奔馳等這樣一些品牌在消費者心中都具有不同的地位。汽車的銷售與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忠誠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新品牌的進入面臨較大的困難。再次,必要資金壁壘。汽車生產需要前期購買生產用地、建設廠房、購買生產線、模具、雇用員工,打通原材料與銷售環節等活動,需要大量的啟動資金。在我國,每形成一輛轎車的生產能力需投資3萬元人民幣。還有,汽車產業的沉淀成本巨大。汽車產業的資產業專用性強,專業協作程度高,產品轉換成本高。轉換一條生產線需要上億美元的投資。最后,分析技術壁壘。法拉利、本田等大型車企業每年的研發費用都在3億美元以上;通用等企業的研發費用更是達到百億美元。高新技術的開發需要大量資金的同時,也面臨著結果不確定的風險。
二是運用阻止進入價格指標進行度量。一個特定產業的進入壁壘高低,可以用該產業的最高阻止進入價格高于該產業平均成本的百分比的大小來測定。所謂最高阻止進入價,是指能夠阻止新企業進入的價格的最高值。在完全壟斷條件下,由于壟斷企業可以完全阻止新企業進入該領域,當企業把價格確定在完全壟斷下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水平時,新企業無能力或無意進入這個市場,這時的進入壁壘最高;如果在競爭性市場上,企業把價格確定在均衡價格水平之上,哪怕是略高一點,企業就有超額利潤,新企業就可進入,說明進入壁壘相對較低。
(四)退出壁壘及其成因
退出壁壘是指當某一產業的在位者不能賺取到正常利潤而決定退出時所遇到的障礙、所要負擔的成本,或者說已經投資還未能收回的那部分投資在退出時依然還不能收回,即沉淀成本。
形成退出壁壘的因素是多樣的,經濟因素形成的退出壁壘主要表現為沉淀成本,政府的干預、法律法規等均能形成退出壁壘。具體來說,退出壁壘的構成因素包括:一是資產專用性和沉淀成本。如果企業投資的資產專用性很強,則在企業退出這一產業時,這些巨額資產往往難以出售或變現,如果這些資產根本無法轉讓或只能以相當低的價格出售,則其出售價格和企業投資額扣除折舊后的差價就是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企業退出市場的壁壘也就越高。二是解雇費用。企業在退出某一市場時,必然會解雇員工。根據合同法或勞動法的規定,解雇員工須支付退職金、解雇工資,企業如果需要轉產,員工繼續留在企業工作,則須培訓他們的新技能,培訓費用由此發生。三是政策法律的限制。政府為了一定的目標,經常通過制定政策和法規限制某些行業的企業從市場上退出。波特曾經指出,政府在產業退出戰略上常常會表現出一些政治上、經濟上、戰略上及情感上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由于政府干預就業等問題,實現退出幾乎是不可能的。[37]
研究表明,構成進入壁壘的因素往往與構成退出壁壘的因素緊密相關,因此一般情況下,進入壁壘低的行業,退出壁壘也可能較低,這種行業的競爭性就比較強;反之,進入壁壘高的行業,退出壁壘也可能較高,這種行業的壟斷性就比較強。
案例4-4
中國銀行業的進入與退出壁壘[38]
一、政策性壁壘
二、經濟性進入壁壘
三、退出壁壘
學習要點
8.范圍經濟是指當一個企業聯合生產兩種或多種產品時,其成本比兩個或多個企業各自單獨生產一種產品的總成本要低。范圍經濟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價值;二是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和營銷網絡;三是組織管理效率的覆蓋面擴大。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