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區域視角下的中國鄉村發展現狀

第一節 引言

國內外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表明,在當前全球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綜合作用的背景下,區域是理解鄉村發展的合適尺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全球勞動分工與貿易格局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在空間上表現為區域之間的直接聯系日益增強。區域為理解全球化的沖擊提供了一個合宜的尺度。另一方面,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味著城鄉社會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城鄉之間的界限在發展過程中日趨模糊。相應地,區域能夠從空間上有效整合城鄉發展的需求與聯系。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經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而前三十年以重工業化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和以城市發展為導向的政策支撐(陸銘,陳釗,2004;陳斌開,林毅夫,2013),極大程度地壓縮了鄉村發展的空間,也進一步制約了區域發展的可持續性。當“三農”問題通過城鄉社會經濟聯系的變化,以日趨多樣化的形態呈現在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中時,鄉村發展逐漸受到重視。2004年以來,每年中央政府的“一號文件”都針對“三農”問題進行部署,圍繞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惠農政策制定與實施、深化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等關鍵問題展開。

在區域視角下,全球化、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迅速改變著區域內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從1978年28 318萬人下降至2013年的24 171萬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從1978年的6945萬人上升至2013年的23 170萬人,年均增長8.36%;而同期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更是從4890萬人增長至29 636萬人,年均增長12.76%。在空間上,第一產業釋放出的剩余勞動力逐步向城市轉移,在城鄉之間形成大量“遷徙”型務工農民。同時,小城鎮得到了較大發展,僅建制鎮就從1978年的2176個增至2013年的20 117個。伴隨著城鎮快速發展,耕地非農流失量也呈現擴大化傾向,從1986年的101×103hm2攀升至2004年的293×103hm2,擴大了近2倍(何蓓蓓等,2008)。

此外,中國的城鄉發展在不同的區域尺度下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大區域層面,區域不均衡發展決定了城鄉發展表現出鮮明的“沿海—內陸”的地區分異,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大過共性特征。例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全國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龍東平等,2014),東部地區建制鎮規模的增長速率更是顯著高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東部地區的農用地非農化特征和耕地集約利用程度亦表現出同樣的趨勢(曲福田,吳麗梅,2004;鄒健,龍花樓,2009)。而在村鎮區域層面,城鄉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隨著小城鎮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城鎮化和農村非農化的實踐,城鄉之間的過渡地帶越來越寬。過渡地帶中的混合特征也日趨明顯。純粹依靠產業類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人口特征來區分城鄉景觀愈發困難。城鄉之間的混合性特征也催生了諸如“城中村”“被上樓”等特殊的發展問題(仝德,馮長春,2009;Ong,2014)。

基于此,本章將在前兩章國內外鄉村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啟示基礎上,以區域視角為切入點,剖析中國村鎮區域發展特征。除了辨識大區域尺度上日益顯著的村鎮差異化發展特征之外,本章側重于從村鎮區域尺度理解日益緊密的城鄉聯系在重塑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以及人口與土地之間關系所發揮的作用。在村鎮區域尺度上,研究提出了“產業—人口—土地”的問題框架分析現階段中國城鄉發展主要問題的內化聯系,強調村鎮區域發展與空間優化的核心在于重建“產業—人口—土地”的良性循環,從而為后續章節進一步討論村鎮區域發展與空間優化的規劃技術提供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辉南县| 上杭县| 曲靖市| 和龙市| 赣榆县| 盈江县| 华安县| 镇赉县| 九台市| 浙江省| 醴陵市| 泰州市| 昌邑市| 偃师市| 新化县| 南溪县| 东丽区| 汉阴县| 怀集县| 龙井市| 阜康市| 集贤县| 芷江| 长乐市| 永新县| 桑日县| 马鞍山市| 潮安县| 朝阳县| 淮北市| 寿宁县| 长春市| 施甸县| 隆德县| 黎城县| 龙口市| 通河县| 平顺县| 札达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