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互聯網環境中作品流通過程的特質性

數字技術之于人類的意義在于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存儲方式,本書將以二進制代碼方式存在的信息稱為“數字信息”。由于是以“0”和“1”的方式存在,因此人們必須利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技術設備對以數字信息進行解碼,除了進行信息解碼外,人們同時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傳輸工作,一個區域內計算機互聯互通而逐步形成了單個的計算機網絡。依據一定的網絡協議將若干個獨立的計算機網絡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互聯網。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首要媒介,這些信息由公有領域的信息和受著作權保護的信息構成。本書所討論的主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信息在互聯網環境中流通應如何進行規制的問題。由于互聯網環境構成了世界范圍信息流通的主要環境,其去中心化、開放、信息分組交換、端對端等架構設計對在傳統模擬技術基礎上形成的作品流通完整鏈條帶來了深刻的影響,WIPO總干事弗蘭西斯·高銳在2011年度WIPO成員國年度大會中亦表示國際知識產權界在今后幾年將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文化內容遷移至互聯網。[71]

互聯網對作品流通過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多樣化的作品創作方式

傳統出版技術和模擬技術背景下,作品創作的過程基本處在作者的控制之下,作者的個性在作品中得以彰顯。但在互聯網環境中,由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創作作品、改編作品變得更加容易,交互式創作也日益頻繁?;ヂ摼W的開放性同時促成了共享社區的形成,例如,開源軟件社區、維基百科等,群體協同創作的模式日益成為互聯網環境中作品創作的一種形態。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中,任何個人均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創作行為而成為權利人,過去由少數作家、媒體集團供給著作權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Chris An-derson在《長尾理論2.0》一書中所闡述的長尾(The Long Tail)[72]可以用于描述互聯網環境中所出現的作品創作呈長尾分布的趨勢,不同的作者群體對于著作權的利益訴求不同:頭部依然是模擬技術時代的權利人群體,包括知名作家等;因Web2.0時代而產生的各類型草根作者則構成了長尾的尾部,這部分人對于著作權財產權益的實現不甚關心,其所關注的是作品的廣泛分享及因分享而帶來的知名度提升。在作品創作呈現長尾分布的情況下,傳統的著作權許可模式需要根據這一情況進行必要的變革,以適應不同權利人群體的需求:長尾的頭部作者群體更希望采取傳統的一對一自愿許可和集體管理模式進行著作權授權。而長尾尾部的作者則更傾向于通過合同來自愿放棄某些著作權權利,如采用知識共享協議(creative commons, CC)進行作品授權。

圖1-1 互聯網環境中作品創作的長尾

(二)“多對多”的作品傳播方式

在模擬技術時代,作者在創作作品之后,作品的傳播客觀上須依賴于有形載體或者傳播者進行,權利人能夠通過有效地控制作品的載體以及傳播者從而實現對于作品流通過程的控制;同時著作權人對于權利的有效控制亦得到傳統環境下私人復制和傳播能力有限的支持。因之,傳播者決定傳播的路徑、數量和方式。在傳統技術條件下,信息的傳播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播,是一種點到面的傳播[73],作品使用者更多的處在被動狀態。[74]由此可見,模擬技術時代作品流通過程中傳播者居于中心的地位。隨著技術的發展,私人復制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著作權主體對于作品復制、傳播的控制,但是并未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著作權規制模式——對中心的控制。這種中心控制實質上是傳播者利用商業模式進行垂直壟斷,因此其得以控制作品創作、傳播和使用的所有方面。[75]

互聯網自誕生之初的技術架構采取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模式。P2P文件共享軟件即體現了這種模式,軟件的用戶不需要中心目錄服務器的協助就可以進行平等、對等的通信而實現文件的交換。而傳統模擬技術環境下傳播主體對作品傳播媒介有絕對的控制權,如廣播組織可以自由決定廣播的節目和時間。互聯網環境中,由于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設備向家庭的普及,個體所擁有的復制能力已非模擬時代可比,他們可以自由地對作品進行高質量的復制;除了復制能力的提升外,互聯網的誕生使得個體的傳播能力也得到迅速的提升,基于架構的開放性,個體只要接入互聯網就可以自由地傳播作品?!盎ヂ摼W絡把所有人都變成了出版發行人。這是革命性的轉變?!?span id="pxkhlxf" class="math-super">[76]

除去中心化的模式對作品傳播方式的影響外,互聯網的交互性亦對作品的傳播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web 2.0出現。web 2.0的出現使得網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為雙向交流的Two-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77]2006年2月23日,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中國Web2.0現狀與趨勢調查報告》,報告指出:web 2.0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78]Web 2.0時代的到來預示在互聯網環境內信息可以被用戶更容易瀏覽的同時,信息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能夠實現積極雙向地交流。[79]尤其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應用中,互聯網的交互性意味著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費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已經很難區分為兩個獨立的身份。

所以,“多對多”成為互聯網環境中作品傳播的主要特征。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使得傳統著作權法所堅持的中心控制的規制模式已不適合于沒有中心的互聯網,權利人已經不可能像模擬技術時代一樣通過對傳播載體或傳播主體的控制而實現對于作品流通過程的控制。

(三)法律對非法使用行為的遏制效果降低

在交互的互聯網環境中,由于互聯網通訊協議技術特征的影響,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僅體現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的IP地址,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的身份都是隱匿的,因而網絡端點之間的信息的利用和發布多數是匿名的。當數據包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時,TCP協議并沒有驗證數據包的發送者是誰,從哪里發送,以及數據包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其所能提供的僅是數據發送方和數據接收方的IP地址,而IP地址是無法與實際使用者進行一一對應的?,F實空間中有權機關欲實現對于某類行為的規制,其必須獲取以下三個信息:人、地點、行為,即誰在什么地方從事了何種行為。因此,如果人們希望對互聯網環境中的著作權侵權行為進行有效的規制,那么必須清楚地知曉何人在未經權利人許可的情況下在何地實施了何種侵權行為。互聯網固有的匿名性阻礙了上述信息的獲取。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經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區分為‘前臺’(劇本規定的角色)和‘后臺’(他們真實的自我)。”[80]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認為:“人們在前臺情景中的自我表演是高度控制的,甚至可以營造或設計的。諸多個體的同質表演形成了一個個刻板化的‘劇班’。觀眾們也一樣,依據主流價值對表演者給出評價,形成另一個觀看的‘劇班’?!?span id="mt25e0a" class="math-super">[81]因此在現實空間中人們的行為需要受到一定的約束,而在信息社會,互聯網由于特殊設計原則而決定的匿名性特質使得個體在行為時“可以摒棄所有關于其自我的真實信息,包括姓名、肖像、性別、年齡、國籍與宗教信仰等皆可消除、隱匿或轉換”[82],因此就可不必顧慮現實世界既有法律規則或道德規范的規制。

綜上,由于匿名性導致信息發布者的自律能力降低、執法者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得實施違法行為人的身份信息,互聯網降低了法律對非法行為的遏制效果,使法律的實施更為困難。

(四)傳統的著作權產業鏈條發生斷裂

在傳統技術環境中,作品的流通過程體現為作者創作作品之后將作品交由傳播者進行傳播,使用者對作品的使用支付一定的費用。在作品的整個流通過程中,作品傳播是著作權產業鏈條的關鍵點,權利人控制了作品的傳播就能夠保證傳統的著作權產業鏈條的完整。由于作品在傳播過程中需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載體和依法設立的各類傳播機構,國家對于物質載體和傳播機構的運行均有相關的管制,由此保證了權利人對于作品傳播的控制力,因此借由權利人對于作品傳播的控制力,著作權的整個產業鏈條是完整的,作品的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各安其位,法律能夠針對產業鏈接的各個環節設定法律規則,保護相關主體的權益得以彰顯。

但是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原本完整的產業鏈條發生了斷裂。在互聯網環境中,由于互聯網本身是反控制的,信息一旦上傳至互聯網,即通過分組交換的方式在網絡中傳輸,任何人在獲取這一信息之時只需要接入互聯網和擁有一臺計算機,這種情況下權利人很難通過對于物質載體或傳播機構的控制來實現對于作品的控制,因此權利人在互聯網環境中對于作品傳播的控制力嚴重弱化。由于互聯網逐步發展為作品的傳播方式,使用者可以通過互聯網自由地獲得作品,創作者與使用者在互聯網的作用之下直接聯系在一起,傳播者的作用被大為削弱。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原先完整的產業鏈條發生了斷裂,權利人不能像在傳統技術環境一樣通過控制來獲得作品傳播所產生的收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隆德县| 同仁县| 吴桥县| 友谊县| 萨嘎县| 大港区| 乳山市| 文成县| 女性| 通化市| 珠海市| 常山县| 南丰县| 微山县| 黄山市| 吉水县| 双城市| 河北区| 吉安县| 丰都县| 望城县| 准格尔旗| 宝丰县| 玉溪市| 大兴区| 老河口市| 华池县| 连山| 宁武县| 梅河口市| 哈密市| 阳信县| 彰化县| 岳普湖县| 小金县| 视频| 吴旗县| 郎溪县| 泽库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