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非行為類法律事實的法律內涵

非行為類法律包括自然事實和人體事實。在自然事實中,法律效果只與客觀事實相關,至于該事實的起因則在所不問,混合是其適例。人體事實要以人體作為支撐點,法律效果的發生需要人體介入的法律事實,生老病死即屬此類。

一、自然事實

自然事實在學理上細分為狀態和事件,無論何者,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外在的客觀態事,它是導致法律效果的構成要件,至于產生該客觀態事的起因是人的行為還是自然力,均非所問。也就是說,自然事實注重外界實存的客觀事件或狀態,這是立法決定法律效果的唯一考慮要素。在德國民法中,除了前文提及的無記名債券的滅失、混合,附合也相當典型,只要有數物不可分的事實,就足以導致權利重新界定(《德國民法典》第946-947條),事態原因在此沒有意義;同樣,孳息分離引起孳息的取得也是自然事實,因其并不考慮孳息分離的起因(《德國民法典》第953-957條)。[153]一言以蔽之,自然事實僅注重客觀狀態或事件,即便此等事實效果起因于人的行為,該行為的意義也完全被事實結果所遮蔽,在法律上沒有獨立的價值。

為了加深對這一點的理解,在此再以動產與土地的附合規范(《德國民法典》第946條)為例。根據該規范,動產成為土地的重要成分的,無論這種狀態出自人為還是自然力,土地所有權均擴及該動產,這種構造是“客觀事實+效果法定”,屬于自然事實。[154]根據該規范,只要A的種子長在B的地里,即便起因是B偷種A的種子,也不妨礙B取得種子所有權,與該規范的屬性相應,A的種子長在B的地里的客觀情況也可稱為自然事實。在此,就像前述的遺失物拾得規范的作用一樣,我們又看到了附合規范對客觀現象的分解和裁剪。

這表明,盡管在自然事實所指向的具體個案中,客觀實存的起因可細分為自然力和人的行為,如漲水或人為而致兩池塘的魚混合,但這種區分對混合這一自然事實規范的法律效果沒有意義,因為只要有物的混合,所有權界分的效果就必然發生。當然,在此意義范疇之外,分析起因有法律價值,如漲水所致混合可能被歸為不可抗力而無損害賠償責任,人為的混合可能會因過錯侵權而引致損害賠償。這一界定說明,自然事實的構成要素相當單一,只要有法律規定的客觀事件或狀態即可,人之外的客觀因素在此決定一切,堪稱絕對客觀的法律事實。

還要注意,只要把法律事實的分類基點放在法律規范的不同構造,同一具體情況會對應不同的規范。比如,在附合規范的作用下,B偷種A的種子種在地中這一事件,就是自然事實;而《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過錯侵權行為規范的調整下,B偷種A的種子是侵權行為。

二、人體事實

以與人有關的狀態為要素的法律事實稱為人體事實,這種狀態包括性交、懷孕、出生、成年、體弱、疾病、殘疾、聾啞、目障、智障、死亡等,它們既涉及生理情況,如自然人自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有權利能力(《民法通則》第9條),也指向精神狀態,如不能辨認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沒有完全的行為能力(《民法通則》第13條),又涉及生活方式,如同居(《婚姻法》第12條第2句),還與空間位置有關,如對話人之間的意思表示(《德國民法典》第147條第1款第1句)。[155]它們的發生可能源自于自然律,如人的正常衰老,也可能起因于人的行為,如自殺或被傷害,但就人體事實的法律效果而言,法律并不考慮其原因,而是基于人體事實狀態加以確定,這是它與自然事實的共同點。

也就是說,人體事實注重人自身的客觀狀態,不以存在其他外在的客觀事實為必要,如年滿7周歲的未成年人的行為能力受限制(《德國民法典》第106條),或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民法通則》第12條第2款),只是表明自然人發育到此階段就受法律的特別規制,至于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的附合、混合等客觀事實,不是人體事實規范的事項,故單純的人體事實獨立于自然事實。而且,人體事實的法律效果必須有人體參與,要受制于生理情況、精神狀態、所處位置等人體要素,這也與自然事實不同。

通過上述界定,我們知道,非行為類法律事實當然指向地震、海嘯等與人的行為無關的客觀自然現象,涉及這些現象的不可抗力規范在構成要件上也不要求行為,在法律事實歸類上無疑是自然事實。非行為類法律事實還包括可能與人的具體行為相關的規范,附合、混合即為適例,同時還包括人體事實,這一外延范圍顯然比我國大陸地區民法學中常說的自然事件要寬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万安县| 湛江市| 佛教| 昌都县| 当雄县| 奉化市| 新源县| 成武县| 曲水县| 启东市| 吴忠市| 九江市| 远安县| 前郭尔| 会昌县| 宣恩县| 清河县| 原阳县| 贡觉县| 涿州市| 海盐县| 茶陵县| 沙坪坝区| 武乡县| 昌宁县| 左贡县| 安多县| 武平县| 新余市| 长岭县| 盐山县| 池州市| 吉林市| 安义县| 冀州市| 开江县| 尼木县| 卢氏县| 饶河县|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