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
- 劉海龍
- 958字
- 2019-11-29 17:31:24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論:哥倫比亞學派及其批評者
在天使與妖魔之間的哥倫比亞學派
近年來傳播研究領域出現了一個重寫學科歷史的潮流,有研究者將這些研究稱為傳播研究的新歷史。[1]所謂“新”,是指打破了由施拉姆提出的、被傳播理論教材確認的傳播研究“四大奠基人”的神話。對這個神話的質疑由來已久,比如批評它強調美國傳統忽略歐洲傳統、揚實證傳統抑批判傳統等,然而傳播研究的“新歷史”強調的乃是被四大奠基人敘事所掩蓋的社會語境與意識形態,比如以洛克菲勒基金會為代表的大資本對學術研究方向的支配[2]、美國軍方和情報部門以研究為名實施的“心理戰”計劃[3],以及學術界和產業界交織構成的環境對學科體制化的左右等[4]。這些揭秘式的研究固然說明了“傳播科學”進步敘事虛偽的一面,卻并未對傳播研究的學術邏輯做出深刻的反思。此類知識社會學研究是站在傳播研究之外觀察傳播研究,而對于傳播研究者而言,更需要一種從傳播學內部反思傳播研究的視角。
中國的傳播研究從引進之初便在“科學”的名義下,未加批判地接受了許多理所當然的知識。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對經驗學派的評價。在傳播學引進之初,因為追求科學主義和去政治化,經驗學派以及與之相關的理論成為當時中國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盡管也介紹了不少歐洲的、北美的批判理論,但占主導地位的學科史敘事還是經驗學派的發展。[5]近年來的對外交流和譯介又讓我們接觸到相反的一套批判理論的敘事,在求新求異的同時無形之中又人云亦云地接受了批判學者的立場,簡單地將經驗學派看作傳播研究陷入困境(如果有的話)的罪魁禍首。這導致我們對于經驗學派的認識在天使化或妖魔化的兩級之間搖擺,卻忽略了對經驗學派本身進行自內而外的反思。本章希望通過解剖有關哥倫比亞學派的兩種沖突的話語,清點哥倫比亞學派的學術遺產,同時也以此為例,反思學科敘事中的意識形態。具體來說,本章希望將有關哥倫比亞學派的兩種相反的看法并置,使兩種話語內部的矛盾性自我呈現出來。同時,從那些有悖于哥倫比亞學派刻板印象的人物或理論入手,通過考察思想史的灰色地帶,展現學術發展邏輯中充滿偶然性和復雜性的維度。本章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在傳播思想史上,有關傳播研究的哥倫比亞學派的矛盾形象是如何形成的?(2)是否存在不能簡單歸入上述兩極分化的形象的哥倫比亞學派的成員或成果?(3)如果有,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處于“灰色地帶”的哥倫比亞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