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查爾斯?H.庫利(Charles H. Cooley, 1864—1929)

學術生平

查爾斯?H.庫利1864年8月17日出生于密歇根的小鎮安阿伯,并且幾乎終生沒有離開過那里。1887年,庫利獲得了密歇根大學經濟學文學學士學位,但由于患病、旅行等原因曾中斷學業。庫利在大學期間閱讀了達爾文、斯賓塞等人的著作后,于1890年回到密歇根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其論文《遷移理論》是對人類生態學的開創性研究。庫利于189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99年,庫利在密歇根大學被任命為助理教授,1904年成為副教授,三年后成為教授。由于一直過著沉思的生活,庫利的著述大部分來自他長期積累的筆記,因而進展緩慢。1902年他的《人性生活與社會秩序》發表,七年后姐妹篇《社會組織》出版,《社會過程》則到1918年才面世。庫利早年關于社會生態學的論文以及晚年的一些著述被編入《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研究》,于1930年出版。1905年,庫利參與組建美國社會學協會,并于1918年擔任該協會主席。盡管庫利曾接到過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諸多著名高校的任教邀請,但他從未離開過密歇根。杜威在密歇根大學執教時,對作為學生的庫利產生了直接影響。此外,庫利的“自我”觀念受到詹姆斯心理學基本觀點的啟發,帕森斯認為:“庫利主要的理論參照點是威廉?詹姆斯的思想。”庫利對“鏡中我”理論、“初級群體”概念等的論述直接影響了米德,他的傳播技術主義觀念又影響了伊尼斯與麥克盧漢,其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他的傳播觀念亦是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的代表,因此庫利被認為是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奠基人之一。在社會學領域,庫利被看做美國五位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庫利的代表性學術著作有:《人性生活與社會秩序》(1902)、《社會組織》(1909)和《社會過程》(1918)。

主要理論(方法)貢獻

“鏡中我”是庫利學說中最為著名的概念。庫利認為自我與社會是一對雙胞胎,因此,自我與社會是他著作中的主要論題。庫利平淡的生活與沉思的習慣使他對于自我、內化的問題有非常深入的思考。“鏡中我”理論直接體現了庫利從人際傳播角度出發對社會形成過程的理解與闡釋。他和杜威一樣,把傳播看做社會形成的基礎,認為社會的本質在于交流和互動。庫利認為,社會的本質在于交流與互動是因為社會關系存在于人的交流中。“我”的特性使個體具有交流觀念的能力。“鏡中我”理論正是要回答“自我”的交流特性的問題。受到詹姆斯“自我”概念的影響,庫利的“自我”也分為“純我”和“社會的我”兩部分,“鏡中我”理論就是研究“社會的我”。人的社會性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交流由想象促成,人們彼此都是鏡子,映照著對方,這就構成了人的社會自我。庫利把社會過程的兩個階段置于同一意識之中,把自我看做他人對“我”的想象,而他人則是我對他的想象,即他人對我的反應和我對他人的反應是意識的相互作用對我們思想的影響。這種互相想象自我在他人意識中的形象的過程,指明了人際傳播發生的機制。

庫利把社會看做一個有機體,其傳播思想的核心是傳播與交流建構了社會,因此他強調社會過程的聯系性。庫利不僅分析了微觀層面的傳播與人的關系,宏觀社會與傳播也是他思考的重點。庫利認為社會是有機體,但他所說的有機體有別于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庫利的意思是社會是各種過程的復合體,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其中每一部分的運作都彼此影響。“鏡中我”表明個人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社會正是由無數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建構而成的整體。庫利反對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傳統以及孤立地看待社會,他強調社會生活的整體性。庫利認為,社會過程是通過精神交流、語言及傳播等多種方式發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傳播不僅是“自我”形成的基礎,傳播還建構了社會,社會有機體的形成在傳播與互動中得以可能。這一觀點,也是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的核心所在。進化論觀念的影響使庫利的理論體系進一步發展了“自我”與交流的關系。庫利關注個體如何獲得關于“我”的意識。庫利認為,人類的進化過程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生物遺傳,二是社會交流,后者決定了人們的社會行為。庫利觀察到傳播的發展使人們的意識變得復雜,人的社會化程度更趨復雜,人的本能在交流行為中得以發展,因此,交流,或者說傳播決定了“自我”。

初級群體是庫利學說中的又一個重要概念。由于強調社會有機體的建立,庫利進一步論證了能夠被稱為社會有機體的社會組織,而“初級群體”(也稱“首屬群體”)就是個體與社會聯結后的群體。所謂初級群體,是指成員間有面對面交往與合作的群體。在初級群體中,與個人交往最密切的群體是家庭、兒童游戲群體和鄰居。初級群體構成了人們最基礎的社會關系,這些關系使個體對于初級群體的生活具有認同感,初級群體也更可能培養傳統社會田園式生活中的公民美德與自治。庫利認為,在初級群體中,人性逐漸產生。初級群體的觀念會從家庭傳播到區域共同體、國家和世界共同體。次級群體作為與初級群體相對的一個概念,則意味著非個人化的、契約式的、理性的社會組織,成員間的關系冷漠。顯然,初級群體培育了人性中最基礎的東西。從這一思想出發,庫利和他的老師杜威一樣,進一步設想了現代民主社會形成的可能,認為初級群體所能培育的美德會從小群體傳播到更大的共同體,整個社會的公眾都具有初級群體中的熱情與同情心,最終整個社會會達成民主與自治的目標。米德認為,庫利的社會觀念正是對他所隸屬的美國共同體的寫照,而且這個共同體被假定處于健康和正常的發展進程中。

庫利還特別闡述了信息過程。庫利認為社會是由行為者與亞群體之間的信息網組成的。信息過程,尤其是輿論的作用可以鞏固社會的聯合。庫利把輿論看做有機的過程,是人們交往和相互影響的產物。庫利強調不同觀點的交流,認為不同思想的交流會促使民主統一體得以形成。作為民主主義者的庫利對現代傳播有樂觀的結論。現代社會打破了傳統社會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以后,初級群體關系被弱化,但庫利認為,傳播技術會進一步發展并使社會關系更為活躍。因此,庫利將初級群體關系的弱化看做社會的進步,并認為傳播技術作為社會形態變遷的動因,可能會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庫利是最先嘗試解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行為與文化的學者,也率先討論了大眾文化。庫利在《社會組織》中寫道:“傳播歷史是所有歷史的根本。”傳播歷史上的每一次革命性變革都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9世紀末起,傳播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庫利認為媒介可以使社會有機團結在一起,傳播技術使社會成為一個整體。在這一點上他和杜威很相似,對于傳播建構社會有機體或者說社會共同體的可能性,都抱有樂觀的態度。在這樣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中,庫利看到了傳播手段的進步,認為進而可能將信息在受眾中平等地傳播,民主與社會能得到有機整合。媒介的傳播也帶來了新興的大眾文化,盡管庫利也表達過他對大眾文化造就的吵鬧的時代的厭煩,但他仍然認為大眾文化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大眾文化的發展會相應地帶來“社區精神”,最終使民主得以充分發展。

對傳播學科建制的貢獻

庫利是美國早期五大社會學家中唯一對傳播進行過系統研究的學者。將庫利看做傳播學奠基人有充足的理由。他的“鏡中我”理論、“初級群體”概念不僅對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傳播學研究也從中受益。傳播是庫利思考自我與社會的重要起點。切特羅姆在提及19世紀90年代對現代傳播展開論述的三位重要美國理論家時,庫利被置于首位。

庫利是第一個定義了傳播的學者,并且為傳播學奠定了進化論思想的基礎,對發展傳播學有很大影響。庫利將傳播定義為“人類關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機制——心靈的所有象征符號,以及穿越空間傳送它們和在時間中保存它們的手段”。即使是圈定了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的施拉姆也對庫利的傳播觀念予以重視,在其《傳播學概念》一書中引用了他的定義。基于對現代傳播前景的樂觀預期,庫利和帕克一樣,將現代傳播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把傳播理解為解決美國社會中層出不窮的現實問題的方案。將傳播置于自己理論體系的中心后,庫利所提出的理論與相關概念對于現今傳播學研究拓寬自身視野有著重要意義。

庫利的“初級群體”概念對二級傳播理論、創新擴散理論都有重要影響。庫利早在20世紀初就提出的“初級群體”概念,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到20世紀40年代,這一概念的理論活力重新閃現出來。拉扎斯菲爾德在1940年的伊里研究中論證了“意見領袖”的存在,“意見領袖”能夠通過人際傳播改變信息的流向與效果,這一傳播過程被總結為“二級傳播”理論。“二級傳播”理論重新發現了初級群體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認為大眾傳播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初級群體發揮出來。類似的,在創新擴散理論中,對于新產品,總是有較早的使用者,在這批先驅之后,則有更多的人也采用新產品。大眾傳播提供了新的信息,但創新擴散的實現通常建立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庫利的初級群體概念同樣對創新擴散理論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庫利的傳播思想成為芝加哥學派傳播研究的基石。庫利強調人際互動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也由此催生了他的“鏡中我”“初級群體”等一系列概念與理論。他對人際傳播過程的深刻闡述給人際傳播這一領域帶來重要影響和啟發,也直接影響了芝加哥學派考察社會時采取的視角,直接啟發了符號互動論,形成了芝加哥學派極具特色的人文視角。米德也從庫利那里受益良多。庫利的“自我”概念啟發了米德關于主我、客我的分析。對于人的“自我”的分析過程,體現了庫利的人本主義思想,其研究視角影響了米德對人的符號互動行為的分析。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也能看到庫利思想的影子。同時,庫利的思想也對他的老同學帕克產生了影響,庫利對人際傳播如何建構社會的論述直接影響了帕克后來對“群體”的定義與闡釋。他們都在密歇根接受了杜威關于共同體的論述,這種論述的影響深深地印刻在二者的所有理論中。

擴展閱讀

原著

Charles Horton Cooley,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hocken, 1964.參見中譯本〔美〕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包凡一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Charles Horton Cooley, Social Process, Carbondale: 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6.參見中譯本〔美〕查爾斯?霍頓?庫利:《社會過程》,洪小良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Charles Horton Cooley,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ger Min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9.

Charles Horton Coole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30.

相關思想史或評傳

Edward C. Jandy, Charles Horton Cooley: His Life and His Social Theory,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1942.

Talcott Parsons,“Cooley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nalization,” in Albert J. Reiss, Jr. (ed.), Cooley and Social Analysi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8.

〔美〕劉易斯?A.科塞:《社會思想名家》,石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版。

胡翼青:《再度發言: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版。

(吳 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香港 | 平潭县| 河东区| 汉川市| 靖江市| 北安市| 云霄县| 新疆| 克山县| 囊谦县| 乌鲁木齐县| 广宗县| 灌阳县| 泰州市| 禄丰县| 镶黄旗| 互助| 根河市| 霍林郭勒市| 旌德县| 扶余县| 塔河县| 南投县| 德兴市| 兴义市| 策勒县| 长宁县| 东乡| 进贤县| 宜都市| 珲春市| 陆河县| 望谟县| 额敏县| 台东市| 潞西市| 嫩江县| 七台河市| 枝江市|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