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的變化與重新崛起
- 張國有
- 3121字
- 2019-11-29 18:16:42
五 俄羅斯“雙頭鷹”式的牽動機制,影響東西方及世界格局
俄羅斯在全球格局中地位特殊,在東西方態勢中就像其國徽里展翅的“雙頭鷹”,向東,與中國及亞洲在合作中有競爭,伙伴關系居多;向西,與美國及歐洲在競爭中有合作,在合作中保持警惕心態。向南,可南望亞洲和非洲。俄羅斯“雙頭鷹”式的牽動機制,在全球格局中,靈活地施加著“全球性影響”。
俄羅斯是橫跨歐亞、兼顧東西方、地位特殊的大國。我們一說東西方關系,常認為是中美關系。其實,對“東方”,代表性的國家不僅有中國,還有印度、日本等。日本是發達國家,雖然與美國同盟,但仍屬于東方國家。印度是個發展中大國,也是東方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長期潛力很大。中印日關系中,兩個是大陸型的發展中經濟體,一個是大島型的發達經濟體,中印日的鼎足關系要從哲學上進行思考,而從經濟態勢看,發展中經濟體占優勢。對“西方”,代表性的國家也不只是美國,還有歐盟和俄羅斯等。歐盟是個很特殊的聯合體,可以近似地看成一個多國的發達的“國家體”。俄羅斯的重心在歐洲,也可以看成的西方國家。美國、歐盟、俄羅斯形成的關系中,兩個是發達經濟體,一個是發展中經濟體,美國、歐盟、俄羅斯的鼎足關系要從利益上進行思考,而從經濟態勢上看,發達經濟體占優勢。
如果將中國、印度、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六個經濟體放在一起,就會發現,這是三個發展中經濟體對等三個發達經濟體。這個結構態勢很有味道,其中的關系很有意思。從經濟態勢上看,發展中經濟體,目前弱勢,將來強勢,變化較大。發達經濟體仍然穩健成長。東方、西方的區分只是個受歷史影響的形象的說法,實際上并不確切。這里只是為分析需要,做個大致的區位方向。這里,俄羅斯在六個經濟體中,地位、作用、趨勢很特殊,其態勢像俄羅斯國徽里的“雙頭鷹”。一個獨立的鷹身,上面兩個頭,一頭朝西方,一頭朝東方,兩頭兼顧,向南伸,可南望亞洲和非洲。展開雙翅,力求協調地飛行。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國土的大部分在亞洲,但重心在歐洲,立足歐洲東部,兼顧東方、西方,以此為基點,協調各國各方的關系。俄羅斯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機制,想持續地平衡國際關系,平衡地發展國民經濟。
歷史上,俄羅斯最早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計劃體制,震動了西方國家。1929—1933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后來采取的政府干預、宏觀調控等措施來抑制自由資本主義弊病,這也是受到社會主義體制的啟發。俄羅斯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激勵了東方國家。中國共產黨就是吸取了俄羅斯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將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綱領目標,1949年也確實建立了工農政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批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形成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近似于東方集團和西方集團,對兩個集團的態勢,中國稱為“東風壓倒西風”。
俄羅斯向東看,看到的是中國和亞洲等。長期以來,蘇聯、俄羅斯與中國、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總體上屬于伙伴關系。雖然其中有過意識形態分歧、援助合作破裂、小規模的邊境沖突等,但總體上看,大多的是局部的、非全局性的沖突。所以,俄羅斯與中國的交往,現在是兩個發展中國家之間、金磚國家之間的交往,是合作中的競爭,主要部分是合作,是戰略伙伴關系,通過中俄合作,共同面對全球挑戰。再過30年,俄羅斯復興,中國強大,亞洲繁榮,那時,全球化更加發達,多極化更加擴展,全球治理機制更加完善,中俄仍然可以保持戰略伙伴關系,仍然可以共同發揮“全球性影響”。當然,俄羅斯國內也有提防中國強大反制俄羅斯的聲音,但現在的任何無根據的推測只能妨礙對現實關系的判斷。所以,現實狀態:俄羅斯向東看,基本是伙伴格局,包括印度、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合作是主導,在合作中有競爭。
俄羅斯向西看,看到的是美國和歐洲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和美國、中國、英國、法國等國家一起抗擊法西斯侵略,取得最終勝利。二戰后,局勢發生變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美蘇之間相互競爭。美國一直想搞垮蘇聯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為此設置了軍備競賽、和平演變、戰略圍堵、科技制裁等,與蘇聯進行了四十多年的較量。而蘇聯在此環境下,加上自身國內的原因,終于解體。原來的超級大國,變成了以俄羅斯聯邦形態存在于世界格局中的發展中國家,留下美國獨霸世界。
曾有一部紀錄片,里面說到美國總統里根當政時(1981—1989)采取石油價格策略,作為打擊蘇聯經濟的手段,造成蘇聯外匯困難,很是令人深思。片中當時的蘇共中央書記瓦連京·法林說:“在美國中情局局長的交涉下,美國最終說服沙特向國際市場拋售大量原油,導致原油價格暴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經濟委員會主任羅杰·魯賓遜談到這個策略時說:“我們特意將目標瞄準蘇聯提供日常保障的外匯硬通貨貨幣來源。每桶原油每下跌一美元,蘇聯就要損失5億至10億美元。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要徹底打敗蘇聯這個敵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際市場上的原油價格每桶110美元,里根實施石油價格策略后,以及國際市場變動,1985年底,每桶價格跌至26美元,1987年跌至23美元,1988年為22美元,到里根卸職的那一年,1989年每桶近19美元。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魯斯蘭·哈斯布拉托夫回憶說:“那段時期,我們的出口每年大約損失了800億美元。”[19]外匯的銳減,對蘇聯是個嚴重的經濟威脅。
里根對付蘇聯的方式和前任不同,不是圍堵而是直接對抗。里根奉行羅斯福的“說話溫和,手持大棒”的強硬外交方式,以最終贏得冷戰勝利為目標。美國從三個方面對付蘇聯:一是從經濟上減少蘇聯獲取高科技技術的機會并減少其資源,包括壓低蘇聯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減少它的外匯儲備。二是在軍事上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以鞏固美國在談判上的立場,并迫使蘇聯轉移更多經濟資源至軍事用途上,造成國民經濟困難。三是秘密地支持全世界的反蘇勢力,從阿富汗的反蘇聯游擊隊,到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等,造成蘇聯的外部困境。1987年6月12日,里根訪問西柏林,在柏林墻的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講時說:“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墻!” 三年后,柏林墻真的就被推倒了。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還有其他一些蘇聯加盟共和國也在1991年陸續宣布獨立,蘇聯正式瓦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對此過程十分欣賞,說:“里根不開一槍便贏得了冷戰。”[20]里根的作為,只是四十多年來蘇美對抗、美國瓦解蘇聯的一部分,但在里根的任期上,見到了成效。
現在,俄羅斯弱化了,但美國仍沒有放棄對俄羅斯施加各種各樣的鉗制策略,普京對美國的有些伎倆也十分反感。加上普京曾經的克格勃背景,對美國和歐洲的作為有著切身的清楚的體驗。所以,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對美國保持著更多的警惕,對美國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規則的做法,敢于直面對抗。俄羅斯對歐盟較為平和,但對一些國家無原則地追隨美國也有看法,但并不影響經濟往來。現實狀態:俄羅斯向西看,一個發展中經濟體面對兩個發達經濟體,俄羅斯處于劣勢。俄羅斯對美國更多的是競爭格局,但在競爭中有合作,互贏互利,在競爭與合作中,俄羅斯保持警惕的心態。還有,俄羅斯“鷹”向南伸,可南望亞洲和非洲。這將涉及南北問題,涉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俄羅斯在東西方和全球格局中,總是謹慎地施加著“全球性影響”。
俄羅斯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優勢。即使在現在,其資源、科技、軍事、國民素質等,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蘇聯解體后的20年,俄羅斯一直在處理改革和蘇聯解體后的體制問題,以及經濟問題和管理問題。近10年,俄羅斯重新崛起,重新成為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國。如果這個勢頭繼續下去,再有30年左右的時間,俄羅斯又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勢國家之一。現在,在東西方及全球格局中,俄羅斯舉足輕重,俄羅斯的“全球性影響”將左右世界格局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