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者前言

歷史上,不同國家和民族為了生活有序,治理有方,曾經嘗試過各種治道。其中有訴諸敬畏與超越的神治,追求和諧與崇高的德治,滿足激情與歸屬的人治,達成莊嚴與一致的法治。各種治道均生發于世情和人心,彼此既無高下之別,又無優劣之分。然而自現代以來,知識科學化和思維理性化解構了神靈的魔力,關系陌生化和價值多元化顛覆了道德的威力,精神自由化和行動自主化祛除了人主的權魅。鑒于神治失據,德治失靈,人治失信,各國逐漸選擇了法治之路。不是法治選擇了現代社會,而是現代社會選擇了法治;各國選擇法治,不在于它是完美之治,而在于它持之有據、行之有效和踐之有信。法治并非萬能,但在現代社會,舍法治而長治久安者,迄今并無先例。與其他社會相比,西方的法治更源遠流長;與歐陸相比,英美法治顯得別具一格,頗有生機。

在英美的法治中,法上無權威,法外無特權。國王在萬人之上,卻在法律之下;主權為萬權之首,卻在人權之后;善政為萬政之尊,卻在憲政之內。英美政治哲學認為,人非天使,需要政府治理;治無完人,需要體制制衡。于是,英美從性惡論和“壞人視角”出發,重在以有效制度,防范國王為非,總統作歹,官吏濫權。

英美法理認為,善德不轉為法律,不過是慈善廣告;正義不化作權利,則成政治口號;權利沒有救濟,等于空頭支票。在英美,道德之爭常常寓于法律論題,正義之理常常化為權利話語,政治問題法律化,法律問題司法化,司法問題程序化。于是,政治服從法律,司法型塑立法,程序優于實體,救濟先于權利。在英美,司法具有獨立性,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法律程序儀式化,法庭似劇場,訴訟如戲劇。實踐表明,司法程序化有助于化解糾紛,法律司法化有助于緩和沖突,政治法律化有助于防止動蕩。

在英美法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法律的體系不在于系統,而在于實用;法律的運用不在于教義,而在于技藝;法律的功效不在于書本,而在于行動。然而,英美法并非無理性,而是呈現為經驗理性、實用理性、技藝理性和行動理性。經驗理性要求遵循先例,同案同判;實用理性要求摒棄教條,避免空想;技藝理性要求獨具匠心,精雕細刻;行動理性要求敢于探索,善于創新。于是,英美法從歷史之維建構現實,從效用之維保持活力,從技藝之維尋求個案公正,從行動之維產生變革力量。

與歐陸法相比,英美法更重視個人。在美國,19世紀所奉行的是功利型個人主義,經濟領域突出的是自由市場中的個人博弈,以求利益最大化;政治領域強調的是對政府的控權與限權,以求小政府、大社會的個人自治;道德領域彰顯的是自我控制和紀律約束,以求沉湎工作,抑制欲望,克制癖好,成功發達。當代流行的是表現型個人主義,重在自我表現而不是自我控制,追求偏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經濟領域的成功。生活的意義在于“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價值在于“自己創造自己”。由此,權利變得更加主觀化、個性化和外在化,法律變得更加寬容、寬松,開明和開放。

在英美法中,自由是核心話語: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信仰自由與表達自由、結社自由與游行自由,一句話,“不自由,毋寧死”。在當代美國,自由意味著選擇權利。人們有權選擇姓名、食品、服裝以及發式,有權選擇朋友、愛人以及子女,有權選擇愛好、情趣以及信仰,有權選擇就業、失業以及流浪,有權選擇自己的性偏好和性伙伴,乃至有權選擇自己繼續生存還是結束生命。國家已經成為了“選擇的共和國”,而社會如同任由顧客選擇的超市。

西方的法治大體經歷了立法主導、行政主導和司法主導三個階段,與之相應的理性范式則是形式理性、實質理性和程序理性。形式理性同中無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實質理性同中有異,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程序理性同異兼顧,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前兩個階段的引領者是德國法與法國法,后一個階段的引領者是美國法。英國法的廣泛傳播,得力于英國的殖民主義擴張,美國法的全球化,也得益于20世紀以來美國在世界體系中的霸主地位。但必須承認,如果英美法如同某些初民社會的氏族法,既無現代適應性,又無超越情境的實用性,則很難想象會產生世界性影響。在同歐陸法的競爭中,英美的憲政、商法、司法體制和訴訟程序等領域,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和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全球化雖然不等于全球法律美國化,但美國法全球化確實成為了法律全球化的主旋律。美國法壓倒了英國法的影響力,獵食了蘇聯東歐等轉型國家的法律改革,侵奪了大陸法系的許多領地,并影響了歐盟及其成員國法律的發展。所有這一切都改變著世界法律體系的格局。

英國和美國分別從蕞爾島國和彈丸殖民地變成世界強國,并相繼成為世界體系的霸主。除了其他原因,這是否得益于其法律和法治?當然,英美法也有某些弱點和劣跡,僅就美國法而言,就有黃狗契約、黑人法典、禁酒憲令以及絕育惡法。凡此種種,我們自然應該予以批判和摒棄。

自近代以來,中國在探索現代法治之路的過程中,借鑒和移植了英美的法律理念和制度。近二十年來,英美法在中國備受關注,有關法典、法規、案例以及學術著作大量“進口”,而國內相應的研究之作也越來越多。但在這種繁榮的背后,讀者又往往陷入了難于選擇的迷惑。為此,我們聯絡國內同人,嘗試形成這部“英美法原論”,從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歷史與現實,提煉它的義理和精神,闡釋它的理念與制度,分析它的程序與運作,描述它的傳播和影響。本書分為六編,各編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編:英美法的歷史、淵源與特征;

第二編:英美公法:憲法、行政法與刑法;

第三編:英美私法:財產法、契約法、侵權法、商法和信托法;

第四編:英美司法組織、訴訟程序和法律教育;

第五編:英美主要法學理論與法律思想;

第六編:英美法律文化、移植與全球化。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以下幾點:第一,本書的“英美法”一詞,并不如其字面所示僅限于英國法和美國法,而是在與大陸法相對的意義上使用,意指英美法系所有國家或地區法律的總體。本書以英國法和美國法作為英美法的典型。我們雖然盡可能兼顧兩國法律,但仍無法在所有問題上同時做到這一點。因此,根據內容的性質及其典型性,有些章的內容選取了英國法作為典型,有些章選取了美國法作為典型。第二,“公法”與“私法”原本是大陸法系的劃分模式,鑒于當代英美法律理論和實踐已經廣泛采用了這種劃分模式,本書也采用了這種劃分模式。第三,本書并不全面論述英美法的各個領域,而是選擇了其中的某些問題,從特定的維度和視角窺探該領域的“奧秘”,并力圖反映英美法的重要特質。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我們殷盼就正于方家,聆教于讀者。

編者

2013年1月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海伦市| 疏勒县| 蒙城县| 龙游县| 吴堡县| 民乐县| 民丰县| 七台河市| 武陟县| 广汉市| 建瓯市| 安徽省| 东兴市| 邵阳县| 富平县| 浠水县| 鄱阳县| 石林| 东乌| 尼木县| 大足县| 莱阳市| 新龙县| 大洼县| 桐乡市| 翁源县| 景宁| 乌审旗| 金川县| 百色市| 永善县| 安平县| 江都市| 铜梁县| 闵行区| 凤山县| 五莲县| 光山县| 章丘市|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