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清華國學叢書》總序

在現代中國,“國學研究”就其內容而言即國人對于中國文化之研究。中國文化有幾千年連續發展的歷史,中國文化的體系博大精深。經過百年來與外來文明的融匯,中國文化不斷實現著新的發展與更新。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發展、全球化浪潮沖擊世界的今天,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中華文明及其歷史發展,發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重要使命。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恢復建立,就是要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中國學術的卓越發展,為重振清華大學中國文化研究的雄風而盡其努力。

在清華的歷史上,1925年曾成立清華研究院國學門,當時亦通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后因各種原因,在1929年停辦。在短短的四年當中,畢業學生近七十名,其中后來成為我國人文學界著名學者的近五十人。清華國學研究院指導學生的教授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先生,后被稱為四大導師,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研究在當時代表了我國國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教育人才的成就也成為我國近代教育史的一段佳話。

關于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宗旨和精神,吳宓在《清華開辦研究院之宗旨及經過》中明確地指出:“惟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并取材于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于國內之研究國學者也。”近代以來,“國學”概念的使用有不同的用法,吳宓的提法代表了當時多數學者的用法。后來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教研實踐也顯示出,清華國學研究院對“國學”和國學研究的理解,始終是把國學作為一種學術、教育的概念,明確國學研究的對象即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以國學研究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的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則特別注重吸取當時世界上歐美等國研究中國文化的成果和方法。這表明,老清華國學研究院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本色,但從一開始就不是守舊的,而是追求創新和卓越的,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術追求指向的不是限于傳統的學術形態與方法,而是通向新的、近代的、世界性的學術發展。

所以,這種求新的世界眼光,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得以取得如此成就和如此影響的根本原因之一。事實上,在20世紀20年代,在大學里成立國學研究的院所,清華并不是第一家,前有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1922)、東南大學國學院(1924),后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1926)、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1928),尤其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早,人員多,在當時影響廣泛,但最終還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后來居上,聲望和成就超出于其他國學院所,成為現代中國學術史的標志。究其原因,除了王國維等人本身是當時我國國學研究冠絕一世的大師外,主要有二:一是清華國學研究院以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觀作為基礎,在中國文化的研究方面,沉潛堅定,不受激進主義的文化觀念所影響;二是把國人的國學研究和世界漢學、東方學的研究連成一體,以追求創新和卓越的精神,置身在世界性的中國文化研究前沿,具有世界的學術眼光。

老清華國學研究院是不可復制的,但它的精神和宗旨在今天仍然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今天的清華大學國學院,依然承續老清華國學研究院對國學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我們也將以“中國主體、世界眼光”為宗旨傳承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術精神。“國學研究”是中國學者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的研究,必須突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但這種文化主體性的挺立,不是閉關自守、自說自話,而是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性的中國文化研究中確立起自己的地位。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力圖秉承老清華研究院國學門的精神,接續20世紀三四十年代清華人文研究的傳統,參與新時期以來清華文科的恢復振興,力求把“清華國學研究院”辦成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為中國文化研究提供一個一流的國際化的平臺。研究院將依托清華大學現有人文學的多學科條件,關注世界范圍內中國研究的進展,內外溝通、交叉并進,既關注傳統學術的總體與特色,又著重圍繞中國哲學、中國史學、中國美學與文學、世界漢學進行多維度的深入研究,以高端成果、高端講座、高端刊物、高端叢書為特色,為發展國際化的中國文化研究做出貢獻。

《清華國學叢書》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的幾種高端叢書之一,叢書主要收入本院教授、訪問學人的研究成果,及本院策劃立項的研究項目成果。這些成果在完成之后,經過遴選而收入本叢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

2011年1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亭县| 蓝田县| 宁武县| 泾阳县| 宝兴县| 彰化县| 昆山市| 普安县| 台北市| 晋州市| 裕民县| 阿鲁科尔沁旗| 柏乡县| 吉林市| 文昌市| 攀枝花市| 磐石市| 鸡东县| 万安县| 汾阳市| 南昌县| 霞浦县| 马山县| 邓州市| 崇仁县| 方正县| 孝义市| 密山市| 百色市| 马鞍山市| 化德县| 黑龙江省| 游戏| 资阳市| 普陀区| 弋阳县| 游戏| 枣阳市| 丹凤县| 独山县|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