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漢語(2009年版)
- 王寧
- 1190字
- 2019-11-29 15:44:30
致讀者
這本《古代漢語》教材,是專為自學考試的學生編寫的,也可供其他有興趣的自學者學習。教材按課編排,每課標題下是通論,緊接著是文選。兩個部分一定要互相配合學習。通論講一些最基本的古代漢語的規律,幫助自學者提高理性認識;但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一定要多讀文章,產生初步的語感,沒有文選,通論就成了一些干巴巴的條文。為了幫助自學者在通論、文選自學后進一步復習每課的內容,并自我測試自己的學習效果,每課后面我們列了思考與練習題,特別是其中有一些極短的文章或段落,每次讀一讀,看看自己的閱讀能力是否在逐步提高,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古代漢語既是基礎理論課,又是工具課。對自學考試來說,我們更強調它的工具性。因此,在保證課程達到本科水平的前提下,這部教材不強調通論的絕對系統性,而是把急需的、適合自學的古代漢語常識分成一些知識點來指導閱讀。有些過于艱深難以無師自通的內容,自學者無法順利找到資料的內容,對提高閱讀能力不太急需的內容,例如音韻、專業性太強的文化知識、使用不太普遍的工具書等,我們都不再引入教材。
為了減少學習者閱讀古代文選入門的難度,提高閱讀的興趣,在文選的選擇上,我們也下了一些功夫:首先是盡量選擇較短的篇目,初學時不要讀了后面忘了前面。其次是有意選了一部分普及性比較強的篇目,有利于學習者初次接觸文選時,不太“眼生”,能利用已有知識與新知識自然銜接。再次是考慮自學考試的連續性,這次的文選,與前一套教材的篇目也有少量重復。
為了方便文選的閱讀,教材采用腳注的辦法,把注釋放在每頁最后。在這里,我們需要特別強調注釋的重要性。注釋不僅要對文選中的難點加以解釋,而且承擔著提示古今漢語差異和溝通的任務,幫助學習者理解詞匯和積累詞匯。在注釋中,對文選里反映出來的本義和引申義、假借字和分化字、主要虛詞的用法、古代漢語特殊的句式、相關的文化知識等語言現象,都設計了比較明顯的體例,采用易于理解的注釋用語,加以提示;因此,注釋又是溝通通論與文選,使語理和語感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橋梁。仔細認真地讀注釋,是學習古代漢語這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都認為古代漢語這門課很難,其實,這門課的難處在于入門的方法,只要學習得法,一旦入門,不但可以舉一反三,而且也會提高興趣。為了做到學習得法,我們要提醒大家好好閱讀緒論,緒論對古代漢語的特點以及學習目標和方法的闡釋十分詳盡,會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啟發。也許有人會擔心教材更新使自己原來學習的成果再無用武之地,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進入教材的古代漢語知識都已經總結得比較成熟了,不論教材怎樣改動,基本內容不會有大的變化,以前學習的東西,只要沒有錯誤,都可以對繼續學習起到推動、加深作用。
還要告訴學習者的是,在開始學習時,要結合書后的考試大綱,將全書翻閱一遍,以便對這本教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增加學習的計劃性。
祝大家學習順利,取得好成績!
編者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