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鼻部異常與疾病判斷
耳內流膿熱火上升
本節名詞
1耳膜 2溲 3潮紅
耳內流膿是指耳內流出膿液,其色或黃或青,其質或稠或稀。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書中稱之為“耳”。《雜病準繩》中說:“
耳亦曰耳濕,常出黃膿;有風耳毒,常出紅膿;有纏耳,常出白膿……”
耳內流膿的原因主要有風熱上擾、肝膽濕熱、腎陰虛損、虛火上炎等。
風熱上擾會引起耳內疼痛脹悶、跳痛或錐刺狀痛。劇痛后,耳內流膿,痛緩解。其癥狀為聽覺差、頭痛、發熱,惡風、鼻塞流涕、咽干而痛,口渴,耳膜破潰、有膿液出、色黃,舌苔薄黃,脈浮數。病因為風熱邪毒侵襲,傳熱入里,熏蒸耳竅,火熱搏結,生腐化膿。治療時應祛風清熱,辛涼解表,藥方選銀翹散或桑菊飲,并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
肝膽濕熱引起的耳內流膿發作急驟,耳痛重,膿出痛減。伴有發熱、口苦、咽干、頭痛,便干溲赤,耳膿黃稠、量多,舌苔黃膩,脈弦數等癥狀。病因為濕熱之邪蘊結,循足少陽膽經上擾,濕熱搏結,化腐生膿。肝膽濕熱引起的耳內流膿為急驟的實熱證,一般無表證,僅見里實熱證,主肝熱。治療時應清肝膽濕熱,藥方選龍膽瀉肝湯。
腎陰虛損、虛火上炎引起的耳內流膿,時間長久,時作時輟,膿包清稀無味,伴頭暈、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口干心煩,面色潮紅且有低熱,舌質紅,脈細數。病因為腎精虛損,不能制陽,虛火上炎,循經上蒸于耳,腎竅空虛,易受外邪,邪與虛火交蒸,化腐為膿。治療時應滋陰降火,藥方選知柏地黃丸。
診斷流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