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基本手法

凡手法動作單一,僅為一種運動形式;且在臨床中起基礎治療作用或主要治療作用,應用比較頻繁的一類手法,稱為“基本手法”。

(一)

以手背部在體表進行連續(xù)的滾動,稱為“法”。法是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它依靠滾動的力量作用于體表,具有平和的刺激性,安全舒適,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調(diào)整作用。法接觸面廣,在肌肉豐厚或薄弱的部位均可使用,多用于項、背、腰、臀及四肢部。

細節(jié)要求

操作者的肩關節(jié)宜放松下垂,屈肘呈140°左右;上臂中段距離胸壁約一拳遠,松腕;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掌指關節(jié)屈曲幅度逐漸增加。

法對體表應產(chǎn)生輕重交替的滾動刺激,前滾和回滾時著力的輕重之比為3:1,即“滾三回一”。

操作時不宜拖動、跳動和擺動。拖動是由于吸點不牢而形成的拖擦;跳動是由于前滾時推旋力過大,回滾時回旋力過小而形成的彈跳;擺動則是腕關節(jié)的屈伸幅度過小所致。

動作要領

拇指自然伸直,其余手指屈曲;小指和無名指的掌指關節(jié)屈曲度約成90°,其余手指屈曲的角度依次減小;如此可使手背沿掌橫弓排列,呈弧面,使之形成滾動的接觸面。

以第5掌指關節(jié)背側(cè)附于體表的操作部位上,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主動做推旋運動,帶動腕關節(jié)做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轉(zhuǎn)活動,使手背偏尺側(cè)部位在體表的操作部位上進行連續(xù)不斷的滾動,每分鐘120~160次。

法在進行移動操作時,移動的速度不宜過快。即在滾動的頻率不變的情況下,用手背部在操作部位上進行緩慢移動。

主治作用

用于頸椎病、肩周炎等常見病的保健。

(二)“一指禪”推法

“一指禪”推法是以拇指端或拇指的螺紋面著力,通過腕部的往返擺動,使產(chǎn)生的功力通過拇指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一指禪”推法是“一指禪”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其特點是手法操作纏綿,講究內(nèi)功、內(nèi)勁;故初學時易形似,難以神似,需多加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一指禪”推法的接觸面積小,刺激偏弱或中等,不能光靠用力,而是要講究內(nèi)力、內(nèi)勁,初學者要多加練習。“一指禪”推法如以指端操作,其接觸面最小,易于施力,刺激相對較強;如果以拇指的螺紋面操作,則接觸面積相對較大,刺激也相對平和。兩者多用于軀干部及四肢部的經(jīng)絡腧穴。

動作要領

拇指伸直,其余手指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拇指的螺紋面著力于體表的操作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懸腕,前臂自主運動,帶動腕關節(jié)有節(jié)律地擺動,使產(chǎn)生的力通過指端或螺紋面輕重交替,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細節(jié)要求

操作時要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沉肩,指肩關節(jié)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以腋下空松,能容納一拳為宜;垂肘,指肘部下垂,一般體位下肘部宜抵住腕部;懸腕,指腕關節(jié)懸屈,弓背向上,有如懸吊一般;在腕關節(jié)放松的基礎上,應盡可能屈曲90°;掌虛指實,指手法操作時,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及手掌部均要放松,虛不受力;而拇指則要蓄滿功力,以自然的壓力進行操作;緊推慢移,指手法操作時腕部的擺動頻率較快,每分鐘120~160次,但拇指端和拇指的螺紋面在操作部位上的移動卻較慢。

操作時注意力不可分散,不要聳肩用力,肘部不可外翹,拇指端或拇指的螺紋面與操作部位不要形成摩擦移動或者滑動。

主治作用

多用于冠心病、胃脘痛、頭痛、面神經(jīng)麻痹、近視、月經(jīng)不調(diào)、頸椎病、關節(jié)炎等病癥。

(三)揉法

以指、掌的某一部位在體表的操作部位上做輕柔、靈活的上下、左右或環(huán)旋揉動,稱為“揉法”。揉法是常用的推拿手法之一,根據(jù)肢體操作部位的不同可分為掌揉法、指揉法等。其中掌揉法又可分為大魚際揉法、掌根揉法等;指揉法可分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等多種揉法。

動作要領

大魚際揉法

以手掌的大魚際部著力于操作部位上。沉肩,屈肘成120°~140°,肘部外翹,腕關節(jié)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狀;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運動,帶動腕關節(jié)進行左右擺動,使大魚際在治療部位上進行輕柔、靈活的揉動,手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掌根揉法

肘關節(jié)微屈,腕關節(jié)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彎曲,掌根部附著于操作部位上。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運動,帶動腕掌做小幅度的回旋運動,使掌根部在操作部位上進行柔和、連續(xù)不斷的旋轉(zhuǎn)揉動,手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拇指揉法

以拇指的螺紋面置于操作部位上,其余四指放在合適的位置,以便于操作,腕關節(jié)微屈或伸直。以腕關節(jié)為支點,拇指主動做環(huán)轉(zhuǎn)運動,使拇指的螺紋面在操作部位上做連續(xù)不斷的旋轉(zhuǎn)揉動,手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中指揉法

中指的指間關節(jié)伸直,掌指關節(jié)微屈,以中指的螺紋面著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支點,拇指主動做環(huán)轉(zhuǎn)運動;通過腕關節(jié)使中指的螺紋面在操作部位上做輕柔、靈活的小幅度環(huán)旋或上下、左右的揉動,手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為加強揉動的力量,可以用食指的螺紋面搭在中指背上進行操作。

細節(jié)要求

所施壓力要適中,以受術者感到舒適為度。揉動時要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動作要靈活而有節(jié)律性,不可在體表進行摩擦運動。

指揉法在面部操作時,頻率可以放慢。

大魚際揉法中前臂有推旋運動,腕部宜放松;指揉法中腕關節(jié)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掌根揉法中腕關節(jié)略背伸,松緊要適度。

主治作用

用于胃脘痛、便秘、泄瀉、癃閉(小便點滴而出或閉塞)、頭痛、軟組織扭挫傷、頸椎病、骨折術后康復、小兒斜頸、小兒遺尿、近視等多種病癥。

(四)摩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體表做環(huán)形而有節(jié)奏的摩動,稱為“摩法”。此法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兩種。指摩法接觸面較小,適用于頸項、面部、四肢等部位,而掌摩法接觸面大,多適用于胸腹、腰背等部位。摩法是最古老的推拿手法,消郁散結(jié)的作用較好。

動作要領

指摩法

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腕部略屈。拇指外的四指指面著力于操作部位,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運動,通過腕、掌使指面做環(huán)形摩動。

掌摩法

手掌自然伸直,腕關節(jié)略背伸;將手掌平置于操作部位上,其操作過程同指摩法。

細節(jié)要求

指摩法在操作時,腕關節(jié)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而掌摩法則需要腕部放松。

摩動的速度、壓力宜均勻。一般指摩法宜稍輕快,掌摩法宜稍重緩,操作時應帶動皮下組織。《圣濟總錄》中說:“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主治作用

用于咳喘、胸脅脹痛、呃逆、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泄瀉、便秘、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遺精、陽痿早泄、外傷腫痛等病癥。

(五)推法

以指、掌或肘等著力于操作部位上,做單向直線推動,稱為“推法”,又名“平推法”。成人推法和小兒推法有所不同,小兒推法除直線推動外,亦可做弧形推動。推法通經(jīng)活脈、蕩滌積滯的作用較強。

推法一般分為“指推法”和“掌推法”兩種。指推法接觸面積小,推動距離短,施力柔中帶剛,易于查找和治療小的病灶,故常用于足部、手部、項部和面部,也可用于局部的穴位;掌推法接觸面積大,推動距離長,力量柔和而沉實,多用于腰背部、胸腹部及四肢部。至于肘推法,因施力剛猛,故一般只用于背部的脊柱兩側(cè)及大腿后側(cè)。

動作要領

指推法

以拇指端著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放在相應的位置,以方便用力,腕關節(jié)略屈,并偏向尺側(cè)。拇指及腕臂部主動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離單向的直線式推進。

指推法中,還可用拇指的螺紋面偏橈側(cè)緣為著力面,按上述要領向食指方向推動,叫作“拇指平推法”;其次,指推法還可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用這三指的指端部及螺紋面為著力面進行推法操作,稱為“三指推法”。

掌推法

以掌根部著力于施術部位,腕關節(jié)背伸,肘關節(jié)伸直。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上臂部主動施力,通過前臂、腕關節(jié),使掌根部向前做單向直線式推進。

細節(jié)要求

著力部要緊貼體表,推進的速度宜緩慢均勻,壓力平穩(wěn)適中,要單向直線式推進。

不可推破皮膚。為防止推破皮膚,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等介質(zhì),亦可用間歇操作的方法。

主治作用

用于外感發(fā)熱、腹脹便秘、食積癃閉、高血壓病、頭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風濕痹痛、感覺遲鈍等病癥。

(六)擦法

用指、掌貼附于操作部位,做快速的直線往返運動,使之摩擦生熱,稱為“擦法”。

本法包括全掌擦法、大魚際擦法和小魚際擦法,可用于胸腹部、兩脅部、腰背部及四肢部。

動作要領

以手掌的全掌、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于操作部位,腕關節(jié)放平。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上臂主動運動,通過肘、前臂和腕關節(jié)使掌指面、大魚際或小魚際進行前后方向的連續(xù)擦動,并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

細節(jié)要求

著力部分要緊貼體表,與受術者體表的接觸必須平實,否則在擦動時會時滯時浮。須直線往返運行,往返的距離應盡量拉長,力度要均勻,動作要連續(xù)不斷,有如拉鋸狀。

擦法產(chǎn)生的熱量應以“透熱”為度,即操作者在操作時感覺擦動所產(chǎn)生的熱已徐徐進入受術者的體內(nèi),此時稱為“透熱”。透熱后,結(jié)束手法操作。

壓力不可過大。操作時如壓力過大,則手法滯重,易擦破皮膚。

不可擦破皮膚。長時間的操作,或在擦法后又使用了其他手法,易致皮膚破損,故應避免。為保護皮膚,可結(jié)合使用冬青膏、紅花油等介質(zhì)進行操作。

主治作用

擦法具有較好的溫經(jīng)散寒作用,常用于外感風寒、發(fā)熱惡寒、風濕痹痛、胃脘痛、喜溫喜按者;以及腎陽虛所致的腰腿痛、小腹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以及外傷腫痛等病癥。

(七)搓法

用雙手的掌面夾住肢體,或以單手、雙手的掌面著力于操作部位,做交替搓動或往返搓動,形如搓繩,稱為“搓法”。

搓法具有明顯的疏松肌肉、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它常被用于四肢和胸肋部、背部,尤其以上肢部的應用較多;常作為推拿治療的結(jié)束手法。

動作要領

用雙手的掌面夾住操作部位,令受術者肢體放松。以肘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與上臂部主動施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動,并同時由上而下移動。

細節(jié)要求

操作時動作要協(xié)調(diào)、連貫。搓法的動作中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種運動成分,需細心體會。搓動時掌面在操作部位的表面進行小幅度移動,受術者會有較強的放松感。

搓動的速度宜稍快,而從上向下的移動速度宜慢。不宜逆向移動。如需搓動幾遍,則在第一遍結(jié)束后,第二遍再從起始部位開始。

施力不宜過重。夾搓時如夾得太緊,會造成手法呆滯。

主治作用

常用于肢體酸痛、關節(jié)活動不利及胸肋迸傷等病癥。

(八)抹法

用拇指的螺紋面或掌面在操作部位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線的抹動,稱為“抹法”。抹法與平推法相似,但用力較推法輕,也可往返移動。抹法屬于易學難精之法,臨床用者一般多取其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

此法分為指抹法和掌抹法兩種。指抹法的活動范圍小,多用于面部、項部;掌抹法抹動的范圍較大,一般多用于背部、腰部。

動作要領

指抹法

以單手或雙手拇指的螺紋面置于操作部位上,其余手指置于相應的位置,以方便用力。以拇指的掌指關節(jié)為支點,拇指主動運動,做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或弧形曲線的抹動。

細節(jié)要求

操作時,手指的螺紋面或掌面要貼緊操作部位的皮膚,用力要均勻,動作要和緩靈活。抹動時,不宜帶動深部組織。

注意抹法與推法的區(qū)別。通常所說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運動特點是單向、直線,“有去無回”;而抹法則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線往來,或曲線運轉(zhuǎn),需根據(jù)不同的部位進行靈活的變化運用。


掌抹法

以單手或雙手的掌面置于操作部位上,以肘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為雙重支點。前臂與上臂部協(xié)調(diào)用力,腕關節(jié)適度放松,做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或弧形曲線的抹動。

主治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頭痛、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及肢體酸痛等病癥。

(九)按法

以指、掌等部位節(jié)律性地按壓施術部位,稱為“按法”。

按法同摩法一樣,均是推拿早期即已開始應用的手法,具有刺激強而舒適的特點,易于被接受,可“補虛瀉實”。指按法接觸面積小,刺激較強,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的說法,即重按一下,輕揉三下,形成有規(guī)律的“先按后揉”的連續(xù)操作手法,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體的穴位;掌按法面積較大,沉實有力,舒緩自然,多用于背部、腰部、下肢后側(cè)、胸部及上肢部。

按法一般以指按法與掌按法的應用較多,常與揉法結(jié)合運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

動作要領

細節(jié)要求

按法用力的原則是由輕到重,穩(wěn)而持續(xù),使刺激充分達到機體組織的深部,結(jié)束時則由重而輕。

按壓的用力方向多為垂直向下或與受力面相垂直。

操作手法要緩慢而有節(jié)奏。

操作手法忌突發(fā),突止,突施暴力,同時一定要掌握好受術者的骨質(zhì)情況;診斷必須明確,避免造成受術者骨折。

主治作用

用于腰背筋膜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疼痛性疾病,以及風寒感冒、高血壓、糖尿病、偏癱等多種病癥。

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qū)⒛粗傅穆菁y面置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張開,置于相應位置,以支撐助力,腕關節(jié)懸屈。以腕關節(jié)為支點,掌指部主動施力,做與操作部位相垂直的按壓。當按壓力達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謂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勁撤力,再做重復按壓,使按壓動作既平穩(wěn),又有節(jié)奏。

掌按法

將單手或雙手的掌面置于操作部位。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利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通過上臂、前臂及腕關節(jié)傳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壓。施力原則同指按法。

肘按法

按法除用指、掌部操作外,亦可用肘部操作。用肘操作時,當屈肘,以肘的尺骨鷹嘴部為著力面,并巧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進行節(jié)律性地按壓。

(十)點法

以指端或關節(jié)突起部點壓操作部位或穴位,稱“點法”。該法主要包括指點法和肘點法。指點法接觸面小,刺激強,易于取穴,適于全身各部的穴位;其中,中指點法以面部、胸腹部的應用居多;屈指點法主要用于四肢關節(jié)的縫隙處。肘點法較指點法接觸面積大,用力沉穩(wěn)厚重,易于施力,適于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后側(cè)。

細節(jié)要求

取穴宜準,用力宜穩(wěn)。準確取穴后,要由輕而重,平穩(wěn)持續(xù)地施力,使刺激充分達到機體組織深部,從而獲得手法治療所特有的“得氣”效果。點法結(jié)束時要逐漸減力,其總的施力過程為輕—重—輕。

點后宜用揉法,以避免氣血積聚,或者點法所施部位及穴位局部的軟組織損傷。

不可施暴力或蠻力。

對年老體弱、久病虛衰的受術者慎用點法。

主治作用

點法具有較明顯的通經(jīng)止痛作用,對各種疼痛性疾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主要用于各種痛癥。

動作要領

拇指點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緊靠食指中節(jié),以拇指端著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前臂與拇指主動發(fā)力,進行持續(xù)點壓。也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態(tài),用拇指端進行持續(xù)點壓。

肘點法

屈肘,以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通過肩關節(jié)、上臂傳遞至肘部,進行持續(xù)點壓。肘點法與肘壓法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以肘尖部著力,后者是以肘部的尺骨上段著力。

中指點法

用食指末節(jié)指腹按壓于中指指背以助力,以中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點壓。

屈拇指點法

拇指屈曲,以拇指指間關節(jié)背側(cè)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拇指端抵于食指中節(jié)橈側(cè)緣以助力,而后進行點壓。

屈食指點法

食指屈曲,其他手指相握;以食指第一指間關節(jié)突起部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進行點壓。

(十一)捏法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操作部位做對稱性擠壓,稱為“捏法”。捏法的特點是舒適自然,不會使受術者的肢體產(chǎn)生晃動,具有較好的疏松肌筋的作用,因而常用于頸項部、四肢部。

捏法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操作。捏脊法是捏法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方法,是用拇指橈側(cè)緣頂住皮膚,食指、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主要用于脊柱及其附近部位的皮膚,故被稱為“捏脊療法”。

細節(jié)要求

操作捏脊法時,捏起皮膚的多少及提拿用力的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zhuǎn)。捏得太多,不容易向前捻動推進,捏少了則不易提起皮膚。捻動向前時,需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捏法要求拇指與其余手指間要具有強勁持久的對合力,初學者要多練習指力。

施力時,拇指與其余手指雙方的力度要對稱;用力要均勻而柔和,動作要連貫而有節(jié)奏。

操作時,要用指面著力,而不可用指端著力;如以指端著力,則變成其他手法了。

主治作用

用于頸椎病、疲勞性四肢酸痛等病癥。

動作要領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指面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的指面夾住操作部位的肢體或肌膚,相對用力地擠壓、拉拽,隨即放松;再擠壓、拉拽,再放松;重復以上擠壓、放松的動作,并如此不斷地循序移動。

(十二)拿法

動作要領

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其他手指相配合,捏住操作部位的肌膚或肢體;腕關節(jié)適度放松,進行輕重交替,連續(xù)不斷地捏提,并略含揉動。

(十三)捻法

用拇指、食指夾住治療部位進行捏揉捻動,稱為“捻法”。捻法的動作小,運用的主要是拇指和食指的力量及靈活性,理筋通絡的作用顯著,主要適用于四肢及小關節(jié)處。

細節(jié)要求

拇指與食指的運動方向須相反,只有相反方向的捏揉動作才能形成捻動。

操作時的動作要靈活連貫,柔和有力;捻動的速度宜稍快,而在操作部位上的移動速度宜慢。

動作不能呆板、僵硬。

主治作用

用于指間關節(jié)扭傷,屈指肌腱腱鞘炎等病癥。

拇指與其余手指相對用力,提捏、揉捏肌膚或肢體,稱為“拿法”。拿法舒適自然,最易被人接受,常用于頸項部及四肢部。根據(jù)施治部位的大小、寬窄程度,與拇指配合的其他手指的數(shù)量相對靈活,有“三指拿法”“五指拿法”等。拿法可單手操作,亦可雙手同時操作。

細節(jié)要求

拿法中含有捏、提,并略有揉的動作,宜將其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操作。

動作要協(xié)調(diào)連貫,富有節(jié)奏,不可死板僵硬。

拿法同捏法一樣,要求手指具有穩(wěn)定的對合力。

主治作用

拿法是具有放松作用類手法的典型代表,可放松肌肉、活血行氣;常用于頸椎病、肩周炎、肢體麻木以及頭痛、外感風寒等病癥。

動作要領

用拇指的螺紋面與食指橈側(cè)緣或螺紋面相對用力地捏住操作部位;拇指與食指相向,做主動運動;稍用力,做較快速的捏揉捻動,狀如捻線。

(十四)拍法

用虛掌拍打體表,稱“拍法”。拍法可作用至機體組織的深部,不但能疏散肌表經(jīng)脈阻塞之病氣,更能宣泄五臟六腑郁閉之邪氣。因拍法是以空掌拍打體表,受力短暫而均勻,舒適自然,易于被人接受。

拍法可單手操作,亦可雙手同時操作。雙掌拍法因雙手同時操作,力量較弱,主要作用于肌表淺層組織,多用于脊柱兩側(cè)及兩下肢后側(cè);單掌拍法的力量集中而強,適于脊柱正中,沿脊柱自上而下重拍。

動作要領

五指并攏,掌指關節(jié)微屈,使掌心空虛。腕關節(jié)適度放松,前臂主動運動,上下?lián)]臂,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地用虛掌拍打操作部位。用雙掌拍打時,兩手交替操作。

細節(jié)要求

操作時動作要平穩(wěn),要使整個掌、指周邊同時接觸體表。腕部要適度放松,上下?lián)]臂時,力量通過腕關節(jié)傳遞到掌部,使剛勁化為柔和。

拍打操作時如直接接觸皮膚,以皮膚輕度充血、發(fā)紅為度。

拍打時力量不可有所偏移,否則易導致因拍擊皮膚而疼痛。

主治作用

主要用于腰背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對結(jié)核病、嚴重的骨質(zhì)疏松、腫瘤、冠心病等病癥禁用拍法。

(十五)擊法

用拳背或掌根、掌側(cè)小魚際、指尖及桑枝棒等擊打體表的操作部位,稱為“擊法”。此法主要分為拳擊法、掌擊法、側(cè)擊法和指擊法等。

因擊法種類較多,因而適應證各異,適應部位也有所不同。拳擊法力沉而實,適用于背部、腰部、肩部及四肢部;掌擊法透力較強,適于肩胛骨內(nèi)側(cè)緣、臀部的環(huán)跳穴處;側(cè)擊法用力較舒緩,適于肩井部、脊柱兩側(cè)及下肢后側(cè)部;指擊法如以指尖操作,力淺而急,主要適于頭部。

動作要領

拳擊法

握拳,以拳背或者拳蓋、拳底部為著力面,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主動運動,有節(jié)律地擊打操作部位。用拳背擊打時,腕關節(jié)可有一定的活動度,以減緩剛力;用拳蓋,即拳的腹側(cè)面(包括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2節(jié)的指背和掌根部)為擊打著力面時,腕部要放松;用拳底,即拳的底部(小魚際與屈曲小指的橈側(cè))為著力面時,腕部略背伸,并需放松。用拳蓋或用拳底擊打時,雙手一般同時交替操作。

掌擊法

手掌伸直,腕關節(jié)背伸,以掌根部為擊打著力面。其操作過程同拳擊法。

側(cè)擊法

手掌伸直,腕關節(jié)略背伸,以小魚際部為擊打著力面。其操作過程同拳擊法,一般雙手同時交替操作。

指擊法

可用指尖部進行操作。用指尖擊打時,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端或螺紋面為擊打著力面,腕關節(jié)充分放松。其操作過程同拳擊法。

細節(jié)要求

操作時用力要穩(wěn),要含力蓄勁,收發(fā)自如;擊打的力量要適度,應因人、因病而異;動作要連續(xù)而有節(jié)奏性,快慢要適中。避免暴力擊打。

擊打時要有反彈感,一觸及受術部位后即迅速彈起,不要停頓或拖拉。

須嚴格掌握各種擊法的適應部位和適應證。

主治作用

擊法較拍法的力量更集中,適合各種疼痛類疾病;其宣通氣血的作用較為明顯,主要用于肢體疼痛、麻木不仁、風濕痹痛、疲勞酸痛等病癥。

(十六)撥法

以拇指深按于治療部位,進行單向或往返的撥動,稱為“撥法”。撥法又名“指撥法”“撥絡法”,此法力量沉實,撥動有力,有較好的止痛和解除粘連的作用,一般多適用于華佗夾脊穴、肩胛骨內(nèi)側(cè)緣、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及短頭肌腱、腋后的肩貞穴、第三腰椎橫突、腰肌側(cè)緣、環(huán)跳、曲池等穴位或部位。

細節(jié)要求

用力要由輕而重,實而不浮,按壓撥動的方向與撥動組織的走向垂直。

撥動時,拇指不能只在皮膚表面進行摩擦移動,應一起撥動肌纖維或肌腱、韌帶。

主治作用

用于頸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椎間盤突出癥、梨狀肌損傷綜合征等病癥。

動作要領

拇指伸直,以指端著力于操作部位,其余手指置于相應的位置以助力;拇指下壓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脹感時,再做與肌纖維、肌腱或韌帶呈垂直角度的單向或來回撥動。若單手指力不足時,也可以將雙手拇指重疊著進行操作。臨床有“以痛為俞、無痛用力”的說法。即在患處先找到做出某一體位時最疼痛的一點,以拇指端按住此點不放;隨后轉(zhuǎn)動患部肢體,在轉(zhuǎn)動過程中,找到指面下的痛點由痛變?yōu)椴煌吹捏w位;保持該體位,然后再使用撥法。

(十七)抖法

以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者肢體的遠端,做小幅度的連續(xù)抖動,稱為“抖法”。抖法具有疏松肌筋的作用,操作時及操作完畢后均有舒適的感覺,可作為推拿結(jié)束時的手法使用,主要適于四肢部,以上肢的應用多見。抖法常與牽引法結(jié)合成“牽抖復合手法”。

動作要領

以雙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的遠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將被抖動的肢體抬高一定的角度,兩前臂同時施力,做連續(xù)的上下抖動;使抖動所產(chǎn)生的抖動波似波浪般地由肢體的遠端傳遞到近端,讓被抖動的肢體、關節(jié)產(chǎn)生舒適感。

細節(jié)要求

被抖動的肢體要自然伸直,并應使其肌肉處于最佳的松弛狀態(tài)。

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一般上肢的抖動幅度應控制在2~3厘米,頻率為每分鐘250次左右;下肢的抖動幅度可稍大,頻率宜稍慢,每分鐘100次左右。

抖動時所產(chǎn)生的抖動波應由肢體遠端傳向近端。

有習慣性肩、肘、腕關節(jié)脫位者禁用。

主治作用

主要用于肩周炎、頸椎病、髖部傷筋及疲勞性的四肢酸痛等病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新津县| 平利县| 汕尾市| 碌曲县| 安溪县| 蒙自县| 西青区| 宁德市| 柳江县| 崇信县| 交城县| 本溪市| 合肥市| 乐平市| 怀集县| 岳阳市| 沙坪坝区| 贺兰县| 昭通市| 永昌县| 电白县| 定南县| 成安县| 新疆| 大关县| 九龙县| 巴马| 江安县| 九龙县| 饶河县| 伊吾县| 青阳县| 朝阳市| 自贡市| 阳原县| 东兰县| 阿巴嘎旗| 东兰县| 襄垣县|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