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神話傳說(小學生愛讀本)
- 學習型中國·讀書工程教研中心
- 1981字
- 2020-06-12 11:30:18
黃帝的故事
黃帝的父親是少典,母親是有蛟氏的女兒,名叫附寶。少典和附寶成婚后不久就獨自外出游歷去了,附寶一人在家時常對著北斗星思念丈夫。一天夜晚,她和往日一樣,依窗注視著斗轉星移,不知不覺就到了后半夜,屋外寒意襲人,她正準備進屋休息,忽然聽到由遠及近滾來震耳欲聾的炸雷,一道刺目的閃電在北斗星附近時隱時現。她從來沒見過這種景象,全身哆嗦了一下,心跳急促,一陣眩暈倒在地上。等她醒來的時候,發覺自己腹部鼓脹,似乎還有個東西在里邊游動,后來才明白自己懷上了孩子。
這孩子在附寶肚子里整整過足了二十五個月,他本該姓公孫的,但由于附寶每天給他喂附近一條名叫姬水河中的水,所以他長大以后改姓“姬”,又因為他出生、成長在軒轅山上,所以又號軒轅。他剛生下來就會說話,十幾歲時已是儀表堂堂,成為遠近聞名的勇士。在神農統治后期,他曾一人往返幾萬里,到西方的燧明國取來火種,改變了人們以往生食的不良習慣,從而贏得了老百姓的擁戴。后世稱他為“黃帝”,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

黃帝即位時已與西陵氏之女嫘(léi)祖成了親,并生有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讓他們擇地而居,過著簡樸的平民生活,以磨煉他們的意志。黃帝厭惡戰爭,即位之初,不修武備,不練兵陣,與鄰人友好相處,想以此達到天下“無為而治”的目標。但越到后來,他的希望越趨于破滅,因為那時候天下除了他這個中央之帝外,還有其他四帝:東方之帝是始作八勢的太(hào);南方之帝是以火德統治天下的炎帝;西方之帝是鳳鳥適至的少
;北方之帝則是頭戴干戈的顓(zhuān)頊(xū)。四帝之中炎帝對他做中央之帝最不服氣,經常借故尋釁,滋擾邊境,其他三帝學著炎帝的樣子,對黃帝也不太買賬。在這種情況下,黃帝才不得已而用兵。

黃帝與炎帝的爭戰,大體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黃帝三戰炎帝,終于使炎帝口服心服,退隱了起來;第二個時期是與蚩(chī)尤的戰爭。經過反復的戰爭,黃帝最終將蚩尤打敗,把南方的土地與自己的領地合為一處。
黃帝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則和法寶是仁義,但“仁治”之外尚有“法治”——他處事公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為后世樹立了楷模。西北鐘山之神的兩個兒子在昆侖山東南面合謀殺害了過路神祖江。黃帝得訊后下令把他們處死于鐘山山崖;諸侯竇龐被臣下密謀刺殺,黃帝弄清真相后給謀害竇龐的神定了謀逆大罪,披枷戴鎖,遠遠地發配了。所以在黃帝時期,神對他都懼怕三分,一次一位神女一時貪玩偷了黃帝珍藏的玄珠,后來唯恐黃帝對她嚴懲,竟然嚇得投江自盡了。
黃帝治神得體,治鬼也有一套辦法。他聽說鬼住在大海中的一座朔山上,每天晝伏夜出,由神荼、郁壘兩位神仙站在鬼門前監管它們,要是檢查出哪個鬼外出干了壞事,立即就把它用葦草繩捆起來扔到荒野中去喂老虎,所以鬼們對神荼、郁壘怕得要死,碰見和他們裝束相近的人也要遠遠躲開。黃帝便讓老百姓在自家門上畫上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或者掛一根葦草繩,鬼看見這些東西就嚇得不敢進門了。后來他還在東海捕獲一只白澤神獸,根據白澤神獸的交代,鬼共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黃帝命人給它們畫形畫像,布告天下,使人們很容易辨認,鬼再不敢為所欲為了。
黃帝還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千方百計為百姓造福,減輕人們的痛苦。除了鉆木取火外,他采集首山上的銅礦,在荊山下開爐冶煉,鑄了三個青銅寶鼎,據說寶鼎能輕能重,能行能止,可以自行將水汲滿、燒沸。更神奇的是鼎自身含有五種味道,用它煮飯菜特別香。黃帝為了讓千家萬戶都能吃上可口的食物,根據銅鼎的原理熔鑄了較輕較薄的鐵鍋作為炊具,人們不必像從前那樣在不干凈的薄石片上燒煎食物了。

黃帝為人類做了許多好事。在他一百七十歲那年的一次慶功會上,一條黃龍從天而降。黃帝知道這是自己完成了在人間的使命,天帝派龍接他來了,于是他就跨上了龍背騰空而去成了天神。百姓舍不得放他走,紛紛擠上去拉住他求他留下,結果七扯八拽,把黃帝的佩劍、寶弓和一雙鞋子留了下來,人們把這些物品供奉在喬山,作為對他的紀念。大約又過了五百年,喬山無故崩塌下來,把這些東西埋了進去,形成一個陵墓樣的土包,大家便把它稱為“黃帝陵”,人們每年都到這里舉行隆重的祭掃黃陵的活動。
知識拓展
刑天
上面的故事曾講到黃帝統一天下前和炎帝以及蚩尤展開了爭斗,打敗炎帝以及蚩尤。事實上,在蚩尤戰敗后,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英雄曾向黃帝發起挑戰,他就是刑天。“刑天”的意思是“斷頭者”,為什么是斷頭者呢?原來刑天在和黃帝的一場爭斗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不過即使身首異處,他依然頑強反抗。
斷了頭的刑天,用他的兩個乳頭當做眼睛,拿他那肥大的、圓圓的肚臍當嘴巴,用他的身軀做頭顱。他那長在胸前的兩只眼睛好像要噴吐出黑色的、憤怒的火焰,他那長在肚子上的大嘴巴發出了戰斗的吶喊。刑天左手持長方形盾牌,右手奮力揮舞大板斧,和敵人拼死決斗。
盡管后來刑天還是戰敗了,但后人都認為他在精神和氣勢上并未輸給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