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從王子到圣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約公元前486),原名喬答摩·悉達多,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為了解救苦難中的眾生,甘愿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而苦行悟道。在他悟道后,又開始宣教濟世、普度眾生。在公元前3世紀,佛教在古印度開始廣泛傳播,后來佛教又從古印度向外不斷傳播,漸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至今世界上的佛教徒超過三億。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理論對東方各國的文化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釋迦牟尼不僅是宗教意義上的佛教創始人,他更是一位救世主義者、大哲學家、大教育家。

佛陀出世

大約2500年前,即公元前565年左右,釋迦牟尼誕生在古印度一個名叫迦毗羅衛的國家里。迦毗羅衛國位于喜馬拉雅山的南麓,這是一個小國家,由部落酋長釋迦族的凈飯王領導著。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凈飯王,母親是拘利族天臂城城主善覺大王的女兒摩耶。

王后摩耶儀表端莊秀麗,性格溫和賢淑,自從與凈飯王成婚之后,他們的生活一直過得恩愛、美滿。但是王后摩耶到四十歲的時候也未懷上一男半女,這使凈飯王為了將來王位的繼承人問題而整日憂心忡忡。凈飯王和王后摩耶的青春歲月也隨著匆匆的時光而漸漸遠去,子嗣問題始終是他們的心頭之患。

然而就在王后四十歲那年滿月節前幾天,王后終于有了懷孕的征兆。在每年滿月節的前七日王后都要舉行隆重的慶典。在王后滿四十歲這年滿月節前的第七日的一大早,王后摩耶先用加了香料的水沐浴,然后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在慶典上王后捐贈了為數4萬件的物品。在慶典上,王后還許下了心愿,希望能早日為國王生下子嗣。

晚上,一輪明月高掛在碧藍透徹的天空,王后摩耶如往常一樣舒適地躺在自己的床上,舒暢而安靜地進入了夢鄉。朦朧中,王后摩耶忽然看到天門靜靜地打開,一位儀表俊秀的男子騎著一只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她

的右肋進入腹中。這時王后摩耶看見自己的身體就像明月照耀著的樣子,通體透亮得無一絲纖塵。見此情景,王后摩耶歡快無比,竟至無法抑制高興的心情,突然一躍從床上跳了起來。這時王后摩耶忽然驚醒,發覺竟然是一場夢。

王后向國王訴說了自己剛才所做的夢。國王馬上召集了64位婆羅門的祭師,盛情地招待他們并向他們描述王后的夢境,讓他們來解夢。這些婆羅門祭師聽后便對國王說道:“陛下,您不必著急,王后之夢是個喜兆,您將有子嗣了!但是,他將來會有兩條道路:他或許會成為國王,一個宇宙的君王,擁有無數的財富;或者他會遠離塵世,成為一名修道者?!眱麸埻趼牭郊缼焸兊脑捴蠛芨吲d,說:“他將統治迦毗羅衛,并將征服整個世界,成為世界之王,世界上所有的財寶和榮譽將永遠屬于他!”

摩耶王后從懷孕到分娩一共經歷了14個月。按照當地的風俗,分娩要回到娘家去。于是,摩耶王后便在分娩的前幾天準備回到娘家去。當摩耶王后和隨從行至迦毗羅衛國都郊外的藍毗尼花園時,為園中的鮮花綠柳所陶醉,便在花園中游玩,游玩一會兒便在一棵無憂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棵無憂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就在她舉手攀摘花果之時,恍惚中從右肋生下了王子。這位王子便是喬答摩·悉達多,也就是后來的佛祖釋迦牟尼。

據佛經上記載,王子剛生下來就會說話,無人扶持就能行走。他身上發出萬道金光,目光注視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合奏,諸天神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甘甜純凈。后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花園成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圣地。

凈飯王喜得貴子自然十分高興,便給他取名悉達多,意思就是“吉祥平安”,但是摩耶王后卻在生下王子第七天染病去世了。小王子在失去母親后便由他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照料,他雖然失去了母親但卻不缺少母愛。

小王子在姨母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地長大。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悉達多也一天天地成長為一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幼童。凈飯王非常寵愛小王子,他想盡一切辦法來使王子開心,使王子快樂。他收集了全國所有好玩具,供王子玩樂。王子也非常喜愛這些玩具,他不僅拿著玩耍,而且有時將它們拆開來,仔細研究它們構造的原理。王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超常的天賦和智慧,他有時十分頑皮,有時又十分沉靜,小小年紀,就愛一個人呆呆地沉思?;▓@是王子休憩玩耍的圣地,樹林間是他散步沉思的處所,池邊有他悠然自在的身影。

俗世冥想

悉達多天資聰慧、悟性極佳,從小就喜歡思考,喜歡提問題。其父凈飯王期望他長大以后成為“轉輪圣王”,有意加以培養。他命兒子同釋迦族兒童約萬人一起到教書法師跋陀羅尼的學堂學習。悉達多很快就脫穎而出。對王子的博學多才,法師常常驚嘆不已。除此之外,王子還學習哲學、韻文、占學、數學、歷法、祭法、技藝等多種知識與技能。

悉達多是王位的繼承者,而且他的父親凈飯王也相信他將會成為一代圣君。因為他受過良好的宮廷教育,并且由于他的天生智慧和資質,在十五歲時,已經學完了文事、武功所有的知識了。因此凈飯王為他舉行灌頂授職大典,宴請鄰國諸王、大臣、婆羅門眾等來觀禮,用四海水為他灌頂授印,立為儲君。

也許是生就的性格,7歲以后的悉達多已經對日常的玩耍沒有多大的興趣了,這時許許多多的自然界的現象引起了他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思考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奧。當他看到喜馬拉雅山上巍峨矗立的雪峰時,他便想到了人類自己,與高山相比人類是多么的渺小、短暫。同時他又想到人生雖然短暫,但人類卻是有思想的,因而,人類又是偉大的,值得驕傲的。這許許多多的問題困擾著他,于是他問他的姨母和父王:為什么世界上有高山、有積雪、有峭壁、有怪石……還有人類?這所有的一切都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然而,他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

為了解答兒子的問題,也為了兒子將來能夠成為一代圣君,凈飯王聘請了一位道德清高、學識淵博,身為婆羅門教法師的大學者——跋陀羅尼做悉達多的老師。在古代印度,文化為婆羅門階層所壟斷。當時,古印度的最高學術是“五明”和“四吠陀”?!拔迕鳌奔次宸N學問,包括醫藥學、宗教學、聲韻學和語言學、工藝學和歷算學、倫理學和邏輯學;“四吠陀”是指古印度四大門類的宗教經典:《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這些知識都是高深莫測、晦澀難懂,又充滿著宗教神秘色彩的學問,但悉達多在跋陀羅尼老師的指點下,沒幾年就完全掌握了這些學問。跋陀羅尼也以能有這樣一位傳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每次見到凈飯王都大大稱贊:王子生由天賜,將來定是大器大才,前程不可限量。凈飯王聽后也是樂不可支。

悉達多憑借其天生的聰慧和經過刻苦鉆研而掌握的知識與本領,如果用在安邦定國方面,必定會成就一番偉業??伤]有向著他父王所期待的方向走去。早期的啟蒙教育使他對世界和人生的各種問題產生了種種疑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時他的問題老師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當他聽完婆羅門教主變為天神警戒人們不要相互殘殺的故事后,問道:“禽獸的同類都不互相殘殺,而人類為什么要相互殘殺呢?人類什么時候才會有一個祥和、平等和友愛的世界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有些問題看來有些稀奇古怪,如:“一個人聰明絕頂,但不能使自己不死;一個絕對愚蠢的人,也不會愚蠢到死亡。那么,死亡的權柄,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中,對每個人是否平等?如果死亡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為什么人的生命又有長有短?”跋陀羅尼法師最后在自己的學生面前實在覺得無能為力了,于是對學生說:“我想,將來會有那么一天,人生的一切玄機奧妙都盡在你的腦子里,而我卻終生一無所知。”

悉達多對人生的意義、價值、生命的長短、死亡的含義等思考得越多,就越發覺人生雖然就那么短短的幾十年,然而卻要經歷那么多的苦難、挫折、病痛……然而就是在這樣短暫的生命中,人們卻不顧一切地、執著地追名逐利。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悉達多的腦海中,使他食不甘味,夜不能眠。從此,悉達多殷切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他雖然是苦苦思索,但卻得不到答案,于是他陷入了彷徨和迷茫的境地。

悉達多整天“胡思亂想”,使得凈飯王憂心忡忡、焦慮不安。盡管帝王之家每日歌舞升平,有賞不盡的舞姿婀娜的美女,聽不完的優美動聽的樂曲,喝不盡的美酒,吃不完的珍饈……然而悉達多卻不為所動。對于這一切,他表現出一種難言的厭惡與憂郁,他常常離開燈火輝煌的宮殿,獨自在花園里觀賞美麗的夜空,似乎只有那寧靜的星月才能理解他。

出城遇惑

在當時的社會里,婆羅門教仍有一定的影響。其教義規定青年人要經歷四種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棲期、遁世期。悉達多也曾出門游行過。也正是這樣的出城游行改變了悉達多的命運。

悉達多從小在父親的寵愛中長大,生活無憂無慮,從不曾出過宮門半步,因此也不知道民間的疾苦。當他走出宮門,在城外看到天地間弱肉強食的現實以及生老病死的痛苦景象后,他無法承受,更是希望找到解脫人生苦難的方法,以至于后來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據佛經記載,悉達多一次在野外看到一只鳥兒吃掉一條受傷后正在掙扎的小蟲,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并且他還由此想到天下的蒼生的境況也是如此,此后他便產生了出家的念頭。后來,這一念頭被凈飯王察覺。凈飯王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頭,便想到用美色來迷惑他,于是便為王子舉行了選妃的活動。后來,悉達多在娶了端莊賢惠的耶輸陀羅后,整天沉浸在幸福的時光中,暫時忘了先前的煩惱。

一天,悉達多出宮游玩,在東門看到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他想不到人世間竟然會有這樣痛苦的事,人會慢慢地變老。后來,他又想到自己也會慢慢地變老,更是痛苦萬分,生出了無限的煩惱。不久,悉達多再次出游,這次他在南門看到一個面色憔悴在病痛中掙扎的病人。他在看到這個病人后又聯想到世上的人都會生病,想到生病時會很痛苦。這時,他再也沒有心情游玩了,便悶悶不樂地返回王宮了。經過兩次的出游和所見所感,他更加希望出家修行了,更加希望找到解脫痛苦的辦法。

這次出游不久,悉達多就又向凈飯王提出出游的請求。凈飯王為了不再發生前兩次的情況,便命其從西門出游并事先趕走了老人和病人。但令凈飯王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次,悉達多遇到的是送葬,這比前兩次還嚴重。他想到,人們無論貴賤都要經歷生老病死,而且死后只剩下一個軀殼,同時還給家人帶來痛苦。想到這些,他更加悲傷,也更迫切地希望找到解除世人一切痛苦的辦法。

過了不久,悉達多又出北門游玩。這次他在北門外的一處園林中遇見了一位出家人。當他正在苦思如何解脫生老病死的困擾時,那位出家人對他說:“世間萬物都逃不脫生老病死,解救的辦法不在皇宮在山林?!闭f完之后便飄然而去。聽到出家人的話后,悉達多豁然開朗,準備到山林中去尋找解脫眾生痛苦的辦法。

回到王宮后,悉達多便向凈飯王提出出家修行的請求。凈飯王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并下令嚴加戒備以防悉達多再次出宮。凈飯王還苦心孤詣地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想打消王子出家之念。無奈,悉達多出家修行的決心已定,加強戒備也無濟于事。

在一天深夜,悉達多終于找到機會逃出了王宮。這天晚上他偷偷地來到妻子的房間,看到正在熟睡的妻子和兒子,想要撫摸他們,但又怕驚醒他們打亂自己的逃跑計劃。于是,他在看過妻兒之后便策馬揚鞭向宮外跑去。他放棄了王位,放棄了榮華富貴的生活;離開了年邁的父親,離開了嬌美的妻子,離開了可愛的兒子,去尋找自己的理想。

出城后,悉達多對天起誓:如果不能夠看破生死,不能夠斬斷情絲,不能夠找到解脫痛苦的辦法,他決不回宮、決不和父親妻兒相見。他的仆人緊緊地跟著他,并苦苦地勸他回城。悉達多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便用劍削掉了自己的須發。

悉達多四出城門,見到生靈涂炭、生老病死,產生人生如苦海的想法,且迫切地希望尋求解脫是他走上出家修行道路的主觀原因。此外,悉達多走上出家修行道路還有其社會原因。悉達多生活的時代是印度各種矛盾極其尖銳,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殘酷的社會環境使人們提心吊膽。為了逃避社會現實、躲避戰亂,許多人借修道之名躲在深山中,這些人中也不乏王公貴族。雖然悉達多和他們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區別,但原因卻都是一樣的。

苦行修道

在當時的印度社會,許多宗教都提倡苦行修煉,自我摧殘。悉達多少年時代曾師從跋陀羅尼,接受了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因此,他向往苦行林,認為經過苦行可以達到離苦得樂的境界。于是,他最先來到了苦行林,來尋找解脫痛苦的方法。

悉達多逃出王宮,經過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離開了迦毗羅衛國,來到毗舍離國跋伽婆仙人苦行林。在苦行林中,他見到了千奇百怪的苦行者:有裝聾作啞的“止語苦行者”,有倒掛在樹上的“吊死鬼”,有吃臟泥綠苔的“懺悔者”,有投火的自焚者,有學鳥啄食的返祖者,有躺棺睡釘的自虐者。剛剛離家求道的悉達多被所看到的景象驚呆了,他不敢相信這種苦行的方式可以解脫痛苦。而當時失志的跋伽竟也在這里苦修。悉達多在苦行林待了幾日便辭別跋伽,繼續去尋找真諦。

凈飯王發現王子出走后,立即派人到處尋找。當悉達多離開苦行林,前往摩揭陀國的灰白山中尋道時,被尋找他的大臣們追上了。大臣們百般規勸,仍不見王子回心轉意,便留下了橋陳如等五人跟隨他。悉達多繼續南行,他們渡過兇險的恒河來到摩揭陀國,受到國王頻毗娑羅的熱情款待。

后來,悉達多又渡過尼連禪河,來到河邊的迦暗山修行地。悉達多在王舍城附近遇到一位賢人阿羅邏伽蘭。阿羅邏伽蘭教他斷除淫欲,修習禪定,達到“無所有處”,即進入意識上一切空無所有的深靜慮狀態。沒過多久,悉達多就達到了這種境界,使阿羅邏伽蘭深為嘆服。但釋迦牟尼對此并不滿足,覺得這種修煉不能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于是,他又去尋訪另一位著名沙門師郁陀逸羅摩子。在這里,他的修行達到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但粗想可斷(非想),細想猶存(非非想),仍不能至于無念、無受、離執、離縛的大解脫境界。

此后,悉達多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印度,希望找到一位真正能夠指引自己求取解脫之道的人。但是歲月荏苒,他的希望在蹉跎的時光中變得愈來愈渺茫。轉眼之間,五六年過去了,可是他仍空空如也,他仍沒有將想要解決的問題求得明確解答,他的心由于不斷失望而變得躁動不安。悉達多陷入茫然的境地,每時每刻他都在苦苦地思索,都在尋求超越生死的答案,然而他沒有成功。有一天,他突然明白過來,他目前這樣到處漂泊,只是浪費精力和時間,最后終究不會有任何結果,唯一的辦法是從自身的修行中得到解脫的途徑。

于是,悉達多來到摩揭陀國伽耶城的南方一處苦行林,這里住著許多苦行者。悉達多通過觀察思考,根據修行的步驟,計算出大約要在這里進行六年苦修才能得到成熟的根基和機緣,才能超脫生死,求得最高的真理至道。于是,悉達多在這里按照當時的苦修方法進行了為期六年的苦修。據說,在六年苦修期間,悉達多日食一麥一粟,或七天一食,常以清泉為飲,整日定坐沉思。結果形容枯槁,身心衰竭,有時甚至昏迷不醒,而他所希望的修行境界并沒有實現。

六年后的一天早晨,悉達多來到尼連禪河邊飲水,他看見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不禁悲嘆:六年苦修,殘身傷智,徒勞無益,必須尋找新的方式。這時他想起了年輕時的一段經歷,有一次他靜坐在樹下陷入沉思,曾達到一種身體無上愉悅的“禪定”境界。于是,他決定放棄苦行,改修禪定。于是,悉達多走進尼連禪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積沉下來的污垢。由于身體十分虛弱,洗浴后他感到頭昏眼花,攀著一根樹枝才上了岸。后來,他喝了一位牧女獻上的乳汁才得以恢復健康。

悟道成佛

悉達多恢復健康之后清醒地意識到不適合在這里修行了,他要找一片更加安謐而自由的地方來修煉解脫之道。于是他離開了苦行林,越過尼連禪河,獨自來到伽耶山附近的一座小山下。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在這片森林里有一株獨特的繁茂的畢缽羅樹(菩提樹)。悉達多便走到菩提樹下,發誓說道:“我要坐在這棵樹下,我如果不能超脫生死,進入涅槃,我就再也不離開這里?!?

據說,悉達多說完這話之后,五百只青雀飛騰虛空,環繞菩薩;雜色瑞云以及香風,簇擁其左右。整個大地被一種祥和的氛圍籠罩著,預示著偉大的圣哲即將要在這里誕生了。

悉達多坐在樹下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打坐,靜思默想,漸漸地進入了禪定的境界。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境界,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悉達多即將到達智慧的彼岸,他希望盡快擺脫輪回的困擾而達成至高無上的大道。然而,這一切卻使魔王感到不安,他為悉達多驚天動地的舉動而震驚。魔王暗想:“如果悉達多達到了至高無上的覺悟,邪道勢必要失勢,必須想辦法阻止他?!庇谑?,魔王派出了欲界四女去阻止悉達多的清修。他認為只要欲界四女出手,一定能夠阻止悉達多到達覺悟的境界。然而悉達多卻不為她們的美色所動,并輕而易舉地將她們擊敗。魔王見欲界四女不能阻止悉達多,就親自率兵前往。但面對即將得道的悉達多,魔王也是無可奈何,只好無功而返。

悉達多以大慈大悲的心力降伏魔王后,一片光明照徹靈臺。這時,他已經深入禪定的境界中,到達了無想無念的境界。然而,他仍在思索,仍在思索世界一切真實的意義,他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何而來,又向何處而去;他要知道過去的因,也要知道將來的果。他在禪悟的境界里,把心中的粗塵細垢、妄想執著消滅得一干二凈。他即將步入徹悟的境界。一個光明的世界即將在他面前展開。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連坐了七天七夜,未進一粒米粟。到第七天黎明,他忽然感到長期縈繞在頭腦里千絲萬縷的疑難全部釋然,混沌已久的大腦豁然開朗、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原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萬物變化的唯一歸宿就是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環。人生如舟,苦海無涯,只有斷絕一切欲望,多積累施舍的善行,才能消除煩惱,才能寧靜地忍受各種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脫。這就是悉達多所悟得的“正覺”。悉達多成佛這一天是公元前530年,那年他35歲。從此,悉達多成為佛陀,被人尊稱為釋迦牟尼。

傳播教義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出人生真諦,得道成佛之后,接受人間的殷切勸請,決心宣教濟世。此后,便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一帶廣收門徒,傳播佛法。

釋迦牟尼成佛后,來到鹿野苑,尋找跟隨他多年的橋陳如等五人,向他們說法。釋迦牟尼尋到他們后,開始傳授自己的法道。他向他們講解人生“四諦”,即生老病死。在他講完第一遍時,橋陳如便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成為了釋迦牟尼的第一位弟子。在釋迦牟尼講完第三遍的時候,其他四人也紛紛覺悟,成為釋迦牟尼座下的弟子。釋迦牟尼初次說法,就完全征服了橋陳如等五人的心。他們一齊跪拜,乞求佛陀收他們為徒,這就是釋迦牟尼最初的五個弟子,鹿野苑講法是他得道后第一次傳授經法,佛語名為“初轉法輪”。

鹿野苑講法之后,釋迦牟尼便游走四方,開始了他長達45年之久的傳教生涯。他全心向善,慈悲為懷。他的主張為當時飽受戰亂之苦的不同階級的人提供了精神出路,因此極受歡迎。一時間,無論王公貴族,還是窮苦農民都紛紛信奉佛教,皈依佛門。在傳教的過程中,釋迦牟尼廣收門徒,聲望日增,被人們視為圣哲。他的聲望逐漸傳遍了印度北部的各城市。曾經因他的出走而悲痛欲絕的凈飯王獲知釋迦牟尼的成就后也頗感欣慰。當釋迦牟尼回到迦毗羅衛國傳教時,凈飯王便派使者請他回家暫居一日。從父親的口中,釋迦牟尼得知了妻子的忠貞,原來自他出走之后,他的妻子就一直獨守在家中?,F在,妻子更是將他奉為神明,在他返回之前因興奮而跌傷了腳踝,見到釋迦牟尼后則跪倒在地,頭碰到他的腳,以示尊重。釋迦牟尼在迦毗羅衛國傳教,先后感化了他父親凈飯王、對他有養育之恩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和他的妻子耶輸陀羅等人。

此后,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釋迦牟尼曾率領一群新興學派的弟子們,漸次游行教化到了王舍城。因當年釋迦牟尼入山修道的時候,曾與頻毗娑羅王有約,得道以后,當先來度化,所以就如約前來,安住在頻毗娑羅王為他特建的“竹林精舍”,這就是佛教在印度的最初寺院。后來,王舍城有一名富翁須達長者,樂善好施,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用金葉鋪地來論價,為他購買了橋薩羅王太子所擁有的“祇陀園林”。而這一舉動感動了王太子,便在舍衛城中特意修建一座“祇園精舍”,來容納供養佛教的僧俗弟子們,這是佛教在印度最早的一座學院。從此以后,釋迦牟尼便常往來于“竹林精舍”和“祇園精舍”之間,它們成了經常宣揚佛法的兩處道場。

釋迦牟尼的傳道方式常常采用詢問方式,并于幽默之中向弟子們言傳身教。釋迦牟尼共收五百入門弟子,號稱“五百羅漢”。他主張平等,宣傳人生苦海以及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影響了后世。釋迦牟尼的四處云游、沿路化緣、坐禪及宣講佛法等活動內容成為佛門的生活規則。

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逝世于拘尸那城郊婆羅林中,享年80歲。他給他的信徒們留下了最后的遺言:“??!眾徒們,我告訴你們,順服于死亡就是眾生,當為真實而奮斗?!贬屽饶材崴篮螅鹕肀槐姷茏踊鸹蠼Y成白、黑、紅三色的舍利。后來,釋迦牟尼的舍利被分成數千份,送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八個國家。迄今為止,他的舍利仍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建塔供奉著。

釋迦牟尼是偉大的,他所創立的佛教同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產生的意義并不在于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種解決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絕對真理,而在于他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誠的、勇敢的、執著的、永恒的生命,在他絕對付出的同時他所追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痛苦,為了解除眾生的煩惱,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都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他是帶著利益眾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因此不管他的哲學乃至佛學究竟具有多少合理性,他的弘法利生的精神在有情的世界中是永存的,是萬古不滅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桂阳县| 隆昌县| 临潭县| 普安县| 安陆市| 永吉县| 巴楚县| 九龙县| 东兰县| 卢湾区| 丰原市| 开江县| 岱山县| 万盛区| 华坪县| 嘉兴市| 田东县| 静乐县| 惠来县| 河间市| 丹江口市| 庆城县| 南开区| 确山县| 达州市| 平果县| 西畴县| 南充市| 峨眉山市| 巢湖市| 广东省| 曲水县| 汾阳市| 高清| 老河口市| 新化县| 济阳县| 无锡市| 黎城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