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威廉·莎士比亞

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為世人留下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2首敘事長詩和其他詩歌。因他的作品結構嚴謹,故事情節豐富多彩,人物性格鮮明、豐滿、逼真,極富感染力,所以其作品相繼被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流傳甚廣,影響深遠,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每年在他生日的那天,都有許多國家上演他的劇本來紀念他。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譽為“世界四大詩人”。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瓊斯贊他為“時代的靈魂”,德國大詩人海涅認為他是“英格蘭的一個精神上的太陽”,杜勃羅留波夫指出他是當時“人類認識最高階段最充分的代表”。他就是16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驕子誕生

英國中部沃里克郡有一個早在16世紀就擁有2000左右人口的古老的小鎮—斯特拉福,盡管籠罩著一種沉穩肅靜的中世紀宗法式氣氛,但因坐落在一條活躍的商業通道上,距倫敦不過百里之遙,在當時已經成為一個雖小卻頗為繁榮的商業城鎮,而且與英國中部歷史名城伍斯特、沃里克、牛津等地的交通往來也十分便利,環境十分優美。斯特拉福位于艾汶河畔,傳說飲用艾汶河水釀造的“斯特拉福酒”能使人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恐怕莎士比亞就是這種功效的最佳見證人。1564年,莎士比亞就出生在斯特拉福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像很多地方一樣,斯特拉福城鎮也流傳著各種民間傳說和神怪故事,幼年的莎士比亞在平日游玩時就留心傾聽周圍人們的閑談,他的父母也給他講過許多逸聞趣事,那動人的情節、質樸的語言,激發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引起了他對文學的興趣,使童年時代的莎士比亞受到了很好的民間文學熏陶,而且對斯特拉福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學的熟悉,為莎士比亞后來的文學創作積累了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尤其是斯特拉福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在莎士比亞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莎士比亞作品中的許多人物、場景和比喻散發著大自然的氣息,和他的鄉間生活密切相關。

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經營手套生意兼營農業,擔任過當地的議員和鎮長。1557年,約翰·莎士比亞娶瑪麗·阿登為妻。他們在斯特拉福這個繁忙、擁擠而又不失優雅的小鎮上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和店鋪。但是從1577年起,約翰·莎士比亞官場失意,同時他的財政狀況也逐漸陷入危機,家道開始中落。約翰·莎士比亞夫婦是典型的伊麗莎白時代的人,都想擺脫陳舊的農家生活模式,并且對宗教也不再盲目信仰。可以說,他們對宗教這種不冷不熱的態度也遺傳給了威廉·莎士比亞。威廉·莎士比亞還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威廉·莎士比亞作為家中的長子,是父母最大的驕傲和寄托,他后來憑自己的成就使莎士比亞這一姓氏躋身于士紳世家之列。威廉出生后在斯特拉福的圣三一教堂受洗禮和被命名。1564年7月,即威廉出世3個月后,從倫敦傳來的鼠疫開始在斯特拉福蔓延肆虐,全城不到500家的2000左右人口中,這一年死去了六分之一,其中嬰兒的死亡率尤其高,小小的威廉·莎士比亞承受住了這次瘟疫的侵襲和考驗。這個鄉間小鎮上的男孩兒一天天長大,并注定在不遠的將來以自己卓越的文學才華震撼世界。

厚積養晦

斯特拉福小鎮不僅有繁華熱鬧的酒店、旅館和手工工場,它還有一所年代久遠的學校——文法學校。威廉·莎士比亞當時作為一名市政委員會成員的子弟在1570年免費進入斯特拉福的這所文法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在中世紀,這所學校由帶有宗教性的圣十字公會管理,主要課程是天主教教義問答和神學入門。16世紀教會改革和人文主義思潮的發展,使學校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種進行世俗教育的學校以取代教會學校,這類學校被稱為“文法學校”,它注重普通的人文知識教育。斯特拉福文法學校的辦學態度十分嚴謹,規定學齡前兒童自4歲起就得學習英文字母、閱讀和書寫。教這些東西的,有時是地方錄事,有時是某一教會小職員。莎士比亞大概在5歲時進入文法學校附屬的幼學班。在星期日或其他宗教節日里,小莎士比亞還必須跟大人一起到教堂聽講道、誦圣經、唱圣詩、作祈禱,這些在英國教會里已主要用英語進行。孩子們必須學會背誦《主教圣經》和《通用祈禱書》的重要段落,還要能進行教義問答。這是莎士比亞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為他日后駕輕就熟地運用母語奠定了基礎。掌握了英語

的讀寫技能之后,孩子們就可以入學了,通常7歲左右上學,14歲畢業。盡管莎士比亞的父母是一對慈愛的父母,但對于長子莎士比亞的教育十分重視。他們清醒地認識到,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將來淪為不幸的人,就必須對小莎士比亞嚴格管教。

文藝復興時期,在英國普遍出現的文法學校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特別重視拉丁文的學習。而且國王還有一道專門的敕令,指示英國所有學校把柯列特和李利合編的《拉丁語法》一書作為學習拉丁文的統一教材。除拉丁文的文法外,學生還要學習會話、修辭、邏輯、演說、作詩等。莎士比亞的拉丁文基礎知識無疑是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在具備了拉丁語基礎后,他們要攻讀由淺人深的拉丁詩文,包括《伊索寓言》,曼圖安納斯的詩以及普勞圖斯、塞內加、泰倫斯、西塞羅、奧維德、維吉爾等羅馬作家的作品選。其中普勞圖斯、泰倫斯的喜劇和奧維德的長詩《變形記》對莎士比亞日后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奧維德是莎士比亞最喜愛的作家,他對莎士比亞的影響尤其顯著。莎士比亞作品中的許多場面都證明他對《變形記》十分孰禾莎士比亞在戲劇中引用了很多古羅馬文學中的東西,這與他少年時代在拉丁文課上所學的內容是分不開的。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喜劇《錯誤的喜劇》就是根據古羅馬戲劇家普勞圖斯的喜劇《孿生兄弟》改編的。在文法學校里,學生不僅閱讀古代作家的警句和箴言,還得把它們從拉丁文譯成英文或從英文譯成拉丁文。惠特克在《莎士比亞之學以致用》一書中寫道:“莎士比亞作品中擁有大量足以傳抄引用的警句,這得力于他當年的翻譯練習。他把拉丁文譯成英文,或把英文譯成拉丁文時絞盡腦汁,力求每一個練習都盡力措辭簡潔明快,從而學會了用警句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莎士比亞的警句被人援引之廣,只要翻一翻《牛津名言辭典》就清楚了。在這部辭典中,他一人就占了65頁,每頁兩欄密密麻麻印滿了字。莎士比亞的格言集中體現了他的睿智與驚人的才華。演說術練習是又一種對莎士比亞有著重大意義的學習。這種練習在高年級進行,教師向學生傳授雄辯術的規則,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嚴密論證的習慣。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都不難發現他塑造的主人公常常具備演說家的素質,或是洋洋灑灑的議論,或是辭藻華麗的抒情,或是透視心靈的獨白。這些都說明作者本人對演說術的訓練有素。

莎士比亞大概讀到十五六歲就結業了,這就是莎士比亞所受的全部正規教育。1580年前后,約翰·莎士比亞已窮困潦倒,威廉·莎士比亞被迫離開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莎士比亞作為長子,在輟學之后便跟父親學手藝和干活兒,裁皮子、剪角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貼補家用并幫父親還債。此時的莎士比亞正值求知欲高漲的年齡,卻喪失了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但文法學校的這段生活是他藏器待時、磨煉本領的重要環節。莎士比亞有句名言:“知識是升天的羽翼。”可以說,莎士比亞在文法學校里所掌握的知識使他擁有了日后在文學天地任意翱翔的翅膀。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莎士比亞在文法學校的學習生涯造就了其未來的成就!

只身闖天下

1582年11月28日,年僅18歲的威廉·莎士比亞與26歲的安妮·哈瑟維結婚,安妮是一個富裕農家的女兒。1583年5月26日,莎士比亞的長女蘇珊娜降生,斯特拉福教堂為蘇珊娜行了洗禮。過了兩年,安妮又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哈姆納特和女兒朱迪思。

此后幾年,即從1585年到1592年,可以說是莎士比亞失蹤的幾年,因為這幾年有關莎士比亞的經歷記載不詳,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這段時間莎士比亞到底在做什么。據說他當過鄉村教師,當過兵,當過水手,也當過記錄員。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他曾潛入一個當地鄉紳馬斯·路希爵士的禁苑獵鹿,出事后,被迫逃到倫敦。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只是后來人們的猜測,誰也無從去驗證。不管人們如何去描述這段歷史,殘酷的現實擺在莎士比亞的面前。莎士比亞家族的祖孫三代共有11口人:父親、母親、莎士比亞、妻子安妮、大弟吉爾伯特、大妹約翰·娜、二弟理查、三弟愛德蒙以及莎士比亞的長女、長子和次女。人丁興旺對于經濟拮據的莎士比亞家來說并非幸事,由于人口多、開銷大,再加上約翰·莎士比亞那段時間財運不濟,他們的生活過得很艱難,常常捉襟見肘。童年時代家庭的幸福生活時常出現在莎士比亞的腦海中,時時激勵、鞭策著他重振家業,建功立業。

艱辛的生活并沒有摧毀莎士比亞的信心,反而磨煉了他的意志。16世紀正是都鐸王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統治的盛世,是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的精神是進取的、開放的,許多年輕人都不安于現狀,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尋找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莎士比亞正是在積極開拓的時代氣氛中離開了故鄉斯特拉福小鎮。1586年的仲夏,倫敦女王戲班來到斯特拉福鎮演出,莎士比亞說服戲班的主人收留了他。時年22歲富有進取精神的莎士比亞告別了父母,告別了艾汶河,告別了小鎮,懷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走向倫敦、走向未來、走向他心中向往的新生活。也許,倫敦正在等待這位注定將震撼世界舞臺的戲劇大師的蒞臨。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擺在莎士比亞面前的是一條荊棘叢生、環境險惡的謀生之道。當懷著一腔熱血的莎士比亞走進倫敦的時候,迎接他的并非是笑臉、鮮花和掌聲,而是骯臟的棚屋、鄙視的目光和冰冷的臉頰——市民視其為異類,政府把他看做流民。因為當時隨著英國資本主義萌芽的迅速發展和對農村的滲透,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據說他起初是在劇院里打雜,從事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之類的工作,當時被看做是最下等的職業。這雖然是打雜,但畢竟跟戲劇掛上鉤了,莎士比亞盡心盡力地干這個工作,并干得很好。騎馬來的觀眾都愿意把馬交給他。莎士比亞常常忙不過來,只得找了一批少年來幫忙,他們被叫做“莎士比亞的孩子們”。莎士比亞頭腦靈活、口齒伶俐,工作之余,還悄悄地看舞臺上的演出,并堅持自學文學、歷史、哲學等課程,還自修了希臘文。長期在劇院內外工作,使莎士比亞的人緣兒一天天好起來,當劇團需要臨時演員時,他“近水樓臺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華,他終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鬼魂、仆人等諸多配角時,莎士比亞也認真演好。

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劇團吸收為正式演員。隨著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人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

那時候,倫敦的劇團對劇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為一個戲要是不受觀眾喜歡,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戲。莎士比亞在困境與歧視中清醒了,決然地選擇了文學創作的人生之路。文藝復興時期生氣蓬勃的時代、卓異的氛圍、眾多的人才、戲劇性的生活,使莎士比亞找到了豐富的創作源泉。他在當雜役、跑龍套、學習演技的同時堅持自學,并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改編舊劇或同其他劇作家合作。可是他在偷偷地觀察著百姓人生,他在暗暗地苦讀古今名家名作,他在夜以繼日地觀察、思考、寫作。莎士比亞逐漸由加工改寫,變為可以自己創作。莎士比亞在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后,了解了自己祖國的歷史和人民不幸的命運,他決定也嘗試寫些歷史題材的劇本。

一鳴驚人

27歲那年,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作《亨利六世》三部曲問世了!1592年3月3日,劇本上演,很受觀眾歡迎,消沉多日的英國倫敦玫瑰劇場門前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像炸開的油鍋似的熱鬧。這樣,莎士比亞的第一部歷史劇石破天驚,賣座率竟高達整個演出季節的頂峰。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亨利六世》的一鳴驚人,使年輕的莎士比亞終于發現了自己,看到了輝煌燦爛的前程,成功的喜悅鼓舞著才華橫溢的莎士比亞奮力前行,他一鼓作氣不停頓地開拓著人生之旅,開拓著英國文壇新的天地。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身居高位的年輕新貴南安普頓伯爵亨利·婁賽斯雷的眷顧,伯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16世紀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伯爵,也曾為伯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借助伯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沙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開闊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而他創作的激情也宛如噴涌的源泉,一發而不可收。他在歷史劇、悲劇、喜劇領域艱苦地探索著、耕耘著,并收獲著成功的喜悅。

繼《亨利六世》三部曲一舉成名之后,莎士比亞在1592年創作了《查理三世》,1595年完成《查理二世》,1597年至1598年創作了《亨利四世》上下部,1599年創作了《亨利五世》,這八部劇作構成了兩個內容銜接的四部曲:前四部為一組,后四部為一組。莎士比亞在這一時期集中精力創作歷史劇并不是偶然的。因為,這一時期正值英國明主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學藝術興盛。王室跟工商業者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尚在發展,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后增強了英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國勢大振。這使莎士比亞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莎士比亞十分關心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支持當時的社會主題:加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內戰,要求國家和平統一,社會穩定發展。所以前四部曲記載了亨利六世即位、英法百年戰爭、杰克·凱德起義、紅白玫瑰戰爭、查理三世被殺、都鐸王朝統一國家等重大事件。而后四部曲寫的是從查理二世到亨利五世的歷史。這兩組四部曲,描寫了英國一百多年內憂外患、兵禍連連的歷史。莎士比亞寫歷史劇的重要目的在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宣揚愛國主義,反對封建割據。

在莎士比亞歷史劇大受歡迎的同時,他還創作了多部喜劇:《錯誤的喜劇》(1592年)、《馴悍記》(1593年)、《維洛那二紳士》(1594年)、《愛的徒勞》(1594年)、《仲夏夜之夢》(1596年)、《威尼斯商人》(1597年)、《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年)、《無事生非》(1599年)、《第十二夜》(1600年)。其中《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仲夏夜之夢》和《第十二夜》被稱為“莎士比亞四大喜劇”。這些劇本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而情節卻異常生動豐富,非同尋常。作者以幽默、歡快的筆觸和如詩如畫的抒情,來揭示人們的感情沖突和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作者歌頌純潔堅貞的愛情和患難不移的友誼,宣揚個性自由和幸福,劇中洋溢著愛國主義熱忱和樂觀主義精神。

這一時期,莎士比亞還創作了三個悲劇:《泰特斯·安德路尼克斯》(1599年)是寫羅馬流血內訌的故事,《裘力斯·愷撒》(1599年)是寫羅馬共和國反對派愷撒獨裁政治而形成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年)是一部描寫愛情和封建壓迫之間斗爭的詩意濃郁的悲劇。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主要寫一對青年男女分屬于兩個世代為仇的封建家庭,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受到阻撓,導致兩人殉情。作者借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主義,但全劇的基調是贊美青春和愛情,沉浸在對幸福的向往的樂觀氣氛之中。結局是雙方家族鑒于世俗觀念造成的慘痛惡果而和解,給這一對情人塑了金像,人文主義原則獲得勝利。雖然這是一出悲劇,但是卻悲喜交織,具有不少明朗樂觀的因素。

從1594年起,莎士比亞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莎士比亞在南安普頓伯爵的幫助下,為他的家庭取得了家徽,成為了世襲貴族。1599年,年輕的莎士比亞已經很有錢了,他所在的劇團建成了一個名叫“環球劇院”的劇場,他成為股東并兼演員。他還在家鄉買了住房和土地,準備年老后回家享用。

黃金時代

1601年至1603年間,是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末期,英國的“圈地運動”正在加速進行,王權與資產階級的關系開始緊張,宮廷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社會矛盾激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1603年詹姆士一世即位,繼位后的詹姆士一世揮霍無度、倒行逆施,使人民的痛苦加劇,反抗迭起,社會開始動蕩。幸運的是詹姆士一世對莎士比亞所在的劇團很是關愛,把劇團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莎士比亞的思想漸漸成熟,思想力度和現實深度都大為增強,戲劇風格也明顯成熟。他反對暴力,強調理性的作用,創作了一批輝煌而又抑郁憤怒的悲劇,揭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出現的社會罪惡與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美好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其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為陰郁悲憤,劇中的浪漫主義光輝越來越弱,現實主義描寫日益突出。其所寫戲劇的主要內容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內心深處的沖突,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其悲劇被稱做“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的典范。

這一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了七部悲劇:《哈姆雷特》(1601年)、《奧賽羅》(1604年)、《李爾王》(1605年)、《麥克佩斯》(1605年)、《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1606年)、《科利奧蘭納斯》(1607年)、《雅典的泰門》(1607年)。其中《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佩斯》,控訴了社會的罪惡與黑暗,被稱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其中《哈姆雷特》最具代表性,描寫的是丹麥王子替父復仇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把一成不變的中古式復仇內容改編為一部深刻反映時代精神面貌、具有激烈矛盾沖突的杰出悲劇,使復仇有了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廣泛的社會意義。哈姆雷特的形象由此成為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典型人物之一。他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英雄氣概和善于思考的人文主義者,作者在他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劇中主要寫哈姆雷特通過父親的靈魂顯現,得知叔父殺死父親篡奪王位,騙娶了母親,哈姆雷特決心殺死叔父為父親報仇。然而哈姆雷特寡不敵眾,最后以失敗而告終。《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悲劇就其表現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而《奧賽羅》則描寫了一幕沖破封建束縛又陷入資本主義利己主義陰謀的青年男女的感人愛情悲劇。《李爾王》描寫一個剛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誠和偽善的事實教育下變為一個現實而具同情心的“人”的過程。《麥克佩斯》則揭露權勢和野心對人的毀滅性的腐蝕毒害作用。

同時,莎士比亞在1602年創作了對愛情和榮譽充滿了懷疑的《特洛伊拉斯與克瑞西達》,在1603年創作了愛情在遭遇打擊后,竟用意想不到的手段來實現的《終成眷屬》,同年還創作了把愛情作為彼此交換條件的《一報還一報》,這些顯然與作者人文主義理想和現實矛盾沖突大有關系。

1608年至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王權專制加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連言論也已經受到官方壓制,文壇呈現一派頹廢景象,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距離更遠了,對于人文主義美好理想能否實現也充滿懷疑。于是,莎士比亞的創作呈現出脫離現實轉向夢幻世界的傾向,以幻想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風格也為之一變,充滿童話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節奏。他1609年創作了《辛白林》,1610年創作了《冬天的故事》,1611年創作了《暴風雨》等。這些劇本的情節大同小異,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災難與不幸,后來得遇偶然契機轉危為安,甚至因禍得福,都是以寬恕和諒解而告終。此時,莎士比亞也進入他的創作晚期,以后很少再進行創作。

巨星墜落

1612年,當雙鬢花白時,莎士比亞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錦還鄉,回到了日思夜盼的斯特拉福鎮,回到了養育他成人的艾汶河的懷抱。

但是,再偉大、再幸運的人生,總是一個過程,畢竟會有終結。1616年莎士比亞在與來訪的舊友忘情地聚會之后,因出汗而著涼,不治而終。這一天正是莎士比亞52歲的生日。也就是這一天,艾汶河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兒子,世界劇場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天才。他的墓在家鄉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莎士比亞的戲劇多以廣闊的背景和生動、豐富的情節來表現歷史和現實的內容,以鮮明的個性顯示豐富而深刻的主題。莎士比亞的劇作是西方戲劇藝術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戲劇中,展現了如此廣闊的生活畫面:上自王公貴族,下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民百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劇中婆娑起舞,而每個人又有各自的愛憎、傷悲與歡樂,每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是陰險狡詐、極端自私,麥克佩斯與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為理想、正義獻身,奧賽羅與哈姆雷特各異。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環境中。

莎士比亞是無與倫比的戲劇結構大師,在表現方法上,他的劇本固然有悲喜劇之分,但在實際創作中又打破了悲喜劇的界限,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限制,從而展現出更豐富飽滿的人物精神世界。崇高與卑下、可笑與可怕、英雄與丑角奇妙混合,時間、地點可以隨便轉移。他善于描寫幾條相互平行或交錯的線索,情節有單線、雙線、三線和多線,來促進生動復雜的情節發展;把笑劇、鬧劇、風俗喜劇、傳奇劇、悲劇等因素融會在一起,服從了生活描寫和性格表現。不受嚴格的傳統體裁劃分的限制,寫作技巧上則表現出一種奇妙的戲劇緊迫感,逐漸加快的情節發展的節奏,往往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令觀眾驚嘆不已。正如黑格爾所說:“不但在悲劇領域而且在喜劇領域,莎士比亞是光照一切人的大師。”

莎士比亞劇作在語言上有韻文,也有散文,把諺語、俗語、民歌都引進了戲劇舞臺,詞匯非常豐富,并使人物語言性格化。他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莎士比亞十分善于用比喻、隱喻、雙關語,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許多語言已經成了英文中的成語、典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辭藻。而他的戲劇語言形式則既以無韻詩為主,又雜有古體詩、民謠體、俚諺與輕快滑稽的散文體對話,可謂多種多樣、豐富生動,成為構成莎士比亞戲劇藝術大廈的基本材料。

雖然莎士比亞活著的時候,他的成就已經被同行和世人所認可,但是莎士比亞生前并未享受過多的榮譽,在他死后的200年里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一直到了19世紀中葉,人們重新發現了莎士比亞,并形成了一門新學科——莎學。數百年來,莎士比亞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世界各國的人們對這位文學巨匠的作品百般珍愛。他的戲劇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常演不衰。莎士比亞以自己杰出的創造天賦和輝煌的創作成果向世人告知:他是文壇前無古人的偉大拓荒者!作為一代文豪、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19世紀時,法國大文豪雨果稱贊莎士比亞是“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三位一體”,他的戲劇具有“美為真服務”的價值,并專門為他作了一首題為《莎士比亞》的詩:

迎著恥辱和嘲諷,莎士比亞躍出,

頭帶風暴,沖破云層,

幽晦的詩人寫了一部作品,

那樣艱澀,那樣壯麗、恢弘,

光彩奪目,滿是深淵、眩暈,

光焰射向山頂,在未聞的幽境,

那么陰沉、豐富,

三百年來,思想家迷蒙,

凝視他,驚愕,那是一切的歸宿,

那是人類心靈深處的一座山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临邑县| 磴口县| 东丰县| 策勒县| 百色市| 禹城市| 清徐县| 资中县| 辉南县| 盐边县| 天门市| 呼伦贝尔市| 溧水县| 德格县| 鲁山县| 苍南县| 哈巴河县| 昌宁县| 突泉县| 荣成市| 丘北县| 阿瓦提县| 东阳市| 阿坝| 延寿县| 灵山县| 陇南市| 二手房| 邵东县| 阿勒泰市| 朝阳市| 五常市| 塔城市| 吉木乃县| 陆良县| 县级市| 桃园县| 庄河市| 海盐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