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山經

※原文

北山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機木1,其上多華草。漨(féng)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yōu)水,其中多茈石2、文石3

※注釋

1 機木:即榿(qī)木樹,長得像榆樹,把枝葉燒成灰撒在稻田中可做肥料用。 2 茈(zǐ)石:漂亮的紫色石頭。 3 文石:有紋理的漂亮石頭。

※譯文

北山第一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作單狐山,有茂密的榿木樹,也有茂盛的花草。漨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泑水,水中有很多紫色石頭、有紋理的漂亮石頭。

※原文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1,赤背,其音如梧2,食之已疣3。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而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水馬

※注釋

1 (shàn):即鱔魚,俗稱黃鱔,體形如蛇,又長又圓又光滑,肉味鮮美。 2 梧:即琴。 3 疣:皮膚上的贅生物,俗稱瘊子。

※譯文

再向北二百五十里,是座求如山,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銅,山下有豐富的玉石,但沒有花草樹木。滑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諸水。水中有很多滑魚。長得像一般的鱔魚,卻是紅色的脊背,發出的聲音像人在彈奏琴瑟,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人的贅疣病。水中還生長著很多水馬,形狀與一般的馬相似,但前腿上長有花紋,并拖著一條牛尾巴,發出的聲音像人在呼喊。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1,其名曰(huān)疏,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qí)(tú),是自為牝(pìn)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儵(tiáo)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目,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注釋

1 錯:“厝”的假借字,磨刀石。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帶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盛產青石碧玉。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馬,長有一只角如同粗硬的磨刀石,叫作疏,人飼養它可以辟火。山中還有一種禽鳥,長得像普通的烏鴉,但渾身是帶著紅色斑紋的五彩羽毛,叫作。這種鳥自身有雌雄二種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疽病。彭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芘湖水,水中有很多儵魚,外形像一般的雞,卻長著紅色的羽毛,還長著三條尾巴、六只腳、四只眼睛,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無憂無慮。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1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兇。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注釋

1 貆(huán):豪豬。

何羅魚

※譯文

再向北四百里,是譙明山。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很多何羅魚,長著一個腦袋,卻有十個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愈毒瘡。山中有一種獸,外形像豪豬,卻長著柔軟的紅毛,叫聲如同用轆轤抽水的響聲,叫作孟槐,人飼養它可以辟兇邪之氣。這座譙明山,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石青、雄黃。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xí)鳛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dàn)。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獸多麢(líng)羊,其鳥多蕃1

※注釋

1 蕃:可能是貓頭鷹之類的鳥。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是涿光山。囂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很多鳛鳛魚,外形像一般的喜鵲,卻長有十只翅膀,鱗甲全長在羽翅的尖端,發出的聲音與喜鵲的鳴叫相似,人飼養它可以辟火,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人的黃疸病。山上到處是松樹和柏樹,而山下到處是棕樹和橿樹,山中的野獸以羊居多,禽鳥以蕃鳥居多。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gu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1。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2,其鳥多寓3,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寓鳥

※注釋

1 椐:樹,樹干上多長著腫節,古人常用來制作拐杖。 2 橐(luò)駝:即駱駝,身上有肉鞍,善于在沙漠中行走,知道水泉所在的地方,背負千斤重物而日行三百里。 3 寓:即蝙蝠之類的小飛禽。

※譯文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是虢山,山上是茂密的漆樹,山下是茂密的梧桐樹和樹,山南面盛產玉石,山北面盛產鐵。伊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山中的野獸以橐駝最多,而禽鳥大多是寓鳥,形狀與一般的老鼠相似,卻長著鳥一樣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像羊叫,人飼養它可以防御兵禍。

※原文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譯文

再向北四百里,便到了虢山的尾端,山上到處是美玉而沒有石頭。魚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花紋斑斕的貝。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1,多丹雘(huò)。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耳,其音如嗥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cǎi),又可以御百毒。

※注釋

1 (xiè):即鴻薈,一種野菜。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丹熏山,山上有茂密的臭椿樹和柏樹,在眾草中以野韭菜和野菜最多,還盛產丹雘。熏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棠水。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一般的老鼠,卻長著兔子的腦袋和麋鹿的耳朵,發出的聲音如同狗在嗥叫,用尾巴飛行,叫作耳鼠,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生蠱脹病,還可以辟百毒之害。

※原文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1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孟極

※注釋

1 文:花紋,這里指野獸的皮毛因多種顏色相間雜而呈現出的斑紋或斑點。題:額頭。

※譯文

再向北二百八十里,是石者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到處是瑤、碧之類的美玉。泚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普通的豹子,卻長著花額頭和白身子,叫作孟極,善于伏身隱藏,它叫的聲音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原文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多蔥1、葵、韭、桃2、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è),其鳴自呼。

※注釋

1 蔥:山蔥,又叫茖蔥,一種野菜,莖生有枝格,一邊拔取一邊又生長出來,食之不盡,冬天也不枯萎。 2 桃:山桃,又叫榹桃,也叫毛桃,一種野果木,果子很小,核與果肉粘結在一起,桃仁多脂,可入藥。

※譯文

再向北一百一十里,是邊春山,山上到處是野蔥、葵菜、韭菜、野桃樹、李樹。杠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泑澤。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猴而身上滿是花紋,喜歡笑,一看見人就假裝睡著,叫作幽,它叫的聲音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1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蹄,見人則呼,名曰足訾,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名曰(jiāo),其鳴自呼,食之已風。

※注釋

1 禺:母猿。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蔓聯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猿猴,卻長著鬣毛,還有牛一樣的尾巴、長滿花紋的雙臂、馬一樣的蹄子,一看見人就呼叫,名字叫作足訾,它叫的聲音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山中又有一種禽鳥,喜歡成群棲息、結隊飛行,尾巴與雌野雞相似,叫作。它叫的聲音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風痹病。

諸犍

※原文

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善詫1,行則銜其尾,居則蟠2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yè),食之已嗌3痛,可以已痸4。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注釋

1 詫:怒吼聲,這里是大聲吼叫的意思。 2 蟠:盤曲而伏。 3 嗌(yì):咽喉。 4 痸(chì):癡呆病,瘋癲病。

※譯文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是座單張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豹子卻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還長著人一樣的腦袋和牛一樣的耳朵,只有一只眼睛,叫作諸犍,喜歡吼叫,行走時就用嘴銜著尾巴,臥睡時就將尾巴盤蜷起來。山中又有一種禽鳥,長得像普通的野雞,卻長著有花紋的腦袋、白色翅膀、黃色腳,叫作白,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咽喉疼痛的病,還可以治愈瘋癲病。櫟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杠水。

※原文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1,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2,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s?ng)斯,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3

那父

※注釋

1 樗柘(zhè):柘樹,也叫黃桑、奴柘,果子可以食用,樹皮可以造紙。 2 (jiào):同“叫”,大呼。 3 磁石:一種天然礦石,具有吸引鐵、鎳、鈷等金屬物質的屬性,俗稱吸鐵石,今稱磁鐵石。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二十里,是灌題山,山上是茂密的臭椿樹和柘樹,山下到處是流沙,還多出產磨刀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牛卻拖著一條白色的尾巴,發出的聲音如同人在高聲呼喚,它的名字叫作那父。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一般的雌野雞,卻長著人的面孔,一看見人就跳躍,叫作竦斯,它叫的聲音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匠韓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泑澤,水中有很多磁鐵石。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或曰旄牛。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潘侯山,山上是茂密的松樹和柏樹,山下是茂密的榛樹和楛樹,山南面蘊藏著豐富的玉石,山北面蘊藏著豐富的鐵。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一般的牛,但四肢關節上都長有長長的毛,叫作牦牛。邊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櫟澤。

※原文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譯文

再向北二百三十里,是小咸山,沒有花草樹木,冬天和夏天都有積雪。

※原文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1,其毛如彘(zhì)豪,其音如鼓柝2

長蛇

※注釋

1 長蛇:傳說有幾十丈長,能把鹿、象等動物吞入腹中。 2 鼓:擊物作聲。柝(tuò):古代巡夜人在報時間時所敲擊的一種木梆子。

※譯文

向北二百八十里,是大咸山,沒有花草樹木,山下盛產玉石。這座大咸山,呈四方形,人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種蛇叫作長蛇,身上的毛與豬脖子上的硬毛相似,發出的聲音像是人在敲擊木梆子。

※原文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茈(zǐ)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其中多赤鮭1,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鸤鳩2

※注釋

1 赤鮭(guī):身體呈流線型,有小圓鱗,口大而斜,錐狀牙齒,是一種冷水性的經濟魚類。 2 尸鳩:即布谷鳥。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二十里,是敦薨山,山上是茂密的棕樹和楠木樹,山下是大片的紫草。敦薨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泑澤。泑澤位于昆侖山的東北角,其實就是黃河的源頭。水中有很多赤鮭,那里的野獸以兕、牦牛最多,而禽鳥大多是布谷鳥。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1,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之水,其中多2之魚。食之殺人。

窫窳

※注釋

1 窫(yà)窳(yǔ):傳說中一種吃人的兇獸。 2 (bèi):即江豚,黑色,大小如同一百斤重的豬。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少咸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青石碧玉。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普通的牛,卻長著紅色的身子、人的面孔、馬的蹄子,叫作窫窳,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敦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雁門水,水中生長著很多魚,人吃了它的肉就會中毒而死。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huái)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zǎo)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ī),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獄法山。瀤澤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北流入泰澤。水中有很多魚,外形像一般的鯉魚,卻長著雞爪子,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贅瘤病。山中還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狗,卻長著人的面孔,擅長投擲,一看見人就笑,叫作山,它走起來就像刮風,一出現天下就會起大風。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1剛木2。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水中多(yì)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諸懷

※注釋

1 枳棘:枳木和棘木,兩種矮小的樹。枳木像橘樹而小一些,葉子上長滿刺。春天開白花,秋天結果實,果子小而味道酸,不能吃,可入藥。棘木就是叢生的小棗樹,即酸棗樹,枝葉上長滿了刺。 2 剛木:指木質堅硬的樹,即檀木、柘樹之類。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北岳山,山上到處生長著枳樹、酸棗樹和檀、柘一類的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一般的牛,卻長著四只角、人的眼睛、豬的耳朵,叫作諸懷,發出的聲音如同大雁鳴叫,是能吃人的。諸懷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囂水,水中有很多鮨魚,長著魚的身子、狗的腦袋,發出的聲音像嬰兒啼哭,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瘋狂病。

※原文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譯文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是座渾夕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盛產銅和玉石。囂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這里有一種長著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叫作肥遺,在哪個國家出現哪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

※原文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譯文

再向北五十里,是座北單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卻生長著茂盛的野蔥和野韭菜。

※原文

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無草木,多馬1

※注釋

1 馬:指一種野馬,與一般的馬相似而個頭小一些。

※譯文

再向北一百里,是羆差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卻有很多小個頭的野馬。

※原文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譯文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是北鮮山,這里有很多小個頭的野馬。鮮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西北流入涂吾水。

※原文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y?o)。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

龍龜

※譯文

再向北一百七十里,是隄山,有許多小個頭的野馬。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一般的豹子而腦袋上有花紋,叫作狕。隄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泰澤,水中有很多龍龜。

※原文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yì),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xǔ)。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譯文

總計《北山經》山系的首尾,自單狐山起到隄山止,一共二十五座山,途經五千四百九十里,諸山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祭祀這些山神要把毛物中用做祭品的一只公雞和一頭豬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美好玉器中用一塊玉珪,只是埋入地下而無須用米來祭祀。住在諸山北面的人,都生吃未經火烤的食物。

※原文

北次二山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譯文

北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坐落在黃河的東岸,山的首端枕著汾水,這座山叫管涔山。山上沒有樹木,卻到處是茂密的花草,山下盛產玉石。汾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黃河。

人面蛇身

※原文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1。酸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2

※注釋

1 赤銀:最精最純的銀子,這里指含銀量很高的天然優質銀礦石。 2 赭:即赭石,紅土中一種含有鐵質的礦物。

※譯文

再向北二百五十里,是少陽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盛產赤銀。酸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優良赭石。

※原文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1、麋,其鳥多白翟、白2。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魚,其狀如儵3而赤麟,其音如叱4,食之不驕。

※注釋

1 閭(lǘ):據古人講,是一種黑母羊,形體似驢而蹄子歧分,角如同羚羊的角,也叫山驢。 2 白(yǒu):據古人講,就是白翰鳥。 3 儵:通“鯈”,這里指的是小魚。 4 叱:大聲呵斥。

※譯文

再向北五十里,是縣雍山,山上蘊藏著豐富的玉石,山下蘊藏著豐富的銅,山中的野獸大多是山驢和麋鹿,而禽鳥以白色野雞和白翰鳥居多。晉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南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魚,外形像小儵魚卻長著紅色的鱗甲,發出的聲音如同人的斥責聲,吃了它的肉可使人沒有狐臭。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蒼玉。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狐岐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青石碧玉。勝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北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蒼玉。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wěi)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是白沙山,方圓三百里,到處是沙子,沒有花草樹木和禽鳥野獸。鮪水從這座山的山頂發源,然后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白玉。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譯文

再向北四百里,是爾是山,沒有花草樹木,也沒有水。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譯文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是狂山,沒有花草樹木。這座狂山,冬天和夏天都有雪。狂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浮水,水中有很多美麗的玉石。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余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柏。諸余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旄水。

※譯文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是諸余山,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銅和玉石,山下到處是茂密的松樹和柏樹。諸余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旄水。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邛(qióng)澤。其中多(bó)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是敦頭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但不生長花草樹木。旄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邛澤。山中有很多馬,長著牛一樣的尾巴和白色身子,一只角,發出的聲音如同人的呼喚聲。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1,是食人。

※注釋

1 狍鸮: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非常貪婪,不但吃人,而且在吃不完時,還要把人身的各個部位咬碎。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是鉤吾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盛產銅。山中有一種野獸,形貌是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眼睛長在腋窩下,有著老虎一樣的牙齒和人一樣的腳,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哭啼,叫作狍鸮,能吃人。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pán)(mào),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暍1。涔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邛澤。

※注釋

1 暍(yē):中暑。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北囂山,沒有石頭,山南面多出產碧玉,山北面多出產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老虎,卻長著白色身子、狗腦袋、馬尾巴、豬鬃毛,叫作獨。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人的面孔,叫作,在夜里飛行而在白天隱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暑。涔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邛澤。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雁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彙1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2,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3

※注釋

1 彙(huì):據古人講,這種動物長得像老鼠,紅色的毛硬得像刺猬身上的刺。 2 夸父:即舉父,一種長得像獼猴的野獸。 3 衕(dòng):腹瀉。

※譯文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是梁渠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卻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脩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雁門,山中的野獸大多是居暨獸,外形像彙卻渾身長著紅色的毛,發出的聲音如同小豬在叫。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夸父,長著四只翅膀、一只眼睛、狗一樣的尾巴,叫作囂,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止住肚子痛,還可以治好腹瀉病。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譯文

再向北四百里,是姑灌山,沒有花草樹木。這座姑灌山上,冬天、夏天都有雪。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其中多1。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注釋

1 (shàn):即黃鱔。

※譯文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是湖灌山,山南面盛產玉石,山北面盛產碧玉,并有許多個頭小的野馬。湖灌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鱔魚。山里生長著一種樹木,葉子像柳樹葉而有紅色的紋理。

※原文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huán)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1。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注釋

1 仞:古代的八尺為一仞。

※譯文

再向北行五百里水路,然后經過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洹山,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生長著一種三桑樹,這種樹都不長枝條,樹干高達一百仞。山上還生長著各種果樹。山下有很多怪蛇。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1于北海。

※注釋

1 (chún):依附,這里是坐落的意思。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敦題山,這里不長花草樹木,但蘊藏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這座山坐落在北海的岸邊。

※原文

凡北次二山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蛇身人面

※譯文

北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尾,自管涔山起到敦題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經五千六百九十里。諸山山神都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要把:毛物中用作祭品的一只公雞、一頭豬一起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和一塊玉珪,一起投向山中,而不用米祀神。

※原文

北次三山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麢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1,其名曰(hún),善還2,其鳴自。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bēn),是善驚,其鳴自3

※注釋

1 距:雄雞、野雞等跖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這里指雞爪子。 2 還:通“旋”,旋轉。 3 :叫,呼。

※譯文

北方第三列山系的首座山,叫作太行山。太行山的首端叫歸山,山上出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出產碧玉。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普通的麢羊卻有四只角,長著馬一樣的尾巴和雞一樣的爪子,叫作,善于旋轉起舞,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一般的喜鵲,但長著白身子、紅尾巴、六只腳,叫作,這種鳥十分敏捷,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譯文

再向東北二百里,是龍侯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決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人魚,形狀像一般的魚,長有四只腳,發出的聲音像嬰兒哭啼,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得瘋癲病。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qū)(jū)。其名自,食之不饑,可以已寓1

天馬

※注釋

1 寓:古人認為寓即“誤”字,大概以音近為義,指昏忘之病,就是現在所謂的老年健忘癥,或老年癡呆癥。

※譯文

再向東北二百里,是馬成山,山上多出產有紋理的美石,山北面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里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白狗卻長著黑腦袋,一看見人就騰空飛起,它的名字叫作天馬,它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山里還有一種禽鳥,長得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白色的腦袋和青色的身子、黃色的爪,它的名字叫作,它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吃了它的肉使人不感覺饑餓,還可以醫治老年健忘癥。

※原文

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其中多器酸1,三歲一成,食之已癘。

※注釋

1 器酸:據古人講,大概是一種可以吃而有酸味的東西,就像山西解州鹽池所生產的鹽之類的東西。

※譯文

再向東北七十里,是座咸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盛產銅。這里到處是松樹和柏樹,生長的草以紫草最多。條菅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南流入長澤。水中多出產器酸,這種器酸三年才能收成一次,吃了它就能治愈人的麻風病。

領胡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澠(shéng)水出焉,潛于其下,其中多黃堊。

※譯文

再向東北二百里,是座天池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帶有花紋的美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一般的兔子卻長著老鼠的頭,借助它背上的毛飛行,叫作飛鼠。澠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黃色堊土。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shèn),其狀如句瞿1,其名曰領胡,其鳴自,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xiàn)父之魚,其狀如鮒(fù)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注釋

1 句(gōu)瞿(qú):斗。

※譯文

再向東三百里,是座陽山,山上有豐富的玉石,山下有豐富的金屬。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牛而長著紅尾巴,脖子上有肉瘤,像斗的形狀,叫作領胡,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癲狂癥。山中還有一種禽鳥,長得像野雞,而羽毛上有五彩斑斕的花紋,這種鳥一身兼有雄雌二種性器官,叫作象蛇,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留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父魚,長得像一般的鯽魚,長著魚的頭,卻是豬的身子,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嘔吐。

※原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1

※注釋

1 涅石:一種黑色礬石,可做黑色染料。礬石是一種礦物,為透明結晶體,有白、黃、青、黑、絳五種顏色。

※譯文

再向東三百五十里,是座賁聞山,山上盛產蒼玉,山下盛產黃色堊土,也有許多涅石。

※原文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1,是多石。(lián)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2

※注釋

1 王屋之山:在今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濟源之間,與太行山相對。 2 泰澤:即渤海。

※譯文

再向北一百里,是座王屋山,這里到處是石頭。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北流入泰、澤。

※原文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實惟干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1,其上有金、玉。

※注釋

1 發丸之山:據古人講,發丸山居于水中,長得像神人所發射的兩顆彈丸,故得名。

※譯文

再向東北三百里,是座教山,山上有豐富的玉而沒有石頭。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這條河冬季干枯,夏季流水,確實可以說是干河。教水的河道中有兩座小山,方圓三百步,叫作發丸山,小山上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1,其草多秦椒2,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見則其邑有恐。

酸與

※注釋

1 (yù):一種植物,根像羊蹄,可以食用,就是今天所說的山藥。 2 秦椒:一種草,所結的籽實像花椒,葉子細長。

※譯文

再向南三百里,是景山,在山上向南可以望見鹽販澤,向北可以望見少澤。山上生長著茂密的草、,這里的草以秦椒最多,山北面多出產赭石,山南面多出產玉石。山里有一種禽鳥,長得像一般的蛇,卻有四只翅膀、六只眼睛、三只腳,叫作酸與,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在哪個地方出現哪里就會發生使人驚恐的事情。

※原文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譯文

再向東南三百二十里,是座孟門山,山上蘊藏有豐富的蒼玉,還盛產金屬礦物,山下到處是黃色堊土,還有許多涅石。

※原文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譯文

再向東南三百二十里,是座平山。平水從這座山的頂上發源,然后潛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優良玉石。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1。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注釋

1 (sù):砥石,就是磨刀石。

※譯文

再向東二百里,是座京山,盛產美玉,到處有漆樹,遍山是竹林,這座山的南面出產黃銅,山北面出產黑色磨刀石。高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河。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黃澤。

※譯文

再向東二百里,是座蟲尾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到處是竹子,還有很多青石碧玉。丹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河;薄水也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黃澤。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彭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譯文

再向東三百里,是座彭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到處是流水。蚤林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黃河。肥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床水,水中有很多叫作肥遺的蛇。

※原文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gū)(xí),食之不灂1

※注釋

1 灂(jiào):眼昏花。

※譯文

再向東一百八十里,是座小侯山。明漳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澤。山中有一種禽鳥,長得像一般的烏鴉卻有白色斑紋,叫作鴣,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而不昏花。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gōng)水出焉,南流注于虖(hú)池(tuó)。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1

※注釋

1 箭:一種較小的竹子,堅硬,可做箭矢。

※譯文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是泰頭山。共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虖池。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到處是小竹叢。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食之不妒。

黃鳥

※譯文

再向東北二百里,是座軒轅山。山上多出產銅,山下到處是竹子。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梟卻長著白腦袋,叫作黃鳥,發出的叫聲便是它自身名稱的讀音,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妒忌心。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座謁戾山,山上到處是松樹和柏樹,還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沁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河。在這座山的東面有一片樹林,叫作丹林。丹林水便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黃河。嬰侯水也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氾水。

※原文

東三百里,曰沮洳(rù)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濝(qí)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譯文

向東三百里,是座沮洳山,不生長花草樹木,有金屬礦物和玉石。濝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qūn)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1。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滏(fǔ)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

※注釋

1 飛蟲:指蠛蠓、蚊子之類的小飛蟲,成群成堆地亂飛。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神囷山,山上有帶花紋的漂亮石頭,山下有白蛇,還有飛蟲。黃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洹水;滏水也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歐水。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1。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是炎帝2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3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注釋

1 柘木:柘樹,是桑樹的一種,葉子可以喂養蠶,果實可以吃,樹根樹皮可作藥用。 2 炎帝: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3 堙(yīn):填塞。

精衛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座發鳩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柘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花腦袋、白嘴巴、紅爪,叫作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游玩,淹死在東海里沒有返回,就變成了精衛鳥。它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漳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濁漳之水。

※譯文

再向東北一百二十里,是座少山,山上出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出產銅。清漳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濁漳水。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滏水。

※譯文

再向東北二百里,是座錫山,山上有豐富的玉石,山下出產磨刀石。牛首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滏水。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座景山,山上出產優良玉石。景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南流入海澤。

※原文

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譯文

再向北一百里,是座題首山,這里出產玉,也有許多石頭,但沒有水。

※原文

又北百里,曰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1,其草多芍藥2、芎。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鳠3、黽4

※注釋

1 栒(xún):栒樹,古人常用其樹干部分的木材制作拐杖。 2 芍藥:多年生草本花卉,初夏開花,與牡丹相似,花朵大而美麗,有白、紅等顏色。 3 鳠(hù):鳠魚,體態較細,灰褐色,頭扁平,背鰭、胸鰭相對有一硬刺,后緣有鋸齒。 4 黽(m?ng):蛙的一種,身體同蛤蟆相似而小一些,皮膚青色。

※譯文

再向北一百里,是座繡山,山上有玉石、青色碧玉,山中的樹木大多是栒樹,而草以芍藥、芎最多。洧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鳠魚和黽蛙。

※原文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河。

※譯文

再向北一百二十里,是座松山。陽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泜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

※譯文

再向北一百二十里,是座敦與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蘊藏有金屬礦物和玉石,溹水從敦與山的南面流出,然后向東流入泰陸水;泜水從敦與山的北面流出,然后向東流入彭水;槐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泜澤。

※原文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譯文

再向北一百七十里,是座柘山,山南面出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北面出產鐵。歷聚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洧水。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皋澤,其中多礨石1。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澤。

※注釋

1 礨石:礨的本義是地勢突然高出的樣子,這里指河道中的大石頭高出水面許多,顯得突兀。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維龍山,山上出產碧玉,山南面有金屬礦物,山北面有鐵。肥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皋澤,水中有很多高聳的大石頭。敞鐵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北流入大澤。

※原文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虖沱。

※譯文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是座白馬山,山南面有很多石頭和玉石,山北面有豐富的鐵,還多出產黃銅。木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北流入虖沱水。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虖沱。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座空桑山,沒有花草樹木,冬天夏天都有雪。空桑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虖沱水。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dòng),其鳴自。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溇(lóu)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

??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泰戲山,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有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普通的羊,卻長著一只角,一只眼睛,眼睛在耳朵的背后,叫作??,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虖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溇水。液女水發源于這座山的南面,向南流入沁水。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huò)濩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虖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石山,山中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濩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虖沱;鮮于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虖沱。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溇液水。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座童戎山。皋涂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溇液水。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kòu)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高是山。滋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虖池。山中的樹木大多是棕樹,草大多是條草。滱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譯文

再向北三百里,是座陸山,有很多優良玉石。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是座沂山。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嬰石1。燕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注釋

1 嬰石:一種像玉一樣的帶有彩色條紋的漂亮石頭。

※譯文

向北一百二十里,是座燕山,出產很多的嬰石。燕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1駝,其鳥多鹠2。歷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師魚3,食之殺人。

※注釋

1 橐(luò)駝:就是駱駝。 2 鹠(liú):即鵂鹠,也叫作橫紋小鸮,頭和頸側及翼上覆羽暗褐色,密布棕白色狹橫斑。 3 師魚:即鯢魚。

※譯文

再向北走五百里山路,又走五百里水路,便到了饒山。這座山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中的野獸大多是駱駝,而禽鳥大多是鵂鹠鳥。歷虢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師魚,人吃了它的肉就會中毒而死。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豲(huán),其鳴自

※譯文

再向北四百里,是座乾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山南面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山北面蘊藏著鐵,但沒有水流。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牛卻長著三只腳,名字叫作豲,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原文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州在尾上,其名曰羆(pí)九。

※譯文

再向北五百里,是倫山。倫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麋鹿,肛門卻長在尾巴上面,叫作羆九。

※原文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注釋

1 蒲夷之魚:古人認為就是冉遺魚,它的形體似蛇,有六只腳,眼睛像馬的眼睛,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做噩夢。

※譯文

再向北五百里,是座碣石山。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蒲夷魚。這座山上出產玉石,山下還有很多青石碧玉。

※原文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門之山,無草木。

※譯文

再向北行五百里水路,便到了雁門山,這里沒有花草樹木。

※原文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金玉。

※譯文

再向北行四百里水路,便到了泰澤。在泰澤中屹立著一座山,叫作帝都山,方圓一百里,不生長花草樹木,有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北五百里,曰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1。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大蛇

※注釋

1 :急風的樣子。

※譯文

再向北五百里,是座于毋逢山,從山上向北可以望見雞號山,從那里吹出的風如強勁的風。從于毋逢山向西可以望見幽都山,浴水從那里流出。這座于毋逢山中有一種大蛇,紅色的腦袋,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如同牛叫,在哪個地方出現哪里就會有大旱災。

※原文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niàn)神。其祠之,皆用一藻珪1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2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彘身八足神

※注釋

1 藻:聚藻,一種香草。 2 載:通“戴”。

※譯文

總計《北次三經》山系的首尾,自太行山起到毋逢山止,一共四十六座山,途經一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馬一樣的身子,人一樣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都是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類的香草埋入地下。另外十四座山的山神是豬一樣的身子,卻佩戴著玉制飾品。祭祀這些山神都用祀神的玉器,不埋入地下。還有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豬一樣的身子卻長著八只腳和蛇一樣的尾巴,祭祀這些山神要用一塊玉璧祭祀后埋入地下。總共四十四個山神,都要用精米來祭祀。參加這項祭祀活動的人都吃未經火烤的食物。

※原文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譯文

以上是北方山系的記錄,總共八十七座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從那里流出。這座于毋逢山中有一種大蛇,紅色的腦袋,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如同牛叫,在哪個地方出現哪里就會有大旱災。

※原文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譯文

以上是北方山系的記錄,總共八十七座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无为县| 章丘市| 怀远县| 南雄市| 洱源县| 蓬安县| 沽源县| 沂南县| 平舆县| 宁波市| 龙门县| 拉萨市| 福清市| 稷山县| 巴东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名县| 日喀则市| 固阳县| 平潭县| 高唐县| 珲春市| 原平市| 毕节市| 吴川市| 洛扎县| 岳普湖县| 金沙县| 呈贡县| 荔浦县| 阿坝县| 来宾市| 额济纳旗| 诸暨市| 外汇| 邓州市| 上思县| 历史| 平陆县|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