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君道第一
- 貞觀政要(國學大書院)
- 吳兢
- 7532字
- 2019-11-14 16:53:12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要當好皇帝,首先必須使百姓能夠安定地生活。如果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就像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一樣,肚子填飽了卻命歸黃泉。若要治理好天下,必須先加強自身的修養,世上沒有身正而影歪,統治者將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而社會卻動蕩不安的道理。我時常在想,使自己受到傷害的其實并非是外在的事物,而都是因為自己貪得無厭所導致的。如果一個人貪圖口腹之欲,沉溺于聲色犬馬,貪欲越多危害就越大,這樣既妨礙國家政務,又損害百姓的利益。如果又有人散布妖言、蠱惑民心,那么百姓就會人心離散,怨聲載道,叛亂也會接踵而至。我每次想到這些,就不敢再懈怠和放縱了。”諫議大夫魏徵聽后,回答說:“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把自己身邊的事做好,進而推己及人,用這些好的方法治理國家。過去楚國國君聘用詹何,向他詢問治國的關鍵所在,詹何告知,國君應掌握修身之術。楚王又問該如何使國家安定,詹何回答:‘沒有聽說自身行為端正而國家動亂的道理。’陛下這些對治理國家的理解,其實與古代圣明的君主是相同的。”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圣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徵:“怎樣才算是賢明的君主,怎樣才算是昏聵的君主?”魏徵回答說:“所謂賢明的君主,就是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謂昏聵的君主,就是聽信讒言、偏聽偏信。《詩經》上說:‘遠古先民說過這樣的話,治國者征求砍柴人的意見。’過去堯舜治理國家,廣泛接納天下的賢才,體察天下民情,聽取百姓意見。因此,堯舜這些圣明的君主能夠無所不知,即使像共工和鯀這樣的人,也不能蒙蔽他們,花言巧語也不能使他們迷惑。秦二世深居宮中,他疏遠賢臣和百姓,而信賴趙高這樣的小人,甚至到了天下大亂都還不聞不問的昏庸地步。梁武帝寵信朱異,最后在侯景起兵叛亂時仍渾然不覺。隋煬帝重用小人虞世基,當各路叛賊紛紛攻城略地、國家岌岌可危的時候,他卻不知道。所以,英明的國君應廣開言路,賢能的人才才不會被埋沒,百姓民情必然能夠上達。”唐太宗對這些話十分贊同。
原文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譯文
貞觀十年,唐太宗問身邊的侍臣:“帝王的基業,創業和守業哪個更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回答說:“在天下混亂的時候,群雄并起,只有用強大的武力攻破他們,才能使之投降,只有通過艱苦卓絕的戰斗才能將他們擊敗。由此看來,創業比較難。”魏徵答道:“新帝王的崛起,必然開始于上一個朝代的衰落和動亂,此刻推翻昏聵的舊王朝,百姓都擁戴他,四海之內也會歸順他,符合天意,人心所向,得到天下并不困難。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君王開始變得驕傲自滿,驕奢淫逸,百姓向往休養生息而徭役卻毫無休止,民生凋敝而帝王的豪奢之事卻不見停息,國家的衰落,都是由這些引起的。由此看來,守業更難。”唐太宗聽后說道:“過去房玄齡跟隨我平定天下,備嘗艱辛,九死一生,所以深知創建基業的艱難。而魏徵幫助我治理天下,擔心我因為驕奢淫逸而重蹈前朝滅亡的覆轍,所以認為守住基業困難。創業再難現在已經成為過去,而守業的艱難,才是朕和眾愛卿今天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原文
貞觀十一年,特進魏徵上疏曰:
臣觀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控御英雄,南面臨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齊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傳祚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鑒不遠,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銳,三十余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外示嚴重,內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子孫殄絕,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復正,四維弛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于期月;勝殘去殺,無待于百年。今宮觀臺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姜淑媛盡侍于側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雜茅茨于桂棟,參玉砌以土階,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墻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順天革命之后,將隆七百之祚,貽厥子孫,傳之萬葉,難得易失,可不念哉!
譯文
貞觀十一年,特進魏徵上奏疏說:
我觀察各個朝代盛衰的變化,發現自古以來,每個帝王都是承受天命創下基業,都是用武功與謀略使各路英雄歸順,然后用文治教化天下百姓。誰都希望創下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名垂青史,使自己的王朝流傳百世,綿延不絕。但是能夠傳承下去而且最后有一個好結局的朝代幾乎沒有,各個朝代都相繼衰敗滅亡,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在于帝王失去了為君之道。殷商滅亡的教訓猶在眼前,可以此為鑒。
過去隋朝統一天下的時候兵力是多么強大啊!三十多年來,大國的威儀不可一世。誰知道后來竟毀于一旦,叛亂一起,國家政權就拱手讓人了。難道是隋煬帝厭惡國家安定,不希望社稷長治久安,所以就采取桀、紂那樣的殘暴統治,自取滅亡嗎?肯定不是這樣的。我看這是因為他依仗國家富強,為所欲為,不考慮自己行為的后果所造成的。他在位的時候,役使天下所有人來滿足他一個人的私欲,收集天下所有的寶物供他一個人玩賞,挑選各地美女供他一個人淫樂,尋找異域的奇珍供他一個人消遣。他居住的宮殿極其華麗奢侈,修筑的臺榭無比瑰麗雄奇,這就必然造成徭役繁重,戰爭不斷。再加上朝廷外部列強虎視眈眈,朝廷內部大臣險惡奸詐,這樣,諂媚陰險的人必然青云得志,忠誠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難保。整個朝廷上下,君臣之間都互相蒙蔽欺騙,心懷二志。民不聊生是大勢所趨,國家四分五裂在所難免。就這樣,至高無上的君王——隋煬帝,到頭來為叛賊所殺,死于非命,他的子孫也遭此橫禍,最終落得被天下人恥笑的下場,這難道不叫人痛惜嗎?
“可是,賢明的君主卻能抓住每一個機會,挽救危難,讓瀕臨滅亡的國家重新恢復正常,讓廢弛的禮儀法度重新發揚光大。但是,光靠一時的邊境安定、國家安寧去維持統治,這絕不是長久之計;停止戰爭,無所作為地維持現狀,也難以統治百年。陛下,你現在住著豪華的宮殿,收藏著天下的奇珍異寶,舉國美女在身邊侍候,四海九州的人民盡聽你的調遣。如果你能從歷朝的滅亡之中吸取教訓,總結我們奪取天下的經驗,每日謹慎處理政務,不要懈怠,去掉商紂王的奢靡,拋卻秦始皇的殘暴,從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中看出危亡的禍因,居安思危,像禹那樣克己勤民,那么治國之理自然融會貫通。這樣,即使表面什么也不做,整個國家卻仍井井有條,這是為君之道的最好方法。一般說來,如果要保住基業,不讓它毀亡,就應該在興國之后克己私欲,居住于舊時的宮殿,即使再想修建其他的宮殿,也要免去那些不必要的東西,將需求減至最低。華麗的建筑夾雜著粗糙的茅屋,玉石雕成的階梯中有著土做的臺階,一心一意地讓自己的儉樸使天下人心悅誠服。同時,必須時刻思量著為君為官者的安逸,百姓勞作者的苦累。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千千萬萬的人一定會為他的出現而感到高興,萬民景仰、聽從他,這是為君之道的中等。如果作為君主不認真思考,不慎重考慮他的所作所為的后果,忘記了創業的艱難,夜郎自大,一味迷信依賴天命,忽略古代圣王恭謹儉樸的美德,大興土木,一味追求靡麗的雕梁畫棟,宮殿在原先的基礎上不斷擴建、修飾,樂此不疲,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樣,人們當然看不到他的德行,只見勞役,這是為君之道的下等。這種行為就像背著干柴去救火,用熱湯去止住沸騰的水,用暴政代替淫亂,其實和淫亂是一樣的,它的后果不堪設想,后人應該警惕啊!如果帝王沒有什么政績,則必然導致百姓的怨恨,百姓怨恨就會觸怒神靈,神靈發怒必然使災害產生,災害既然產生,禍亂就必然緊隨而來。禍亂一旦產生,自然很難收拾,能夠在這種情況下保全生命的人太少了。帝王如果順應天命,創立基業之后,將有七百年的興盛時期,將基業一代一代地傳給子孫繼承下去,江山不會易主。面對歷史的教訓,為王者對此難道不應該有所警戒嗎?”
原文
是月,徵又上疏曰: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同月,魏徵又上了一篇奏疏:
臣聽說要想使樹木長得高,必須使它的根部穩固;要想使水流得遠,必須使它的源頭疏通;要想使國家安定,必須以德治國。源頭的水源不通暢卻想讓水流得很遠,樹根不牢固卻想讓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施卻想讓國家得到治理,我雖然愚蠢,也知道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圣明的君主呢!皇上作為萬乘之尊,高貴得與天地同列,如果只極力推崇天命,讓自己長命百歲,全然不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不去力戒驕奢,崇尚節儉,推崇好的德行,而只任自己的情欲蔓延卻不加以克制,這就像砍掉樹根來讓樹木枝繁葉茂,堵塞源頭而想讓河水流得很遠的道理一樣。
一般來說,很多國君順應天命之后,沒有誰不十分擔憂自己成就功業之后德行會隨之敗壞。很多人確實開頭做得很好,可是能將這些好的做法堅持到底的卻非常少,這難道真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嗎?過去奪取天下的時候力量綽綽有余,現在要守住基業卻顯得力不從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個人有憂患意識的時候,必然誠心誠意對待下屬;一旦自己的心愿達到了,就放縱私欲,不可一世。誠心待人,即使是敵人都可以結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會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即使用嚴酷的刑法、威嚴的氣勢來控制他們,使其屈服,他們也只不過為茍且保全性命而心懷不軌,外表謙恭卻心存怨恨。怨氣雖不在大小,但讓人擔憂的卻是它違背了人心,這之中所蘊含的道理就像水既可以讓船行駛也可以讓船沉沒的道理一樣,難道還不讓人謹慎、發人深思嗎?奔馳的馬車如果用腐朽的繩子來駕馭,還能指望它跑得很久、很遠嗎?
好的國君,在遇到想要的東西時,就要思考知足常樂的道理,進行自我約束。在有所行動之前,應該想一想,這是不是可以不做,會不會驚動百姓?常常有危機意識,才能夠使自己謙虛平和。害怕驕傲自滿,就應該常常思考海納百川的道理。如果喜歡打獵,就該有所限度。擔心自己懈怠,就應該想想凡事如何做才能善始善終。害怕自己受蒙蔽,就應該想一想自己如何虛懷若谷才能廣納臣子的意見。擔心聽信讒言,就應該思考如何使自己行為端正,以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實行賞賜,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隨意改變標準。執行懲罰,也不可因自己一時的怒火而恣意濫用。做到了“十思”,發揚了“九德”,那么一個國家就能夠人盡其才:智者能夠發揮他的智謀,勇者能夠竭盡他的武力,仁者能夠傳播他的賢德,信者能夠表現他的忠義。文臣武將都能夠競相為朝廷效力。這樣一來,國家就會太平,君臣之間融洽和睦,相安無事。國君可以安心巡游,彈琴作賦,頤養天年。天下自然無為而治,又何必去勞心費力,事必躬親,違背無為治國的道理呢?
原文
太宗手詔答曰:
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其不及!朕聞晉武帝自平吳已后,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厥子孫者,爾身猶可以免,”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死。”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于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曾位極臺司,名器崇重,當直辭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后言,進無廷諍,以為明智,不亦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必望收彼桑榆,期之歲暮,不使康哉良哉,獨美于往日,若魚若水,遂爽于當今。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
譯文
唐太宗親書詔書答復說:
朕看了愛卿寫的奏疏,言語懇切,愛卿的一片忠肝義膽由此可見一斑。批閱你的奏疏,常常讓我忘記疲倦,經常看到通宵達旦。如果卿對國情了解不深,怎么能夠為我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議,而及時糾正我的過失呢?我聽說晉武帝滅掉吳國之后,只顧驕奢淫逸,不再關心國家政治。太傅何曾退朝回家后,對他的兒子何劭說:“我每天都看見皇上不談論治理國家的雄才大略,而只是說一些日常生活的俚俗之語,這和治理國家的道理相去甚遠呀。這難道不是將災禍遺留給子孫嗎?國家在你這一代還不至于混亂,因而你的性命暫且可以得到保全,”他又指著自己的孫子們痛惜地說,“可是到了你們長大的時候,必定遇上朝廷變故而性命不保。”后來他的孫子何綏果然遇上晉王室之間為爭奪王位而發生的內部叛亂,結果何綏在叛亂中為荒淫的酷刑所殺害。以往的史書稱贊這事,說何曾有先見之明。我的看法與之不同,我認為何曾可以算作不忠之臣,他是罪大惡極的。作為臣子,上朝應思考如何指陳時政、盡忠直言,退朝時應廢寢忘食,彌補皇上的過失。這樣才能使君主的美德不斷地得到發揚,錯誤不斷地得到糾正,就是常說的共同治國的道理。何曾地位尊貴,權勢顯赫,應當直言進諫,談論治國大道,匡扶時政。然而他在退朝后才說關于朝綱的言論,朝見時,在晉武帝面前卻不能勇敢地進言,說他是明智之人,難道不荒謬嗎?如果國家危亡卻不知道輔佐扶持,哪里還用得著這樣的官吏呢?你所上書的建議,我已認真地閱讀過了。這些金玉良言,應時時放在我的案頭上,就像古代用來警示自己矯偏糾過的信物一樣。這樣,他日必定會有收獲,等到過些年月,國家就會更加繁榮富庶。我因為有你的扶持,所以感到很放心,就像魚兒游在水中一樣,一切都得心應手,稱心如意。你敢于直言而無所隱瞞的奏疏,我現在才回復。此后,我仍將虛懷若谷,恭敬地聽取你治國方面的好意見。
原文
貞觀十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守天下難易?”侍中魏徵對曰:“甚難。”太宗曰:“任賢能,受諫諍,即可。何謂為難?”徵曰:“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
譯文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身邊的侍臣:“守江山是難還是易?”魏徵回答:“很難。”唐太宗說:“我選拔、任用賢才,接受建議就行了,有什么難的?”魏徵說:“據我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的時候能夠選舉賢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時候反而懈怠政務,讓敢于直言進諫的人戰戰兢兢,不敢說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會使國家滅亡。正因為如此,古代圣人才要居安思危。你想想,國家太平無事,卻要使國君心懷憂懼,這難道不難嗎?”
解讀
此篇《君道第一》列全書之首,基本內容是講為君之道,也可看作全書的總綱。文中認為有道明君治理國家,國家就能安定興盛;無道昏君統治天下,天下則必動亂危亡。“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于一人而已。”書中主要從三個方面討論為君之道:一是把握創業與守業的關系。創業歷險,固然艱難,但創業后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懼,對于君臨天下的帝王來說,守業豈不更難?二是正確處理君民關系。明君常思古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不能“竭澤而漁”,逼使百姓起來造反。三是正確對待君臣關系。君如頭腦,臣如四肢,頭腦和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應聽取臣下意見,兼聽則明,且要誘導臣下敢于諫諍,以避免決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