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國學大書院)
- (南朝宋)劉義慶
- 1155字
- 2020-06-12 11:16:55
前言
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逸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不可忽視的地位。該書是在選錄魏晉諸家史書以及郭澄之的《郭子》等文人筆記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它通過記載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瑣聞逸事,再現了漢末至南朝宋初兩百多年的社會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社會風尚以及文人的精神風貌和才情。這對中國文學、審美時尚、思想文化,特別是對士人的精神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劉義慶是南朝宋人,長沙景王劉道憐第二子,過繼給劉道規,襲封臨川王。他愛好文辭,廣招文學人才,當時著名詩人鮑照就曾投身其門下。在宦海沉浮中忙里偷閑,劉義慶召集文人學士著書立說,有人說此書是出自其門客或眾文士之手,但其本人主編的功勞還是不應抹殺的。由于劉義慶的組織和重視,《世說新語》才得以誕生,這也是公認的事實。本書原名《世說》,唐代稱《世說新書》或《世說新語》,后者成為本書專名大約在北宋。
《世說新語》一經問世,便被世人爭相傳誦,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里,推崇它的文人學士層出不窮。宋朝的高似孫在其《偉略》中說它“極為精絕”,元朝的劉應登說它“清微簡遠,居然玄勝”,“臨川善述,更自高簡有法”。明朝的胡應麟更是非常推崇它,說:“讀是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今絕唱也。”到了現代,魯迅稱它為“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并說“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當代的易中天先生也稱贊道:“魏晉是品評人物風氣最甚的時代。一部《世說新語》幾乎就是一部古代的《品人錄》。那時的批評家多半以一種詩性的智慧來看待人物,因此癡迷沉醉,一往情深。這種對優秀人物的傾心仰慕,乃是所謂魏晉風度中最感人的部分。”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小說的萌芽,其簡潔雋永的傳神描寫是后世眾多仿效者難以企及的。此書不僅在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并且記載的大多是真人真事,歷來也受史學界的重視。研究魏晉時期思想的人士甚至包括所有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幾乎沒有不讀此書的。該書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的“世說體”模仿之作更是層出不窮。譬如宋代王讜的《唐語林》、孔平仲的《續世說》,明代李紹文的《明世說新語》等二十余種作品。
全書按內容分類編排,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共計一千一百三十則。每一門皆從某一側面表現出名流士族的思想和生活,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歷史、道德、哲學和美學的特征。
本書選輯了《世說新語》中的著名篇章。內容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其中注釋著重于解釋歷史背景、人名、地名、官名,以及譯文較難表達含義的詞語。譯文大多直接翻譯,同時結合意譯,少數譯文不易呈現的細微含義,則于注釋中作簡要說明。另外,在每篇的開端,都有對該篇內容的簡要概述,以及對其主旨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