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網絡輿情與輿情分析概述

1.1 輿情與網絡輿情的基本概念

1.1.1 輿情的起源及定義

作為輿情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輿情是一個充分體現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詞語。“輿”字在古代指車。《說文解字?車部》:“輿,車輿也。”“輿人”即為造車工人。《周禮?考工記?輿人》:“輿人為車。”到春秋末期,“輿”逐漸演化為轎子,“輿人”也被賦予抬轎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漸涵蓋了車夫、差役、小官吏和隨車士卒等下層的普通大眾的意思。到了漢代,歷史文獻中的“輿人”,與“芻蕘”“庶人”一樣,成為普通百姓的代名詞。“輿人”之后又出現了“輿人之誦”“輿人之議”等詞語,表示一般百姓的意見、言論。

據查,“輿情”一詞最早出現在《舊唐書》中,唐昭宗在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的一封詔書中稱:“朕采于群議,詢彼輿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意思是說皇帝采納群臣的意見,了解老百姓的看法,不僅有益于國家安康,更將對進諫者委以重用。顯然,在中國古代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中出現“輿情”字樣,一來說明對“輿情”的最初使用源自官方,而非民間。再者,詔書中將“輿情”與“群議”兩個詞對用,充分強調了“輿情”特指普通老百姓的看法,而不是統治階層的意見。

簡言之,輿情是“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社會管理者、企業、個人及其他各類組織及其政治、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態度。它是較多群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表現的總和。

從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上講,輿情本身是民意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種綜合反映。但是,從現代輿情理論的嚴格意義上講,輿情本身并不是對民意規律的簡單概括,而是對“民意及其作用于執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規律”的一種描述,輿情是輿情因變事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民眾所持有的社會態度。正確理解輿情概念,必須把握以下4層含義。

(1)輿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換句話說,民意是形成輿情的始源,沒有民意,就沒有輿情。

(2)輿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對執政者決策行為能夠產生影響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3)輿情因變事項是輿情產生的基礎,研究、分析輿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輿情因變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4)輿情空間對輿情傳播及其對執政者決策行為的影響有重要作用。輿情定義中的“民眾社會政治態度”,是指民眾對執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見和態度。民眾的這種社會政治態度說到底是對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種訴求和表達,它不僅包括民眾對國家政治的看法、意見和態度,對社會政治的看法、意見和態度,同時還包括民眾對社會事物的看法、意見和態度。

1.1.2 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它是較多民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表現的總和。網絡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隨著因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4媒體”,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

網絡輿情與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輿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的聯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都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狀況的反映。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都不可能是超時代超社會的,它們都具有社會歷史性。

(2)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都是公開表達和傳播的態度、意見和看法。不公開表達和傳播的態度、意見和看法不能形成輿情,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都是人們面對客觀現象和現實問題所公開表達出來的內心態度和意見,并通過公開傳播來吸引和影響廣大公眾。

(3)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往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的關聯性很強,現實社會中人們關于某一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議論很容易傳到網上,而網上關于某一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所形成的議論也會很快向社會擴散。

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相互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輿情和社會輿情的傳播方式不同。社會輿情往往是通過人們的街談巷議、口傳心授,并以一定的意見、情緒、態度甚至行動傾向表現出來,而網絡輿情的產生、形成并發揮作用的載體是網絡,即網民的情緒、態度和意見等都是在網絡中進行表達。

(2)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在社情民意的反映面上不盡相同。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的網民只是社會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網絡輿情不能等同于社會整體的意見與情緒,它只是反映以網民為主的某些社會群體或階層的意愿。

(3)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的存在形式不同。與社會輿情主要通過人們的街談巷議或行為舉動等方式表現不同,網絡輿情則是通過新聞跟帖、論壇、博客、播客、即時通信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徑表達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东源县| 福鼎市| 佛学| 申扎县| 宁武县| 英山县| 巩留县| 东阳市| 札达县| 青冈县| 来凤县| 阳朔县| 邵阳县| 嘉定区| 临潭县| 平罗县| 吉水县| 榆社县| 黄平县| 聊城市| 三都| 凤凰县| 新源县| 玛纳斯县| 惠水县| 乌苏市| 威海市| 扶余县| 常山县| 泰州市| 周口市| 合作市| 定西市| 东源县| 紫阳县| 贡山| 合水县| 保德县| 东乡族自治县|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