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功能醫學新思維破解心血管病難題作者名: 耿世釗本章字數: 9169字更新時間: 2019-12-12 17:24:02
第四節 系統理論探討
一、邏輯分析方法(一)
收縮功能與舒張功能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關系,甚至可能還有其他的多種關系尚未被認知。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些關系的重要性,離開這些關系,我們永遠理解不了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各自的臨床價值。
(1)上述各種關系都屬于人體內在的邏輯關系。邏輯分析就是要逐一尋找出這樣的邏輯關系,分析它們在生物活動中的價值和地位。這樣的邏輯分析也是尋找心臟病因果關系的過程。疾病的因果關系只能存在于生物體內部這種固有的邏輯關系之中。
這種邏輯分析方法適用于任何人,包括所有的健康人和心臟病患者,沒有例外。這樣的分析方法將成為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能夠包容所有個案。所以,邏輯分析得到的結論應該可以概括和代表所有的患者和正常人。它不會因樣本量過小而失去意義,也不需要因為追求結論的穩定性而一再加大樣本量。只要它能夠充分顯示功能的本質變化,其分析的結果就可以指導實踐。
另一方面,這樣的邏輯分析在探討最廣泛的共性的同時,也擁有探討個性化病因的能力。或者說這樣的分析結果可以指導任何個案分析,進而指導治療和有效的預防。各種心臟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以個體為單位的,每個人的病情都不一樣,診斷和治療的效果也應該以個體為單位進行評價。這樣的個案與全部案例之間的關系在邏輯學中是指單稱概念與全稱概念之間的關系。全稱概念擁有有效概括所有個案的共同本質和因果關系的能力。在病因得到本質的確認之后,才有資格進一步探討它們的個性化的因果關系。這是邏輯分析的最重要的價值,這樣的價值不存在于統計學的討論中,因為統計學研究即使獲得再高的概率也有例外,這些例外只能被忽略,并且概率性研究公開否認低概率的結論,認為它缺乏指導意義,也就否認了少數臨床案例的醫學意義。在復雜的生物現象中,少數的情況也可能包含或反映了問題的本質。所以說,邏輯分析的方法恰恰是探索復雜的生物現象本質的重要方法,無可替代,優于統計學研究(詳見第八章)。
(2)生物的生理關系是一種生理水平的邏輯關系,病理性關系也是邏輯關系,只是在原有的生理關系的基礎上,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使原有的生理功能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偏離,或因某些生理功能的明顯改變,形成了病理過程。功能偏離的過程就包含了疾病的病因和機理。個人體內發生的任何功能變化,都基于其固有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邏輯規律,而不是基于統計學規律。至于醫學統計學的臨床價值,我們會在第八章中詳細討論。
“生理學是生命的邏輯。”生物體在生理狀態下,心臟的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自然而然地匹配在一起,偶然有不匹配的情況也只是暫時的。遺憾的是,一旦醫學進入到了臨床研究階段,所有的這些關系都被一個個具體的疾病所代替,我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學關系都被割裂開來,或者被疏忽掉了。隨心所欲地脫離開收縮功能,孤立地研究心臟的舒張功能,背離了人體固有的邏輯關系,因而無法找到病因,甚至無法認識舒張功能。
探索心臟的功能關系和疾病的病因同樣要尊重其邏輯關系,包括生物體擁有的各種生理和病理關系。如果不能夠正確定義心功能的邏輯概念并描述其變化的過程,就不能發現臨床疾病的真正的邏輯病因。醫學統計學在臨床研究中有應用過度之嫌,因為它排斥了邏輯分析的可能性,實際上否認了疾病發展的基本邏輯關系。
邏輯分析的最大優勢就是尊重并恢復了生物體原有的各種邏輯關系,把缺失了的各種功能關系找回來了,把被扭曲的關系糾正過來,這樣,我們就會走進另一個嶄新的生物的系統世界。通過一般系統論的基本定義很容易發現:現代心血管病理論忽略了對生物邏輯關系的研究,因而其理論和概念存在不少問題。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收縮與舒張功能分開記錄和描述,只是為了便于研究和簡化討論,但這不是長久地孤立地研究它們的理由,不同的研究方法將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根據邏輯學的不矛盾律: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時間、同一關系、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不能做出兩個互相否定的論斷。如果對同一對象提出相互矛盾的命題,其中必定有一個命題不真實。在當前的心血管病理論中,一直分別研究著收縮和舒張功能,至今沒有澄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該理論受到挑戰是很自然的事。有一種自圓其說的觀點認為:“明顯的收縮期衰竭,總是伴有舒張功能異常。”“舒張功能衰竭可以單獨發生,但是常常先于收縮功能衰竭,而收縮功能衰竭卻總是伴有舒張功能衰竭。”但這些觀點都不能正確解釋舒張性心力衰竭的概念。事實上不可能有臨床醫生既對舒張功能的臨床意義做出嚴密的邏輯說明,又不涉及收縮功能的表現。兩種心力衰竭的矛盾概念不可能都正確,只有一種心力衰竭的概念是正確的。人體內的各種生理關系是如何變成了病理生理關系的,是我們迫切需要了解的主要內容。
現代邏輯學是一切科學理論的基礎,人類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建立了各門科學的理論體系。理論物理學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從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三個部分構成的。邏輯推理幾乎成了整個學科的唯一的方法。邏輯學的這種構建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也是建立其他科學的基礎,它也是衡量一門學問是不是科學的標準之一。邏輯學也應該是建立理論醫學,或者說邏輯醫學的基礎科學之一。我們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提及邏輯醫學的概念,主要是因為生物功能的形成、發展、惡化、好轉都有其自身的邏輯規律,并嚴格按照生物學的邏輯規律展示其功能的。探索這樣的規律就是要揭示生物體固有的邏輯關系,建立其邏輯概念、邏輯原理,這樣才能得到可以指導臨床的科學結論。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的邏輯形式、規律和方法的科學。所以,邏輯分析的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幫助人們得到符合客觀邏輯規律的科學結論,避免邏輯錯誤。
如何建立科學的概念是邏輯學首先要研究的內容。
概念不明確,診斷就成了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冠狀動脈造影作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以至于目前臨床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多是根據這樣的金標準展開的,甚至以此確認不同檢查技術的臨床價值的排序。在各種診斷方法中,臨床醫生一直更喜歡根據心電圖的變化診斷心肌缺血,而且排除了超聲心動圖診斷缺血的優勢和可能性。但是,只憑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是遠遠不夠的,超聲心動圖診斷心肌缺血的優、缺點我們會在隨后的討論中提及。
生物內穩態就是指人體的生理平衡狀態。即使局部表現為疾病狀態,人體仍然有強大的維持生理狀態、回歸生理狀態的能力。許多疾病并沒有治療的特效藥,例如病毒感染,人體本身所擁有的抗病能力就是一種自主回歸生理狀態的能力。或者說,人體的免疫力就是這種回歸能力或防病能力的總稱。疾病的“自然病程”必然包含了這樣的內穩態的力量,在生物系統一次次偏離目標時,又可以通過負反饋調節一次次重新返回生理狀態。貝塔朗菲在《一般系統論》里稱之為“同結果性”,即不同的初始條件,不同的路徑,可能產生相同的最終狀態,達到相同的“目標”。這是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特性,即使是冷血動物也會保持它的某些內環境指標的穩定。
所以,研究臨床疾病都應該從生理學的邏輯開始。忽略了生理學已經為我們規定好了的邏輯關系,不但是一種有效資源的浪費,而且是一種錯誤。任何一種疾病都只能從原有的生理狀態發生、發展。任何預防疾病的措施都是為了防止生理狀態的偏離,任何治療都是要努力協助人體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心臟生理學正是本書討論所有疾病的出發點。
出于同樣的思路,筆者對當前的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理論提出質疑,質疑它們的邏輯病因不清楚,質疑它們的評價標準不合理,它們的描述性概念無助于深入研究。對幾乎所有重大的心血管疾病都可以提出這樣的質疑,這些都是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質疑,存在這樣的質疑,表明現有理論的醫學邏輯性不足。這表明邏輯分析也是發現原有理論不足并加以改進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3)當前的醫學理論雖然強調“客觀證據”,但是對疾病的認定實際上只是停留在對各種形態學改變、癥狀和體征的描述上,所以近年來“綜合征”逐漸增多,缺乏對這些綜合征的理性分析,甚至心臟功能惡化達到心力衰竭的程度時,也只能按照患者的主訴和主觀感受對其心功能進行診斷和分級。當前的心血管病理論只是一種描述性醫學,屬于認識論中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對各種臨床現象和結構的羅列和描述,缺乏合理的邏輯分析,遺留了大量的邏輯關系問題。描述醫學的特點是以觀察和描述臨床現象為主要研究方式,甚至為疾病下定義、分類都以描述臨床客觀所見和形態學分類為主要研究策略。它所描述的現象相互獨立性較大,缺乏合理的約束和依賴關系,所以,各個疾病之間也失去了合理的邏輯聯系。醫生缺乏深入討論的能力和展開邏輯討論的平臺,這必然會抑制科學討論的積極性。
(4)當前醫學研究中的邏輯方向不明確。邏輯學是正確思維的工具,更是科學研究的指南。在現實中,醫生在努力追求解決具體研究的細節問題時,常常忽略了整體功能-結構的綜合性研究。要想解決具體的醫學難題,首先注意不要犯大的邏輯錯誤,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要忽略人體是開放的活系統的基本性質,整體性幾乎是生物系統的第一特性,忽略了整體性就等于忽略了生物的系統性,這將導致臨床醫生在許多重要問題上脫離生物體的本質規律,也背離了開放系統的各種規律。
(5)應該確定診斷標準的合理的邏輯依據,當前的醫學理論更多地強調統計學的診斷標準。論證科學命題的標準不是動物實驗和運動試驗所能夠決定的,必須有嚴格的邏輯理論為基礎,接受邏輯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臨床診斷也應該以邏輯分析為基礎。
(6)當前的醫學理論過度強調了現象的可重復性,顛倒了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并希望以此證明某個學術命題的正確性或不合理性。從嚴格意義上講,雖然復雜的人體現象都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它們都是各個人的個性化特征的總體表現,所以難以重復。而實質性命題必須是可重復的,這是邏輯推理的基礎,是解釋各種臨床現象的基礎,它們都應該以定性的醫學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才能顯示其可重復性。這就是功能主義研究的觀念和認識(詳見第八章)。
在我們隨后的討論中,邏輯分析和邏輯推理將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這樣形成的邏輯醫學理論將有能力對所有的醫學現象做出解釋,包括解釋各種疾病的病因。指導著我們一步步接近有效預防心臟病的大目標的原則包括:
第一原則:邏輯分析原則。包括建立有關疾病的邏輯性的普遍概念,根據各種普遍概念逐步探討各個疾病的邏輯病因,再進入個性化醫學研究。
第二原則:功能主義的研究策略。它替代了以結構主義研究為主導的研究策略。功能主義的研究應該涵蓋結構主義理論所有的科學、合理、正確的成果。
第三原則:整體研究原則。它決定了“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向,從概念的建立到形成一系列的邏輯推理和結論,這個過程都應該保持醫學信息的整體性、綜合性和辯證性。所涉及的醫學信息都是綜合信息,這樣的信息正是現代醫學研究中各種“綜合征”的基礎信息。
第四原則:定性分析的原則。它是科學量化研究的基礎,它是實施現代醫學研究策略的基礎,包括建立對立統一的辯證邏輯關系。
第五原則:開放的系統研究原則。充分應用各種系統理論原則和方法,包括應用黑箱方法、類比方法等。
第六原則:醫學研究的簡化原則。用最少的假說及相關推理解釋最多的生物現象,建立最精練的邏輯醫學理論。
第七原則:建立現代醫學研究的統一的理論模型,展開統一性理論論證,包括論證醫學命題的“可接受性”。
第八原則:心理因素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心理因素是心身醫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患者的主觀意志、精神和心理狀態是重要致病因素。應最大限度地調動患者和醫生的積極性,共同認識和討論疾病的預防策略。
上述各項原則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結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并體現在建立系統性和邏輯性的醫學理論的過程中。在每一章的“系統理論探討”中都會對選定的有關原則進行重點的論述和討論,也會結合具體問題進行補充說明。
二、功能主義原則(一)
本章用大量的文字揭示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之間的多種關系。這些關系都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是難以發現的關系,為什么在以往的研究中這些關系都被忽略了呢?難道這些關系都無足輕重嗎?不,這些關系十分重要。當這些關系被完全忽略了以后,醫學研究就沒有了頭緒,就失去了正確的研究方向。
什么是關系?關系就是秩序,就是相互作用的道理,就是邏輯,就是規律。一個家庭擁有父母、子女、夫妻、長幼關系,沒有了這些關系就不是一個家庭;一個學校有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一個單位有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專業關系;一個國家擁有中央與地方關系以及區域的行政關系等,沒有了正常的關系就會天下大亂。人體內、外有各種各樣的關系,有生理的、病理的、物理的和生化的關系。正是這些簡單的和復雜的關系維系了人體的正常生存,維系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我們知道體內的任何臟器、組織,甚至每個細胞、每種生物大分子都有各自的生物功能,沒有多余的。比這更為復雜或更簡單的關系同樣也都是不可缺少,不可被歪曲。所謂的功能研究就是把所有的這些關系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人體失去了這些功能關系就不能存活,可以說臨床醫學的本質就是研究這些功能關系的改變。這也是本書首先把功能研究展示給大家的原因,后面各章的心血管疾病都將按照這樣的方式展開討論。這種以功能研究為主導的醫學研究完全不同于以結構主義為主導的研究,它不僅僅是方法學的問題,也是認識論的問題和醫學理論體系哲學框架的問題。因而,相應地它被稱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研究。它將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醫學理論,幫助我們解決醫學難題。
生物功能是所有的生物個體和各個生物物種維持自身發展,主動適應環境和被動接受自然選擇的活動的總稱。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生物體已經把一些長期不變的功能,日常重復發生的重大功能都轉化為相對穩定的解剖結構,從而使它們擁有了對這些功能更高效的把握能力,使這些功能的發展得到了保證,使人類所有的能力、情緒、精神、意志等一起融入人們對環境更好的適應和自我發展中。這樣的觀點已經得到了拉馬克(《進化生物學研究》)的支持。“動物意識到新的需求,并在其驅動下不斷進化,而這反過來促使習性改變以更加適應這些需求,習性變化引起動物身體構造發生變化,進而使其習性更加高效。”所以,生物功能應在解剖的進化中起到一個引導和基礎的作用,而解剖結構可能只是某些功能存在和進化的特定的形式,遵循著進化的各種規律,體現著進化的總體需求。
長期以來,結構醫學認為結構是實現功能的基礎,沒有了結構就不會有功能存在,結構改變了,功能才改變。我們很容易理解某項生理功能是由哪些組織器官完成的,這就把本來十分復雜的功能現象局限在對解剖結構的理解之中,因而使功能研究受限于目前已知的狹窄的認知范圍。對于心臟病的劃分也主要以形態學的改變為基本依據,診斷冠心病一定要得到冠狀動脈狹窄的證據,心肌病的診斷一定要得到心室異常擴大,或室壁異常肥厚的證據。治療心臟病的目的也只是解除病理解剖學的變形。治療心肌病就出現過把異常擴大的心室壁折疊縫合,或部分切除的術式,把過厚的室壁削薄的術式的嘗試,只能得到失敗的結果。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缺乏相應的解剖變化,也就很難發現它們的病因并加以預防。把舒張期發生的情況看作舒張功能的表現,把收縮期發生的情況看作是收縮功能的表現。這樣的觀念使得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認識變得很粗糙,對疾病的診斷變得過于簡單化了。也就是說,人類是首先通過解剖結構的變化認識了不同疾病的存在和它們之間的差別,但是為什么有這樣的差別?它們的更深層次的病因是什么?各種疾病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什么?始終是困擾著醫學理論的大問題,本來這是一種很容易被發現的錯誤,但是我們似乎缺乏自我檢討和反思的習慣和能力。于是,錯誤的概念產生了,進而發展為貌似有理的理論體系,反而被醫學界接受了。前述EF值對心室收縮功能的高估也是以結構主義方法認識功能的必然結果。
但是,解剖結構與生物功能遠遠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口腔由多種骨骼、肌肉組成,承擔著發音、咀嚼、部分的呼吸功能;同一套心肌承擔了收縮與舒張功能,雙下肢承擔了運動和支撐身體的作用等。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的智慧的發展,人可以不斷學習,不斷增加新的知識和技術,但是不可能隨意增加新的結構。從這樣的視角看,結構只是使最重要的生理功能的重復性更強、更有保障。從人的智力、制造工具提高了人的適應能力的角度看,智力、心理方面的進化有利于人適應環境。從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功能的提高已經把人類社會帶入現代化生活來看,多數人已經不必再為溫飽問題擔心了;當多媒體、無線網絡、微電子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人類已經在更深層次的文明領域提高了生活質量。
對疾病的這種認識的最大不足是:每當確認了疾病的診斷以后,就表示形態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改變,這時再施以治療,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和預防時機了,預防疾病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話。而現在,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如何站在功能的立場上討論功能本身的來龍去脈,這就是本書所探討的主要目的和內容之一。如果堅持以功能主義的觀念看待所有的疾病,堅持對功能異常的早期進行研究和預防,最終可以實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預防心臟病的目標。那么,我們就不必等到解剖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才著手搶救或治療。
結構主義研究把所有的疾病看作各自獨立的疾病,相互之間沒有聯系。生物體在結構方面的內在聯系遠遠不能替代它們在功能方面的復雜聯系。生物個體的各個臟器的結構關系改變是有限的,是相對穩定的,而它們之間的功能關系的變化幾乎是無限的,也是相對不穩定的。用則加強,廢則減弱。所有疾病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是以生物邏輯關系的形式,即以功能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為了充分揭示人體疾病內在的功能關系,需要進行功能主義的研究。近年來,哲學界已經提出了功能主義的理論和概念。這樣的理論密切關注功能的細微的變化,并努力探討功能改變的規律和可能的機理。
不同的理論可以給診斷、治療各種心臟病帶來認識和用藥方面很大的差別,其結果當然也會有很大差別。如果結構主義理論使得醫生不能確認各種心臟病的病因,而且疾病得不到根治;如果明知不可能痊愈,卻讓患者終生服藥,這樣的現實狀況的確需要改變。
達爾文建立的生物進化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方法,它告訴我們如何通過邏輯分析認識生物現象,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獲得有效結論。例如,達爾文要證實他的核心概念——自然選擇,而自然選擇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但可從對所觀察到的其他現象的論證中推斷出來。論證是建立在三個看似各自獨立的有關生物特性的一般性結論之上的。這三個結論是:①個體差異;②生物遺傳;③建立在生物強大繁殖力基礎上的優勝劣汰。這三個結論是自然選擇存在的前提,形式推理得出的結論則是對生物進化的進一步歸納。如果三個公理的概括是有效的,且沒有忽視其他相關的有效結論,那么其推論也是正確的,而且是能觀察到的。
達爾文建立進化論的直接證據只有不同物種的個體生物化石,它們只是生物結構的遺跡。他所依據的地質地貌也已經經過了億萬年的變遷,但是他可以根據生物化石推斷生物功能,從個體推斷物種,從當年的環境推斷遠古的環境,這些都是對生物功能、生物生存條件的推斷。大自然所提供的生存條件是形成生物功能的決定條件,然后才有物種和個體的分化和進化。總之,只有生物功能才能把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現在與過去邏輯地聯系在一起,至今達爾文的進化論仍然指導著所有的生物研究,包括我們今天的關于生物功能的研究,功能研究始終是生物研究的靈魂。
如果心臟的收縮功能代表個人的心臟的供血能力,那么心臟的舒張功能就可以代表心臟的代償能力,兩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司其職。任何功能不到位都會形成疾病,兩種功能不匹配也會形成疾病。
盡管目前許多研究機構仍然強調結構主義的研究,認為“結構/形態變化的分解策略造成的扭曲,比(經常是‘直覺’的)功能性分解產生的扭曲更少”,但這樣的認識可能會把醫學研究引入支離破碎的歧途。長期以來,我們所堅持的研究,所經驗的各種認識和成果并沒有在尋找心臟病的病因方面給我們帶來任何滿意的答案。而功能主義研究一直尋找各種心臟病的邏輯病因,它堅持這樣一種理念:疾病的病因應該屬于生物邏輯性的病因,而不是統計學的病因;所謂的生物學邏輯主要是指所有符合心臟生理規律的邏輯關系,這些關系將展現為各種功能狀態。而疾病的病因恰恰就是指存在于各種病理、生理關系中的因果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執行生理功能的必要因素包含多種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造成局部的功能異常,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可以成為疾病的結構病因,我們就是要尋找這樣的邏輯病因,才有利于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
由此可知,尋找這樣的邏輯病因,首先需要的是邏輯推理的方法,揭示相關的生物邏輯關系,而不是背離了這些生理關系,只討論統計學的關系。
心室的收縮與舒張是矛盾對立的雙方,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心動周期。它們是為了完成同一個供血的目標,利用同一套機構和同一種能源,按照功能關系固有的形式聯系在一起的。中醫理論的首要原則就是整體觀念和辯證的運動觀念。生物功能變化規律的基本原則:對立雙方相互轉化、相互依存。中醫基礎教材都把這些原則放在《中醫基礎理論》的第一章里講解,并貫穿始終。陰陽、虛實、表里、寒熱是我們所有初學中醫的人首先要接受的對立統一的實例,五行相生相克理論也可以看作是對立雙方的矛盾運動的進一步的發展,矛盾運動變得更細致、更復雜、更典型化了。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正是基于人體的這種特定的運動方式、功能方式所總結出的認識和解決矛盾運動的指導思想。整體觀念和對立統一的觀念是不可分割的。人用兩只腳走路就是典型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向前行進的運動。兩只手合力工作,兩只眼立體觀察事物,骨骼生長中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新陳代謝中的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肺的呼吸運動等都包含了對立統一的含義。這樣的運動規律應該是人體功能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
系統理論雖然也強調整體觀念,但是并沒有明確地強調生物體的主要功能規則就是對立統一,雖然西方哲學中有黑格爾辯證法闡述相關理論,但是在西方的醫學觀念中,最終沒有形成這種可以代表東方哲學思想特征的認識論,甚至至今西方的邏輯學界仍然在為是否有辯證邏輯而爭論不休。所以,現代醫學的理念缺少對人體功能整體和辯證的認識原則。這可能是人們無法認識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的認識論障礙之一。歷史上的西方哲學界曾經明確反對過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甚至延續至今。
醫學研究是否需要接受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呢?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可以由哲學家來回答。但是從對收縮與舒張功能的整體研究中應該明確地認識到:引入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一定有利于功能主義醫學研究,甚至可能成為找到各種疾病病因的重要方法。就是說,在中醫的整體思維中,明確地倡導辯證思維是中醫理論的優勢所在,沒有了這些,就可能造成醫學理論的重大的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