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類藥五原則(rule of five) ①相對分子質量小于500;②脂水分配系數小于5;③可旋轉鍵數不超過10;④氫鍵受體數小于10;⑤氫鍵給體數小于5。
二、在藥代動力學名詞ADMET中:A(absorption)是指藥物在體內吸收的過程;D(distribution)是指藥物吸收后通過細胞膜向各組織、器官或者體液轉運的過程;M(metabolism)是指藥物在體內受酶系統或者腸道菌群作用而發生結構轉化的過程;E(excretion)是指藥物以原型或者代謝產物的形式排出體外的過程;T(toxicity)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毒性。ADMET研究是指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和毒性進行全面研究。
三、25℃溶解度水平(aqueous solubility level)

四、血腦屏障通透性水平(bloodbrainbarrierpenetrationlevel)

五、人類腸道吸收水平(humanintestinalabsorptionlevel)

六、馬氏距離(Mahalanobis distance)是指數據的協方差距離,是一種有效地計算兩個未知樣本集的相似度的方法。與歐氏距離不同的是,它考慮各種特性之間的聯系。馬氏距離的值越大,其預測的可信度越低。
七、藥物吸收范圍圖
藥物吸收范圍圖可用于預測化合物口服吸收后的腸道吸收狀況以及藥物經口服后通過血腦屏障的難易程度。

八、致突變性概率數值(mutagenicity)

九、好氧生物降解能力概率數值(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十、潛在發育毒性概率數值(developmental toxicity potential)

十一、皮膚刺激性概率數值(skin irritancy)

十二、致癌性概率數值(carcinogenicity)

十三、半數致死量(lethal dose 50%,LD50)能夠引起一半試驗動物死亡的藥物劑量。
十四、半數致死濃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LC50)能夠引起一半受試動物死亡的毒物濃度。
十五、在藥理模型數據中,單位為g/(m3·h)、mg/(m3·h)、μg/(m3·h)、pg/(m3·h)。
十六、NTP全稱為美國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該計劃于1979年11月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部組織美國癌癥研究院、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美國毒理學研究中心和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制訂。該計劃的宗旨是為人們提供不受環境中化學物質損傷的科學研究資料。該計劃對嚙齒動物致癌性測試有統一的嚴格的要求。分別采用高、中、低劑量對雄性大鼠、雌性大鼠、雄性小鼠、雌性小鼠進行實驗,對實驗結果的質量控制比較嚴格,經過多層次的獨立評審,實驗結論比較可靠,可作為比較研究的基礎。
十七、化合物與蛋白質作用的二維圖,以圖1.64菊苣酸與透明質酸酶作用的二維圖為例。

圖1.64 菊苣酸與透明質酸酶作用的二維圖
圖1.64顯示化合物結構與受體蛋白和氨基酸存在非鍵作用,連線部分表示較為重要的作用力。通過該圖可觀察該化合物與蛋白質相互作用,可獲得蛋白質與該化合物結合的位點數、結合位置、作用力類型。圓圈中大多數為蛋白質中的氨基酸,20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的縮寫為:丙氨酸(Ala)、纈氨酸(Val)、亮氨酸(Leu)、異亮氨酸(Ile)、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蛋氨酸(Met)、甘氨酸(Gly)、絲氨酸(Ser)、蘇氨酸(Thr)、半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賴氨酸(Lys)、精氨酸(Arg)、組氨酸(His)、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
圖1.64圓圈旁邊標A表示該靶點蛋白與化合物之間存在范德華力作用,圓圈旁邊標B表示該靶點蛋白與化合物之間存在傳統的氫鍵作用力,圓圈旁邊標C表示該靶點蛋白與化合物之間存在碳氫鍵作用,圓圈旁邊標D表示該靶點蛋白與化合物之間存在π鍵與硫鍵的作用,圓圈旁邊標E表示該靶點蛋白與化合物之間存在π鍵與π鍵的作用,圓圈旁邊標F表示該靶點蛋白與化合物之間存在π鍵與烷基的作用。
十八、文中英文縮寫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