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人口經濟史
- 李仲生
- 17字
- 2019-12-06 14:38:05
第5章
歐洲的商業革命與早期世界市場
5.1 新航線的開辟與商業動機
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歐洲航海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既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又開辟了從歐洲繞過非洲南端到達亞洲的新航路。自此海道大通,世界市場的形成漸顯端倪,人類經濟開始呈現出從分散發展向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合作方向的發展趨勢。
新航路的開辟可以說是多種因素交錯在一起促成的,但從動機來看主要是經濟的動因。歐洲和東方國家如中國、印度及東南亞諸國的貿易一直是歐洲獲得洲際商品的主要源泉。在新航線開辟之前,歐洲與東方國家的貿易通道主要有三條:一條為北路,從地中海北岸東行到君士坦丁堡,再越過土耳其,沿黑海、里海,經伊朗、阿富汗,橫穿亞洲大陸到中國;另一條為中路,從地中海東岸敘利亞一帶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再越過阿拉伯海到達印度;再一條為南路,自地中海南岸經埃及下紅海,經印度洋到達印度。但從15世紀中葉起,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占據了東西方交通往來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東地中海和黑海周圍廣大地區,對過往商人橫征暴斂,加之頻繁的戰爭和海盜活動,從而阻塞了西歐與東方陸上貿易的北路通道;而由東方經由波斯灣、兩河流域到地中海和經由紅海、埃及到地中海的兩條海上商路又完全為阿拉伯人所操縱,歐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歐洲商人為了擺脫東西方出現的貿易危機,歐洲各國迫切要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對黃金的追求是新航路開辟的另一個經濟動因。14—15世紀,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奴制的瓦解,一方面商品流通量不斷增加,相應地要求貨幣流通量的有效供應,而貨幣成為普通的交換手段,黃金作為貨幣的職能越來越重要。一股黃金熱席卷著整個西歐。自從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年)所著《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流行后,書中描寫的“香料盈野,黃金遍地”的東方,對歐洲人是一種極大的誘惑,正是這種“黃金渴望”驅使歐洲的商人和航海家從事冒險航行。另一方面,由于當時歐洲的商品對于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于獲取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至此,那些出產珍貴資源的地區便成為歐洲人獵取的目標。
西歐的探險活動得到了科學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有力支持,由于西方各國在生產技術方面已有很大進步,指南針也已從中國傳到了歐洲,航海術的提高、觀象儀和風向儀的使用、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現、利用火藥制造大炮和輕便毛瑟槍的出現以及“地圓學說”的發展等,都為遠洋航海提供了物質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當時歐洲最強盛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漸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組織者。
在西歐新航線開辟的過程中,最積極的參加者是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國家,其中葡萄牙首先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活動。15世紀早期,航海家亨利王子(Henry,全名唐?阿方索?恩里克,葡萄牙親王,1394—1460年)提倡航海事業,為取得黃金、象牙和奴隸,組織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險活動,先后發現了馬德拉島、佛得角群島,并從直布羅陀沿非洲西海岸到達幾內亞灣。1473年,葡萄牙人駛過赤道,后達到剛果河口。到1487年,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holmeu Dias, 1450—1500年)率領的探險隊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為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創造了重要條件。1497年,以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 1460—1524年)[1]為首的船隊沿迪亞士航線繼續向前,經非洲東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亞,于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開辟了從大西洋繞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線,從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實現了歐洲人多年的夢想。
在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人也極力從事海外擴張。由于葡萄牙控制了沿非洲西海岸南行的通道,使稍晚開始探險的西班牙人不得不沿著另一個方向,即向西越過大西洋去進行探索。在西班牙國王的大力支持下,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年)率領船隊從帕洛斯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后向西航行,先后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以后又三次出航,先后發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買加、特立尼達等島嶼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馬的海岸。這片大陸很長時間一直被認為是印度,后來意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c Vespvck, 1454—1512年)到達美洲才認識到這是一個新大陸。在人們認識到大西洋西岸的陸地并非亞洲,而是一個新大陸后,西班牙探險者繼續西行。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鮑亞越過巴拿馬海峽,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這片海域稱為“南海”(今太平洋)。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1480—1521年)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1516—1556年)的支持下率領船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后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沖突中被殺。其后,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于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后,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這次全球航行的完成,開辟了東西方海上交通的新航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進行海外探險的同時,歐洲的一些其他國家如荷蘭、英國、法國和丹麥等也緊隨其后,積極開展新航線的探索活動。從16—17世紀,歐洲國家又陸續開辟了一系列通往各地的新航道,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大片前所未知的土地。
新航路的開辟意味著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擴大了人類經濟活動的范圍,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和尼德蘭的安特衛普成為中心貿易城市。而經濟活動的迅速擴大導致世界經濟史上最大的一次商業沖動,對利潤的追求成為商業活動的原動力,商業出現革命性的變化,帶動了歐洲的商業經濟,使歐洲面臨著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貿易中心的轉移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加速了歐洲封建制經濟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