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民族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理論述評

國際投資日趨活躍是當代經濟生活的一個顯著特征,而外商直接投資是國際投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經營的高級形式。截至目前,經過實踐與理論的持續探索,已經出現了較為豐富的有關外商直接投資的一般理論。本章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外商直接投資一般理論、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和投資國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理論和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理論與政策探索的基礎上,給出民族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理論解釋。

第一節 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分析(1)

不論是對投資方,還是吸引外資方,了解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相關因素,對其均有重要意義。按照長期以來經濟學家的分析,我們可以將影響外商直接投資(FDI)的主要因素歸納為宏觀因素、中觀因素和微觀因素三大方面。宏觀因素包括國與國之間生產要素成本的差別、市場規模和特性、自然資源賦予程度、外資政策、匯率、地理位置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差異等;中觀因素包括工業特點、工業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壽命周期等因素;微觀因素包括公司的產品組合和技術特點、公司的戰略目標及投資公司管理層的素質等。

一、宏觀因素——國家或地區層面

東道國與投資國之間生產要素成本的差別、市場規模和特性、自然資源賦予程度、外資政策、匯率、地理位置以及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等,都是影響FDI的宏觀因素,反映了東道國和投資國的國家的特點。

1.生產要素成本

生產要素成本是指資金、勞動力、技術、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價格。這些生產要素的價格差異及質量是決定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而國際金融市場,東道國銀行系統和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效率,以及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是影響東道國資金價格的重要因素。比如,國際金融市場的不完善是導致英國到海外設立企業的重要因素。當時英國是資本相對富裕的國家,資本在英國本土的盈利率遠遠低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因此,許多英國企業家輸出資本到世界各地建立企業。同樣,美國國內市場勞動力較為昂貴而資金相對富裕。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異,促使美國跨國公司廣泛投資于勞動力相對便宜而自然資源相對豐裕的亞洲和南美洲國家或地區。Brainard(1997)(2)采用兩國勞均國內生產總值差額來反映和研究要素稟賦差異對美國外商直接投資區位影響時發現,該變量與出口而不是外商直接投資呈正相關。然而,有證據表明勞動技能對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有正影響。Carr等(2001)(3)分析發現,東道國與母國熟練勞動力供應相對差異越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越多。Yeaple(2003)(4)延伸該方法,將國家要素豐度與具體產業的要素密集性,尤其是技能密集性進行聯合分析,發現東道國相對熟練勞動力豐度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隨產業不同而不同,進入熟練勞動力豐富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是技能密集型產業,反之則反。

2.市場規模和特性

市場規模和特性包括東道國和投資國的市場狀況。投資國國內市場不僅塑造了其公司的特點,而且影響它們對國外市場的偏好。東道國市場規模的大小和特性,是決定能否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因素。瑞士和瑞典的國內市場規模都相對較小,但消費水平卻比較高。因此,這兩個國家擁有了許多世界馳名的跨國公司,比如瑞士的雀巢公司。這些跨國公司以其精美的產品、先進的生產技術、優越的管理方式稱譽世界市場。雀巢公司在世界60多個國家建有原材料基地、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產品在世界130多個國家銷售,海外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70%以上。美國國內市場不僅規模大,而且層次豐富,便于美國公司合理地進行大規模批量生產,也即利用規模經濟優勢。Kravis等(1982)(5)通過跨國比較,發現市場規模對外商直接投資有正效應。Coughlin等(1991)(6)以美國作為東道國的研究,Rahman(2006)(7)分析中國吸引日資最突出的因素,Miguel D.R.(2006)(8)研究影響智利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等,也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資與市場規模正相關。

3.制度

制度的合理性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重要因素,對欠發達國家更是特別重要。好的制度會促進外商直接投資,反之會使外商直接投資望而卻步。但要對制度進行精確量化評估卻非常困難。良好而穩定的制度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Dunning(2006)(9)認為,制度的內容與質量已成為企業競爭優勢和國家區位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Wei(2000)(10)的研究發現許多腐敗指標與外商直接投資強烈負相關。

4.自然資源的稟賦程度

東道國和投資國自然資源的賦予程度,一方面影響其產業結構的形成,同時也制約資本的投資方向。日本和德國自然資源相對缺乏,日本和德國公司被迫一方面積極開發和普及節能生產技術,同時積極地向國外投資,特別是投向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或地區。日本在中東的投資以及日本大商社對世界各重要原材料市場的控制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

5.外資政策

東道國和投資國政府的外資政策影響和制約FDI的投資行為。投資國的貿易政策、稅收政策和反壟斷法,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戰略和形式。美國嚴格的反壟斷法迫使美國公司到國外尋求新市場。例如,美國最高法院強行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分散成七大公司的舉動,不僅使美國國內的長途電話服務和電信設備市場保持相當程度的競爭性,而且也促使各公司競相投資于國外市場,目的是利用國外的資源和市場,鞏固其競爭實力。從資本輸入國這方面來說,政府對外國企業稅收、信貸、外匯管理和所有權等方面的有關政策和法令,以及政府政策的穩定性,是影響外國投資者決策的重要因素。良好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健全的法律法規,以及在稅收、融資、外匯管理和關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也是吸引外國投資者的有效手段。20世紀70年代,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全部撤出在印度的投資,原因是當時的印度政府堅持要與IBM分享在印度所屬子公司的所有權,改建為合資企業,而IBM在世界各地堅持獨資的投資戰略,導致雙方談判破裂。

6.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差異性

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差異性也是影響FDI的重要因素。投資國和東道國相對的地理位置不僅影響運輸成本,而且影響產品的使用條件、生產技術條件和市場特性。一般說來,跨國公司傾向于在與本國地理接近、文化相似的國家或地區投資。例如,許多美國公司最先進入相鄰的加拿大市場,而日本在東南亞有大量的投資。文化相似不僅包括語言相同,而且包括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大眾生活方式類似等等。因此,文化因素不僅直接影響消費者特性,而且間接影響跨國公司的內部管理。內部通信是用哪種語言,如何協調公司內部雇員之間文化的差異性,以哪種方式調動公司員工的積極性等等。這些都屬于文化所引起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公司在當地的經營成果。

7.匯率

匯率是怎樣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美國經濟學家弗羅特和斯坦因于1991年提出的解釋是:國際間各主要流通貨幣價值的變化,即匯率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各國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價值的短期波動。這種波動一方面會導致企業在國內外融資成本的變化,另一方面會導致企業財富儲量的短期變化。一般來說,一國匯率貶值將使本國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財富儲量減少,而使外國企業融資成本下降、財富儲量增加。例如,20世紀80年代美元曾一度持續貶值,而日元相對于美元則不斷升值,因此,在以美元標價時,日本跨國公司在美國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成本相對來說要低于美國企業的融資成本,而其財富儲量則相對高于美國企業的財富儲量。

匯率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迄今為止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盡管許多經驗性的研究表明,外國企業的兼并和收購活動與各國貨幣間匯率的變化有著緊密的關系,但是還沒有一種令人滿意的理論來準確解釋這種現象。

二、中觀因素——行業層面

1.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特點

跨國公司是進行外商直接投資的典型代表,其之所以進行跨國投資,與其所在的行業的特點分不開。對跨國公司的研究發現,跨國公司并沒有在所有的行業領域出現,而是相對集中在某些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復雜型的行業,如食品、化工、石油、機械、冶金、汽車以及電子儀器、家用電器、計算機等行業。這些行業都有以下兩個最基本的特點:

(1)它們都具有生產批量化、規?;奶攸c,生產技術適用于大規模地批量生產和銷售,從而迅速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規模經濟效益。

(2)這些行業產品的行銷一般需要針對性的特殊的資產投資。這些投資不僅包括有形的資產,如機器設備、銷售網點等,而且包括無形的資產,如專業銷售人員、售后技術維修服務人員等。比如,在食品工業,大規模批量生產出來的罐裝食品的銷售,需要銷售者在倉儲、運輸以及柜臺展示等物流方面進行投資,諸如特殊的冷凍設備、冷藏柜等等。

可見,跨國公司集中的工業一般需要大規模、批量化的生產,對原材料供應、中間產品質量和成品銷售渠道的控制,以及一大批訓練有素的專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去協調維持和控制整個復雜的生產銷售過程。

2.外商直接投資行業的縱向與橫向聯合

跨國公司生產過程和技術特點促使公司大規模的行業間的縱向整合。一方面向前整合至產品的銷售渠道,組織公司自己的銷售網點;另一方面向后整合至原材料工業,以控制原材料的來源。從歷史上來看,包裝食品、石油、化工、冶金、機械、運輸設備等工業的大多數跨國公司都經歷了這一縱向整合的過程。由于原材料來源地和銷售渠道是不會局限于在某一個國家疆界內的,在跨國公司縱向整合過程中,國際直接投資得以迅速發展。

近幾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商業社會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形成已不局限于行業間縱向整合的這一過程,行業內水平橫向聯合的例子屢見不鮮。那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在現代商品社會中,技術、知識和市場營銷經驗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些技術、知識和經驗的效益可以從一個行業領域擴展到另一個行業領域,也可以從一個地區擴展到另一個地區:無形資產(即技術、知識和經驗)的轉移,極大地促進了企業進行行業內橫向聯合,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經驗研究表明,在現代許多技術知識密集型的行業,如制藥行業,跨國公司出現的比例比勞動密集型行業高。

3.進行外商直接投資的公司的行業地位

從競爭戰略的角度來講,進行外商直接投資的公司的行業地位以及所擁有的市場份額,也是影響它進行FDI重要的原因。公司之間的關系,一般包括以下三種狀況:

(1)當某一行業只有一家或不足4家公司生產和銷售時,公司在本國市場擁有壟斷地位,那么它們相互合謀的可能性大于競爭的可能性。

(2)當20家以上的公司在市場上進行競爭,彼此間的競爭戰略很難相互影響,所以公司之間產生直接反應的可能性也不大。

(3)當參與競爭的多于4家而少于20家公司時,彼此間的競爭戰略相互影響或制約,一旦某一家公司率先改變競爭戰略,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種反應一般可歸納為兩種:一種是跟隨戰略。當某一家公司率先投資于某一國外市場,其余幾家公司也隨后而入。否則,先驅企業會利用其在國外市場獲得的實力,反回來打敗國內競爭者。另一種是交換戰略。這種戰略一般指同一行業的競爭者們各自占有自己的傳統市場,一旦對方侵入,馬上就會采取報復措施,同時打入對方的市場。比如,英國的米其林(Michelin)輪胎公司在北美市場以削價競爭的手段蠶食美國的固特異(Goodyear)輪胎公司的市場份額;固特異并沒有在北美市場,而是在米其林公司的大本營——歐洲市場采取削價策略,反過來蠶食米其林在歐洲的傳統市場。

再舉一個例子。日本本田公司首先闖入美國轎車市場。本田公司原來以生產摩托車起家,很難在日本國內與豐田、日產等眾多的大公司在轎車市場上競爭,因此,它抓住機會,率先瞄準了美國大眾轎車消費市場,利用世界二次石油危機引起石油價格猛漲的因素,設計出品質高、節油、廉價的小型轎車,成功地打入了美國市場。后來本田公司利用其在美國市場所形成的實力,反過來在日本本國市場與豐田、日產等大眾公司競爭。

三、微觀因素——公司的特點

從公司這一層次來分析,公司的戰略發展目標、資源擁有狀況、管理層的素質和經營文化等,也都在某種程度上制約或鼓勵公司在外國的投資活動。

公司的戰略發展目標是決定一家企業是否到國外進行投資的原始動力。如果一家企業僅僅是為了在國內市場生存下去,或者滿足于國內市場的某一特殊生存環境,那么它就不必到國外投資。大多數美國中小企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國龐大的國內市場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了很多商業機會,所以它們缺乏到國外冒險的積極性。而新興工業國或地區,如韓國、新加坡及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國內市場或地區市場狹小,它們只有到國際市場才能施展其才能,因此,這些國家或地區的中小企業的戰略目標往往是以出口為導向或到海外投資。

公司的資源擁有狀況是指公司在生產技術、知識、市場經驗、資本和專業人員等方面的數量和質量狀況。比如,許多中小企業即使它們再有雄心壯志,但由于受到人、財、物各方面客觀條件的約束,也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大展宏圖。

公司管理層的素質和經營文化是制約或鼓勵公司在國外進行投資的“軟”因素。因為進行國際直接投資不僅意味巨大的資本轉移,同時也意味公司的經營戰略、組織結構,甚至公司文化的轉變。在世界市場上與外國公司競爭可能大不同于在國內市場上與本國公司的競爭,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進行經營管理需要學習許多新的東西,改變許多在國內早已習慣的常規。一個朝氣蓬勃、上下溝通、同心協力的公司,與一個死氣沉沉、官僚拖拉、滿足于現狀的公司相比,在尋求新的市場方面會有不同的表現和成果。

第二節 投資方角度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述評

長期以來,由于受國際生產力水平和國際分工程度的制約,國際直接投資較晚,發展速度較慢,相應的西方經濟學家關于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的闡述也較少。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外商直接投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各國參與國際經濟的重要形式。所以,西方經濟學家對此極為關注,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理論抽象與實證分析,形成了10多種不同的派別。如壟斷優勢理論、寡頭均勢論、生產要素優勢論、行為理論、管理理論、戰略與政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市場不完全理論、資本過剩理論、區位理論、內部化理論、綜合主義理論、國際投資理論、國際資金市場理論和國際生產理論等等。由于時間較短,很多理論尚需實踐的驗證,尚未形成一種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學說,只是一些不同的流派。

一、市場不完全性理論

盡管也有些學者把市場不完全性作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一種理論,但是在大多數著作中,并未將其視為獨立的學派。然而,市場不完全性幾乎是所有主要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的起點。

1.市場不完全性理論的中心內容

(1)廣義的市場。市場不完全性與市場完全性的概念一樣,所涉及的不僅是消費品市場,也包括生產要素市場,如信息、技術、勞動力、資金市場等。因此,市場的不完全性既可存在于最終商品市場,也可存在于生產要素市場。

(2)市場的完全與不完全性。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市場的完全性來理解市場的不完全性。市場完全性可以定義如下:如果市場滿足如后條件:價格和利率是商品和資源稀缺性的反映;客戶能同等地接近并以同等的價格獲得市場信息和商品;生產者能同等地享有市場機會,即能同等地接近和以同樣的價格獲得生產要素的信息與生產要素,那么市場就是完全的。如果上述條件之一不成立,市場就存在不完全性。當然,在實踐中往往是針對具體的市場來考察其完全性與不完全性的。

(3)企業如果處于完全性市場的條件下,是不具有任何市場力量的,也不會增加交易成本。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有很多的公司生產同類產品,它們能平等地獲得生產要素,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左右市場,不考慮其他公司的反應。因此在完全性市場條件下任何公司都不具有優勢。另一方面,在完全市場中的交易活動,并不會因公司的不同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

(4)形成市場不完全性的多種原因。第一,硬件設施與技術方面的因素。具體地看,硬件設施與技術方面的原因造成市場不完全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信息覆蓋面的大小和程度;信息欠及時;信息的不完全性;交通運輸落后;倉儲設施不足、落后,且分布不當;等等。如果信息和交通運輸的發展未能完全突破地域廣闊和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市場活動的約束,就必然帶來信息和商品的覆蓋面窄小、覆蓋程度低下的問題。這樣也就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的分割,或市場交易活動成本的提高。在經濟較發達、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因硬件技術的原因造成的市場分割情況較少,市場效率較高;在經濟欠發達、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市場分割情況較為嚴重,市場效率較低。

第二,市場結構造成的不完全性。從市場結構看,除完全競爭之外的三種市場條件,即壟斷性競爭、少數寡頭壟斷、獨家壟斷,都存在市場的不完全性。具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商品的明顯差異、特殊的市場技能和價格聯盟、受專利制度保護的技術、特殊的管理技能、資本市場的便利、勞動力價格的差異等。在這種市場結構下,除獨家壟斷之外還可形成共謀行為來壟斷市場。

第三,體制方面的原因。區域(若干國家)或國家的干預和政策都可能造成對市場的分割,形成市場不完全性。這些政策包括關稅、稅收、利率、匯率等。例如,歐盟于1992年年底形成統一市場,在有十幾個國家組成的市場內,商品、資本、人員自由流通,形成了對歐洲市場國家和非歐洲市場國家之間的市場分割。同樣的道理,國家的政策如關稅壁壘或其他貿易壁壘都會造成市場分割。

(5)市場不完全性與市場失效。市場不完全性的后果之一是市場分割而形成市場失效。其直接結果是妨礙交易活動的發生,或使其交易成本增加。例如,市場進入壁壘方面的不完全性和共謀行為,形成結構性市場失效。因市場發育不完善造成對市場交易活動的妨礙的典型例子包括,由于某些特殊的生產要素如知識、技術的流動,傳播和定價等方面存在問題,造成交易活動的困難。

市場不完全性的另一后果是市場發育不完善妨礙市場交易活動的進行,或帶來交易成本增加,這樣就造成了市場失效。一般來說,消費品市場的發育是較為完善的,但因地區或國別而異。即使在發達國家中,資本貨物與貨幣市場發育較為完善,但其他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特別是在知識的價格和交易上也存在不完全性。

2.評價

傳統的廠商理論把分析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之上,而跨國公司的外商直接投資分析是建立在市場不完全性之上的。根據早期有關外商直接投資研究的觀點,市場不完全性與外商直接投資有著緊密的聯系,直接投資的興旺必定是存在著產品或要素市場分割的政府或企業對競爭的某些干預。

早期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正確地指出了市場不完全性與外商直接投資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從市場不完全性出發來探討公司的優勢。該理論有助于識別和發現哪些廠商愿意在國內或國外擴大其直接投資經營的產業。但是市場不完全性對于研究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可能就僅止于此。換句話說,市場不完全性本身并不足以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理論。

關于FDI是市場不完全性的產物的論點對于解釋外商直接投資行為顯得過于簡單。但市場不完全性作為一種環境因素,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的不完全性雖然制約了某些交易活動,但卻同時可能誘發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只有在不完全的市場條件下,公司才可能取得優勢、發揮優勢,形成支配市場的力量。另外,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都是從市場不完全性為出發點的。

二、壟斷優勢理論

據認為,在研究跨國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資理論中有兩個重要的轉折。第一個貢獻是美國經濟學者海默(S.H.Hymer)的研究,并發展成為一般文獻中所說的壟斷優勢理論。第二個貢獻是內部化概念在解釋跨國公司的出現與擴張行為方面的系統化(11)

海默發現,處于同一行業的企業實力差別甚大?;蛘哒f,某個企業可能比同行業的競爭對手擁有某種優勢,并可能引致某種或若干種廣泛的國際經營活動。壟斷優勢理論認為,為了同熟悉當地環境、市場和商業條件的大公司競爭,外國進入者勢必具有某些可轉移的優勢。具有這種優勢使外國投資者往往擁有壟斷和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機會。海默的研究并未著重在具體的優勢上,他們主要關心于闡明擁有優勢的企業可能發現在國外盈利的機會,并努力去開發這種優勢。后來的研究則著重在尋找外國投資者所具有的補償優勢上。這種優勢能補償因對當地市場環境缺乏了解和距離遙遠所付出的代價。

1.跨國公司的優勢

(1)技術優勢。技術優勢包括與產品有關的技術、信息、知識、無形資產、訣竅等。在這些因素中,有關新產品、新工藝的信息和技術、訣竅最為重要。因為擁有這些優勢的公司可以生產出顯著區別于其他公司的產品,甚至是全新的產品。公司就可獲得支配的市場地位,如定價權,產品具有較長的領先時間,最高的市場份額,從而獲得高額的利潤。同時公司可以采用申請技術專利權和保守秘密等方式來保護其技術發明,維護其對技術的壟斷優勢。技術方面的努力還可使公司生產出在功能上、形態上顯著區別于原有產品的差異產品。這也可使公司取得優越的市場地位。

(2)管理技能優勢。近些年來,管理技能和知識越來越受到重視。對跨國經營有豐富經驗的公司,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跨國經營管理體制,已成為這些跨國公司的特殊優勢。美國物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在跨國公司經濟中,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和勞動力,愈益成為次要的東西。貨幣也由于其具有跨國性而隨處可得,因而也不再是一國在世界市場上帶來競爭優勢的生產要素了。匯率也僅具有短期的重要性。而管理已作為決定性的生產要素出現,正是在管理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地位?!?/p>

對于許多跨國公司來說,市場銷售技能也是其優勢所在。在一些特殊行業,市場銷售技能與知識顯得尤為重要。一些例子證明,市場銷售技能、銷售努力方面的優勢,可以彌補技術的不足,戰勝競爭對手。領先的技術與開發地位,未必能保證其主導的市場地位。實際上,市場營銷技能不過是眾多的管理技能中的一種,其他如財務、研究與開發、定價方面的管理技能和經驗都有可能使跨國公司不斷增強實力,取得優勢的市場地位。許多日本公司成功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

(3)產業組織優勢。一定程度的壟斷是企業優勢的另一來源。這往往與企業的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有關。隨著研究與開發成本的日益升高,企業規模大小對于成功的發明、應用和商品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規模巨大的公司往往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并能在一些行業體現出明顯的規模經濟性。這些都可能構成其較強大的優勢。

有的著作特別強調產業組織的規模經濟性這個特征,因為它是產生大企業市場力量的主要來源。

(4)資本優勢。資本是企業優勢的重要源泉。一方面,跨國公司本身具有較雄厚的實力,因而擁有相當數量的資本。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實力和已確立的信用地位使其比當地企業在當地資本市場上能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資金,或者優先得到資金;同樣跨國公司也以比當地競爭對手(非跨國公司)更易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5)規模優勢。公司擁有的內部規模經濟性與外部規模經濟性,也被認為是其優勢的來源??鐕就ㄟ^橫向或縱向的一體化,密切連接區域各類企業和機構,形成以其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從而可以取得當地企業不能達到的生產規模,從而降低成本。

2.評價

(1)貢獻。以海默為代表的壟斷優勢理論提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資的新思路,從而將國際生產理論與國際貿易理論和資本流動理論區別開來,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選擇對外直接投資以取得對經營活動的控制權而不采取諸如技術貿易的國際化經營方式。該理論對后來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具體體現了兩點貢獻:

第一,較好地解釋了美國大規模向海外進行直接投資的行為。因而,該理論也能較好地解釋實力較強,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的公司的外商直接投資行為。這些公司在國內與同行公司相比并不一定具有明顯的優勢,但與國外同行業公司相比則相對較強,有助于獲取市場支配力量和較高利潤。

第二,為其他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例如,后來鄧寧提出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中的所有權優勢,實際上源于海默的壟斷優勢概念。

(2)局限。第一,壟斷優勢理論著重在解釋跨國公司的初始行為,而很少考慮其擴展,因而其適用范圍就較為狹小。

第二,對海默及其追隨者較多的另一批評是,認為其分析強調了結構性的市場失效和共謀行為,忽視了市場交易成本。

三、內部化理論

1.內部化理論的中心內容

內部化理論是有關公司在國內外進行擴展的理論。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科斯(R.H.Coase)在1937年提出的,但未引起注意。1976年英國經濟學家巴克萊(P.J.Buckley)、卡森(M.C.Casson)在所出版的《跨國公司的未來》(12)一著作中將這一原理用于研究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問題。加拿大學者拉格曼(A.M.Rugman)也對內部化問題進行了研究,從而形成了內部化理論。其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內部化理論的核心。內部化理論的核心是市場不完全性和公司的性質。市場不完全性仍是分析的出發點。但是該理論中的市場不完全性是指由于市場缺陷(Market Failure)和某些商品的特殊性而導致公司市場交易成本增加。為此,企業通過組織內部交易來減少市場交易成本。

(2)內部化的決策過程。提倡內部化理論的一些學者認為,過去有關跨國公司的一些著作缺少綜合理論基礎,特別是失之于考慮生產領域之外的許多活動。這些活動,如研究與開發、市場營銷、籌供、建立管理機構等都是相互依賴的,并與中間產品有關。中間產品不只是實物形態的原材料、半成品,也包括體現在技術、專利權、人力資本中的各種知識。特別是由于與知識有關的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使得其定價困難,市場交易成本增加,不能保證公司盈利。以盈利為目標的公司將會組織上述中間產品在其體系內轉移。

(3)內部化的決定因素。內部化過程是否產生,最終取決于內部化的凈收益是否能達到決策者對預期收益水平的要求。內部化因其將公司的優勢增值而帶來利益。另一方面內部化將付出代價,特別是實行跨國生產時,交通、通信、控制成本會直接增加,另外還涉及政治風險和歧視等付出的代價。凈收益就是收益與代價之間的差額。從增量分析角度看,卡森曾證明不論內部化的收益與成本孰大孰小,只要內部化成本小于市場交易成本,內部化即可實施。

內部化是由下述四個方面的因素來決定的:

第一,行業的特點。這主要是指產品本身的特性是屬于技術密集型的,勞動密集型的,還是屬于資本密集型的;行業是否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性;外部市場結構如何;等等。

第二,地區特殊要素。這主要是考慮地理上的距離及社會文化差異因素的影響。

第三,國家特殊要素。這主要是考慮國家的政治穩定性及金融方面的因素。

第四,公司特殊要素。這主要指專門管理知識的作用。

(4)內部化的利益源泉。從內部化的實質看,它不是指公司所擁有的優勢本身,而是指將上述優勢在公司內通過資源轉換實現增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能將該優勢與公司的其他資源結合,動員起來發揮其經濟性,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另一方面,還可有利于公司的控制和計劃等其他利益。巴克萊和卡森于1976年提出,內部化交易相對于外部市場而言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優勢:增強控制和計劃能力;差別定價的可能;避免雙邊壟斷;減少不確定性;避免政府干預。

但是內部化是有代價的,在前面內部化的決定因素中我們已經指出了若干方面。

2.評價

(1)貢獻。內部化理論被認為是西方學者研究對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轉折。它開創了與壟斷優勢理論所不同的研究思路,因而提供了另一個理論框架,并能解釋較大范圍的跨國公司與外商直接投資行為。壟斷優勢理論較少考慮跨國公司的擴展,而內部化理論則對公司的擴展行為提供了較好的解釋,特別是較好地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跨國公司的迅速增長與擴展。同時內部化理論較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對外直接投資比出口和許可證貿易能更好地開發國外資源和市場。有的學者都將其視為跨國公司的綜合理論或核心理論。

在內部化理論出現之前,對外商直接投資理論著重于對影響因素的分析。這些影響因素雖然也涉及投資主體的目標,但一般均不明確,這自然會影響到FDI理論的透徹性。

(2)局限。第一,內部化理論的出現,開始了有關對外直接投資過程的分析,討論對外直接投資的發生發展過程。但是內部化的分析僅局限于較狹小的范圍,它也忽視了投資主體沖動對投資過程的初始作用。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投資的沖動是首發性的。有了投資的需求,才去考慮各種影響因素。

第二,解釋公司的擴展方面有明顯的局限性。例如,內部化可以較好地解釋縱向一體化,但是規模經濟性、范圍的規模經濟性卻能更好地解釋橫向一體化、無關多樣化。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內部化與規模經濟性是不相一致的。

第三,較少考慮競爭力量的影響。內部化的決策過程是面向企業自身特點的,它未能考慮諸如市場結構、競爭強度等外部因素。

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中心內容

產品生命周期原先是市場營銷學中的概念。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弗農(R.G.Vernon)(13)將其用于分析FDI活動,并先后于1971年、1977年和1979年多次闡明和補充其理論。故將其稱為FDI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在于企業針對產品生命周期的三個不同階段——產品創新、成熟、標準化階段,以考慮生產條件和競爭條件而做出對外直接投資決策。

(1)產品創新階段的對外直接投資。產品處于創新階段的公司擁有對技術訣竅的壟斷。其時,國內、國際市場均未開發,因而有巨大潛力。一方面,此時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低而需求的收入彈性高,生產成本對區位的選擇不是主要考慮因素。另一方面,此時產品尚未定型,需要與消費者、市場保持密切聯系,不斷改進設計和工藝。再加上國內市場通信成本低等其他原因,生產一般集中在國內進行。

(2)產品成熟階段的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成熟階段的產品已經定型,成本下降,并隨著國內外需求的增加,公司擁有獲得較高收益的機會。但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商品的了解、仿造和替代品的出現,商品價格的需求彈性逐漸增高,公司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這時公司將越來越多地考慮成本因素,力圖降低成本,在價格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同時,公司也對國外市場越來越重視,這就導致了對外直接投資。

(3)產品標準化生產階段的對外直接投資。當產品進入標準化生產階段,其生產技術已經擴散,生產活動的規模已經固定,競爭壓力更大,公司更加關心成本與價格,更重視尋求產品生產成本低的生產區位。這時跨國公司會將生產活動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2.評價

(1)貢獻。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引入使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具備了動態的特性。它較好地解釋了某一產品的境外生產最終是怎樣替代該產品出口的。該理論與區位理論相結合,較好地解釋了公司最初進入國外市場時的考慮因素,以及隨后在國外市場進一步擴張時的考慮因素。

(2)局限。第一,以“二戰”后初期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模式。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針對戰后美國向西歐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提出的。他所研究的公司具有某種技術壟斷優勢,對外直接投資是這種技術優勢隨著競爭條件的變化而采取的保持其優勢的防御性行為。但是實際上,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技術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已變得相當主動。對外直接投資并不只是由具有技術優勢的公司承擔,越來越多的公司包括一些中小型公司也卷入了這一過程。

第二,決策面向公司內部因素。產品周期的特點是決策面向公司本身的因素。除區位因素外,該理論較少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未能體現日益激烈的競爭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現實中的對外直接投資并不一定是像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先向發達國家,再向發展中國家投資的過程,以及先通過出口占領國外市場,再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維持其市場地位和競爭能力。這種傳統的海外擴張方式使許多競爭者有足夠的時間造出仿制品、替代品,甚至在其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開發更好的產品來占領技術領先者尚未占領的市場。一些采用全球戰略的公司,可能一開始就根據不同的東道國市場設計出適應當地需要的產品??梢?,由于商品市場日益完善,競爭日益激烈,跨國公司為了搶先占領市場不可能只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做出對外直接投資的決策。

第三,假定公司生產單一產品。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只是針對公司生產一種產品的情況進行研究,它實質上假定了公司只生產一種獨立的產品。因而該產品的境外生產終將替代產品的出口。但是現實中的跨國公司都生產多種產品,這些產品之間往往有很大的相關性。這樣,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在解釋稍大范圍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時就會存在問題。

第四,不同產品類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弗農所引入的產品生命周期概念對于制造業來說是適合的。但是對于一些非制造業,如原材料采掘業就不適合。因為原材料有很長的生命周期。因此,該理論在解釋這些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時就存在困難。

五、跨國公司的區位理論

大部分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文獻,是在產業組織理論或者金融學基礎上就企業層面的FDI區位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

1.跨國公司理論的中心內容

公司擁有優勢并不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優于出口,同樣也不能解釋為什么對外直接投資發生在A國而不發生在B國。因此引入了有關東道國的區位因素。區位因素的引入不僅在于其自身涉及跨國公司相關成本,而且也在一定范圍反映了跨國公司擴展的動因。區位因素對于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解釋能力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4)

(1)原材料的籌供。為保證原材料的供應,有可能導致跨國公司活動的縱向一體化,因而造成向擁有該種原材料的東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

(2)勞動力成本。國際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性導致各國工資水平的巨大差別。在技術已經標準化時,跨國公司可以把生產活動轉移到勞動力相對便宜的國家,從而導致在該國的對外直接投資。

(3)市場規模、結構與特點。對外直接投資所在行業的東道國市場狀況將直接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有關的因素包括市場規模,市場成長階段與成長速度,當地市場的競爭強度等。例如,市場規模涉及生產、購銷活動的規模,只有當其達到一定規模時才具有經濟性。

(4)貿易壁壘。當對東道國出口存在各種貿易壁壘時,對外直接投資便成了出口的替代方式。許多國家采取這種手段來打破貿易壁壘。經驗研究表明,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強化時,對外直接投資會有明顯增加。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東道國以設置貿易壁壘為手段,吸引FDI。

(5)政府政策。東道國政府有關FDI的政策、法規往往是吸引外資,也可能是阻礙外資進入的因素。例如,有關的稅收政策,對外資的管制程度,對外匯匯率的控制等均屬此列。

上述五個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存在區位優勢而對潛在的外國投資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區位優勢指的是某一國家能為在其境內從事增值活動的公司提供的便利條件。這一有利條件可能是由該地區的經濟狀況、自然條件所決定的,也可能是由當地政府政策、法規所確定的。但是,無論屬于何種情形,一般來說這些條件對于所試圖進入該地區的公司都是等同的。

2.評價

(1)貢獻。區位選擇本身構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問題。它與行業選擇并列構成跨國公司向外擴張的所首先需要考慮的方向。區位因素因直接影響未來跨國公司活動的成本而有助于解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對于尋求優勢的跨國公司,某些地區富于吸引力的有利條件往往會激發投資主體的投資沖動。區位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公司愿意到國外生產使用其無形資產優勢而不在國內生產和出口。因此,區位因素的引入擴大了外商直接投資理論對投資活動的解釋能力。

區位因素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的另一貢獻在于能同其他理論組合而解釋更復雜的外商直接投資活動。例如,弗農在1974年補充其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時,就強調了區位因素與產業發展階段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其理論的影響。

(2)局限。嚴格地講,區位因素理論是不完備的。因此在許多著作中并未賦予其與其他理論同等的地位。區位理論實際上只涉及投資目標國環境因素的某些方面,而對其他諸如企業本身的因素、投資動機等較少論及。區位理論的另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它無法解釋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隨時間而變的關系。因為區位因素是大體穩定的,但是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選擇卻在變動。因此,區位理論不具備動態的特點。此外,區位理論也不能解釋為什么有的產品比另一些產品更可能在國外生產。這樣必然會影響到理論的完備性。

六、寡頭壟斷競爭反應理論

1.寡頭壟斷競爭反應理論的中心內容

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5)1973年在對187家美國大公司研究后,對其對外直接投資動因提出了新的解釋。他發現戰后美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由行業中的少數幾家壟斷寡頭首先進行的。因此,尼克博克認為壟斷優勢理論并不能全面解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還必須將其放到競爭的環境中來研究。尼克博克所做的經驗研究表明:寡頭壟斷競爭反應和行業結構有密切關系,而且賣方集中程度越高,追隨“先導者”進入某一市場的狀況越明顯。這樣就造成了對某一市場的對外直接投資大都在同一時期發生,即所謂投資的成批性。但是如果行業的集中程度過高,寡頭之間這種相互效仿反而會造成相互的損失。在這種情形下,壟斷寡頭之間可能從競爭走向合作,達成某種諒解來劃分世界市場。因此,該理論的實質是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下的“威脅交換論”。

尼克博克的研究還發現,行業盈利率和東道國市場容量和潛力大小也與對外直接投資有密切關系。尼克博克認為,利潤率高的行業的公司才有可能擁有迅速對投資做出反應的資力。同時對國外市場容量大小和所處階段直接關系到壟斷寡頭能否取得高額利潤。

2.評價

(1)貢獻。寡頭壟斷競爭反應論較好地解釋了戰后一段時期美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格局。尼克博克理論的另一貢獻在于,提出了另一種研究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的思路,即把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放到競爭的環境中去研究,從而對于研究當代的跨國公司行為有著重要價值。具體而言,該理論解釋了防御型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從而彌補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僅強調進攻型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不足。

(2)局限。尼克博克的理論是以戰后一段時期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為研究對象的。這在當時無疑具有典型意義,但是對于解釋后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外直接投資就明顯的不適應。另外,該理論對于解釋跨國公司的防御性投資行為較為適合,但無力解釋跨國公司主動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因此,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看,寡頭壟斷競爭反應論都有較大局限性。

七、比較優勢理論

1.比較優勢理論的中心內容

日本學者小島清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代表作《對外直接投資》(16)一書中,以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實踐為研究對象,并在對美、日對外直接投資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

(1)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小島清認為通??梢詫ν庵苯油顿Y動機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第一,自然資源。小島清是從投資國的角度討論其投資動機的,認為其目的是增加投資國失去相對比較優勢或國內不可能生產的商品的進口,并促進制成品與初級產品之間的縱向專門化。但是這種一體化的生產與銷售往往為大型跨國公司所支配,資源擁有國則獲利甚微。

第二,低成本勞動力。小島清認為這類投資是屬于貿易導向型的。由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相對資本而言不斷提高,并且隨著更多的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引入,發達國家往往就把傳統的勞動密集行業轉移到低勞動成本的國家生產。與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相一致,這類外國投資可以促進國際分工的重新調整,并可使勞動力缺乏與勞動力富余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這類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將已標準化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將密集地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產品從發達國家轉移到低工資國家生產。小島清認為這種勞動力導向型投資的目的在于建立出口基地而不是進口替代。

第三,尋求市場。小島清將尋求市場型投資分為兩類。一類是因東道國貿易壁壘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屬于貿易導向型投資。東道國對最終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會促使生產該最終產品所必需的零部件、中間產品、機器、設備和技術的出口,來替代其最終產品的出口。這種類型的外商直接投資符合東道國促進進口替代活動的目的,并不一定要到國際市場競爭,但是由于對最終產品的保護,造成了某些資源的浪費。另一類尋求市場的投資是寡頭壟斷的對外直接投資。這類直接投資在近幾十年來美國新興制造業中表現尤為明顯,屬于反貿易導向投資。

第四,生產和銷售國際化。這一類對外直接投資是由大型跨國公司通過橫向或縱向的一體化來實施的。它是否屬于反貿易導向的性質取決于其投資是否具有寡頭壟斷的特點。

2.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模式

小島清分別研究了日本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模式。關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模式有如下觀點:

(1)對外直接投資把資本、管理技能和技術知識同時向東道國轉移,因而是某種經濟轉換和發展的有效動因。日本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大量增加并受到歡迎,將促進其自然資源、農業生產和加工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將適合于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從日本轉移到這些國家。

(2)日本致力于向發展中國家投資,目的在于確保對其經濟至關重要的初級產品的進口,這些初級產品包括原油、天然氣、生鐵、煤、銅等其他金屬材料及木材等。這種開發對于自然資源豐富國家的幫助和益處甚微,因為商品以原材料形式出口,而不必進行就業培訓。

(3)日本在制造業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是重要的并可達到互惠的效果。這是因為總可以選擇適合的制造行業,日本這些行業正在喪失其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開始擁有該優勢。因此,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是貿易導向型的,它是對日本比較優勢地位的補充。

(4)中小企業在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占有很大比重。日本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中小企業進行的,并且其規模也比美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要小得多,所轉移的技術也適合東道國當地情況。此外,投資形式也多為合資而不是獨資的子公司。

3.評價

(1)貢獻。小島清教授的理論從國際分工和比較成本原理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該理論注重從投資國而不是從公司出發討論投資動機,因而其理論分析與結論和壟斷優勢論有明顯不同。此外,小島清教授比較了戰后一段時期美、日對外直接投資模式的不同特點,較好地解釋了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2)局限。第一,理論分析以投資國而不是以公司為主體。小島清的分析主要從宏觀著眼,討論對外直接投資動機時以投資國為主體,而不是以公司為主體。這實際上假定了所有對外直接投資的公司動機是一致的,并且也就是投資國的動機。從后面的分析中,包括對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動機的實證分析可知,這樣的假定過于簡單,難以解釋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第二,單向的國際分工。小島清認為勞動力導向型的投資可以促進國際分工的重新調整,這的確是事實。但是這種調整過程是單向的,即由發達國家從自身考慮出發進行的,作為投資對象國總是處于被動地位。事實上所謂國際分工是一種不明確的概念。問題在于誰是國際分工這一工作的承擔者,哪些方面是國際分工的參與者。參與者與承擔者的關系如何,是否有的參與者因其地位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國際分工的承擔者。

第三,關于尋求市場。就尋求市場而言,小島清的動機理論并不能解釋當時發生的以日本中小企業,而不是以大企業為主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一些分析證明,由于日本國內市場狹小,中小企業無法與大企業競爭而轉向海外生產。這實際上是以尋求生存機會為目的的對市場的尋求。日本在戰后奉行“貿易立國”方針,其產品結構與貿易結構無不反映這一特點。因此,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必然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國家的資源開發工業或勞動密集工業,即屬于資源導向型和勞動力導向型直接投資,而且日本大企業由于采取零部件加工系列化體制,較易消化日元升值、國內工資成本上升的影響,故日本大企業在戰后一段時期內海外直接投資較少,因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以中小企業為眾多參與者的特點。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日本經濟實力增強和產業結構變化,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北美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直接投資迅速增加,且以進口替代型投資為主,同時日本企業跨國化經營也迅速展開。

八、國際生產綜合理論

1.國際生產綜合理論的中心內容

國際生產綜合理論是由英國里丁大學教授鄧寧(J.H.Dunning)(17)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并于80年代完善的。鄧寧的理論適應國際生產格局變化的需要,吸收和綜合過去有關FDI的理論,形成了解釋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理論框架。該理論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國際化經營活動的三種形式,即技術轉讓、出口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做出解釋。

鄧寧的國際生產綜合理論首先明確了有關美國公司國際性經營活動的三種優勢,即企業的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s)、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s)、市場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即OLI優勢。鄧寧所指的企業優勢亦稱競爭優勢,是指該企業對應于主要競爭者所特有的,并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屬于企業特有的無形資產,如公司特有的專利技術、商標等。第二種是互補資產的聯合所有權優勢,如創造新技術的能力。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出售,后者則不可能出售。鄧寧在1988年認為內部化優勢來自于協調使用互補資產取得交易活動的利益,并通過一個共同的網絡來控制這些位于不同國家的資產。這種只能通過公司內部協作而不是通過市場協作所得到的利益是存在交易市場弊病的結果。

鄧寧利用這三種優勢的不同組合解釋說明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出口貿易、對外直接投資三種方式之間的選擇依據。該理論可以表述如下:第一種情況,若公司擁有技術優勢但無力內部化,也不能利用國外區位優勢時,將選擇技術轉讓方式;第二種情況,如公司擁有技術優勢,并具有內部化能力,則可選擇國內生產后出口;第三種情況,如國外區位優勢有吸引力,則可能選擇對外直接投資。鄧寧的理論也同樣存在有關跨國公司是否一定擁有優勢的看法問題。他在1981年、1988年先后指出在這兩種情形下,尋求比其現有市場有更大擴展的公司,必然較其在那個市場的競爭對手或潛在的競爭對手有著某種優勢,稱之為所有權優勢。鄧寧的這一假定對其國際生產綜合理論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構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出發點。

2.評價

鄧寧的國際生產綜合理論仍存在一些未能解釋的問題。首先,三要素的關系及其隨時間變動并不明確,因而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分類方式而不具有動態的特點。其次,企業優勢的獨立存在是有問題的,并在邏輯上是多余的,因為內部化解釋了為什么公司在缺少這種優勢時仍會存在。對鄧寧的國際生產綜合理論的另一批評是,其理論旨在從微觀上對跨國公司的行為進行分析,這是不充分和不全面的。

第三節 發展中國家為投資方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述評

按照上述理論,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企業都不可能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因為從資本、技術、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規模等方面,發展中國家企業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比都存在明顯的差距,沒有傳統外商直接投資理論中所強調的各種優勢。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迅速崛起,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不斷提高,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的企業數量和企業的跨國化程度甚至趕超大型跨國公司。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改變了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格局,而且也對傳統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有鑒于此,相關學者開始對傳統的外商直接投資理論加以修正和完善,或提出了新的且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以求更加全面地詮釋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些支持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這些理論為民族地區吸引來源于發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了理論支持。這些理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以下四種。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理論

1981年,鄧寧(J.H.Dunning)(18)對外商直接投資可能在不同國家發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將其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從企業層次推廣到國家層次,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理論(Development Stage Theory),嘗試用主流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象,以證明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廣泛適應性,是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延伸與發展。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其所擁有的OLI優勢的強弱,而OLI優勢的動態組合及其消長變化又決定了一國的凈對外直接投資地位。

鄧寧按各國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標準的經濟發展水平將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出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400美元以下。處于這個階段國家的企業由于一般沒有所有權優勢,因而沒有外商直接投資輸出。又由于本國投資環境太差,只有少量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第二階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間。處于這個階段的國家對FDI的吸引力明顯增加,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但由于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外直接投資仍然十分有限。第三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4750美元之間。處于這個階段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上升,其發展速度有可能超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但凈外商直接投資仍為負值。第四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4750美元以上。處于這個階段的國家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它們擁有了強大的所有權優勢,凈外商直接投資呈正增長。

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之所以出現對外直接投資,緣于它們自身不斷增長的所有權優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差異取決于各自擁有的不同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影響各國在投資發展階段中所處階段的主要因素包括:國內資源稟賦的結構、對外開放的程度、國內市場的大小、國家的經濟制度、政府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及鼓勵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所擁有的不同的OLI優勢,以及不同國家引進外資的產業結構的不同,并最終決定了各國在某一特定時點在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上所處的不同的階段。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理論的突出貢獻在于提出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態性,從宏觀上構建了一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演進模型。實踐表明,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地位的變化基本上符合這一趨勢。但僅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個單一指標來反映各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并據此來判斷各國的優勢狀態和國際直接投資規模,難免會使結論與實踐產生一定程度的背離,難以經得住實踐的檢驗,也無法解釋一些人均凈對外直接投資低的國家不一定是人均收入低的國家的現象事實。

二、小規模技術理論

美國學者劉易斯?威爾斯(Louis T.Wells,1983)(19)提出了小規模技術理論(The Theory of Small-scale Technology)。威爾斯認為,傳統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最大缺陷是把競爭優勢絕對化,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相對的,主要來源于低成本優勢。這種低成本優勢是與母國的市場特征緊密聯系的。該理論的中心思想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比較優勢來源于小規模生產技術,這種小規模生產技術帶來的低成本優勢能夠使生產者獲得比較利益。

依據威爾斯的研究,發展中國家企業緣于小規模技術的比較優勢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擁有服務于細分市場需求的小規模生產技術。由于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些細分市場需求中獲得規模效益,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通過開發滿足細分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獲得競爭優勢。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的一個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細分市場需求中獲得規模效益,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正是開發了滿足細分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而獲得了競爭優勢。因為這種小規模生產技術往往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二是具有低廉的企業管理費用和營銷費用,通常以物美價廉搶奪市場份額。調查顯示,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薪金收入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同時,由于對企業形象的重視程度不同,發展中國家企業在廠房建筑方面節約了大量支出。另外,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往往投入大量廣告費用,追求名牌產品效應。而發展中國家企業則采取低價營銷戰略,以物美價廉取勝。三是在民族產品的海外生產上擁有優勢。這種民族紐帶性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服務于海外同一種族團體的需求而建立。通過利用母國的當地資源,使用傳統知名品牌,從而在生產成本上占有優勢,并且能夠在僑民散布的世界各地投資經營。

小規模生產技術理論摒棄了那種只能依賴壟斷技術優勢打入國際市場的傳統觀點,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競爭優勢的產生與這些國家自身的市場特征有機結合起來,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表現為小規模制造、當地采購和特殊產品、接近市場。但本質上,Louis理論仍然遵循壟斷優勢原則,解釋的是發展中國家對更不發達國家投資的現象。

三、技術本地化理論

英國學者拉奧(Lall,1983)(20)提出了技術本地化理論(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與威爾斯的分析視角類似,拉奧的技術本地化理論從技術變動的角度出發,旨在探究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特有優勢所在,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雖然表現為小規模、標準化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特點,但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對成熟技術的改進而形成其特有的國際競爭優勢。比如,通過對從發達國家進口的成熟技術進行地方化的應用與改進,集中于小規模生產技術的創新活動,開發出與名牌產品不同的差異化產品。這些小規模生產技術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無法比擬的。

拉奧認為,促使和決定發展中國家企業特有優勢的形成的四個條件是:第一,在發展中國家中,技術知識的當地化是在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環境下進行的,這種環境上的差異往往與一國的要素價格及其質量密切聯系;第二,發展中國家生產的產品適合于他們自身的經濟發展需求,只要這些企業對進口的技術和產品進行一定的改造,使他們的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當地或鄰國市場需要,這種創新活動就會形成競爭優勢;第三,發展中國家企業競爭優勢還在于創新活動中所產生的技術在小規模生產條件下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第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仍然能夠開發出與名牌產品不同的消費品,特別是在國內市場較大、消費者需求差別很大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仍會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拉奧的技術本地化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分析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形成對外直接投資競爭優勢的可能性,而且強調了形成競爭優勢需要的企業技術創新。在拉奧看來,正是發展中國家對從發達國家進口技術的適應性改造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活動給企業帶來了新的競爭優勢。與威爾斯相比,拉奧更加強調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引進技術的再創新過程在競爭優勢形成中的作用,即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國技術的改進、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種簡單被動的模仿和復制活動,而是對技術的消化、引進和創新,正是這種主動創新活動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競爭優勢,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尤為重要。

四、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坎特威爾(Cantwell)(21)于1989年提出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他從技術進步和技術積累的角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階段性動態演進過程,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和地理分布隨時間推移而逐漸變化并且可預測,對外直接投資在地理上遵循從周邊地區到發展中國家再到發達國家的順序,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技術能力逐步積累和提高,投資領域從傳統產業逐步擴展到高技術產業。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構造了一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技術積累為基礎,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與對外投資結構在相互促動中不斷升級的動態過程,從而比較全面地詮釋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由傳統產業向高技術產業流動的變動過程,因而深受西方經濟理論界的好評。

除以上幾種主要理論以外,還有一些支持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如規模經濟理論、市場控制理論、國家利益優先取得論、分散風險論、提高公司形象論、一體化國際投資理論、對外投資的不平衡理論等。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必然性。

第四節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產業發展的理論述評

一、外國學者對利用FDI的影響效應研究

1.在就業和工資方面的影響

K.Axarloglou、W.Casey和H.L.Han(2002)對美國各州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后,得到了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對當地的就業和工資有顯著的正影響的結論。盡管如此,這種影響在各州也不盡相同,這是由于各州的產業結構不同。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在印刷出版業、運輸設備和器械行業對就業和工資有正的影響,而在服裝、皮革和石黏土/玻璃酒杯等行業有負效果。產業間不同的影響結果可能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在不同產業間存在勞動偏差。

2.在生產效率和技術溢出方面的影響

K.Schoors和B.van der Tol(2002)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怎樣影響匈牙利本地的廠商的勞動生產率。他們發現外國公司的績效要優于當地的廠商。外國公司的出現對同一部門的當地廠商的勞動生產率有正溢出效應,特別是在較開放的制造部門。部門間的溢出效應被發現與部門內的溢出效應相比較是相對更重要的。在消費部門的外國投資對當地的供應商有正的溢出效應,而相反的情況也適用于供給部門的外國投資。吸收能力和開放程度在這些溢出效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R.Grimth、S.Redding和H.Simpson(2004)檢驗了外國所有權和生產率間的關系、跨國公司在服務部門的作用、跨國公司進行的研發活動的重要作用,發現跨國公司在服務部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外資控制的跨國公司對英國的研發會產生顯著正效應。

許多國家通過提供更多的優惠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并通過調整政策以期獲得外國子公司產生的知識外溢效應。B.S.Javorck(2004)研究了立陶宛企業層面的數據試圖解釋這一問題。實證結果支持直接投資通過外國子公司和當地上游部門的供應商的接觸有生產率溢出效應,但對同一產業卻沒有考察到這樣的效應。數據表明,當地企業同時從本地區和該國其他地區的外國子公司的運營中受益,國內市場型的外國公司而非面向出口的外國公司有更大的效果。而外商的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的影響卻沒有差別。

B.Merlevede和K.Sehoors(2005)研究發現,以往的實證研究存在下列問題:只考慮了同行業的溢出,沒有考慮行業間的技術溢出;沒有考慮非線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溢出需要的相關條件。研究表明,跨行業的溢出比行業內的溢出大得多,非線性溢出起著重要作用,而溢出的方向和大小依賴于吸收能力、出口導向、進口競爭和行業內的競爭。

3.在出口溢出方面的影響

Riehard Kneller和Mauro Pisu(2005)使用一組英國制造公司的數據集研究外國的跨國公司對國內的廠商的出口溢出的假設。他們不僅考慮了水平(即產業內)和區域外在性的可能,還考慮了垂直的(即產業間前向和后向)外在性。研究結果表明,出口的決策是與在同樣的產業和區域存在的外國公司正相關的;出口導向外國子公司看來是更強的出口溢出的來源。

二、國內學者對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產業發展的研究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國際直接投資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說,中國學者的研究為豐富和完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及實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江小涓(2002)認為外資經濟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改變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魏后凱(2002)的研究表明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后地區之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差異的大約90%是由外商投資的差異引起的。

謝建國(2003)研究了中國產品出口競爭力與FDI的關系,認為中國產品競爭力的變化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特征,外商直接投資是打破這種特征的重要原因。包群、賴明勇(2003)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技術外溢效應帶動了我國國內部門的產出增長,外資企業技術外溢因子每提高1個百分點,國內部門的產出相應增加0.199個百分點。冼國明等(2003)通過定量分析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出口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的結論。

蔡佳文(2006)針對珠三角FDI集群的風險及防范對策進行了研究,認為各地都在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形成本地的產業集群,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轉移創造了區域集群,產業集群的累積因果效應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最先流入我國珠三角的FDI已經形成了集群度很高的典型制造業集群,但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東移和其他條件的變化,這種勢頭正被長三角迎頭趕上,外商直接投資集群有轉移和分散的趨勢,同時其集群內部所表現出來的不穩定因素也不可忽視。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推進集群戰略以發展本地經濟的浪潮中,識別外商直接投資集群發展過程中有哪些風險,怎樣發展已形成的外商直接投資集群,對增強集群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為當前民族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形成集群以發展本地經濟提供經驗教訓,都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總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很多方面的考慮。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

第五節 民族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研究

在闡釋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跨國公司投資動機、發展中國家企業投資理論之后,依據相關經濟學家的理論,本節闡釋中國民族地區作為后進地區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理論及其利弊分析。

一、后進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理論

有關經濟發展后進地區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問題,有關經濟學家對此有所論述。資金短缺、技術落后是后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儲蓄不足和外匯不足是后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大障礙,也是導致其陷入經濟貧困循環的主要原因(22)。因此,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促進其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兩缺口”理論

在后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來加速國內資本形成,克服國內資本稀缺的瓶頸,促進經濟發展,一直是經濟學家們極為重視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大多數后進國家或地區已經采取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

1953年,美國經濟學家納克斯(R.Nurkse)認為,為了解決后進國家或地區資本稀缺與大規模投資需求之間的矛盾,應該借助吸引外國資本來加速后進國家或地區的資本形成。1966年,錢納里(H.B.Chenery)和斯特羅特(A.M.Strout)(22)提出了后進國家或地區利用FDI的著名的兩缺口模型(Two-gap Model)。

兩缺口模型的基本思想如下:在開放經濟下,與外國的經濟往來對一國的總供給、總需求都會產生影響。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經濟總供給(Ys)=消費(C)+儲蓄(S)+政府稅收(T)+進口(M)

國民經濟總需求(Ya)=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出口(X)

一國達到均衡的國民收入水平是Ys=Yd,即C+S+T+M=C+I+G+X

假設該國政府部門收支平衡即T=G,則:C+S+M=C+I+X

S+M=I+X移項得:         I-S=M-X

上斜體字公式中的左側為投資與儲蓄之差,若I>S即為“儲蓄缺口”;右側為進口與出口之差,若M>X,即為“外匯缺口”。從均衡的觀點看,左右兩式必須相等,即兩個缺口必須平衡。

兩缺口模型中的儲蓄、投資、出口、進口等四個因素是獨立變化的,因此投資超過儲蓄的數額,不一定恰恰等于進口超過出口的數額。這樣,就需要對兩缺口進行適當的調整,促成其平衡。方法有兩種:

1.自我調整法

這種方法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當儲蓄缺口大于外匯缺口時,即I-S>M-X時,可以通過減少國內投資或增加國內儲蓄來實現等式兩端的平衡。若減少國內投資顯然會降低經濟的增長率;若增加國內儲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短時間內也很難達到。二是當外匯缺口大于儲蓄缺口時,即M-X>I-S時,可以通過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來實現等式兩端的平衡。若減少進口同樣會降低經濟增長率;若增加出口,對發展中國家短期內也很難做到。因此,這種自我調整方法,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會起到延緩的作用。

2.利用外資調整法

即從缺口之外開辟財源來進行調整。若I-S>M-X,利用外資既可以彌補國內儲蓄不足,不消減國內投資而填平儲蓄缺口,又可以不必依靠減少進口增加出口來填平外匯缺口;如果I-S<M-X,利用外資也具有同樣效果,既可以不必依靠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而填平外匯缺口,也可以避免減少國內投資或尋求國內儲蓄的增加而直接填平儲蓄缺口。此外,即使I-S=M-X,但當I-S>0,M-X>0,即缺口仍然存在時,利用外資既可以同時平衡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維系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內外均衡,又可以促進經濟的均衡增長。

有些學者經過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提出“三缺口”理論(23),認為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除了儲蓄和外匯兩個缺口外,還存在著第三個缺口,即技術、管理和企業家精神的缺口。而且按照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國內資源來看,目前還只能依賴FDI來彌補這個缺口。

在“三缺口”理論的基礎上,有些發展經濟學家如托達羅(Todaro)等人又提出了“四缺口”理論(24)。對“三缺口”理論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展,增加了第四個缺口,即稅收缺口。稅收缺口是指經濟發展進程中,政府支出與稅收之間的缺口。

在后進國家或地區,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的形成等,而這些正是以政府的支出為支撐的。于是,政府支出快速增長與稅收收入緩慢增長的缺口,就形成了稅收缺口。這正是外商直接投資可以起到重要影響的方面。

外商直接投資對稅收缺口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積極方面,表現在后進國家或地區通過向外商投資企業征稅來增加稅收;另一個是消極方面,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為吸引外資,必須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及人力資本開發力度,由此又增加了政府支出。

外商直接投資對稅收缺口的最終影響將取決于這兩方面的作用強弱。從長期、動態的角度,外商直接投資通過促進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其稅收能力,并填補稅收缺口。于是,可以說,外商直接投資在填補前三個缺口的同時,又填補了稅收缺口。

“四缺口模型”將問題從彌補宏觀缺口發展到彌補微觀層次的結構性功能缺位,更能解釋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它雖然強調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在彌補生產要素缺口上具有特殊作用,但它與“兩缺口模型”理論所持觀點仍大同小異。我們可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政策選擇的理論,試圖研究發展中國家,如何才能通過制定政策來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二)貧困惡性循環理論

貧困惡性循環理論(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25)是美籍愛沙尼亞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納克斯(Nurkse)于1953年在其著作《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一書中提出的關于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納克斯認為“一國窮是因為它窮”,即他認為后進國家或地區長期貧困的原因,并非國內資源不足,而是因為經濟中存在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系列”。納克斯主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循環來論述貧困惡性循環理論。

從供給方面看,資本形成有一個惡性循環。后進國家或地區經濟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意味著人們不得不把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費,而很少用于儲蓄,從而導致儲蓄水平低、儲蓄能力低;低儲蓄能力會造成資本形成不足,資本形成不足又會導致市場規模難以擴大,市場效率難以提高;低生產率造成低產出,低產出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復始,形成了“低收入——低儲蓄——低資本形成——低產出——低收入”的惡性循環。

從需求方面來看,資本形成同樣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后進國家或地區經濟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這就意味著較低的購買力和消費能力;低購買力導致投資引誘不足;投資引誘不足又會造成資本形成不足;資本形成不足又會使得生產規模難以擴大,生產率難以提高;低生產率又帶來低產出和低收入水平。這樣,形成了“低收入——低購買力——低投資引誘——低資本形成——低生產效率——低產出——低收入”的惡性循環。

顯然,落后地區不可能在某個環節通過如購買技術、利用外國間接資本等方式打破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只有外商直接投資這種特殊的創造性資本在技術、資本、人才等多個環節上的整體突破,民族地區才有可能超越“貧困惡性循環”,獲得良性、健康的經濟發展(26)

二、民族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正負效應分析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條件、經濟文化基礎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地區自身發展方向和外部政策的因素,民族地區需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發展經濟。在自我積累能力很弱,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大量增加對民族地區投資的情況下,大力引進國外資金,不失為一項可行辦法(27)。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外來資金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外資作為外部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28)

(一)民族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正效應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1997年的世界銀行報告中認為:改革開放以來,貿易、外國直接投資及國內高儲蓄率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從民族地區的發展來看,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于加快民族地區進程、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察。

1.可以大規模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技能

民族地區作為中國的欠發達地區,其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大量引進外資可由此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訣竅、管理手段等稀缺資源和知識。這等于將發達國家長期積累、高額投入的人力資源和知識技術存量轉移到本國和本地區,獲得所謂“溢出效應”(Wang, J and Blomstrom M,1992)。國際經驗表明,吸引更多的FDI將帶來新的管理技能、體現在資本設備中的新技術以及流行的國際市場營銷方法(World Bank,1997)。

2.可以創造新增就業崗位

對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民族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就意味著利用投資國的剩余資本,為民族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外商直接投資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成為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之一。

3.是縮小民族地區與東部地區乃至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作為技術進步源泉的研究與開發投資的收益不變,就會產生長期增長。由于技術模仿成本小于技術發明成本,因而會出現后發國追趕領先國的情形。后發國與領先國的差異越大,后發國的增長率將越高。技術擴散既包括本國廠商對外國已發明產品的模仿,也包括更直接的擴散方式即通過外商直接投資來進行。中國今天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本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本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正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對投資地區帶來了明顯的外溢效應,因而可以大大節省民族地區獲取最新技術的投資成本和時間成本。

4.是促進民族地區產業結構重組和升級換代的有效手段

這方面包括三方面的內容(29)。一是結構重組效應。通過嫁接外商直接投資,可使民族地區國有企業原有資產或者由死資產變為活資產,或者由低效益資產變為高效益資產,最終實現由增量資產重組帶動存量資產的目的。二是企業重組效應。外商直接投資的介入,可以加速國內市場結構由壟斷型向競爭型的轉變,在競爭型市場結構下,部分企業處于萎縮狀態,失去生存和發展能力,部分企業處于擴張狀態,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從而導致各個行業的生產集中程度得以顯著提高。三是產業帶動效應。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后向關聯、前向關聯和旁向關聯等,可以迅速提高東道國某一產業群落的整體實力。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應主動利用開放市場來促進和加快民族地區的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結構、技術結構和出口結構。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成效,不但可以直接體現為經濟效益,而且還有明顯的非經濟效益,包括機制轉換效應、倒逼改革效應、促進開發效應、觀念更新效應、分配激勵效應和優勝劣汰效應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吸引優質的外商直接投資參與生產和建設,就可能使民族地區從其發展伊始就納入良性發展軌道,實現經濟增長質和量的同時提高。

(二)民族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負效應

我們同時也須認識到,外商直接投資對民族地區具有正負兩方面效應。在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并帶來各種經營管理方式和理念、相對先進的技術等的同時,民族地區也面臨著對本土資金和技術的“擠出效應”、環境壓力等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在兩者的博弈中處于主動的地位,是民族地區急迫解決的一大課題(30)。

海默曾經指出,跨國公司之類的外國投資者必須具有某種壟斷優勢。巴克萊等人的市場內部化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采取以技術優勢為依托的FDI方式。采用這種方式在公司內部調配資源,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守技術秘密,維護其技術壟斷地位,又可以最有效地利用公司的生產能力,形成公司一體化的規模經濟,從而獨占創新技術的特殊利潤。此外,以技術優勢為依托的外商直接投資方式還有利于減少投資東道國政府的干預,繞開貿易保護的各種壁壘,并可利用各國稅法規定的不同,提高公司總體的獲利能力。由此可見,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民族地區是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力求獲取壟斷利潤為首要目的的,民族地區的經濟利益并非是它投資的出發點。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民族地區自身利益的角度,根據衡量本地區利益的各種經濟指標,居民收入增長率、就業率、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速度等,而不能僅僅看跨國公司本身的效益,即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其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

1.對民族地區本土資本以及企業的“擠出效應”

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民族地區加劇了該地區資本之間的競爭,使得民族地區的資本閑置不斷遞增。由于本地企業的邊際資本產出率低于外資企業,外資進入會擠垮其中的一部分企業,擠走本地資本,造成了本地企業在市場份額方面的絕對損失。外資對內資“擠出效應”的存在,造成了本國經濟利益的損失。

2.對民族地區可能產生技術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

外商直接投資在向民族地區擴散技術的同時,還可能產生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擠出效應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利用技術壟斷和技術壁壘對當地企業的排擠,例如專利技術、優先技術標準、認證制度等。替代效應表現為民族地區對外資技術的依賴和外資研發機構對民族地區研發機構的排擠,使本地的研發能力降低。

3.加重了民族地區資源與環境的壓力

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意味著本地企業要與跨國公司分享國內的市場,不僅如此,外國企業要與中國企業一起大量消耗自然和環境資源(31)。中國人均土地、水、礦產品資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資源不能再生,資源矛盾十分突出并在加劇。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的同時,也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中國屬于大國經濟,大量進口能源,會對世界能源市場價格產生強大影響,可能由于能源價格上升,導致經濟衰退。民族地區是全國的生態源頭,而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加重了對基礎設施的壓力,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1)劉秀玲.國際直接投資與技術轉移[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25-32.

(2)Brainard Lael 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between Multinational Sales and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4): 520-544.

(3)Carr D J R. Markusen K E. Maskus. Estimating the Knowledge Capital Model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 693-708.

(4)Yeaple Stephen R. The Role of Skill Endowments in the Structure of U. 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3, 85(3): 726-734.

(5)Kravis I and Lipsey R E. The Location of Overseas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for Export by US Multinational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2, 12: 201-223.

(6)Coughlin C C, Terza J V and Arromdee V. St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1, 73(4): 675-683.

(7)Khondaker Mizanur Rahman. Theorizing Japanese FDI to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6, 9(2): 16-29.

(8)Miguel D. Ramirez.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le: a Time-series Analysis, 1960—2001[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6, 24(3): 459-471.

(9)John H. Dunning.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J].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006, 15(1): 173-227.

(10)Wei Shang Jin. How Taxing is Corruption on International Investo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82(1): 1-11.

(11)Hymer 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ies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76.

(12)Buckley Peter J, Mark O.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New York: Holmes and Melers, 1976.

(13)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Activity, 1966, 80: 190-207.

(14)Bruce A, Blonigen.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DI determinants[J].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005, 33: 383-403.

(15)Knickerbocker F T. 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6)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M]. London: Croom Helm, 1978.

(17)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Ohlin, B, P O Hesselnorn and P J Wijkman(eds. ),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itivity[M]. London: MacMillan, 1977.

(18)Dunning J.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ondon, 1981.

(19)Louis T. Wells, Jr.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3.

(20)Lall, Sanjaya and Mohammad, Sharif. Multinationals in Indian big business: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a heavily regulated econom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3, 13(1-2): 143-157.

(21)John Cantwel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 Cambridge, Mass., USA: B. Blackwell, 1989.

(22)錢納里,斯特羅特.國外援助和經濟發展[G]//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3)陳志剛.外國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理論、實證和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4)譚崇臺.發展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5)納克斯.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M].謹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6)趙果慶.中國西部國際直接投資吸收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7)楊清震,田孟清.民族地區利用外資的現狀與對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74-79.

(28)章輝.西部民族地區間FDI引進與發展比較[J].社科縱橫,2005,20(4):7-9.

(29)吳群剛,胡鞍鋼.探尋利用外資加快西部開發的有效途徑[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37-46.

(30)吳群剛,胡鞍鋼.探尋利用外資加快西部開發的有效途徑[M].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37-46.

(31)蔣尉,王靜.外商直接投資對民族地區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5(4):75-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嵊泗县| 班戈县| 隆化县| 扎鲁特旗| 鸡西市| 乳山市| 聂荣县| 龙里县| 武乡县| 伊春市| 安达市| 吉木乃县| 浦县| 黔西| 兴海县| 左云县| 南昌县| 上虞市| 溆浦县| 庆元县| 洪江市| 融水| 简阳市| 新河县| 松溪县| 惠水县| 蕲春县| 屏边| 汕尾市| 洛浦县| 正阳县| 景谷| 吐鲁番市| 岫岩| 古田县| 高尔夫| 沙河市| 东丽区| 称多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