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論:江蘇沿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 劉吉雙等
- 14028字
- 2019-11-29 22:07:19
四、與各專題研究密切相關的文獻梳理
(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世界與國內歷史階段性研究文獻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煤在提供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污染,環境污染問題開始出現,但是這是初發階段,只是局部性的。20世紀40年代,發生多起嚴重燃煤污染公害事件,石油的應用又給環境造成了新的污染,發達國家進入了“公害發展期”,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對發展的制約作用。20世紀50年代,轉入戰后發展期,發達國家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步伐,經濟高速增長,環境污染公害事件也是層出不窮,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此時為“公害泛濫期”,人們面臨生態安全重大問題,急需協調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家學者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統籌兼顧進行了理論研究。英國的經濟理論家鮑爾丁對生態環境和經濟兩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相關分析,用經濟體系的循環模式取代了先前的線性生產模式。一部分學者在其關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相關分析中,運用了列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模型,在模型構建部分,增加了關于污染物影響的變量,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兩方面綜合考慮研究中走出了新的道路。在這種理論背景下,Cunmber和Stram兩位學者重新建構補充了模型,添加了以環境保護為背景的約束條件下對經濟發展政策的研究(Cunmber J.H.and B.N.Stram, 1976)。另外一些學者在熱力學原理的理論背景下,描述解釋了該原理對環境保護的有限制約,闡述了該原理限制了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行為,并且建立了物質平衡的理論模型,學者鮑莫爾通過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確立了探求污染控制的最佳策略。
當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遍及全世界,酸雨、溫室效應等典型問題覆蓋全球,人們產生了關于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意識,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部分國家或者部分區域的關注點。1987年,聯合國環發委在《共同的未來》這一文件綱領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并且給出了對于環境污染的具體的治理意見和具體措施。在該綱領中,確立了基本原則,即可持續發展。在對于資源的開采、環境的利用方面,提出了根本要求,正因如此,要為下一代人的發展需求提供一個新的方式。在此思考背景下,人們不應僅僅思考生態保護方面的工作,還要對關于生態和經濟發展的統籌發展進行探索(24)。在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大會發布了多項關于生態保護的政策,加入了生態保護與人類經濟發展兩方面的議事日程,表明了對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關注。萊斯特?R.布朗(2002)指出,“經濟學家的觀點使人們對現代世界的理解陷入混亂,創造出了和它所依存的生態系統不相適應的經濟(25)”。此外,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在《綠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中實現體面工作》中將綠色經濟定義為一種可以提高社會公平和人類福祉,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生態稀缺的經濟(26)。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經濟建設與生態之間的協調發展,任何經濟活動都不能離開生態環境系統,在發展國際經濟的同時也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我國,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方面統籌發展的分析研究遲于國外,在1973年關于全國范圍的環境保護會議第一次開展。初始的環境工作放在污染治理方面,利用技術對問題終端進行治理控制,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方面的綜合思考有所欠缺。在理論敘述方面,認為從資源方面看,生態也屬于其中,一開始認為生態無須考慮,到后來意識到生態利用也有盡頭。發展要在生態制約的背景下進行,資源要可循環持續使用。
然而生態與經濟兩方面的復雜交叉性,我國很多學科給出了不同的理論重點,經過一系列的理論比較競爭,和諧論成為當前的理論最優選擇,也就是說,發展和環保的和諧統籌。
經濟學家許滌新先生建立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概念,在《生態經濟學》一書中,將生態經濟發展確定為創建、發展和深化三個發展階段。1986年,學者馬傳棟從經濟學的立場,確立經濟與生態的兩個系統,研究其綜合系統的結構和發展(27)。2001年,楊鵬、徐志輝兩位學者則將生態變量引入到經濟學體系中,對于引入的新變量對經濟成果、狀況直接影響變化進行分析研究(28)。2004年,吳玉萍學者則認為生態經濟學是關于生態經濟綜合系統矛盾規律的科學,應該屬于經濟學體系的學科(29)。2011年,胡鞍鋼認為,轉向綠色經濟首先需要轉向綠色發展戰略,而對于中國來說,轉向綠色發展戰略則首先需要從以前的快速發展轉向可持續發展(30)。我國也在深入研究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追趕上發達國家的腳步,使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工業化程度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發展階段性特征是產業結構整體偏重,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急需轉型升級。從人均GDP、產業結構、工業化等指標綜合判斷,我國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后期,當前全國發展面臨資源環境壓力,亟須加快發展方式,利用轉型推動新一輪的發展。庫茲涅茨環境曲線是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于20世紀50年代用于分析收入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就較低,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到高,環境開始惡化。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也就是達到一個拐點時,環境污染將下降,環境質量得到提升。從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國家經濟實力和國民收入增長情況看,這個階段已經到來。
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認為自然界制約和規定著人的生存和發展,但終究人與自然必將走向和諧。俄羅斯學者伊諾澤姆采夫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提出了“后經濟性的工業社會最終被共產主義基本原則所取代,它是人類文明的轉折”。同時還強調,“后工業社會將會降低生態問題的尖銳性。”(31)
美國現代研究學家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指出,生態危機的根本在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是我們全面認識全球生態破壞的嚴重性的基礎。他認同馬克思所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就是在發展的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所以馬克思主張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的生態循環代替資本主義的生態破壞。在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生態文明階段的研究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大熱門。中國學者劉家俊等人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要走“生態導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生產的生態轉型,同時解決好科技與生態之間的問題,強調生產方式的轉變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階段要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并且大力開展生態文明思想的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
(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思想研究文獻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內的研究熱潮,各個方面取得了很豐富的成果。國內的學術界從最初的“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戰略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觀”等提法,到最后發展成為“習近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綜合國內的一系列現有的對習近平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思想進行研究的文獻,主要可以分為研究他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的背景、理論來源、內容等幾大塊。
首先,在研究背景上,段蕾、康沛竹的《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背景、內涵與意義》認為我國當前資源匱乏、水土流失、植被破壞、霧霾擴散嚴重,這些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倒逼我國改變當今的經濟發展模式,將“黑色發展”轉變為“綠色發展”(32)。周光迅、周明的《習近平生態思想初探》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由緩慢到高速增長的變化過程的代價就是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在總結我國多年經濟增長經驗教訓后,習近平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應運而生(33)。劉海霞在《習近平生態思想探析》、(34)典賽賽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析》論文中均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變化,我國人民的需求也在變化,以化解生態環境破壞的矛盾為目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貫徹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則是順應大時代發展潮流(35)。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習近平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是我國經濟轉型大背景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其次,國內學者們研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的理論來源。周光迅、周明的《習近平生態思想初探》中認為其思想來源于馬克思生態觀理論當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部分,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智慧結晶。劉鵬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自然辯證法的角度來論述習近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36)。李軍等人認為習近平是吸取了馬克思主義觀的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精華。王磊、肖安寶的《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論》認為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的另一大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自古就有提倡生態文明,比如“天人合一”等豐富的理論學說(37)。劉海霞、王宗禮認為習近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還融合生態學、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及生態政治學等方面。
最后,在研究內容方面,阮曉菁、鄭興明的《論習近平生態思想的五個維度》從政治角度,即從整個當下的政治背景、可提供的政治保障、當下政策的發展方向等角度分析了習近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的內容(38)。還有一些學者從幾個相互作用與相互聯系的方面的角度來作為研究內容。比如,李雪松等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提出的文明興衰生態決定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論、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論、生態環境民生論(3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系統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包括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經形成。當下的學者們對習近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有比較深刻而豐富的研究,從背景到理論來源再到研究內容,都是多維度的、覆蓋面廣泛的,但對于習近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的形成的歷史脈絡及相應的時期形成的核心內容的文獻研究還較少。
(三)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內涵研究文獻
20世紀70年代初期,眾多國內學者開始轉向于研究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探索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近年來,經濟的增長會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的制約。隨著這種制約效果的加深,國內學者開始慢慢地將研究的重點轉移到生態環境和經濟增長兩者的影響上來,對于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也有所研究。
21世紀初期,對于生態的優越性地位,已有很多國內學者對其做出判斷。劉思華(2002)是第一個肯定生態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的人,并且他以自然界生態價值學說、自然界生態優勢學說和現實選擇兩重性概念為基礎,提出生態本原學說,他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是處于生態本位學說的基礎框架中的。(40)苑琳、武巧珍(2010)明確提出要將生態優先作為一項發展的規則,他們認為人類開展經濟活動時,應該先考慮到生態的合理性,而后才考慮經濟方面的合理性,想要加快速度轉變經濟發展的形式,必須將生態保護置于第一位。(41)大部分學者的研究僅限于分析生態優先理論部分,而對于生態的保護與實踐發展相結合的具體途徑卻未做說明。自從聯合國公布相關報告后,學者們紛紛對綠色生態的有關理念和具體措施給予了高度關注。(42)例如,胡鞍鋼、門洪華(2005)提出觀點: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也就是將側重點放在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的強調上,也就是要更主動地推進以人為本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43)劉燕華(2010)認為綠色生態取決于循環方面的技術、低碳減排技術和生態環境技術等技術支持。(44)郝棟(2012)認為綠色生態包括四個維度,即綠色生態系統的包含性、綠色制度創建的社會性、綠色科技系統的擴展性和綠色文化模式的統一性。(45)王永芹(2014)認為綠色生態的基礎特性表現為發展概念的創造性、發展形式的生態性、發展結果的共享性和發展目標的人為性。(46)任里軒(2015)認為綠色發展的相關理念是關乎全國發展的大局、順應全球生態文明進步潮流、掌握生態文明創建規律的一種科學理念。(47)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在《中國:創新綠色發展》一書中將生態、社會、經濟“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定義為綠色發展道路,在評價當代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創新舉措時,他強調中國必須堅持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48)王毅在《實施綠色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將傳統的發展模式定義為“黑色發展”;將綠色發展模式與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比較研究。(49)《“綠色發展”內涵探微》一文的作者王玲玲認為,應該將綠色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關聯在一起,結合中國特色的社會制度,評價中國綠色發展水平。(50)《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若干問題》一文的作者蔣南平將經濟社會協調適度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資源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作為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內涵與實質。(51)
雖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范式之一,但理論界對其內涵的解讀并不相同。結合之前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對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內涵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入,綜合分析國內外對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內涵的研究內容,以生態經濟學作為研究理論基礎,結合江蘇沿海地區特殊的地理、文化因素,需要對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的內涵予以科學界定。
(四)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的優勢研究文獻
關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勢評估問題,楊繼瑞在其《成渝經濟區全域綠色發展模式及政策設計》研究中,以成渝經濟區前期數據文獻為基礎,總結其發展歷程,分析其區域合作的變遷過程,運用系統動力模型,設計出全域綠色發展模式。(52)李俐在《綠色發展評價及實證分析》中,強調以生態功能區的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同步協調發展。在區域環境承載范圍內,盡可能增加經濟總量、擴大經濟規模、發展經濟外向性、提高經濟效益,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保護資源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53)劉燕華在《關于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若干問題的戰略思考》一文中,指出綠色發展依賴于循環技術、低碳技術和生態技術等技術支撐。(54)2014年,國務院在其發布的《2014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區域比較》中,從經濟增長綠化度、資源環境承載潛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方面,分別對我國30個省和100個城市的綠色發展進行測度,用指標和排名的形式,從各省市實現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體現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及廢棄污染物排放量、生產效率和資源使用效率、環境污染治理成效和政府在綠色發展方面的投資支出等數據排名,客觀反映了各省市綠色發展工作的落實情況。(55)江蘇學者對江蘇沿海地區綠色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張顥瀚在《綠色發展之路——來自鹽城的實踐探索》中,以鹽城地區綠色發展道路為案例,圍繞鹽城市綠色發展理念,從產業轉型、綠色增長、農業制造、綠色生活等方面,闡述了沿海區域如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發展體系,開辟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56)陳香認為,鹽城、連云港短短數十年,生態環境不斷完善,山清水美成效日益顯現,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發展動能轉化日趨加快。陳香研究結論顯現,連云港從自然資源來看,擁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環境優勢(57)。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邏輯關系即生態優先是最終目標,綠色發展是生態優先的實現路徑,經濟發展不能破壞和干擾生態環境(58),對生態環境的基礎性、根本性、全局性優勢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
從國內學者的研究看,國內大多數學者研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問題,主要側重于概念、實證研究。對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礎評估不足。特別是對江蘇沿海地區走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之路的自然基礎、社會基礎和產業基礎的現狀掌握不足。認知是實踐的基礎,掌握家底是工作的前提。要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評估,為沿海地區走新路提供理論支持。
(五)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OECD(2011)基于全球發展視角,對綠色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方向進行了闡釋,認為“綠色增長系指在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繼續為人類幸福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59)
常玉苗(2009)在《江蘇沿海產業開發模式研究》中從國際視角出發,分析借鑒其他國家、地區的沿海開發模式,利用數據分析模型,從產業發展以及空間開發的角度提出了江蘇沿海經濟開發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胡晶(2012)在《蘇北沿海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因對策略》中系統地闡釋了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調查研究,提出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可行性策略;韓瑩(2011)在《江蘇沿海開發機遇和挑戰研究》中,提出江蘇沿海地區目前在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優勢,以及如何利用好生態環境的問題;(60)黃夏銀、李冰、周家艷等人在《江蘇沿海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中提出總結江蘇沿海地區過去30年開放經驗,必須突出沿海城市群和臨港產業帶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問題,通過理論創新推動江蘇沿海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創新;(61)有些領導干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樹立不牢,對發展方式的轉變缺乏深刻認識,對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關注不夠(62)。例如,前不久曝出連云港灌南縣由于化工園區污染嚴重,化工企業偷排污水廢料,并且排放出難聞的氣味,海水像醬油。據當地村民所說很多來查看情況的人最后都不了了之,長此以往,環境越來越差。由此可見,沿海地區還需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政府部門應肩負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治責任。要全面整改,堅持高標準高質量(63),全面徹底整改污染源、污染點,推進標本兼治。江蘇沿海地區由于化工企業數量多且分布密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大量污染,生態頻繁遭受破壞,環境污染問題嚴重。蘇北需要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新興業態、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生態走廊。沿海地區是急需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地段,因區位優勢,臨海靠岸,廢水廢物極易流入海洋。因此,必須加強對沿海地區的環境監管制度,嚴重整治沿海化工園區,全力排查污染。胡晶(2012)在《蘇北沿海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中,系統地闡釋了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調查研究,提出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可行性策略。凌申(2012)則針對綠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其在《江蘇沿海開發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中指出,江蘇沿海地區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農業生產層次較低、現代產業服務業占比較低、港口建設標準缺乏前瞻性、臨港產業園區發展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64)劉吉雙(2016)認為江蘇沿海地區目前經濟增長面臨多重生態風險:一是政績風險;部分地方政府傳統經濟開發觀念頑固,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海洋生態風險;在海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近岸海域水質污染嚴重。三是工業園區轉移風險;不少蘇南企業向該地區轉移重化工業,這些企業在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四是生物多樣性風險;灘涂圍墾發展經濟壓縮了動植物生存空間,減少了生物多樣性。(65)
擁有港口、灘涂資源、城鎮化開發建設等資源和區位優勢的江蘇沿海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沿海開發,并且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了良好開端。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鹽城、連云港、南通沿海三市在新一輪的沿海開發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保障措施、政策機制等未能真正地落實到位,其區位和資源優勢未能轉變為后發優勢。
(六)江蘇沿海地區產業生態化、綠色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文獻
國外關于產業生態化、綠色化發展的理論主要包含在產業生態學、循環經濟、產業代謝和物流分析、綠色經濟等中。產業生態學是Frosch R A和Gallo Poulos N E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區別于傳統的產業化模式,工業產業更加具備綠色化和生態化特征,資源在生產流程中具備循環化與可持續化,原料實現了從產品消耗到廢物重利用的整個流程(66)。Frosch R A和Gallo Poulos N E則參考生物界生態系統的更新與代謝特點,開展了相關性質的研究。并于1989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中就生態系統發展而言發表了論文《可持續工業發展戰略》。其中提到了產業生態系統,即類似于生態資源代謝流程,而在生產范疇內實現的從組織生產、消耗到輸出的整條與資源有關的具備動態特征的生態運行機制(67)。1989年,“綠色經濟”的概念在皮爾斯《綠色經濟藍圖》中被提出,而且首次對經濟水平和環境發展之間的聯系做出說明,提出了環境承載力的相關概念,不僅僅對綠色發展進行了多角度解讀,更注重研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
21世紀初,國內學者開始注重產業生態化、綠色化等發展觀的問題。在有關于此方面的研究領域中,很多學者都曾展開過深入研究。2005年,董瑞芝就曾在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上,對綠色發展的理論做出詳細闡述,為未來經濟產業升級提供綠色發展體系目標(68)。2006年,楊多貴參照以往所提出的國家級別綠色建設的主要內容,對綠色發展所對應的指標做出了具體說明,并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之間進行比較分析(69)。2010年,學者李曉西等人在對中國境內眾多省份綠色產業和經濟狀況進行評估的基礎之上,完善了與之相關的指標體系,并在后來幾年內逐漸改進,使得指標體系更具備科學系統化的特點(70)。2015年,李春發和李紅薇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理論及應用》中通過PSR模型以及系統動力學模型(System Dynamics, SD),提出“一帶三園四心”的綠色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明確了考核指標體系,為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先進的管理理念。
(七)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的研究文獻
M.Thilakasiri(2017)認為在二氧化碳過度排放的社會,急需一種基于綠色發展的環保政策。這里的綠色發展理論可以從三個方面解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三是當代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其中,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指人應該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根據自然規律開發利用自然。Lin Zhen(2015)在文章《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green in Western China:an overall review of policy and practice》中做出預測,綠色發展在未來幾年將會是很強烈的發展趨勢,它的目的就是將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融為一體。(71)
楊鳳華(2014)針對江蘇沿海地區的資源優勢提出富有特色的綠色發展建議。其在《江蘇沿海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中提到近年來江蘇沿海地區充分利用獨特區位優勢和灘涂、風力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四大能源產業并取得了顯著成就。(72)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低碳經濟在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73)低碳經濟是綠色發展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江蘇沿海地區綠色發展道路的探索在近十年前就開始被重視。但當時僅僅為緩解氣候壓力,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探究是將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糅合、以產業轉型帶動經濟發展以及保護生態的過程。
(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國內外經驗及對江蘇沿海地區的啟示研究文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生態惡化和資源銳減等問題日益尖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模式是以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為基礎,以實現生態化和綠色化的經濟發展為目標,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發展生態綠色經濟的起步較早,我國許多城市也探索出了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綠色發展之路。德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關鍵在于建設生態化工業,制定了行業環保政策;積極與歐盟其他國家共同研發綠色技術,國家對綠色技術的投資不斷加大,大力引導傳統產業向新型綠色產業轉型。美國在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經濟時,更加注重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認為發展綠色經濟與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是密不可分的。王晨曦、張娜(2011)在《江蘇沿海開發的國際借鑒經驗——以韓國為例》中,用發達國家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來給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做借鑒。
(九)江蘇沿海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產業發展實現機制研究文獻
胡鞍鋼、洪華(2005)提出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要將側重點放在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上,也就是要更主動地推進以人為本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74)劉燕華(2010)認為綠色生態取決于循環方面的技術、低碳減排技術和生態環境技術等技術支持。(75)郝棟(2012)認為綠色生態的實施途徑包含四個維度,即綠色生態系統的包含性、綠色制度創建的社會性、綠色科技系統的擴展性和綠色文化模式的統一性。(76)王海芹、高世輯(2016)認為綠色發展政治策略是社會團體采用的,其是為了完成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生態管理等目標而做出的一項系統性政策。(77)江蘇省經信委研究室主任劉耀武認為蘇北需要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新興業態、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生態走廊;嚴重整治沿海化工園區,全力排查污染;政府必須加大宣傳力度,發揮積極有效引導作用,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創建綠色產業體系。2017年,莊貴陽、薄凡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現機制》中提出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構建利益協調機制、創新驅動機制和分類指導機制,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陶宇在《蘇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研究與思考》中提出蘇北要從“污染跑道”切換為“綠色跑道”,發揮好自己的生態優勢,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2009年綠色發展署(GGGI)在《全球綠色發展所的信息手冊》中提出綠色發展就是要保持經濟的增長,減少碳排放,改善氣候,增加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78)將綠色發展措施進一步具體化、定量化。2010年,韓國政府在其頒布的《韓國低碳綠色增長基本法》中指出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最終目標,聚焦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同時開發清潔能源和綠色技術,并擴大就業,并以此作為判斷一國是否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標準之一,明確了綠色發展的重點是開發清潔能源和綠色技術。201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布《為擁有可持續的未來履行我們的承諾》綠色增長戰略中期報告一文時,對其之前提出的綠色發展的概念做出了進一步的補充:綠色發展的模式是指追求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同時完善社會福利、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資源合理分配,構建了綠色發展模式。2011年,OECD又在《邁向綠色增長》一文中提出綠色發展應該是保持經濟增長,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促進可持續增長的投資和創新。2017年,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綠色發展,不僅僅是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從經濟角度看要保證投資可行,可以取得長期穩定的回報(79)。張顥瀚在《綠色發展之路——來自鹽城的實踐探索》中,以鹽城地區綠色發展道路為案例,圍繞鹽城市綠色發展理念,從產業轉型、綠色增長、農業制造、綠色生活等方面,闡述了沿海區域如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發展體系,開辟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80)2017年,陳麗發表的《江蘇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結構優化研究》立足江蘇沿海地區,分析了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空間分布特征,提出了江蘇沿海地區以海洋經濟為導向的產業及空間結構優化對策。
國內外學者關于綠色產業發展對策的研究重點在于政策方面,多數國內外學者認為政府有責任制定一套基于綠色發展的新政策。但綠色政策的制定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各產業發展情況實施具體規劃。以江蘇沿海地區為研究視角,通過該地區產業發展情況分析綠色發展總趨勢和政府扶持舉措,對優化生態經濟系統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1)周立華.生態經濟與生態經濟學[J].自然雜志,2004,26(4):238-242.
(2)肯尼思?E.博爾丁.經濟學與科學[M].丁寒,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7:42-49.
(3)Herman E. Daly. Toward So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0(2):1-7.
(4)楊運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與低碳經濟之辨析[J].前沿,2011(08):94-97.
(5)梁潔,張孝德.生態經濟學在西方的興起及演化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4(42):38-45.
(6)尤飛,王傳勝.生態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學科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軟科學,2003(3):131-138.
(7)宋晶,高旭東,王一.創新生態系統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技術經濟,2017(12):23-29.
(8)席青.周恩來生態環境建設思想探析[J].理論探索,2011(03):94-96.
(9)許滌新.實現四化與生態經濟學[J].經濟研究,1980(11):14-18.
(10)李周.中國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的進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8(06):7-12.
(11)馬傳棟.論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J].文史哲,1984(03):93-99.
(12)羅必良.中國生態經濟學:回顧、反思與重構[J].農村經濟與社會,1993(01):16-24.
(13)周光迅,周明.習近平生態思想初探[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4):35-40.
(14)劉海霞,王宗禮.習近平生態思想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5(03):29-33.
(15)姜學民,時正新,王全新,等.我們對生態經濟學研究對象幾種不同認識的看法[J].農業經濟問題,1984(5):60-61.
(16)李彥龍.哲學視野中的生態經濟[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4:1-2.
(17)李勝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型產業綠色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4,40(10):25-27.
(18)詹玉華,金小方.當代中國生態經濟理論的思想來源與構建[J].華東經濟管理,2017,31(07):62-67.
(19)石田.評西方生態經濟學研究[J].生態經濟,2002(1):46-48.
(20)賈學軍,彭紀生.經濟主義的生態缺陷及西方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不足——兼議有機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經濟觀[J].經濟問題,2016(11):1-7.
(21)劉於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綜述[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33(03):74-78.
(22)潘荔.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5 (5):4-5.
(23)王松霈,徐志輝.中國生態經濟學研究的發展與展望[J].生態經濟,1995(6):19-23.
(24)滕藤.生態經濟與相關范疇[J].生態經濟,2002(12):2-6.
(25)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林自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26)UNEP and New Energy Finance. Global Trend in sustainable Energy Investment 2010[R]. April, 2010.
(27)馬傳棟.生態經濟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
(28)楊鵬,徐志輝.中國生態經濟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研究的建議[J].生態經濟,2001(2):1-4.
(29)周立華.生態經濟與生態經濟學[J].自然雜志,2004,26(4):238-242.
(30)胡鞍鋼.中國綠色發展與“十二五”規劃[J].農場經濟管理,2011(4):10-21.
(31)В.Л.伊諾澤姆采夫.后工業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俄羅斯學者看世界[M].安啟念,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2)段蕾,康沛竹.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背景、內涵與意義[J].科學社會主義,2016(02):127-132.
(33)周光迅,周明.習近平生態思想初探[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4):35-40.
(34)劉海霞,王宗禮.習近平生態思想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5(03):29-33.
(35)典賽賽,殷煥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7,15 (01):14-17.
(36)劉鵬.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 (03):21-28.
(37)王磊,肖安寶.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論[J].理論導刊,2015(12):64-66+73.
(38)阮曉菁,鄭興明.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五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 (11):57-61.
(39)李雪松,孫博文,吳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6 (03):14-18.
(40)劉思華.經濟可持續發展論——經濟可持續發展論叢(10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2.
(41)苑琳,武巧珍.實施生態優先原則、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C]//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第2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32-33.
(4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2綠色發展必選之路[D].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3)胡鞍鋼,門洪華.綠色發展與綠色崛起——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探討[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1):19-30.
(44)劉燕華.風能和太陽能無法上網與行業壟斷有關[N].人民日報,2010-03-02.
(45)郝棟.綠色發展道路的哲學探析[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
(46)王永芹.對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思考[J].河北學刊,2014(3):222-225.
(47)任理軒.堅持綠色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N].人民日報,2015-02-08.
(48)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G]//胡鞍鋼.國情報告(第十五卷)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10).
(49)王毅.實施綠色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0,25(02):121-126.
(50)王玲玲,張艷國.“綠色發展”內涵探微[J].社會主義研究,2012(05):143-146.
(51)蔣南平,向仁康.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若干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13(02):50-54.
(52)倪鵬飛.成渝經濟區綠色發展的系統考察——《成渝經濟區全域綠色發展模式研究及政策設計》評介[J].財貿經濟,2016,37(08):2-16.
(53)李俐.綠色發展評價及實證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7,41(04):61-65.
(54)劉燕華.關于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若干問題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技獎勵,2010 (12):49-50.
(55)曹進冬.既要發展又要綠色《2014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區域比較》發布[J].青海科技,2013(06):37-38.
(56)張顥瀚.綠色發展之路——來自鹽城的實踐探索[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3 (06):104-169.
(57)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第十一次學術大會蘇北區域優秀論文選編[C],2018(01).
(58)習近平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摘編)[J].黨的生活,2016(02):41.
(59)Sahlman W. A.. The new economy is stronger than you think[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7(6):99-106.
(60)韓瑩.江蘇沿海開發機遇和挑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3):10-20.
(61)黃夏銀,李冰,周家艷等.江蘇沿海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J].環境科技,2009,22(5):53-56.
(62)本報評論員.肩負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政治責任[N].玉林日報,2018-04-15(A01).
(63)吳量亮.全面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嚴推進環境污染突出問題整改[N].安徽日報,2018-04-10(001).
(64)凌申.江蘇沿海開發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2(6).
(65)劉吉雙,蔡柏良,雷全勇.經濟新常態下江蘇沿海地區經濟增長新動力源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
(66)Kazuhiro Ohtani. On an adjustment of degrees of freedom in the minimim mean squared error ertimator[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Theory and Methods, 1966(12):33.
(67)Frosch R A, Gallo Poulos N E.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M].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261(3):94-102.
(68)夏泰鳳,董瑞芝.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戰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16(05):6-7.
(69)姜虹.我國綠色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探討[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6分會場——綠色經濟與沿海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2011:5.
(70)戴源.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鹽城路徑[J].唯實,2017(10):14-15.
(71)Lin Zhe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green in Western China: an overall review of policy and practice[J].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13):281-290.
(72)楊鳳華.江蘇沿海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6):702-706.
(73)樊華,周德群.基于低碳經濟模式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3):42-46.
(74)胡鞍鋼,門洪華.綠色發展與綠色崛起——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探討[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1):19-30.
(75)劉燕華.風能和太陽能無法上網與行業壟斷有關[N].人民日報,2010-03-02.
(76)郝棟.綠色發展道路的哲學探析[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
(77)王海芹,高世楫.我國綠色發展萌芽、起步與政策演進:若干階段性特征觀察[J].改革,2016(03):6-26.
(78)綠色發展署.全球綠色發展所的信息手冊[C].墨爾本,2009(08).
(79)朱留財,杜譞.全球綠色發展的現狀與展望[J].環境保護,2011(19):69-70.
(80)張顥瀚.綠色發展之路——來自鹽城的實踐探索[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3 (06):1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