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戰略研究
- 倪經緯
- 3917字
- 2019-11-29 21:47:28
第二節 中國金融“走出去”的幾個問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金融業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面臨全球化風險挑戰的同時,也孕育了重大的戰略機遇。2012年1月,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新時期做好金融工作的五個原則是:①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②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③堅持創新與監管相協調的發展理念;④堅持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永恒主題;⑤堅持自主漸進安全共贏的開放方針。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具體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則:第一,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金融要把對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優化結構,完善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要堅持質量優先,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第三,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風險能力,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第四,強調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此次會議提出:要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積極穩妥地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加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增強金融有序競爭、防范金融風險的機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創新,做好相關制度設計。這為金融“走出去”指明了發展方向,也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一些關鍵性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否則無法深入研究金融“走出去”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如何看待國家“走出去”戰略的變化
當前的國家“走出去”戰略與之前的國家“走出去”戰略,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國家“走出去”戰略已經成為一項體現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手段。相比21世紀初,中國政府當前提出的“走出去”戰略已經從單純的企業行為逐步向全產業鏈升級改造轉變,從相對簡單的工程承包向綜合性投資運營轉變,從產業梯隊海外嘗試擴展向金融資本深度參與支持轉變,這是兩個不同階段“走出去”戰略之間的主要區別。但是,沒有前期十多年中國企業在實踐中的臥薪嘗膽和勇于探索,沒有這十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就不會有當前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決策基礎,未來主攻的方向和需要形成的相應推動機制也就無從談起。
二、如何看待國家“走出去”與金融“走出去”
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金融“走出去”戰略,這是在21世紀初確定的國家“走出去”戰略方向基礎上的全面推動和深化,兩者緊密相連,但又有較大的區別。當前,國內外形勢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中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金融“走出去”從單純的開展國際金融業務上升為國家整體戰略,成為“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是中國“十二五”期間逐步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為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夠支撐中國金融“走出去”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形成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
三、如何看待金融“走出去”與金融國際化
相比之前的中國金融國際化,當前的中國金融“走出去”更具有戰略意義。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深化,金融市場環境和全球化發展程度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全球金融治理機制與結構體系正在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中國金融資源也正在逐步加速向外輸出,形成新的配置格局。因此,這是在以往十多年金融國際化初步嘗試基礎上的一種高級化發展,是內涵更為豐富的金融國際化進程,不僅是金融機構的國際化,而且是金融業務的國際化,更重要的是需要尋找可行的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研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利益驅動問題。
四、如何看待金融體系中的開發性金融“走出去”
中國金融體系中有一種較為獨特的金融資源要素,即開發性金融(它的概念定義將在下一節作準確說明)。相比商業性金融要素,開發性金融的“走出去”要相對晚一些,大約從2006年才開始大規模“投棋布子”,在2008年之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源頭可追溯到2003年開始嘗試“走出去”戰略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以下簡稱“國開行”),它始終堅持以“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為自身歷史使命。其中,尤其是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合作,推動和加快了國開行的國際化進程,促進了其與世界各國以及金融機構更深層次的業務聯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開行推廣上海合作組織銀行聯合體多邊金融合作機制的經驗,發起設立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中葡基金以及中希船舶、中德船舶等專項資金,金融合作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截至2012年底,國開行已與111個國家的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簽署合作協議348項,涉及金額2450億美元;通過綜合授信、貨幣互換、聯合貸款等方式,與全球98個區域、次區域金融機構以及合作國金融機構密切合作,業務遍及五大洲,覆蓋116個國家和地區(1)。作為中國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國開行2013年的國際業務貸款余額已達2922億美元,超過了世界銀行、亞行、泛美開發銀行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低于0.5%,資產質量一直處于優良水平。
截至2016年底,國開行國際業務貸款余額3285億美元,其中表內貸款余額2779億美元。按照人民銀行統計口徑,國開行外匯貸款余額占全國金融機構外匯貸款余額的30.1%,繼續保持中國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地位。在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600億美元,貸款余額超過1100億美元。2017年5月,國開行配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設立25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包括三個子專項,即“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專項貸款(1000億元等值人民幣)、“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專項貸款(1000億元等值人民幣)和“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專項貸款(500億元人民幣)。
應該說,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道路也屬于中國金融“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兼具政策性特點和市場化運作功能的國家開發銀行,其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戰略具有顯著不同于以往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模式的特點,盡管存在一定爭議,但這正是本書重點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簡言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是中國金融體系中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市場化、開放性的“走出去”模式,對中國金融“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能夠引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積極參與到中國金融要素的全球化統籌布局之中。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做出了部署,提出“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這是黨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到“開發性金融”這一概念,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家開發銀行多年來以開發性金融服務國家戰略的充分肯定。
五、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核心問題與難點所在
為了更好地理解開發性金融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對兩個前置性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為什么商業性金融“走出去”不能替代開發性金融服務企業“走出去”目標?對此,可以從以下五方面來理解:一是商業性金融有著天然的逐利本性,對短期收益率及回報周期比較看重,難以追求長遠回報,且國內業務利潤高,境外業務則風險大、籌資難,短期收益有限;二是國外項目資金需求量大,運作周期長,回報率不高,商業性金融無法全額承接;三是對合作國利益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雙方利益難以平衡,“利他主義”合作更無法實現;四是從地理布局看,商業性金融基本不會選擇高風險地區,主要講求的還是算利益賬;五是商業性金融存在相互競爭,難以形成有效的龍頭帶動引導作用,且面對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時缺乏足夠經驗。
其次,為什么外交手段與對外經援合作不能解決主要的國際合作問題?對此,可以從以下五方面來理解:一是國際合作要堅持商業基本原則,在國際商法環境下形成投融資合作契約,這樣可以有效保護金融機構自身利益;二是真正有效的市場化運作并不能走政治化路線,如果完全依賴外交手段和對外經援作為信用支撐,會使自身對外界造成負面輿論影響,形成所謂“金元外交”弊端;三是無法承擔落實國際合作項目需要的全部資金量及相關資金成本,援助行為只能在點上發揮作用,引導杠桿效果相對有限,難以滿足開發性合作需求;四是從融資運作和市場機制看,外交手段會更多講政治,無法彌補政策性虧損、行業風險和市場失靈,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大風險觀及風險防范機制;五是多邊國際合作需要有代表性的市場化機構參與,否則純外交方式無法落地生根,急需一個具有公信力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參與推動雙邊或多邊合作,為各方搭建開放式交流平臺。
因此,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核心問題是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集中反映在以定價問題為代表的一系列因素上,其內涵極其豐富。到底什么樣的價格能夠包含盡可能多的決策信息是關鍵,包括市場動向、商業利益、金融地理信息、國家利益、風險因素、合作國利益等。其中,要著重解決資金成本問題,因為相對于人民幣資產,海外資產的投融資活動存在較大的匯率風險。這并不是要確定一個具體的價格,也不是要為每一筆金融“走出去”業務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定價模型,而是要重點探討如何才能構建一個促進各方面利益綜合平衡的評估框架,形成可調整的理論模型,進而有效推動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