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共生理論

“共生”的概念是19世紀中葉被提出的,運用于生物學研究領域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將共生理論運用到其他領域進行研究,包括生態學領域、管理學領域、經濟學領域、社會學領域等,共生理論甚至還被運用到政治中。這一系列學科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積累了相應的研究成果,這為我們進一步將共生理論運用于旅游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引。

2.1.1 共生的概念及發展

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清晰、連貫的共生定義被廣泛接受,但公認的第一個提出生物界廣義共生概念的是德國醫生、著名真菌學家Anton de Bary(1831—1888)(1),他于1879年對共生所做的概括是這樣的:“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2)。”他認為寄生是一種共生,但短期聯系不能算作共生關系(3)。大多數生物學界的研究者們都接受了德貝里關于共生的觀點,即一起生活,它暗示了生物體某種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質聯系(4)。傳統觀念中,一些學派將寄生和共生嚴格區別開來,例如歐洲就把共生的概念限于兩個有機體在一起相互有利的范圍。但更多的學者傾向于共生的概念包含寄生和共棲。

在生物共生理論研究上貢獻最突出的表現集中在共生進化的研究方面,在該領域表現最突出是蘇聯一些杰出的生物學家,如范明特(Famintsim, 1835—1918)、科斯基(Korskii, 1855—1921)和科左波林斯基(Kozo Polianski, 1890—1957),他們在共生起源方面的杰出貢獻使得他們成為進化共生學說的奠基人。德國生物學家保羅?布克納(Prototaxis, 1886—1969)提出的內共生概念是共生研究在生物進化理論上的又一重大貢獻。法國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的兩位微生物學家Rogery和Stanier在其合作編著的《微生物世界》一書里把共生界定為:著重于兩種生物作為伙伴或搭檔間的代謝互補和能量轉換關系(5)。生物學家科勒瑞(Caullery)和劉威斯(Lewils)分別在1952年和1973年定義了共生、互惠共生、同住現象、寄生和其他有關不同物種生物體間關系的概念,為共生注入了生物學領域以外的社會意義(6)。生物學家斯哥特(Scott)于1969年明確提出共生是兩個或多個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達到平衡的狀態(7)。原生動物學家維德(Dale S. Weid)則將共生定義為幾對合作者之間的穩定、持久、親密的組合關系,提出了細胞或個體內外生物之間的共生組合(Symbiotic association)普遍法則。而把寄生和共棲都歸于共生概念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昆蟲病理學泰斗斯坦豪斯(E. A. Steinhaus)提出的。1981年,美國生物學家瑪格麗斯(Margulis)從生態學的角度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種類成員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聯合(8)。1982年學者高爾夫(Golf)也指出,共生包括各種不同程度的寄生、共生和共棲。這些見解使得“共生”的概念不斷發展完善。

總而言之,不能把共生簡單地理解為“和平共處”的綜合系統,而是同類生物或不同生物間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的一種平衡狀態,是一個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系統。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兩個要點:一是不同生物穩定、持久、親密地組合,相互有利,代謝互補,能量轉換,動態平衡。二是生物哲學,正如達爾文(Darwin, 1859)對生物間相互關系的詮釋,他認為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切關系中最重要的,生物的進化主要就蘊藏在生物的相互關系中(9)。普通生物學者多年的研究也發現,群落中生物相互關系十分復雜,但個體或群體勝利或成功的奧秘不在于強者壓倒一切的“本領”,而在于他們在這個群體中密切聯合的能力(10)。這也許正是生物哲學在人文科學領域的詮釋。

2.1.2 共生的要素

通常情況下,共生要素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11)

2.1.2.1 共生單元

共生單元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12)。共生單元的性質和特征因共生體的層次和類型而異,還因共生分析的層次而異(13)。例如,在細胞共生體中,共生單元是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如果延伸到社會學領域,把一個家庭作為共生體,那么這個共生體的共生單元則是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把一個社區作為一個共生體,那么社區內的每個家庭則是這一共生體的共生單元。同理,如果將企業作為一個共生體來進行研究,共生單元可能是企業的每一名員工,可能還包括企業的設備和資本。如果上升到行業,將一個行業作為一個共生體,共生單元則是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由此可見,共生單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對的。

在前人對共生理論的研究中,對共生單元的描述通常采用兩個指標:一為質參量,由一組決定共生單元內在性質及其變化的因素組成,用于反映共生單元的內部特征,質參量的變化通常會引起共生單元的突變(14)。二為象參量,由一組反映共生單元外部特征的指標組成,主要用于描述共生單元的性狀和表現,其變化通常不會引起共生單元的突變(15)。任何共生單元都同時具有質參量和象參量兩個指標,二者之間相互影響,一方的積累變化會對另一方造成影響,并引起相應的變化。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影響和作用是每一個共生體內各個共生單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動力,同時也是共生體共生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內在依據和基本條件(16)

2.1.2.2 共生模式

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強度,既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交流關系,也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能量互換關系(17)。根據共生單元之間利益、信息的交流和聯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共生模式分為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18)

共生組織模式包括:點共生模式、間歇共生模式、連續共生模式和一體化共生模式。其概念、特征等要素對比如表2-1所示。共生行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性互惠共生和對稱性互惠共生。其特征等要素對比如表2-2所示。

表2-1 共生組織模式要素對比

資料來源: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34-47.

表2-2 共生行為模式要素對比

資料來源: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48-55.

表2-1中,共進化特征指的是共生單元通過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共生體性狀和功能的進化。共生是進化和創新的源泉,也是新組織產生和發展的基本途徑。

共生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反映的是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行為方式和共生程度。當共生單元的性質和共生環境發生變化時,共生關系就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即形成新的共生模式。共生的進化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共生行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變化,如從寄生關系向互惠共生關系進化,從點共生關系向一體化共生關系進化。

2.1.2.3 共生環境

共生單元與共生單元之間的關系是在一定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這就是共生環境,包括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因素(19)。例如,在植物共生關系中,水、大氣和土壤是它的共生環境;在家庭共生關系中,社會是它的共生環境;在企業共生關系中,市場、政策等因素是它的共生環境。不同的共生環境對共生關系的影響也不相同(20)。共生環境有直接環境和間接環境,主要環境和次要環境,正向環境(對共生體起激勵和積極作用)、中性環境(對共生體既無積極作用,也無消極作用)和反向環境(對共生體起抑制和消極作用)之分(21)

2.1.2.4 共生要素的關系

三個共生要素的關系以共生單元(U)為基礎,以共生模式(M)為關鍵,以共生環境(E)為外部條件(22)。三者的關系不僅反映了共生的條件、性質和特征,同時還反映了共生的動態變化方向和規律,任何共生關系都是這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23)。如果用向量代表共生關系,代表共生單元,代表共生模式,代表共生環境,可相等也可不相等,則

2.1.3 共生的條件

共生的發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即所謂的共生條件。對共生條件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弄清共生是如何發生的。共生條件通常包括以下幾種:

2.1.3.1 共生的必要條件

第一,候選共生單元之間至少有一組質參量兼容,即存在某種對應關系,質參量可以相互表達(24);第二,候選共生單元之間至少能生成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共生界面(25);第三,同類同代共生單元的同質度、同類異代共生單元的親近度、異類共生單元之間的關聯度都應不小于某一臨界值,這樣共生關系才可能發生(26)

2.1.3.2 共生的充分條件

共生的必要條件是共生關系產生的基礎,但必要條件成立,共生并不必然發生,要真正實現共生還需要依賴三個充分條件(27):第一,候選共生單元之間能夠通過共生界面順利地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流;第二,候選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的相互作用能夠產生新能量,這種新能量可以用共生能量函數表示;第三,候選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不斷進行相互間的信息交流和積累,這個交流和積累信息的過程就是共生的識別過程,當A和B任意一方關于對方的信息量積累,即信息豐度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我們認為共生的識別過程即宣告完成。

2.1.3.3 共生的均衡條件

共生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是共生的靜態條件,決定共生的形成。要分析共生現象的發展和優化,還需要關注共生的動態條件,即均衡條件和穩定條件。

第一,共生維度均衡條件。共生界面的存在保證了共生過程能夠增加新能量,即共生利益,但由于共生維度的界面大小、介質特性、界面種類和共生模式等因素的存在,導致在產生新能量的同時也將產生損耗,而當共生單元維度增加,所導致的邊際共生利益和邊際共生損耗相等時,我們稱共生達到維度均衡(28)。此時,共生維度增加所帶來的凈共生利益的增加值為零,整個共生系統的共生利益達到最大值。

第二,共生密度均衡條件。通常情況下,無論何種共生單元,即使具備共生的所有條件,其數量也不能無限增加,因為共生單元密度的增加會導致共生利益和共生損耗同時增加,因此,當共生單元密度增加時所導致的邊際共生利益和邊際共生損耗相等時,我們稱共生達到密度均衡(29)。此時,共生密度增加所帶來的凈共生利益的增加值為零,整個共生系統的共生利益達到最大值。

2.1.3.4 共生的穩定條件

共生系統實現總量均衡并不意味著共生系統穩定,共生系統穩定與否主要取決于共生的內部結構(30)

第一,共生穩定的匹配條件。反映共生單元質參量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31),包含兩個層次:其一,在給定的信息狀態下,親近度最高的同類共生單元之間或關聯度最大的異類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最穩定(32);其二,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信息豐度最高的共生單元將最先進入共生系統,隨后,親近度或關聯度較高的共生單元將替代親近度或關聯度較低的共生單元(33)

第二,共生穩定的分配條件。穩定的共生關系,必須保證在共生過程中的投入和產出分配或者損耗和能量分配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保證這種均衡得以實現的分配條件即為共生穩定的分配條件。

2.1.4 共生的基本原理

共生的基本原理即共生系統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則,它反映的是共生系統形成和發展中的內在必然聯系(34)。共生的基本原理是對共生現象進行分析的基本依據和框架。

2.1.4.1 質參量兼容原理

質參量兼容是指候選共生單元的質參量之間可以相互表達(35)。質參量兼容反映了共生單元之間的本質屬性,是識別共生單元之間是否存在共生關系的基本依據(36),質參量兼容的方式決定了共生模式(37)。例如,企業C和D形成共生關系,質參量兼容可以表現為C和D之間的技術互補、產品供需關系匹配等。質參量隨機性兼容對應點共生模式,不連續的因果性兼容對應間歇共生模式,連續的因果性兼容對應連續共生模式或一體化共生模式(38)

2.1.4.2 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共生利益形成原理)

共生的過程能夠生成新能量是共生重要的本質特征(39)。共生能量是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作用所產生的物質成果,是共生系統及共生單元質量提高和數量擴張的前提條件,不產生共生能量的共生系統是不能增殖和發展的(40)。對于人類社會中的共生個體或共生組織而言,共生能量的生成表現為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增強,以及經濟領域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營范圍的拓展等。

2.1.4.3 共生界面選擇原理

共生界面的選擇機制不僅決定共生單元的數量和質量,而且決定共生能量的生產和再生產方式(41)。當共生界面對共生對象進行選擇時,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采用競爭性選擇規則,通過競爭來實現信息的自我裸露,提高信息豐度;在完全信息條件下,采用非競爭性的親近度規則和關聯度規則,即親近度最高的同類共生單元之間或關聯度最大的異類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最容易實現穩定。

2.1.4.4 共生系統相變原理

共生系統是指由共生單元按照某種共生模式和共生類型構成的共生關系的集合(42),如表2-3所示。共生系統從S41狀態到S44狀態的過程反映共生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共進化作用的增強;從S14狀態到S44狀態的過程反映共生能量分配對稱性的提高。共生系統的相變就是指系統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變的過程(43)。共生系統的相變既影響共生單元的發展變化,也影響共生系統的發展變化(44)

表2-3 共生系統的狀態

資料來源: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59.

2.1.4.5 共生系統進化原理

進化是共生系統的本質。共生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彼此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提高,就是共生系統進化的體現。而生物共生理論研究的大量證據表明,對稱性互惠共生代表著共生系統進化的一致方向,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進化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法則(45)

2.1.4.6 小結

本部分對作用于共生系統的五個基本原理進行了簡要闡述,如表2-4所示,這些原理是在對共生系統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研究結論,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共生系統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運用這些原理我們能夠對共生對象、共生關系進行更為深入和全面的剖析和研究,并為社會共生系統的識別、設計與構造提供較為完善的理論基礎。

表2-4 共生的基本原理比較

續表

資料來源: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73.

2.1.5 共生理論的分析方法

2.1.5.1 共生理論分析的基本邏輯

共生理論分析的基本邏輯就是通過對各類共生現象的剖析來弄清共生的客觀規律,揭示各共生要素之間的必然聯系(46),如圖2-1所示,其中8個判據是共生系統分析的邏輯節點。

判據1:質參量兼容。用于判定候選共生單元之間是否存在共生關系。

判據2:共生組織模式。按照共生界面的特征不同,判明共生現象屬于哪種組織模式。

判據3:共生行為模式。按照共生的能量特征和分配特征不同,判明共生現象屬于哪種行為模式。

判據4:共生能量生成。判明共生系統是否生成新能量。共生能量生成的判斷參數是全要素共生度(47)

圖2-1 共生分析的基本邏輯

判據5:共生界面選擇。共生單元對共生界面的選擇決定了共生系統與共生環境之間的關系(48)。主要通過共生單元之間的信息豐度和密度條件進行判斷。

判據6:共生相變判據。判明共生系統如何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變。

判據7:共生進化法則。共生系統進化的終極目標是對稱性互惠共生,通過分析共生系統偏離對稱性互惠共生系統的程度來判明共生進化的方向(49)

判據8:共生穩定性。通過單要素共生度和單元共生度來判明共生單元的穩定程度。

共生理論分析的每一個判據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共生關系的性質或特征,因此,我們可以選用全部或部分判據來認識和了解所要研究的自然共生系統和社會共生系統。

2.1.5.2 共生理論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共生度分析方法。共生度指的是兩個共生單元之間質參量變化的關聯度,反映的是兩個共生單元質參量相互影響的程度(50)。對共生度進行分析是共生理論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以一個共生單元質參量變化率引起的另一個共生單元質參量變化率來測算兩個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度(51)。如果兩個共生單元質參量相互影響的變化率相等且大于0,則我們判定二者處于正向對稱性共生狀態;如果不相等,但均大于0,則我們判定二者處于正向非對稱性共生狀態;如果相等且小于0,則我們判定二者處于反向對稱性共生狀態;如果不相等,但均小于0,則我們判定二者處于反向非對稱性共生狀態。

第二,共生界面分析方法。對共生界面的分析主要涉及三個參數:一是共生界面特征系數λ,λ∈[0,+∞],反映其效率特征和阻尼特征;二是共生界面能量使用選擇系數ββ∈[0,+∞],反映其發展特性;三是共生界面非對稱分配因子α,α∈[-1,0],反映其分配特性,當α=0時表示共生系統完全對稱分配。

第三,共生模式分析方法。前面詳細論述過共生系統的兩種模式:一是共生組織模式,側重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相互作用的組織方式;二是共生行為模式,側重揭示共生系統各單元之間相互作用的行為類別。共生模式分析方法就是通過運用共生理論分析判據識別共生關系究竟屬于哪一種共生模式的過程。

除此之外,共生理論分析的方法還有共生系統分析方法、質參量分析方法、數理分析方法等,都是對共生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有力工具。本書在依據共生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選用了第三種共生模式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长泰县| 漠河县| 芦山县| 北安市| 吴川市| 青州市| 九台市| 新建县| 孟村| 清远市| 泰和县| 高雄市| 定陶县| 丘北县| 临城县| 南宁市| 新沂市| 尉氏县| 和平区| 凌云县| 灯塔市| 民丰县| 华安县| 合作市| 开阳县| 东方市| 阿勒泰市| 永泰县| 伊春市| 茌平县| 永济市| 贵定县| 马关县| 宿州市| 杭州市| 延川县| 德阳市| 阜新市| 开封市|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