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有關思想

馬克思與恩格斯于19世紀40年代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以辯證唯物史觀的視角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盡管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并未直接涉及“文化資本”的理論范疇,但其中的許多思想都觸及了文化生產,為后來的相關理論提供了學理依據,并有著直接的啟發。

一、關于精神生產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對人類社會的考察分析,對唯物史觀的建構也是依據這一客觀條件的。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將人類社會的生產劃分為兩種基本形式,即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所謂物質生產,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而精神生產則指“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是一切高級的意識形式的生產,即“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及“科學或藝術的生產”。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23)可見,精神生產是人類基本生產形式,具有與物質生產相同的特點和特征。也有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特殊性質和規律。精神生產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動和存在方式,是人的“真正的生產”。

關于這兩種形式的社會生產的關系,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進行了概括:“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4)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同時又是決定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的功能已由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向服務于精神生產、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方向轉化。精神生產已成為當今,特別是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以往對唯物史觀的研究中,學者們往往側重于從物質生產實踐、階級斗爭等方面來考察社會的發展,而忽視了精神生產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作用。而這種片面的認識也是由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當人們處于物質資料相對匱乏、盲目追求物質生產發展的階段,必然會忽略精神生產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區分開來,并凸顯精神生產的重要作用,“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25)可見,在他看來,精神生產同物質生產一樣,也是人類生活的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最終確立了精神生產的概念:“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行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26)這里的精神生產,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同時還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制約。這與唯物史觀對于社會發展的觀點一致,充分證明精神生產理論的科學性。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精神生產作為一種社會生產,其最終目的并不在于直接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本身,而在于通過一定精神價值的社會性生產和分配,再生產出與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精神交往關系,即作為社會上層建筑一部分的社會意識形態。這顯示了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本質上的一致性,即兩者都是社會關系的生產。精神生產的主要作用有:第一,生產精神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促進人全面自由的發展;第二,為物質生產、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實踐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從而保證人類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精神生產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正是有了精神生產,才使人具有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二、文化生產及其生產性

在馬克思哲學的整體視域中,文化生產并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生產。這一概念既來源于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又與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有關。“與精神這一概念不同,文化與物質沒有形成截然不同的關系。人的一切成果都是文化,同時在文化概念中還包括器物的物質層面。但是,與精神生產相通的是,文化概念也突出強調了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人的主體性與精神特征,文化生產的內在結構已經包括了精神生產、人的自我生產以及社會關系再生產三種基本生產形式。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背景下,文化生產已經取代精神生產,在實質上與物質生產共同構成了社會生產的兩大基本形式。”(27)

作為一般的社會生產,文化生產是非物質的精神勞動。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體現在一定的物質產品中,而大部分的精神勞動如同服務勞動一樣,是一種非生產性的勞動。顯然,這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的社會生產條件和實際狀況有關。首先,當社會生產總體水平無法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部生活需要時,社會生產的價值創造主要依賴于物質生產,也就是說當時的社會生產是以物為本的。按照馬克思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相互關系的原理,當社會成員對于基本物質生活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時,是不會產生對精神產品的強烈需求的。其次,生產性勞動不僅需要物質載體儲存和轉移價值,從而為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提供前提;而且也是與勞動分工的社會組織形式以及生產技術的發展緊密相聯的。在前資本主義時期,許多文化生產的勞動形式(如藝術表演等)是不依賴物質載體而存在的,具有非組織化的個體特征,因而難以為資本所控制。然而,馬克思敏銳地觀察到,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文化生產中的個體勞動正不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組織的社會化勞動形式。例如:由于印刷術與機械的發明和改進,書報出版業最先成為生產性文化生產行業。

應該認識到,文化生產的非生產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生產性轉變。這種轉變是文化生產歷史形式的發展演進,也與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相一致。文化生產的發展既以物質生產的發展狀況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同時也取決于自身發展的積累,而這兩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共同構成了它進一步發展的生產條件。在現代社會的生產活動中,資本的介入使非物質的精神勞動與剩余價值產生了緊密的聯系,精神生產日益由非生產性轉向生產性。與此直接相關的是,當代社會的文化生產也被納入到資本增值領域,其生產性特點越來越突出。于是,“文化生產融入物質生產之中,成為物質生產的一部分,而生產性的文化生產作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開始參與社會財富的生產。”(28)

生產性文化生產的形成是資本運動規律在文化生產領域的體現,這一過程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如今,文化領域成為資本生產為擺脫生產中斷而持續地擴大再生產的拓展空間,文化資本化趨勢使文化生產能夠按照工廠式的社會化組織進行,傳統手工作坊式的文化生產逐漸被現代的文化工業所取代。

由于資本對于剩余價值的狂熱追逐,在資本主義的精神生產領域最終催生出了一種以工業生產方式制造文化產品的行業,文化被資本所控制,成為獲取高額利潤的手段。馬克思曾經尖銳地批判到:“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29)就是針對這種工業化生產文化的方式從本質和機制上對藝術的獨創性和審美性的破壞和消解。

在資本主義生產時代,文化生產的生產性轉變產生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效應。第一,文化生產的生產性轉變,使生產性文化生產轉變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由于生產性文化生產的價值實現方式是建立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方式改變了以往文化生產受制于權力的情形,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的生產能力。生產性文化生產不僅使自身轉變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同時也改變了物質生產與文化生產的相互關系。一方面,生產性文化生產實現了生產、消費和社會關系再生產的統一,在生產消費文化產品的同時,再生產了與此相應的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從而建構并維護社會生產、分配和交往的既有秩序。另一方面,生產性文化生產作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還影響和管控物質生產和消費過程,成為物質生產的基礎和條件,使物質生產徹底擺脫自然狀態。

第二,生產性文化生產的形成,促使社會整體的文化生產最終分化為生產性文化生產和非生產性文化生產兩大部分,并進一步導致了文化發展的分裂。一方面,生產性文化生產主要采取文化產業的模式不斷擴大規模,延展價值鏈,而非生產性文化生產日益轉變為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性的科學知識推動的技術應用、創新和發明在生產和貿易中的具有實用性,從而逐步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事業,并獲得了持續的資本投入。但是,傳統的生產技藝是世代相傳的,這些生產技藝在現代生產中越來越失去了用武之地;而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不斷地侵蝕和替代個體手工作坊式的傳統生產,生產技藝中的技術和藝術出現了分化。于是,“科學技術的理性化和工具化傾向與人文藝術的精神價值對立日趨激烈,致使科學和人文最終形成兩種文化,各自沿著不同的軌道發展。”(30)

第三,生產性文化生產造就了一個文化消費時代,并重組了社會階層。首先,文化產業是為大眾的消費提供產品的現代產業部門,正如馬克思反復強調的:“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生產也是消費,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31)這些理論預見在隨著都市化進程而來的文化生產性特征出現的條件下才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今的文化生產早已與資本緊密相聯,其生產與消費、制作與銷售、交換與流通,全部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同時,文化產業不但生產出一批直接用于消費的文化產品,文化消費也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文化消費市場向多元化方向演進。在多元化的文化生產中,消費者選擇不同的文化產品進行消費,這也直接促成了社會階級、階層的重構。同時,“文化生產者和媒介人”這個新階層伴隨生產性文化的發展產生,包括媒體工作者、文化經紀人、出版商、演藝人士、廣告從業者、公共關系專家、通俗作家、生活顧問等。通過特定的專業化社會分工,文化生產者和媒介人在文化生產體系中與讀者(消費者)共同完成從生產、傳播到消費的整個文化生產的循環。

總之,由于文化與資本的緊密結合,以及工業化組織形式和生產模式的普及,文化生產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部門,這集中反映在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產業中。

三、精神需要與文化產業

人的需求理論是馬克思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人的需求即人的本性,“沒有需要,也就沒有生產。”(32)人們所從事的一切生產活動來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驅使人從事勞動創造活動的最終動因。人的需要首先表現為衣食住行的自然需要(或稱生理需要),與之相對應的即直接的物質生產,這構成了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之間交往愈加頻繁,在人們的基本物質資料得到滿足之后,人的自然需要轉化成社會性的必要需要。精神需要是在基本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產生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從需要的目的來看,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層次。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相對于生存需要而言的。“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對立面”,(33)生活消費品分為必要的和奢侈的兩類并形成對立,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的產物,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其具有了鮮明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當生產以盡可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文化需要為目的時,才能消除這種對立,奢侈需要和必要需要才能合二為一。發展需要集中體現了人的本質要求,目的是為了促進的人全面發展需要。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知識社會”來臨,人類的整個需要結構演進趨勢出現新變化。首先,對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運用日益上升。這種上升的動力既源自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的要求,又源自社會生產力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其次,對精神文化的需要越來越迫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代高科技誘發了一種工具理性,人異化為“單向度的人”,需要文化的矯治。最后,受物的依賴性支配,人對貨幣的需要仍是第一需要,資本仍是社會權力的根本代表。

現代人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文化產業因此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天的文化產業,就是通過資本運營,結合工業化的生產模式與商品化的組織形式,提供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社會產業,其宗旨就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實現文化產業的順利運作,除了經濟資本外,文化資本的投入具有決定性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南雄市| 绥德县| 武功县| 敦化市| 香格里拉县| 临潭县| 广饶县| 紫金县| 神木县| 措勤县| 灌南县| 安义县| 巴东县| 威远县| 海南省| 屯门区| 长垣县| 榕江县| 银川市| 临潭县| 通江县| 峨眉山市| 崇明县| 仁怀市| 会同县| 岗巴县| 乌苏市| 慈溪市| 桦南县| 佳木斯市| 板桥市| 宁远县| 黔南| 文昌市| 伊宁县| 库车县| 香港| 闸北区| 射洪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