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一場革命,三次戰爭:1908—1913年

1908年至1913年間,奧斯曼帝國內外交困。從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革命開始,這個歷經幾世紀的帝國政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國內的改革勢力謀求將帝國帶入20世紀,歐洲列強和新近崛起的巴爾干半島諸國則懷著領土野心向土耳其人開戰。此外,亞美尼亞和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也期望從衰落的奧斯曼帝國手中爭取到更多自治。直至1914年,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仍是奧斯曼政府的重中之重,這也為其隨后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下了基礎。


1908年7月23日,年邁的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召開了一次內閣緊急會議。這位專制君主正面臨繼位30年來最大的國內威脅。希臘、保加利亞和馬其頓現代國家交界處的巴爾干半島動蕩不安,馬其頓的奧斯曼帝國駐軍嘩變,他們要求恢復1876年憲法,并重新實行議會制。蘇丹比他的反對者更清楚憲法的內容。在其1876年登基后所采取的第一批政策中就有一條是頒布憲法,此舉象征著由政府領導、長達40年的“坦齊馬特”(土耳其語,意為“革新”譯注,下同)達到頂峰。那段日子里,他被視為一位開明的改革者。然而之后的政治生涯,卻使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僵化為一名專制君主。

究其根源,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可追溯到他中年登基時所面臨的一系列危機。當年他繼承的奧斯曼帝國是一片混亂。1875年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宣告破產,歐洲債權國立刻對其實行經濟制裁。1876年,奧斯曼帝國對保加利亞分裂分子的暴力鎮壓被西方媒體報道成“保加利亞慘案”,這令它嗅到歐洲輿論越來越濃的敵意。土耳其一方面受到以英國自由黨領導人威廉·格萊斯頓為代表的英國輿論強烈譴責,另一方面與俄國的戰爭又蓄勢待發。種種壓力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敲響了喪鐘。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1861—1876年在位)被一批富有影響力的改革派官員廢黜后,不到一星期就被發現死在自己房中,手腕靜脈破裂,很顯然是自殺。他的繼位者穆拉德五世登基僅3個月便精神崩潰。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時年33歲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于1876年8月31日開始了他的統治。

勢力強大的內閣大臣們竭力勸說新上任的蘇丹實施自由主義憲法,通過選舉產生一個其中既有穆斯林、又有基督教和猶太教徒的內閣,從而制止歐洲進一步干預奧斯曼內政。出于現實角度的考慮而非真正信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同意了政府改革派的要求。1876年12月23日,他頒布了帝國憲法,并于1877年3月19日召開內閣當選后的首次會議。但是,新內閣成員剛剛會面,奧斯曼帝國便卷入了與俄國的惡戰之中。

俄羅斯帝國視自己為拜占庭功業的繼承者和東正教的精神領袖,一向伺機擴張,覬覦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自1453年起便是東正教和拜占庭帝國的中心,舊名君士坦丁堡。俄國垂涎伊斯坦布爾絕非只是文化上的野心。一旦控制了伊斯坦布爾,俄國便手握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戰略主導權,其黑海海港便能和地中海連接起來。然而在整個19世紀,由于奧斯曼帝國控有伊斯坦布爾,沙皇在黑海的艦隊一直受到其歐洲鄰國的壓制。在占領伊斯坦布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企圖受挫之后,俄國一邊利用巴爾干民族主義分子的獨立運動干涉奧斯曼內政,一邊通過對奧斯曼帝國的零星戰役推進其領土目標。到1876年底,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制造的麻煩給俄國提供了發動另一場擴張戰爭的機會。1877年4月,在確保奧地利中立并且羅馬尼亞準許其軍隊過境后,俄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沙皇的軍隊在奧屬巴爾干地區勢如破竹,同時從高加索地區攻入安納托利亞東部。與前兩次的進攻一樣,他們在所到之處大肆屠殺土耳其和穆斯林農民。俄國的入侵激起了奧斯曼帝國的公憤。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憑借其伊斯蘭教背景贏得抗俄戰爭的廣泛支持。自從16世紀奧斯曼帝國占領阿拉伯土地之后,先知穆罕默德的旗幟便一直為其掌握。此次蘇丹高舉這面旗幟,宣布發動對俄國的圣戰(jihad)。奧斯曼舉國上下團結在他們英勇的蘇丹周圍,志愿參軍,自發捐款支援抗戰。就這樣,奧斯曼軍隊暫時止住了俄軍在其領土上的侵略。

正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抗戰中得到普遍支持之際,議會成員逐漸開始詬病政府處理沖突的方式。盡管蘇丹的圣戰對俄國侵略者進行了全力抵抗,俄軍仍然在1877年底重新占據上風,并在1878年1月末直逼伊斯坦布爾城下。同年2月,蘇丹召開議會商討戰爭事宜。一位代表烘焙師公會的議員當面斥責蘇丹:“您現在才征求我們的意見已經太遲了;您本應在還能有力回天時就來咨詢我們的意見。議院與現在的形勢毫無關系,拒絕為此承擔一切責任。”這位烘焙師議員的一席話讓蘇丹確信,議會對國家事業來說是障礙而非助力。第二天,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就中止憲法,解散議會,并把一些核心議員軟禁起來。之后,他便開始包攬國家政權。但那時戰爭大勢已去,年輕的蘇丹只得于1878年1月在首都城下接受了俄國的停戰協議。烘焙師公會代表的話,引自Stanford J.Shaw和Ezel Kural Shaw,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2:187.

1878年抵御俄軍失敗后,奧斯曼帝國在柏林會議(1878年6至7月)上締結和平條約,遭受了重大領土損失。在這次由德國主持、歐洲列強(英國、法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出席的會議上,眾人不僅謀求解決俄土戰爭,還試圖妥善解決巴爾干半島的許多沖突。根據《柏林條約》條款,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巴爾干半島和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五分之二的領土和五分之一的人口。割讓的領土中,包括安納托利亞東部高加索地區的三個行省——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這三個行省是土耳其穆斯林的心臟地帶,按理不應割讓。它們將會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阿爾薩斯——洛林(法國東部地區,曾因戰爭多次在德法兩國之間易手)。

除在《柏林條約》中割讓的土地之外,奧斯曼帝國還因歐洲列強的侵略丟失了更多的領土。1878年,塞浦路斯成為英屬殖民地,1881年法國占領突尼斯,英國在干預1882年埃及危機之后亦將這個奧斯曼的自治行省據為己有。喪權辱國讓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堅信,應該用鐵腕政策統治奧斯曼帝國,以確保國家未來不再被虎視眈眈的歐洲列強進一步肢解。值得稱贊的是,1882年到1908年間,帝國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手中沒有進一步解體。然而,保證領土完整的代價卻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喪失。

哈米德二世的專制手段導致了有組織的反抗運動。青年土耳其黨是一群不同黨派人士的聯盟,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抵制蘇丹的專斷行為,恢復憲政,重啟民主議會制。土耳其聯合與進步委員會(CUP)是隸屬該組織的著名黨派之一,最初是一個平民和軍人的秘密協會,成立于二十世紀初。雖然該委員會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個地區都有分支——比如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的各行省以及巴爾干地區——但他們在土耳其和阿拉伯行省的運動遭到了最嚴厲的鎮壓。因此,到1908年,該委員會主要在奧斯曼帝國巴爾干半島殘留的領土一帶活動——例如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色雷斯。關于青年土耳其黨,參見Feroz Ahmad, The Young Turks:The 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 in Turkish Politics,1908-1914(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M.Sükrü Hanio?lu, Preparation for a Revolution:The Young Turks,1902-1908(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Erik J.Zürcher的Turkey:A Modern History(London:I.B.Tauris, 1993).

1908年6月,蘇丹的間諜發現在奧斯曼第三軍團駐馬其頓部隊中,有一個聯合與進步委員會的支部。這些軍人眼看即將被送上軍事法庭,決心先發制人。1908年7月3日,支部領袖艾哈邁德·尼亞茲少校副官(Adjutant Major Ahmed Niyazi)帶領兩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和平民支持者揭竿起義,要求蘇丹恢復1876年憲法。原本他們都抱著必死的決心,然而叛亂卻因應了公眾情緒,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他們的運動也因此日益壯大。馬其頓所有的城市均加入了反抗行列,宣布遵從憲法。一位名叫伊斯麥爾·恩維爾的青年土耳其黨人軍官——他聲名鵲起后人們簡稱他為“恩維爾”——宣布克魯普魯(K?prülü)和蒂克韋什(Tikve?)這兩座小鎮恢復憲法,此舉贏得了民眾的擁護。奧斯曼第三軍團還威脅要行軍至伊斯坦布爾,讓帝國首都也恢復憲法。

在短短三周的時間里,革命運動便如此聲勢浩大,令蘇丹再不能指望他手下的軍隊去壓制馬其頓起義了。這就是蘇丹被迫在7月23日召開內閣緊急會議的原因。會議的地點在耶爾德茲宮,從那里可以俯瞰伊斯坦布爾歐洲方向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臣們懼怕時年65歲的蘇丹,未能提及恢復憲法統治這一關鍵性問題。他們花了數小時找尋替罪羊,而不是思考該如何化解眼前的危機。

聽大臣們相互推諉了一天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中止了這場討論,向內閣宣布:“我會順從民意。憲法起先在我的統治下頒布,是我確立了憲法,但后來出于時局需要,我中止了它?,F在我希望諸位大臣起草宣言”,準備恢復憲法。大臣們如釋重負,即刻按照蘇丹的指示向帝國的各個行省派發電報,宣布第二個憲政時代的到來。青年土耳其黨也因成功發起革命、迫使蘇丹恢復憲法而名聲大噪。哈米德二世的話引自Fran?ois Georgeon, Abdülhamid II:Le sultan calife(Paris:Fayard, 2003), 401.

起初,人們并沒有立刻體會到這起事件的重要意義。報紙上對該事件的報道只有短短一句“蘇丹陛下有令,按憲法重啟議會”,連標題和評述都沒有。這或許也反映了當時蘇丹對奧斯曼媒體審查之嚴厲,以至于各大報紙噤若寒蟬。直到24小時后,這則消息才在民間有了反響。7月24日,人們聚集在伊斯坦布爾和帝國各個行省的公共廣場上,共同慶祝重回憲法時代。恩維爾少校搭乘火車前往青年土耳其黨運動的中心——薩洛尼卡(今屬希臘),那里的群眾歡欣鼓舞地稱他為“自由戰士”。與恩維爾一同站在群眾為他搭建的臺子上的,是他兩位同事——奧斯曼鐵路軍事檢察官艾哈邁德·杰馬勒少校,以及郵局員工穆罕默德·塔拉特。這二人都是聯合與進步委員會中崛起的新星。和恩維爾一樣,人們用其中間名簡稱他們,即杰馬勒和塔拉特?!岸骶S爾,”他們高喊,“現在你就是拿破侖!”報道引自Georgeon, Abdülhamid II,404;Cemal與Talat的部分引自Andrew Mango的Atatürk(London:John Murray,1999),80.

接下來的幾天,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印有“正義、平等、博愛”的紅白革命標語。帝國的各個廣場上都貼著尼亞茲和恩維爾以及軍隊中其他“自由英雄”的照片。政治激進分子紛紛發表演說歌頌憲法,并且與群眾分享他們的期望和抱負。

憲法革命所帶來的期望把不同背景的奧斯曼人民團結起來,同仇敵愾。奧斯曼社會中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包括土耳其人、阿爾巴尼亞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還有眾多宗教團體——占多數的遜尼派穆斯林,什葉派穆斯林,十幾個不同的基督教派和規模不小的猶太教群體。此前政府也曾試圖培養民族認同感,但終因社會多元化而未能成功,直到這次憲法革命的到來。正如一位政治激進分子寫道,阿拉伯人“對土耳其人敞開懷抱,他們相信這個國家里已沒有什么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之分,大家都是奧斯曼人,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責任”。無名氏,Thawrat al-`Arab[阿拉伯起義](Cairo:Matba`a al-Muqattam,1916),49.

在人們歡欣慶祝失而復得的自由時,也開始了打擊報復——針對那些疑似參與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鎮壓行動的人。蘇丹統治下的奧斯曼帝國已墮落成一個警察國家:政治激進分子被抓入獄或被流放,報紙雜志受到嚴厲的審查,民眾謹言慎行,生怕四周都是為政府效力的耳目。據一位名叫穆罕默德·伊扎特·達瓦薩的巴勒斯坦納布盧斯鎮居民描述,“革命的頭幾天,人們對政府那些已經確認當過奸細的,貪污腐敗的,或是鎮壓過革命的大小官員怒不可遏”。Muhammad Izzat Darwaza, Nash'at al-Haraka al-`Arabiyya al-Haditha[現代阿拉伯運動的形成], 2nd ed. (Sidon and Beirut: Manshurat al-Maktaba al-`Asriyya, 1971), 277.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青年土耳其黨革命所帶來的希望和自由仍然令人興奮不已。阿拉伯和土耳其詩人為青年土耳其黨作頌歌,他們的詩中也體現出了這種喜悅:


今日我們同慶你們帶來的自由,

我們早出晚歸無一絲擔憂和壓力。

自由的人們已從那個曾受屈辱的監獄中走出,

親愛的流放者也回到了家鄉。

因為他不再擔心間諜的密報,

不再害怕伸手碰觸報紙。

夜晚我們不再輾轉反側,

白天我們不再惶恐難安。Darwaza, Nash'at al-Haraka,286.


然而,革命所帶來的希望很快就化為泡影。

那些曾希望政治變革的人失望地發現,這次革命并沒有讓奧斯曼帝國政府發生重大改變。聯合與進步委員會決定保留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君主地位。之前,他因恢復憲法而受到稱贊,被奧斯曼民眾尊為他們的蘇丹和穆斯林的哈里發,即精神領袖。在1908年時,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對青年土耳其黨人來講可能會弊大于利。而且,委員會的領袖實在都很年輕。大多數下級軍官和底層官員都才二三十歲,他們沒有信心自己掌權,而是把掌管政府的任務交給了大維齊爾(首相)賽義德帕夏(土耳其語里的一種尊稱)和他的班底,他們則負責監督,確保蘇丹及其政府秉承憲法。

那些以為憲法會解決他們經濟難題的奧斯曼民眾,很快就要大失所望。革命引起的政治動蕩打擊了人們對土耳其通貨的信心。1908年8月到9月,通脹水平飆升至20%,給工人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壓力。奧斯曼工人組織示威游行要求改善薪酬和工作待遇,但國家財政無力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革命后的頭六個月里,勞工激進分子組織了超過一百次的罷工,導致政府出臺對勞工更為苛刻的法律,并進行了一次鎮壓。Zürcher, Turkey,98.

更關鍵的是,人們認為恢復議會民主就能得到歐洲各國的支持和對奧曼帝國領土主權的尊重,可之后的事實證明他們被打了一記重重的耳光。土耳其的歐洲鄰國趁著青年土耳其黨人制造的動蕩,進一步吞并奧斯曼領土。1908年10月5日,之前隸屬奧斯曼的保加利亞行省宣布獨立。第二天,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宣布吞并奧斯曼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行省。同年10月6日,克里特島與希臘結成聯盟。土耳其的民主轉向并沒有贏得歐洲列強的支持,反而使國家更為脆弱。

青年土耳其黨人希望通過帝國議會來重新掌控革命進程。僅有兩個黨派參加了在1908年11月底到12月初舉行的議會選舉,聯合與進步委員會就是其中之一。“聯合派”(該委員會成員的稱謂)在下議院獲得了壓倒性勝利,把許多無黨派人士吸收進了委員會。12月17日,蘇丹召開第一次議會會議,發表演說表明他忠于憲法的決心。成員分別由君主委任和選舉產生的上下兩議院,其議長均贊揚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恢復憲法政府一事中所表現出來的過人智慧。這種互動制造了蘇丹與委員會之間一種和諧的假象。但是專制君主不會一夜之間就洗心革面。不甘受憲法制約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正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清理青年土耳其黨。

一旦革命的熱情減退,聯合與進步委員會便面臨來自奧斯曼政界內部的阻撓,以及民間社會強大力量的左右。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因此宗教團體把礙眼的一切貶為青年土耳其黨人的世俗文化。軍隊兩極分化:畢業于軍校的軍官傾向于自由改革,而普通士兵則唯蘇丹馬首是瞻。議會內,自由派人士疑心聯合與進步委員會有專制的傾向,遂利用自己與媒體和歐洲官員的聯系——尤其是和英國大使館——來破壞委員會在下議院的地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自己的宮殿中,悄悄地鼓勵一切向委員會發起挑戰的行動。

1909年4月12日和13日晚,聯合與進步委員會的敵人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效忠于蘇丹的第一集團軍士兵背叛了長官,并聯合首都神學院的宗教學者一同游行至議會示威。一夜之間,該游行便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伊斯蘭教學者和嘩變士兵。他們要求重新組閣,驅逐一批聯合派政客,并恢復伊斯蘭教法——盡管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帝國一直并行著好幾套法典。聯合派代表逃離了首都,唯恐自己性命不保。內閣也提交了辭呈。蘇丹則借此機會同意暴動者的要求,從而重新奪回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領導權。

然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重新掌權只是曇花一現。奧斯曼帝國第三軍團駐馬其頓部隊視憲法為帝國政治前途的保證,因此他們認為伊斯坦布爾的反革命運動是對憲法的挑釁。在馬其頓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動員組成了一支名為“行動軍”(the Action Army)的戰斗力量,在革命英雄艾哈邁德·尼亞茲少校的指揮下直逼伊斯坦布爾。4月17日,這支援軍從薩洛尼卡出發,向帝都行進。4月24日凌晨,只遭遇反動派零毫抵抗的行動軍攻下了伊斯坦布爾,開始實行戒嚴。奧斯曼上下議院再次聚首組成國家議會,并于4月27日投票廢黜了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其年輕的弟弟穆罕默德·雷沙德為新蘇丹,稱穆罕默德五世。隨著聯合與進步委員會重掌大權,反革命運動最終宣告失敗——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兩個星期之內。


反革命運動使奧斯曼社會產生了深刻的隔閡——沒有什么比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的對立更危險。行動軍擁護聯合與進步委員會在伊斯坦布爾重掌大權后不久,穆斯林教眾便血腥屠殺了東南城市阿達納中數以萬計的亞美尼亞人。屠殺的根源可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的這種仇視演變成了20世紀的第一次種族滅絕。

1909年,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懷疑亞美尼亞少數民族預謀脫離帝國,另建國家。亞美尼亞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基督教禮拜儀式,還有一個在奧斯曼治下延續長達幾世紀的公共組織,獨立的宗教團體米利特(Millet)。他們幾乎具備一切19世紀民族主義運動的先決條件,除了一點:他們并沒有聚居在同一地理區域。作為一個民族,他們散布在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邊境、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地中海沿海地帶,以及奧斯曼各大商業都市。最大的亞美尼亞人聚居地就在首都伊斯坦布爾城內。若不能在一方土地內擁有足夠多的人數,他們永遠不可能希望建國,除非——理所當然——他們能找到某個大國支持他們的建國事業。

亞美尼亞人第一次提出領土要求,是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作為俄土戰爭和解條件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被迫把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這三個亞美尼亞人聚集的行省割讓給俄國。幾十萬亞美尼亞人轉而由俄國統治,這為他們向奧斯曼帝國要求更多自治奠定了基礎。亞美尼亞族代表團決意將埃爾祖魯姆、比特利斯和凡城這三個奧斯曼行省設為“亞美尼亞族聚居省”,希望效仿黎巴嫩山一帶基督教和穆斯林教徒混居的模式,建立一個民族自治區,由基督教徒擔任總督。歐洲列強立即作出回應,在《柏林條約》中增加了一項條款,責令奧斯曼政府即刻落實“亞美尼亞族聚居行省所提出的地方性改革和改善要求”,并向亞美尼亞人提供安全保障,使該族裔免受占多數的穆斯林的攻擊。該條款還責成伊斯坦布爾定期向歐洲列強報告其對亞美尼亞公民的政策。《柏林條約》第61條,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ed.J.C. Hurewitz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1:413-414. See also H. F. B. Lynch, Armenia:Travels and Studies,Vol.2: The Turkish Provinces(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 1901), 408-411.

歐洲國家對巴爾干地區基督教民族主義運動的支持,令奧斯曼政府有理由擔心,將來還會有外來勢力插手奧斯曼帝國其他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土?!栋亓謼l約》賦予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心臟地帶一種全新的地位,這明顯對奧斯曼帝國造成了威脅。與俄國簽訂的和約才剛令奧斯曼人失去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三個行省,他們無法想象再失去更多安納托利亞東部領土。因此,當時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政府竭盡全力壓制新興的亞美尼亞民族運動,并禁止他們與英俄兩國來往。19世紀80年代末,亞美尼亞激進分子開始組建政治組織,尋求建國。奧斯曼政府像對待其他任何一個國內反動團體那樣,施行了全面的鎮壓——監視、逮捕、囚禁和流放。

19世紀末涌現出兩個獨立的亞美尼亞民族主義組織。1887年,一批在瑞士和法國的亞美尼亞族學生于日內瓦創立了紅查克組織(Hunchak,亞美尼亞語,意為“鐘”)。1890年,身居俄羅斯帝國的一批激進分子成立了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它更響亮的名字是達什納克(Dashnak,亞美尼亞語,意為“聯盟”)。這兩個組織的理念和手段迥然不同:紅查克組織宣揚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相對來說具有的優點,而達什納克則鼓動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亞美尼亞人進行自衛。兩個組織都提倡使用暴力手段來實現亞美尼亞人的政治目的。他們自稱自由戰士,但奧斯曼政府卻視他們為恐怖分子。紅查克和達什納克發起的活動,使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的關系更為緊張。亞美尼亞激進分子希望這種緊張的局勢能夠使歐洲國家出手干預,而奧斯曼政府則視其為新興的民族主義運動并試圖打壓。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形最終演變成了流血事件。Dikran Mesob Kaligian, Armenian Organization and Ideology Under Ottoman Rule,1908-1914(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1),1-2.

1894年至1896年間,居住在奧斯曼帝國的亞美尼亞人成為一系列恐怖屠殺的對象。1894年夏,暴動首先發生在安納托利亞東部的薩松地區。庫爾德游牧民襲擊了亞美尼亞人村莊,原因是后者拒絕在給奧斯曼官員繳稅之外再給他們交因循已久的保護費。亞美尼亞激進分子鼓勵飽受苛捐雜稅之苦的亞美尼亞農民揭竿起義。英國商人H. F. B.林奇在大屠殺前夕路過薩松地區。他如此描述這些煽動者:“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賊喊捉賊的方式,保證亞美尼亞人反抗事業的勢頭。他們的呼聲通過歐洲媒體傳播開來;而當人們前來查看時,總會有一些土耳其官員上鉤,展現他們的惡劣行徑?!眾W斯曼政府派遣第四軍團加一個庫爾德騎兵團前去穩定局勢,結果成千上萬的亞美尼亞人慘遭殺戮,導致紅查克組織積極謀求而奧斯曼政府避之不及的歐洲干預最終成了現實。Lynch, Armenia,2:157-158.

1895年9月,紅查克組織在伊斯坦布爾發起了一次游行,請求在被歐洲媒體稱作“土耳其亞美尼亞”的安納托利亞東部行省實施改革。他們給奧斯曼政府和所有的外國大使館發出了48小時的預先通知,講明了條件,其中包括委任一名基督徒總督來監管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的改革進程,賦予亞美尼亞村民攜帶槍械的權力,以防御周邊裝備精良的庫爾德人來襲等等。奧斯曼人把四面高墻的奧斯曼首相和其內閣的辦公地點——“高門”(Sublime Dorte,這個詞也用來指代奧斯曼政府,如同白廳對應英國政府)用警戒線圍了起來,防止亞美尼亞抗議者靠得太近。一名警察在騷亂中喪生,充滿敵意的穆斯林群體把矛頭指向了亞美尼亞人,引發了一場暴動。在“高門”之外就有60名抗議者被殺。歐洲各國抨擊了奧斯曼當局屠殺和平抗議者的行徑。面對日益增長的國際壓力,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10月17日頒布了一條法令,承諾在安納托利亞東部有亞美尼亞人聚居的六個行省實施改革。它們分別是:埃爾祖魯姆、凡城、比特利斯、迪亞巴克爾、哈爾普特(Harput)和錫瓦斯。

蘇丹的改革法令反而加劇了上述6個行省穆斯林的恐懼。在他們的理解中,這條政令是要讓安納托利亞東部的亞美尼亞人實現獨立的前奏。一旦他們獨立,人口占多數的穆斯林就會被迫生活在基督徒的統治下,或者離鄉背井去伊斯蘭國家重建家園——正如當年奧斯曼政府把克里米亞、高加索和巴爾干地區交由基督徒管理后,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從這些地方遷出一樣。奧斯曼當局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去平息穆斯林教徒的恐懼。在蘇丹頒布法令的數日后,安納托利亞中部和東部的村鎮發生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屠殺。據亞美尼亞傳教士估計,到1896年2月,至少有3.7萬名亞美尼亞人被殺,30萬人無家可歸。其他一些估計則稱,傷亡人數在10萬到30萬之間。由于該地區相對封閉,我們無法獲得關于1895年大屠殺更為確切的數字,但針對亞美尼亞人的這種暴行在奧斯曼歷史上無疑是空前的。Georgeon, Abdülhamid II,291-295.

1894年至1896年,發生在伊斯坦布爾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標志著亞美尼亞人的暴動進入第三個,也是最后的階段。1896年8月26日,26名達什納克激進分子喬裝成搬運工,把武器和炸藥藏匿于伊斯坦布爾奧斯曼銀行的錢袋之中。他們殺了兩名保安,并劫持了150名銀行員工,威脅若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即指派一名歐洲高級專員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實施改革,并特赦所有亞美尼亞的流亡政客——就要引爆大樓,把所有人都炸死。雖然該銀行名屬奧斯曼,但實則是一家外資機構,其股份幾乎被英法兩國壟斷。亞美尼亞激進組織先前力促歐洲列強介入,結果此次銀行事件的發展完全事與愿違。最終恐怖分子們被迫放棄占領,坐上一條法國船逃離了奧斯曼帝國,提出的條件也沒有得到滿足。達什納克的此次行動不但廣受歐洲列強譴責,而且還在伊斯坦布爾引發了新一輪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致使多達8000名亞美尼亞人遇害。歐洲列強對亞美尼亞人問題的政策也不盡相同,因此其介入并未能使奧斯曼帝國作出任何改變。對于亞美尼亞民族運動而言,1894至1896年的血腥事件無疑是一場災難。

接下來的幾年里,亞美尼亞民族運動改變了策略,開始與奧斯曼帝國中謀求改革的自由派通力合作。1907年,達什納克成員和聯合與進步委員會代表共同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受奧壓迫黨派代表大會。達什納克是1908年青年土耳其革命的堅定支持者,此次大會上他們首次被承認為合法組織。數月后,亞美尼亞團體有多人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議員候選人,并有14人成功當選下議院議員。眾人都希望亞美尼亞人尋求的政治目標能夠在奧斯曼憲法的框架內實現,包括憲法保證的公民身份以及未來的權力下放。然而,1909年爆發的反革命政變使這些期望都成了泡影。1909年4月25日至28日,約有2萬名亞美尼亞人在一場瘋狂的殺戮中不幸遇害。杰馬勒帕夏聲稱有1.7萬名亞美尼亞人被害;見Djemal Pasha, Memories of a Turkish Statesman,1913-1919(London:Hutchinson,n.d.),261.一位名叫Zohrab的亞美尼亞代表,曾為大屠殺官方調查團的一員,他給出的亞美尼亞死亡人數為2萬名;見“Young Turk-Armenian Rel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Constitutional Period,1908-1914, ”in From Empire to Republic:Essays o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by Feroz Ahmad(Istanbul:Bilgi University Press,2008),2:186.另外,Kaligian在Armenian Organization中稱,死于阿達納大屠殺的亞美尼亞人介于1萬到2萬人之間。

扎貝爾·埃薩揚(Zabel Essayan)是20世紀初最著名的亞美尼亞裔文人之一。阿達納大屠殺之后不久,她便到當地協助災后救援工作。在她面前的這座城市已是滿目瘡痍,只剩下目睹慘劇而傷心欲絕的寡婦、孤兒和老人。回憶起那場浩劫,她說:“人們無法一下子接受如此慘痛的現實:它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即使是那些當事人也無法完整地講述事件的來龍去脈。他們語塞、嘆息、流淚,最后也只能告訴你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像埃薩揚這樣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吸引了國際方面對此次大屠殺事件的關注,奧斯曼帝國也因此遭到各國的譴責。Zabel Essayan的Dans les ruines:Les massacres d'Adana,avril 1909[廢墟之中:阿達納大屠殺,1909年4月] (Paris: libella, 2011),譯自1911年出版的亞美尼亞語原著,引自40頁。

暴亂過后,青年土耳其黨人迅速采取行動,派杰馬勒帕夏赴阿達納重整秩序。聯合派需要讓達什納克成員對他們重拾信心,避免后者再次為實現民族目標而尋求歐洲干預。達什納克同意繼續保持合作,但前提是政府必須將與阿達納大屠殺有關的一干人等繩之以法,歸還亞美尼亞幸存者的財產,減輕他們的賦稅,并向窮苦的亞美尼亞人提供資金援助。杰馬勒在他的回憶錄中聲稱,阿達納的每一座房屋都在4個月內得到了重建,“至少30名穆斯林”在阿達納被處決,另有17名“顯貴家族的成員”在鄰近的埃爾津地區被正法。這些措施都在安撫亞美尼亞人的同時,也制止歐洲對此事的干預,而且在當時為青年土耳其黨人處理亞美尼亞人問題贏得了時間。Kaligian, Armenian Organization,45-47;Djemal Pasha, Memories of a Turkish Statesman, 262.


就在奧斯曼帝國勉力保全安納托利亞東部領土之際,它在地中海遭遇一場全新的危機。隨著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1830年)和突尼斯(1881年),英國占領埃及(1882年)之后,隸屬當今利比亞的班加西和的黎波里行省成了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最后兩片土地。而1871年才完成統一的新興國家意大利也希望在非洲占據一席之地。于是,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三世的政府便將目光轉向利比亞,企圖在那里達成他們的帝國野心。

奧斯曼帝國并沒有任何能挑起1911年意土戰爭的舉動。然而,因羅馬提前確定英法兩國會保持中立,所以已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撓它用武力手段在北非實現其帝國野心了。9月29日,意大利以奧斯曼帝國向利比亞駐軍輸送武器,威脅的黎波里與班加西的意大利僑民為由,向利比亞沿海城市發動了全面進攻。關于意大利入侵利比亞,見Jamil Abun-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308-312;Mango, Atatürk, 101-111.

奧斯曼在利比亞的駐軍非常薄弱,僅有約4200名土耳其士兵,而且幾乎無任何海軍支援,在超過3.4萬名入侵意軍面前毫無招架之力。奧斯曼戰爭大臣向其在利比亞的官員坦承,利比亞終將失守。1911年10月的前幾周的黎波里(利比亞西部)與班加西地區(利比亞東部,亦稱昔蘭尼加)的沿海城鎮便被斗志高昂的意軍攻陷。一位參加戰役的土耳其老兵聲稱,奧斯曼軍總共只有1000人。而意大利方面稱,土耳其人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有4200人。Philip H. Stoddard,“The Ottoman Government and the Arabs, 1911 to 191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e?kilat-i Mahsusa”(PhD diss.,Princeton University,1963),205-206n174.另見E.E.Evans-Pritchard的The Sanusi of Cyrenaic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104-124.

在意軍入侵一事上,奧斯曼政府與青年土耳其黨人的立場截然不同。大維齊爾及其政府并不認為他們能守住利比亞,因此寧可放棄這片北非邊疆,也不愿讓奧斯曼軍卷入一場注定失敗的戰斗中。而持極端民族主義理念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卻不能接受將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拱手送人。

1911年10月初,恩維爾少校前往薩洛尼卡同聯合與進步委員會的中央委員會談話。在長達5小時的會議中,恩維爾說服了他的同事在利比亞組織開展對意游擊戰。他在一封寫給童年好友及義兄——德國海軍武官漢斯·胡曼的信中,如此描述作戰計劃:“我方將在(利比亞)境內集結力量。阿拉伯騎手將在奧斯曼青年軍官的領導下與我國子民一道,密切監視并不分晝夜騷擾意軍。每個(意大利)士兵或小分隊都將遭到襲擊殲滅。若敵軍過于強大,我方將撤到廣闊大地的各個角落,繼續抓住每個機會騷擾敵軍。”M.Sükrü Hanio?lu,ed.,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恩維爾帕夏的書信](Istanbul:der Yayinlari, 1989), 75-78.

征得聯合與進步委員會允許后,恩維爾當即啟程回到伊斯坦布爾,在那里秘密乘船前往埃及亞歷山大港。數十名愛國的年輕軍官追隨他來到埃及,利用這里作為游擊隊對抗意軍的跳板——其中有一位名為穆斯塔法·凱末爾的年輕少校副官,后來成為了“阿塔圖爾克”(Atatürk,土耳其語,意為“土耳其國父”),其余人則取道突尼斯進入利比亞。在官方記錄中,這些年輕軍官被政府以“違背奧斯曼政府意愿行動的冒險分子”之由除名(但實際上奧斯曼財政部仍然給這些在利比亞的軍官發放月薪)。他們自稱“費達依”(feda?),即甘愿為他們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Mango, Atatürk, 102.

10月末,恩維爾在進入埃及之后即刻懷著滿腔熱情投身到利比亞沖突之中。他披上阿拉伯長袍,騎著駱駝進入利比亞境內。艱苦卓絕的沙漠生活令他感慨萬千,也使他非常佩服生活在這里的貝都因人。由于恩維爾不懂阿拉伯語,他只得通過翻譯與貝都因人交流。后者對恩維爾表示了極大的尊敬。恩維爾的未婚妻是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的侄女——蘇丹公主愛美妮·妮絲耶。雖然當時她年僅13歲(他們在1914年公主17歲時結婚),但恩維爾這種與皇室的聯系極大地提升了他在利比亞的地位。他在信中寫道:“在此我是蘇丹的女婿,是哈里發的欽差,這層關系幫了我很大的忙?!?img alt="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92-94.另見Georges Rémond, Aux campes turco-arabes: Notes de route et de guerre en Tripolitaine et en Cyréanaique [土阿營地: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的行走及戰爭見聞] (Paris: Hachette, 191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BC24/15246167004721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459180-k3KdkDI497PihizEFGHiTMa8l6ssKAv2-0-9eff03487f5a1a4ac1b39bc4bf123c91">

恩維爾將運動控制在班加西東部區域內。意大利軍隊聚集在昔蘭尼加的三個港口城市——班加西、德爾納和圖卜魯格。由于遭到利比亞部落的頑強抵抗,意軍無法從沿海平原向利比亞內陸進一步挺進。恩維爾勘察了敵軍位置后,將營地扎在俯瞰德爾納的高地之上。德爾納的1萬名居民不情愿地供養著1.5萬名意大利步兵,而后者正是恩維爾的主要作戰目標。他召集差點被俘、士氣低落的奧斯曼士兵,征募了部落民以及有影響力的賽努西兄弟會成員(Sanussi,一個神秘的宗教團體,其分會遍布利比亞城鄉),還在埃恩曼蘇爾(Ayn al-Mansur)的營地接納了其他的“費達依”志愿軍官。通過他在利比亞的工作——招募聽命于奧斯曼軍官的當地戰士,讓伊斯蘭教徒對外國勢力產生敵意,從而打倒歐洲敵人,并建立一個有效的情報網絡——恩維爾為一個全新的特勤組織奠定了創立基礎。它名為“特別組織”(Te?kilat-i Mahsusa),后來對奧斯曼的一戰戰事影響深遠。

在恩維爾的努力下,許多利比亞的阿拉伯部落與奧斯曼志愿軍團結在了一起。他們由衷地感激青年土耳其黨人能投身于利比亞人民的戰斗,并為捍衛部落自由不惜犧牲生命地與外國勢力作斗爭。雖然他們之間語言不通,但伊斯蘭教的紐帶將操土耳其語的青年土耳其黨人與操阿拉伯語的利比亞部落成員緊密聯結。恩維爾將利比亞的阿拉伯斗士形容成“視死亡如天賜的狂熱穆斯林”。這種描述對強勢的賽努西蘇菲派信徒而言尤為恰當,他們之所以忠于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正因為后者是伊斯蘭的哈里發。作為不信教的青年土耳其黨人,恩維爾并沒有否認這種對伊斯蘭教的虔誠,而是把宗教當作一股強大力量,能使穆斯林視奧斯曼蘇丹為哈里發并團結在其周圍打擊帝國與穆斯林世界的敵人。恩維爾如此描述伊斯蘭教的力量:“放眼看看伊斯蘭世界中發生的這一切吧,伊斯蘭教沒有民族之分?!睙o論利比亞的那段時光還給了恩維爾怎樣的啟發,他都堅信奧斯曼帝國能夠利用伊斯蘭教的強大力量對抗國內外一切敵人。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148-153,185-188,196-198.另見G.F.Abbott, The Holy War in Tripoli(London:Edward Arnold,1912).

1911年10月至1912年11月間,青年土耳其黨軍官與阿拉伯部落對意軍展開游擊戰,取得了顯著勝利。雖然意軍在數量和現代武器裝備上都占優勢,但他們無法沖出沿海平原的堡壘去占領利比亞的內陸地區。阿拉伯游擊隊力挫意軍,使后者在一年內死亡3400人,另有4000人受傷。戰爭也耗損了意大利的財力。奧斯曼軍每月僅需開銷2.5萬土耳其磅(1土耳其磅價值約0.9英鎊或4.40美元)支持恩維爾圍攻德爾納的軍事行動。有一段時間,青年土耳其黨人在利比亞的斗爭似乎勝利在望,意大利人就要被趕下海了。Abun-Nasr, History of the Maghrib,310.

由于無法成功攻下利比亞,意軍轉移戰斗陣地。他們知道,結束這場戰爭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奧斯曼政府簽署正式和約,將利比亞的控制權讓予意大利。為了迫使伊斯坦布爾主動請求講和,意大利海軍艦船向奧斯曼橫越地中海東部的領土發起攻擊。1912年3月,他們炮擊了黎巴嫩的貝魯特港;同年5月,意軍士兵占領十二群島(Dodecanese,位于愛琴海,今部分屬于希臘,羅德島是其中最大的島嶼)。7月,意大利海軍派遣魚雷快艇進入達達尼爾海峽。最后,意大利人打出了巴爾干這張牌。希臘、塞爾維亞、黑山和保加利亞結成聯盟,共同對抗他們之前的奧斯曼宗主國。它們每一個都覬覦奧斯曼在巴爾干地區最后的領土——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與色雷斯。意大利國王與黑山國王尼古拉一世有姻親關系,他1912年10月8日成功煽動黑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其他巴爾干國家效仿黑山只是時間問題。

巴爾干地區一觸即發的戰爭局勢,在伊斯坦布爾和利比亞引起了一場危機。奧斯曼政府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等邊遠行省抵抗意軍,卻對巴爾干的心臟地帶疏于防范。曾經的理想主義迅速被新的現實所取代。黑山宣戰十天后,奧斯曼帝國與意大利簽訂了合約,割讓利比亞行省?!百M達伊”軍官雖然為棄利比亞的同志于不顧感到羞愧,但也只能讓賽努西兄弟會孤軍奮戰了。他們不得不火速返回伊斯坦布爾,投身到后來被稱為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那場關系國家存亡的戰斗中。


巴爾干諸國曾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9世紀時,民族主義廣泛傳播于東南歐的各個民族和宗教團體。歐洲列強為達到分裂奧斯曼帝國的目的,積極鼓勵這些民族主義運動,導致出現許多動蕩不安的附庸國。1830年,希臘王國在歷經十年奮戰后率先實現獨立。塞爾維亞于1829年得到國際社會承認,并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完全獨立。同樣在柏林會議上實現獨立的還有黑山;保加利亞則取得了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地方自治,1908年9月完全獨立。實現獨立的巴爾干諸國并不滿足于自身的領土范圍,都覬覦仍屬于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色雷斯。另一邊,奧斯曼帝國過于輕視這些以往巴爾干臣民的主張,低估了他們給轄下最后幾個歐洲行省所造成的威脅。

巴爾干諸國抓住意土戰爭的契機,意圖實現它們的擴張野心,奧斯曼帝國的盲目自滿也隨之被粉碎。1912年10月,黑山、塞爾維亞、希臘和保加利亞先后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巴爾干諸國聯盟從一開始便在軍隊規模和戰略態勢上占優,軍隊人數達71.5萬人,相比之下,僅有32萬名奧斯曼士兵在前線作戰。L.S.Stavrianos, The Balkans Since 1453(London:Hurst,2000),535-537.

希臘人利用其海上優勢對抗奧斯曼帝國。他們不僅吞并了克里特島,占領了數個愛琴海島嶼,還利用海軍阻斷奧斯曼軍的海上支援。11月8日,希臘軍隊占領了青年土耳其黨革命的發源地——薩洛尼卡,還控制了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多數地區。塞爾維亞和黑山由北面襲擊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并成功占領了這些地區。科索沃則于10月23日被塞爾維亞收入囊中。

與土耳其人交戰最激烈的是保加利亞人。后者分別在10月24日與11月2日成功突破奧斯曼軍在克爾克拉雷利和呂萊布爾加茲的第一、二道防線,直逼距伊斯坦布爾僅40英里的薩塔勒卡(?atalca)。1912年12月初,奧斯曼政府“高門”呼吁?;穑@時駐守埃迪爾內(舊稱阿德里安堡,今在土耳其境內,鄰近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奧斯曼士兵已深陷重圍。將利比亞割讓給意大利不到兩個月,奧斯曼軍便全線潰敗,喪失歐洲的最后幾個行省看來已成定局。

自由派人士卡米勒帕夏是當時奧斯曼政府的首相。聯合派和自由派人士長久以來視彼此為勁敵,卡米勒帕夏還蓄意將聯合派排擠在其內閣之外。自由派人士主張用和平的方式防止未來進一步喪失領土,同時避免伊斯坦布爾受到威脅。而另一邊的聯合派則號召發起新一輪戰爭,以此收復奧斯曼帝國的重要領土——從埃迪爾內開始。聯合派抨擊奧斯曼政府作戰不利,卡米勒帕夏便下令取締其各個支部,關停他們的報紙,并逮捕了一批聯合派領導人。

恩維爾從抵御意軍的利比亞前線回到伊斯坦布爾后,便被卷入了這些軍事和政治的緊張局勢之中。在1912年12月末,他寫道:“我發現四周充滿了敵意。表面上,包括戰爭大臣在內的整個內閣都對我很友善,但我知道他們派了特務跟蹤我?!彼麛荡稳ニ_塔勒卡前線查看,并認定戰事對奧斯曼軍比對保加利亞軍更為有利。不出所料,恩維爾公開支持繼續戰斗?!叭绻麅乳w不做任何努力就把埃迪爾內拱手送人,我就退出軍隊,公開呼吁戰爭,到時我不知道——或者不想說出——我將會做出什么。”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 letters of 28 December 1912 and 12 January 1913, 216-217, 224.

恩維爾確信卡米勒帕夏即將同意簽署和約,把埃迪爾內割與外國統治。因此,他決定采取極端行動。1913年1月23日,10名武裝謀反者越過伊斯坦布爾的石子路向“高門”飛馳而去。在他們沖進內閣會議室的同時,恩維爾及其部下與大維齊爾的守衛交火,導致包括戰爭大臣納齊姆帕夏在內的4人被殺。隨后恩維爾用手槍指著卡米勒帕夏的頭,要求這位大維齊爾提出辭職。恩維爾事后透露:“這一切都發生在15分鐘內。”緊接著,他前往蘇丹的宮殿匯報行動,并要求蘇丹重新任命一位大維齊爾。穆罕默德五世任命一位曾任將軍的資深政治家——邁哈穆德·瑟弗科特帕夏(Mahmud ?evket Pasha)負責組成統一政府。在臭名昭著的“突襲高門”事件發生短短4小時后,新內閣便已成立,受命恢復奧斯曼帝國被戰爭摧毀的政治秩序。恩維爾在1913年1月23日至28日的多封信件中提及此次事件。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224-231.另見Ahmad, The Young Turks,117-123.

雖然聯合派領導政變推翻了卡米勒帕夏及其政府,卻仍未能借機掌握政權。邁哈穆德·瑟弗科特帕夏雖然與他們有所共識,但他本人并不是該委員會的成員。在經歷了最近的黨派之爭與軍事災難后,這位新任大維齊爾希望建立一個無黨派聯盟來保證穩定與團結。只有三名聯合派成員進入內閣,且三人均為溫和派。未來叱咤奧斯曼帝國的執政三巨頭——塔拉特、恩維爾和杰馬勒——此時仍然未能進入中央政府。杰馬勒接任伊斯坦布爾的軍事總督,塔拉特留任聯合與進步委員會秘書長,而恩維爾則上了戰場。

戰爭重新打響后,形勢對奧斯曼帝國益發不利。1913年2月,戰爭雙方在未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終止了停火協議。隨著諸多主要城市陷入圍困,且遲遲不見補給和援軍,奧斯曼軍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在歐洲的最后一片土地一點點地落入野心勃勃的巴爾干諸國之手。3月6日,希臘人占領了馬其頓小鎮加尼納(Janina,今希臘的約阿尼納)。黑山攻陷了伊斯科得拉(I?kodra,今阿爾巴尼亞的斯庫臺)。然而最慘痛的打擊,莫過于保加利亞軍切斷了埃迪爾內的糧食補給,致使守城的奧斯曼士兵最終于3月28日繳械投降。那一刻對整個奧斯曼帝國來說,都是一場深刻的國家危機。

埃迪爾內淪陷后,邁哈穆德·瑟弗科特帕夏立刻宣布停戰。5月末,奧斯曼帝國和巴爾干諸國間的談判在倫敦重新開啟。1913年5月30日,雙方在英國調解下簽署了全面和平條約。在這份《倫敦和約》中,奧斯曼政府割讓了6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丟失將近400萬居民。自此,除以米德耶——厄內茲線(Midye-Enez Line)為界的一小片色雷斯東部土地作為伊斯坦布爾腹地仍得以保留外,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其他所有歐洲領土。就這樣,意土戰爭以奧斯曼帝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失去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色雷斯要比損失利比亞嚴重得多。5個世紀前,奧斯曼帝國從拜占庭手中奪得這些歐洲領土,自此它們便一直是帝國的經濟和行政中心,是整個帝國最繁榮發達的省份。失去這些領土上繳的收入,加上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高昂軍費,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受到了沉重打擊。成千上萬的難民需要安置,疾病亦在骯臟的軍營中肆虐開來。除此之外,先前的兩次戰敗已使奧斯曼帝國遭受了人力與財力的雙重損耗,重整軍隊之所需對奧斯曼政府來說亦是筆駭人的開銷。

或許奧斯曼帝國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公眾士氣的低落。敗給歐洲相對年輕的國家意大利已是一個打擊,而輸給曾經隸屬于帝國的小小巴爾干諸國,卻是奧斯曼軍隊與民眾都不能接受的。一位名叫約瑟夫·阿克丘拉(Yusuf Ak?ura)的青年土耳其黨知識分子這樣寫道:“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五百年來的臣民,我們從來沒放在眼里,如今卻打垮了我們。這個現實,這個我們即使做夢也沒有料到的既成事實,會讓我們睜開雙眼……如果我們還未完全死去的話?!痹谡麄€19世紀,對奧斯曼表示悲觀的歐洲人給其貼上了“歐洲病夫”的標簽。在輸掉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后,即使是最樂觀的青年土耳其黨人也無法改變這位“病夫”的末日命運了。Niyazi Berkes, The Development of Secularism in Turkey(New York:Routledge,1998),358.

戰敗使伊斯坦布爾的政壇開始分化。1913年1月聯合派針對卡米勒帕夏發起的那場政變之所以合理,是因為那是防止埃迪爾內陷落的不得已之舉。現在既然埃迪爾內已經失守,自由派人士便決心與聯合派清算舊賬,將其逐出政界。聯合派領導人之一,伊斯坦布爾軍事總督杰馬勒派遣特務監視任何他懷疑正在陰謀推翻(無黨派)政府的人。盡管杰馬勒竭盡全力,卻仍然沒能保護大維齊爾。6月11日,即在簽署了割讓埃迪爾內的《倫敦和約》后不久,邁哈穆德·瑟弗科特帕夏就在“高門”外遇刺身亡。

聯合派將大維齊爾遇刺引發的騷亂轉變成了他們在政治上的優勢。杰馬勒開始肅清異黨,自此自由派人士一蹶不振。數十人被逮捕,12名領導人經過走過場的庭審便在6月24日被處決。一批逃亡海外的反對派高官被缺席判處死刑,還有數十人遭到流放。消滅了自由派反對人士后,他們立刻掌握了大權。自1908年革命以來,青年土耳其黨人一直選擇不直接參政。最終,他們在1913年決定還是得自己來。

1913年6月,蘇丹邀請聯合派暨埃及皇室成員賽義德·哈利姆帕夏重組政府。幾位最具影響力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進入其內閣,首次成為國家領導人。恩維爾、塔拉特和杰馬勒都被晉升為“帕夏”,成為文職官員與軍隊最高領導。塔拉特帕夏當選內政大臣;恩維爾帕夏成為軍隊中最具號召力的將軍,并于1914年1月當選戰爭大臣;而杰馬勒帕夏仍繼續擔任伊斯坦布爾總督。1913年后,他們三人將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執政三巨頭,比蘇丹抑或大維齊爾(奧斯曼帝國首相)更有權力。

1913年7月,由聯合派領導的政府成功收復埃迪爾內。此后,聯合與進步委員會便在帝國政界所向無敵。這實際上是拜保加利亞在巴爾干的對手所賜。在贏得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后,歐洲列強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使巴爾干列國之間原本就含糊不清的戰利品分配更為混亂。奧地利和意大利尤其支持阿爾巴尼亞獨立。他們的目的是讓阿爾巴尼亞成為一個緩沖地帶,遏制塞爾維亞,防止其發展為亞德里亞海濱的新興強國。歐洲列強迫使塞爾維亞和黑山撤出它們在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贏得的阿爾巴尼亞土地。塞爾維亞人對喪失阿爾巴尼亞的土地非常沮喪,遂把矛頭轉向了被保加利亞與希臘控制的馬其頓領土。保加利亞認為自己在對抗土耳其軍隊的戰役中貢獻最大,因此拒絕把任何領土割讓給塞爾維亞,并謝絕了俄國提出的斡旋。1913年6月29日至30日,保加利亞夜襲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在馬其頓的據點,由此引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保加利亞發現現在所有的巴爾干鄰居都與自己為敵:羅馬尼亞、黑山、希臘和塞爾維亞結成了同盟。由于戰線過長,保加利亞被迫從奧斯曼前線調回軍隊,以制止希臘和塞爾維亞取得進一步勝利。這正是恩維爾長久以來所期盼的機遇——但他仍然遭到了賽義德·哈利姆帕夏政府的反對,他們生怕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會給奧斯曼帝國帶來滅頂之災。恩維爾寫道:“如果那些當政者沒有下令作戰的膽量,我就自行動手?!弊詈?,恩維爾終于接到了作戰命令,他率領一支騎兵和步兵團越過了不久前劃定的邊界,向埃迪爾內進發。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 247-248.

7月8日,當奧斯曼軍隊抵達埃迪爾內時,他們遭遇到保加利亞駐軍的火力攻擊。恩維爾按兵不動,直到保加利亞軍隊被說服撤出該城市,他才在第二天進入城內,期間沒有遭到任何抵抗。他一邊派出一支騎兵分隊追趕撤退中的保加利亞軍,一邊在這座被戰爭摧毀的城市中鞏固奧斯曼軍的據點。目睹城中百姓遭受的災難,奧斯曼士兵們解放埃迪爾內的喜悅也淡了不少。恩維爾如此描述眼前的慘?。骸翱蓱z的土耳其人蹲坐在他們已被夷為平地的房屋上,老人遍體鱗傷,孤兒靠著政府的資助過活。每走一步就有千千萬萬的暴行映入我的眼簾。”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letter of 2 August 1913, 249-250.

7月,奧斯曼軍趁保加利亞敗于巴爾干鄰國之際,收復了色雷斯東部的大部分領土。8月10日,保加利亞請和,奧斯曼軍也因此確保對埃迪爾內與色雷斯東部地區的控制權。恩維爾再次受到褒獎;這位“自由戰士”現在被稱作“埃迪爾內解放者”了。奧斯曼舉國上下均為此次勝利歡欣鼓舞。遭受了一次又一次屈辱的失敗后贏得的這場勝利,使聯合與進步委員會受到了奧斯曼民眾前所未有的愛戴。恩維爾這次突破受到整個穆斯林世界的贊許,他為此感到非常自豪。在寫給德國友人漢斯·胡曼的信中他承認:“我高興得像個孩子,因為只有我一人能在一夜之間闖入埃迪爾內。”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letter of 2 August 1913,249-250.


由于受到戰爭與政治騷亂的雙重打擊,青年土耳其黨領導的政府已無法兌現1908年革命時的自由主義理想。聯合派回應外部威脅與內部挑戰的方法,就是加緊控制奧斯曼帝國仍存在爭議的行省。為防止國家分裂,聯合派采取了一系列更為有效的中央集權政策,推行一些不得人心的法律,例如將對所有行省采取無區別的征稅與征兵辦法,且所有奧斯曼國民都將被迫使用土耳其語與政府打交道。

這些中央集權手段針對的是阿拉伯行省,以免這些行省出現民族主義分裂運動,防止阿拉伯人效仿巴爾干各國那樣尋求獨立。1909年后,奧斯曼土耳其語在大敘利亞地區與伊拉克的學校、法庭和政府辦公室中逐漸取代了阿拉伯語。土耳其人占據高層政府職位,而阿拉伯公務員只獲得一些底層工作。不出所料,這些受人詬病的措施令許多忠誠的阿拉伯子民對國家在青年土耳其黨革命之后的轉變很心寒。于是,他們成立了民間團體來反對“土耳其化”。這些阿拉伯人仍稱不上民族主義者,戰前“阿拉伯民族主義”社團仍在奧斯曼帝國的框架內呼吁更多的阿拉伯文化和政治權利。然而,在一戰過程中,他們當中有越來越多的激進分子開始期望實現完全獨立。

阿拉伯民族主義團體分布在伊斯坦布爾和阿拉伯各行省中。奧斯曼議會中的阿拉伯成員在諸多民間組織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伊斯坦布爾的“阿拉伯——奧斯曼兄弟協會”,以及討論公眾關心的文化問題的“文化俱樂部”。眾多改革團體在貝魯特與巴士拉成立,而“國家科學俱樂部”則位于巴格達。這些組織在奧斯曼當局知情的前提下公開會面,并接受秘密警察的全面監督。關于戰前阿拉伯民族主義團體的起源、目標和成員情況,見George Antonius, The Arab Awakening(London:Hamish Hamilton,1938),101-125; Eliezer Tauber, The Emergence of the Arab Movements(London:Frank Cass,1993).

其中兩個最有影響力的阿拉伯主義團體并不受制于奧斯曼政府與警察?!扒嗄臧⒗畢f會”,亦稱“法塔特”(來自其阿拉伯名Jam`iyya al-`Arabiyya al-Fatat),于1909年由一批敘利亞穆斯林在巴黎創立?!胺ㄋ亍钡淖谥际切Х鹿妓贡W匈帝國,將現有的奧斯曼帝國重構成一個土耳其——阿拉伯雙民族國家,讓阿拉伯人能在這個國家里獲得平等。該協會創始人之一——陶菲克·納圖爾(Tawfiq al-Natur)回憶道:“我們阿拉伯人想要的,只是在奧斯曼帝國中與土耳其人獲得同等的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并把帝國塑造成一個由兩個偉大民族——土耳其人與阿拉伯人——共有的國家。”摘自Zeine N.Zeine, The Emergence of Arab Nationalism,3rd ed.(New York:Caravan Books, 1973), 84.

1912年,一批志同道合的敘利亞移民在開羅成立了“奧斯曼反中央集權黨”(Ottoman Decentralization Party)。這群開羅的阿拉伯主義者直截了當地拒斥青年土耳其黨人的中央集權政策,辯稱像奧斯曼帝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只能用行省自治的聯邦體系管理,參考瑞士那種政府權力下放與各州自治的模式,但不同的是他們擁護在奧斯曼蘇丹統治下的各民族團結,并在主張保留各行省當地語言的同時,也倡導使用土耳其語。

阿拉伯民族主義團體的日益壯大令聯合派憂心忡忡。因之前的分散管理已經導致了數次巴爾干戰爭,青年土耳其黨人已不愿再理會諸如權力下放或二元君主制這樣的要求了。1913年2月,貝魯特革命協會發表了一份呼吁行政權力下放的宣言,奧斯曼當局隨即將其取締。1913年4月8日,警察關停了貝魯特革命協會的辦公室,并命令該組織自行解散。一些有影響力的協會成員便發起了一場全市范圍的罷工,并組織向大維齊爾請愿,抗議關停協會的做法。數名協會成員因煽動罷工被捕。貝魯特由此進入了為期一周充滿張力的政治危機時期。罷工一直持續到被捕成員獲得釋放才停止,但貝魯特革命協會辦公室的大門從此再未開啟,協會成員只得秘密會面,阿拉伯民族主義團體活動也自此轉入地下。

面對奧斯曼當局日益嚴重的壓迫,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將他們的事業轉向了國際社會。巴黎的“法塔特”成員決意在法國首都召開會議,充分享受免受奧斯曼當局鎮壓的議政自由,并為他們的訴求尋求國際支持。分布在奧斯曼帝國、埃及、歐洲以及美洲的各個阿拉伯民族主義團體都接到了出席邀請。盡管奧斯曼駐法國大使竭盡全力阻止會議召開,但仍有來自帝國阿拉伯行省的23名代表—11名穆斯林,11名基督教徒,以及1名猶太人——成功抵達巴黎,參加了于1913年6月18日舉行的首屆阿拉伯代表大會。

作為土生土長的巴格達人,陶菲格·蘇瓦伊迪是參加此次阿拉伯代表大會僅有的兩位伊拉克代表之一(蘇瓦伊迪的朋友——猶太人代表蘇萊曼·安巴爾也同樣來自伊拉克)。其他所有與會代表都來自大敘利亞地區。蘇瓦伊迪最近才加入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治運動。他之后回想道:“盡管我對自己的阿拉伯身份可能還不甚明了,但我清楚自己是一個阿拉伯的奧斯曼穆斯林。”蘇瓦伊迪精通土耳其語,在赴巴黎從事法律研究之前,已于1912年在伊斯坦布爾獲得了法律學位。身處巴黎期間,他遇到了一群后來對他的政治觀點產生“極大影響”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隨后,他加入了“法塔特”,并在首次阿拉伯代表大會的組織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Tawfiq al-Suwaydi, My Memoirs:Half a Century of the History of Iraq and the Arab Cause (Boulder, CO: Lynne Reiner, 2013), 60.蘇瓦伊迪對阿拉伯代表大會的敘述,見62-68.

蘇瓦伊迪說:“首屆阿拉伯代表大會最后成了三個不同派別間激烈爭吵的舞臺。”首先,是尋求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臣民同等權利的“穆斯林阿拉伯青年黨”,然后是“對土耳其人咬牙切齒”的阿拉伯基督徒。最后一個,被蘇瓦伊迪稱為“無法選擇忠于土耳其人還是阿拉伯人”的機會主義者,是哪一邊能更好實現自己的物質追求就倒向哪一邊的“墻頭草”。

在為期6天的會議期間,大會就十項決議達成了一致,這些決議構成了與會代表的改革方案框架。他們要求奧斯曼帝國通過權力下放實現阿拉伯人參政議政,政府應將阿拉伯語定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之一,并允許阿拉伯議員用母語在議會上發表演說。他們提出“除非有極為特殊的情況”,士兵服役的地點應控制在應征者的原籍行省。大會還通過了一項“在權力下放的基礎上,考慮奧斯曼亞美尼亞人訴求”的決議。這個決議勢必會引起伊斯坦布爾的關注。與會代表商定,將會議決定分享給“高門”及與奧斯曼帝國交好的各國政府。6月23日晚,大會閉幕。

大會選擇與青年土耳其黨人之間的談判時機實在不對。當時,奧斯曼當局已經簽署了標志著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的《倫敦和約》(5月30日),國家已失去了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色雷斯三個行省,而且大維齊爾邁哈穆德·瑟弗科特帕夏在6月11日遇刺身亡。大會在巴黎閉幕時,聯合派正在肅清政府當中的自由派反對人士,摩拳擦掌準備首次執政。巴黎的這次會議所帶來的威脅之大使他們不敢掉以輕心。如果奧斯曼當局應對不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幾乎將必然轉而尋求歐洲列強的支持,而法國對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意圖早已盡人皆知。

青年土耳其黨派遣秘書長米塔特·蘇科魯(Midhat ?ükrü)前去與大會代表進行談判,旨在達成一項改革議程,將損失降到最低。陶菲格·蘇瓦伊迪對米塔特·蘇科魯此次前來的目的深表懷疑。他認為蘇科魯是“特地前來”與“墻頭草” “結成友好關系,并把他們拉到奧斯曼政府那一邊”。然而,奧斯曼當局的斡旋者仍成功與大會成員達成了一項傾向于解決阿拉伯代表大會決議的改革協定。這份《巴黎協定》承諾,提高阿拉伯人在各級政府的參與度,推廣使用阿拉伯語,并同意士兵在“鄰近國家”服役。關于《巴黎協定》,見Tauber, Emergence of the Arab Movements,198-212.

“高門”邀請阿拉伯代表大會成員前往伊斯坦布爾,共慶《巴黎協定》的成功簽署。三位接受邀請的代表在帝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太子穆罕默德·雷沙德,大維齊爾賽義德·哈利姆帕夏,以及執政三巨頭——恩維爾、塔拉特與杰馬勒——親切會見了他們。他們受到了盛情的款待,奧斯曼政府的最高層領導還傳達了來自土耳其——阿拉伯兄弟會的親切慰問。

但這些正式晚宴和溢美之詞都無法掩飾奧斯曼政府無意貫徹這份改革協定的事實。正如陶菲格·蘇瓦伊迪所說:“那些深諳奧斯曼帝國內部事務的人都認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一種拖延的伎倆,是靜待時機一舉掃除阿拉伯代表大會組織者的手段。”1913年9月,代表們兩手空空地回到了貝魯特。在一陣疾風驟雨般的運動中產生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理想最終落空。蘇瓦伊迪事后說,阿拉伯代表大會的組織者都被鎖定。在大會后的3年間,數名成員因他們所倡導的民族主義而喪命。Suwaydi, My Memoirs,68.反中央集權黨的Abd al-Hamid al-Zahrawi,以及Muhammad al-Mihmisani和Abd al-Ghani al-Uraysi兩位“法塔特”成員,被奧斯曼當局于1916年5月處決。


5年間,奧斯曼帝國歷經了一次革命、三場抵御外國強權的大型戰爭,以及一系列的內部混亂,從高官遇刺到分裂主義者叛亂不一而足。這其中的每一個事件都有可能招來外國的進一步干涉。奧斯曼帝國在那段時間的損失之大,無以復加。帝國已經把其北非和巴爾干地區的所有土地,與生活其中的數百萬子民一道拱手送給了歐洲列強。由此引發的國家緊急狀態,迫使奧斯曼改革者為防止帝國分崩離析而放棄了原先的自由主義。1908年那場挑戰蘇丹專制的憲法運動演變成了一連串危機,最終于1913年形成了一個由三位理想主義聯合派人士——恩維爾、塔拉特與杰馬勒——共同領導的更為專制的政府。

解放埃迪爾內給奧斯曼帝國帶來了一線新的希望,證明奧斯曼軍擁有收復失地的能力。恩維爾對此十分欣喜:“如今我們擁有一支可以放心將國家利益托付的軍隊。盡管我們在這場令人窒息的戰爭中損失慘重,但軍隊已經比戰爭開始時要強一千倍了?!彪m然喪失北非和巴爾干地區的領土令人痛心,但奧斯曼帝國現在的領土全在亞洲,而且連成一片,各部分聯系緊密,國民也均為伊斯蘭教徒,也許這樣一個國家比起舊奧斯曼帝國,更經得起國內外的挑戰。Hanio?lu, Kendi Mektuplarinda Enver Pa?a,letter of 2 August 1913, 249-250.

聯合派也曾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擺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來自奧斯曼邊境內外的種種威脅。他們擔心阿拉伯人會被自己的民族主義運動沖昏了頭腦,并把亞美尼亞人的政治抱負看成是對奧斯曼帝國存亡的一種威脅。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的各個行省曾是亞美尼亞人改革的目標,而且他們有歐洲列強撐腰;但這里同時也是土耳其行省的心臟地帶。亞美尼亞團體跨越俄土邊境的聯系更加劇了分離主義對奧斯曼帝國的沖擊。

青年土耳其黨人將俄國視作能對奧斯曼帝國的存亡造成影響的唯一也是最大的威脅。俄國對安納托利亞東部地區、達達尼爾與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甚至是奧斯曼帝國首都都虎視眈眈。它盼望奧斯曼帝國消亡已是盡人皆知。因此,奧斯曼當局不得不尋求友善的歐洲盟友聯合遏制俄國的這種大國野心。直到時間進入致命的1914年,奧斯曼帝國夢寐以求的防御伙伴仍未出現,這最終把奧斯曼帝國拖入了一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土默特左旗| 奉贤区| 凤山县| 桐梓县| 宜宾县| 三都| 龙川县| 志丹县| 台北市| SHOW| 信阳市| 陆川县| 班戈县| 大港区| 昭苏县| 汽车| 钟祥市| 龙里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交口县| 鄂伦春自治旗| 黔江区| 永善县| 滨海县| 云林县| 绥滨县| 东莞市| 当雄县| 多伦县| 建昌县| 漠河县| 客服| 鹰潭市| 丰顺县| 桐乡市| 温泉县| 湛江市| 德州市| 平舆县|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