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溯古
TRACINGBACKOFNANXU

舊時的張家園林——適園
南潯鎮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在南宋的紹興年間(1150年左右),有“潯溪”的地名,至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潯溪改名為“南林”,此時,這里已是“商旅所聚,水陸要沖之地”。這在一些古代的碑刻中已有反映。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潯開始建鎮。當時的南潯鎮“市井繁阜、商賈輻輳”,顯然,鎮市已經相當繁盛了。
由于其富饒的物產以及便利的交通條件,南潯很快成為工商繁盛的市鎮。當時,市街在運河南岸。元末張士誠起兵反元,他的都城定在蘇州,南潯是他重要的后方囤糧基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修建城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又重修,城墻周長一千零六十六丈五尺,高三丈,寬一丈。明洪武三年(1370年),修蘇州城需用磚石,就拆除南潯城墻,只剩下基址,周圍約三里。城墻拆除以后,鎮市的中心逐漸由南向北轉移,通津橋就成為全鎮的中心。運河兩岸、橋的周圍成為最熱鬧的商業區。明清兩代,南潯鎮主要就是由自西向東的運河和自南而北的市河相交構成的一個十字港,十字港由通津橋、清風橋、明月橋貫連。沿運河和市河兩岸是街道。

南潯毓秀橋舊景

抗戰前南潯東藏寺舊址旁無頭塔

南潯垂虹橋舊景

南潯風水墩文昌閣和極樂寺舊景

南潯東柵外的明清五牌坊

高踞于古運河之上的通津橋,位于十字港正中(全景網 供圖)
東柵上塘名大街,西柵上塘為壽星街,北市河東岸稱爆場街,南市河東岸是絲行埭,西柵下塘叫米廊下和樹行埭。位于十字港正中的通津橋,就成為全鎮的水陸碼頭和商業中心。此橋初建于宋代,原名潯溪橋,俗名大橋。不過當時鎮市范圍還不大,主要還是集中在城河以內地段。
明代嘉靖、隆慶以后,由于絲市和絲織業的發展,南潯鎮日趨興盛。一些著作中記載道:“當蠶絲入市,客商云集,四民各司其業,彬彬然一大鎮會矣。”明代中葉,南潯科舉盛行,許多里人中舉,并有多人成為朝廷大員。在封建社會,這會給家鄉帶來極大的榮耀與財富。至明萬歷年間,南潯絲市已很繁盛。清道光、咸豐年間,輯里絲蜚聲國際市場,南潯進入了全盛時代。這時,南潯鎮的范圍就大大地超越了十字港地段而向南延伸,東西寬達三里,南北長有七里,沿河布滿店鋪、絲行和碼頭。
清代晚期,由于戰爭迭起、國力衰敗,許多著名的市鎮大多逐漸衰落,但南潯鎮卻經久不衰,仍保持著煙火萬家的盛況,這是因為國內外市場對絲綢的需求所致。江南一帶的生產,雖然受到戰爭的影響,但主要戰場并不在這里。當時有詩人這樣描述南潯繁榮的景象:“水市千家聚,商魚舟結鄰”,“東西水柵市聲喧,小鎮千家抱水圓”。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清代洋畫家筆下的南潯絲市

《南潯鎮志》附圖(清咸豐汪日楨編)
20世紀30年代,由于中國整個社會的經濟受到外來資本的沉重打擊,絲織業一蹶不振,南潯鎮急劇地衰落下去,但它仍然是江南地區較大的集鎮,仍然是周圍農副產品集散地和文化教育中心。
進入20世紀70年代,市鎮經濟有了根本的變化。由于陸路交通的發展,人們對水運的需求降低了。1973年,人們填沒了十字港的北市河即潯溪北段和栲栳灣,一些橋梁如清風橋、圓通橋、天帶橋等,也被拆除,幸而鎮上有識之士奔走呼吁,填河拆橋才未繼續下去。

南潯鎮圖(光緒戊申年制)
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的興起,使南潯又一次得到振興,但經營的已不是單一的絲綢行當,針織、電器、皮件等工廠應運而生。現南潯全鎮面積141.3平方千米,人口13.74萬,擁有全國文明鎮、中國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百強鎮等諸多榮譽稱號。雖然城鎮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南潯鎮為了尊重傳統、保留歷史古跡,精心保護了一些古鎮建筑風光,為中國江南留下了一處幽雅的水鄉。

南潯鎮圖(1981年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