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刑法(第九版)作者名: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本章字數: 11811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7:32:44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 D。我國刑法中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雖然包括盲人, 但甲實施傷害他人的行為時其辨認與控制能力并未受到失明的影響, 不應將其認定為具有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選項A錯誤。聾啞人屬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 但乙長期在公共場所實施扒竊活動, 對自身行為的違法性具有充分認識, 應認定其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選項B錯誤。服用安眠藥陷入熟睡, 不影響丙的責任能力的判斷, 致同床的嬰兒被壓迫窒息死亡, 屬于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選項C錯誤。醉酒的人犯罪的, 不影響刑事責任的認定。選項D正確。
2. 答案: A。根據《刑法》第17條, 甲由于過失造成乙的死亡, 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甲已滿14歲不滿16周歲, 對乙某的死亡不負刑事責任。
3. 答案: C。根據《刑法》第17條的規定, 刑事責任年齡可劃分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相對負刑事責任與完全負刑事責任三個年齡階段: (1) 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是指不滿14周歲; (2) 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也稱相對無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3) 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是指已滿16周歲的。
4. 答案: D。計算甲的盜竊的數額肯定不能包括14歲時搶劫的數額。根據《刑法》第17條規定, 甲對其13周歲時的盜竊行為不負刑事責任。甲僅對17周歲時和18周歲時的盜竊行為負刑事責任。甲盜竊數額為5000元。
5. 答案: D。 《刑法》第19條規定: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6. 答案: D。 《刑法》第18條第4款: “醉酒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
7. 答案: D。 《刑法》第30條規定: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分則中規定的犯罪, 凡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其主體包括單位的, 該條之罪的主體就不包括單位。破壞生產經營罪、騙取出口退稅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因此 A、 C選項不能構成單位犯罪。單位犯罪除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外, 還必須為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違法所得大部分歸單位所有, B選項中雖然以單位名義實施, 但違法所得歸自己所有, 不屬于單位犯罪, 故B選項錯誤。綜上,本題正確答案為D。
8. 答案: D。根據《刑法》第17條第2款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 已滿 14 周歲不滿 16 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故D選項正確。
9. 答案: C。單位犯罪既可以是故意犯罪, 也可以是過失犯罪。多數單位犯罪是故意犯罪, 但也有極個別單位犯罪是過失犯罪, 如“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 故A選項是正確的。
根據《刑法》第30條的規定,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屬于機關, 故B選項正確。
《刑法》第31條規定: “單位犯罪的, 對單位判處罰金, 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 依照其規定。”故D選項正確。
根據2009年兩高《關于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 單位自首的,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來自動投案, 但如實交待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實的, 可以視為自首。所以C選項錯誤。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C。
10. 答案: B。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于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 A 選項不符合題意。已滿 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于故意將他人打成重傷的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B選項符合題意。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販賣毒品罪負刑事責任, 而對走私、運輸毒品罪不負刑事責任,C選項不符合題意。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負刑事責任, 即使按照故意傷害罪認定其行為性質, 由于其危害結果為輕傷, 也不負刑事責任,D選項不符合題意。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B。
11. 答案: C。 《刑法》第18條規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 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 不負刑事責任, 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 在必要的時候, 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C選項符合題意, 當選。
12. 答案: D。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 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不認為是犯罪。由于其未滿16周歲, 雙方自愿發生性行為也未造成嚴重后果, 不認為是犯罪,B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新刑法已經取消奸淫幼女罪的罪名, AC選項錯誤。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D。
13. 答案: D。根據《刑法》第266條的規定, 詐騙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A 選項不符合題意。根據《刑法》第358條[1]的規定, 組織賣淫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B 選項不符合題意。根據《刑法》第318條的規定, 組織他人偷越國 (邊) 境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C選項不符合題意。 《刑法》第345條第1款規定,盜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數量較大的, 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量巨大的, 處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處罰金; 數量特別巨大的, 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處罰金。第346條規定, 單位犯本節第338條至第345條規定之罪的, 對單位判處罰金, 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盜伐林木罪的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 D 選項符合題意, 當選。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D。
14. 答案: C。 《刑法》第17條,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 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時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甲只有年滿16周歲才能對盜竊罪承擔刑事責任, 其盜竊數額也應當按照年滿16周歲后盜竊的數額進行計算, 即合計9300元, C 選項符合題意, 當選。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15. 答案: D。 《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 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時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由此可見,D選項符合題意, 當選。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16. 答案: B。選項A、 C錯誤。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選項A屬于失火行為。選項C屬于故意毀壞財物的行為。 15周歲的未成年人對于上述兩種行為均不承擔刑事責任。
選項B正確, 選項D錯誤。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關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規定,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八種犯罪, 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刑法》第17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后果的, 都應負刑事責任。據此可知,選項B中甲使用暴力將他人打成重傷, 甲應對造成他人重傷的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構成故意傷害罪。選項D中, 甲的行為僅造成被害人輕傷, 不構成犯罪。
17. 答案: C。根據《刑法》第17條, 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 實施犯罪時的年齡, 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 從第2天起, 為已滿××周歲。
18. 答案: D。根據《刑法》第17條,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9. 答案: A。根據《刑法》第134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體要求是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
20. 答案: B。本題考核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 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第①、③、④句正確, 第②句錯誤。性別、國籍也能成為特殊身份。例如, 婦女單獨不能成為強奸罪正犯, 外國人不能成為中國刑法上背叛國家罪的正犯。首要分子不屬于特殊身份, 而是在犯罪過程中形成的犯罪地位、作用。例如黑社會、恐怖組織的首要分子, 聚眾斗毆的首要分子, 均是在犯罪過程中獲得的地位, 與構成該罪的主體資格要求無關。
21. 答案: C。 《刑法》第237條[2]并未限定男性為本罪的犯罪主體, 女性完全可能構成本罪。故甲構成本罪, A項錯誤。根據《刑法》第267條[3]的規定, 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搶奪行為, 且在搶奪過程中身上攜帶有兇器, 這就具備了認定的條件,而不考慮兇器是否使用。因此盡管乙并未使用自制的火藥槍, 但仍然屬于“攜帶兇器搶奪”, 構成轉化型搶劫罪。又根據《刑法》第17條的規定, 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需要對搶劫罪等八種罪行承擔刑事責任, 所以乙應當構成搶劫罪。 B項錯誤。根據《刑法》第238條第3款的規定, 為索取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行為應當以非法拘禁罪定罪處罰。另根據《刑法》第238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定, 只有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時, 本罪才能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本選項中丙并未使用暴力, 因此即使致人死亡, 也不影響罪名的變化, 因此丙不能構成綁架罪或故意殺人罪。由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只對綁架罪、故意殺人罪等八種罪行承擔刑事責任, 而無須對非法拘禁罪負責, 故丙不構成犯罪。C項正確。根據《刑法》第411條的規定, 放縱走私罪的犯罪主體僅限于海關工作人員, 而不包含司法工作人員。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
22. 答案: C。刑事責任能力是行為人辨認 (認識自己行為內容、社會意義和后果) 和控制 (支配自己實施或不實施特定行為) 能力。行為人即使有某種精神疾病, 但如果該精神病對其辨認與控制能力沒有任何影響, 那么行為人就屬于完全責任能力人。從行為人甲殺人、自首等一系列行為來看, 行為人清晰地知曉自己行為的意義和后果,并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支配自己完成上述行為,屬于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 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23. 答案: A。選項A, 吸毒后產生幻覺, 誤以為他人追殺自己而傷害他人, 屬于假想防衛。甲主觀上沒有傷害他人的故意, 應當認定為過失致人重傷罪。 A選項正確。選項B, 乙以殺人故意刀砍陸某, 構成故意殺人罪, 砍殺過程中突發精神病, 根據不同刑法學說可分別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未遂和故意殺人罪既遂。B選項錯誤。C 選項,現有證據足以證明丙已滿15周歲, 根據我國刑法, 丙應當對包括爆炸罪在內的8種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不需要查明丙的具體出生日期。C選項錯誤。 D選項, 丁在14周歲生日當晚已實施完畢故意殺人行為, 盡管結果發生時丁已滿14周歲, 丁也不應當承擔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D選項錯誤。
二、多項選擇題
1. 答案: A、 B、 D。選項A正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規定, 在審理單位故意犯罪案件時,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可不區分主犯、從犯, 按照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處刑罰。
選項B正確, 因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實施單位犯罪的, 按照單位犯罪論處。
選項C應當排除,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單位犯罪的, 按照單位犯罪論處。
選項D正確, 因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合伙企業實施犯罪的, 應按照個人犯罪論處。
2. 答案: A、 B、 C。選項D錯, 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一般實行的是雙罰制的原則, 但是刑法分則中有少數幾種單位犯罪采取的不是雙罰制而是單罰制,即僅處罰直接責任人員。
3. 答案: A、 B、 C。 《刑法》第19條: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由此可見, ABC選項符合題意, 當選。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BC。
4. 答案: B、 D。 《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 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時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王某剛剛15歲, 對于盜竊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其行為不構成盜竊罪,A選項不符合題意,B選項符合題意。由于王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不予刑事處罰, 當然也不存在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問題, 但依法應當責令其家長或者監護人對其加以管教,C 選項不符合題意,D 選項符合題意。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BD。
5. 答案: A、 B、 C。 《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 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時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由此可見, ABC選項符合題意。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于故意傷害只有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才負刑事責任,D選項不符合題意, 不當選。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BC。
6. 答案: A、 C、 D。 《刑法》第397條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 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 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節特別嚴重的, 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 犯前款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玩忽職守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A選項符合題意。 《刑法》第398條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 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 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 依照前款的規定酌情處罰。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B選項不符合題意。 《刑法》第254條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 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 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節嚴重的, 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報復陷害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C選項符合題意。 《刑法》第417條規定, 有查禁犯罪活動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向犯罪分子通風報信、提供便利, 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的, 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 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D選項符合題意。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ACD。
7. 答案: A、 D。背叛國家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 即只能是中國公民,A選項符合題意。間諜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 任何人都能夠實施間諜行為,B選項不符合題意。洗錢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 任何人都能夠實施洗錢行為,C選項不符合題意。內幕交易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 即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D選項符合題意。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AD。
8. 答案: A、 B、 C、 D。 《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 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時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ABCD 均符合題意, 均當選。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BCD。
9. 答案: A、 B、 C、 D。選項A說法錯誤。單位不僅可以成為故意犯罪的主體, 也可以成為過失犯罪的主體, 如《刑法》第137條規定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就是單位過失犯罪。
選項B說法錯誤。單位犯罪不同于共同犯罪,單位犯罪是指單位本身犯罪, 不是單位與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的共同犯罪,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的犯罪行為實際就是單位的行為。
選項C說法錯誤。單位犯罪的單罰制是只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與直接責任人員 (有時只處罰直接責任人員), 不處罰單位。
選項D說法錯誤。 《刑法》第31條規定, 單位犯罪的, 對單位判處罰金, 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據此可知,對于單位只能適用罰金刑, 不能適用沒收財產。
10. 答案: A、 D。劉某已經年滿14周歲。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 已經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選項 A 正確。依據《刑法》第29 條第1 款規定,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重處罰, 而并非可以, 選項B錯誤。 《刑法》第29條規定, 教唆他人犯罪的, 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處罰。趙某教唆他人從事盜竊犯罪, 在盜竊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 應予處罰。選項C不正確。 《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選項D正確。
11. 答案: C、 D。根據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因此,C、D是正選。A、B中只要其沒有實施殺人行為, 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12. 答案: A、 B、 D。依照《刑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①故意殺人; ②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③強奸; ④搶劫; ⑤販賣毒品; ⑥放火; ⑦爆炸;⑧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處在此年齡段的人只對法律明文列舉的上述幾種犯罪負刑事責任, 而對其他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具體來講:(1)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法定八種性質的“行為”負刑事責任, 而不管他所涉及的“罪名”是什么。 (2) 罪名以《刑法》第17條第2款列舉的8種行為為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以外的行為, 如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 應當依照《刑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確定罪名, 定罪處罰。”根據該解釋, 應當依據第17條第 2 款的規定確定罪名, 定罪處罰。在本案中, 不滿16歲的人拐賣婦女兒童過程中,強行奸淫幼女, 滿足強奸罪的構成要件, 應以強奸罪定罪處罰。而不能按照《刑法》第240條加重犯規定以拐賣婦女、兒童罪定罪處罰。故C正確, ABD錯誤。
三、名詞解釋
1. 答案: 犯罪主體, 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根據主體的屬性, 犯罪主體可分為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 根據自然人犯罪主體的法律屬性, 可將自然人犯罪主體分為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
2. 答案: 刑事責任能力, 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的, 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3. 答案: 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 是指刑法所規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行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資格、地位或者狀態。
4. 答案: 單位犯罪, 是指由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 ( 1)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2) 只有法律明文規定單位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犯罪, 才存在單位犯罪及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 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單位構成。
四、簡答題
1. 答案: 我國刑法將刑事責任能力[4]劃分為四種情況:
(1) 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簡稱刑事責任能力或責任能力。凡年滿16周歲、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發展正常的人就具備了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完全責任能力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 應當依法負全部的刑事責任。
(2) 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簡稱完全無責任能力或無責任能力。指行為人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一是未達責任年齡的幼年人; 二是因精神疾病而沒有刑法要求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
(3) 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也可稱為相對有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僅限于對刑法所明確限定的某些嚴重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而對未明確限定的其他危害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
(4) 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又稱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限制刑事責任能力、部分刑事責任能力,介于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和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之間。指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 雖然具有責任能力, 但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降低的情況。
2. 答案: 正確適用關于聾啞人、盲人犯罪的刑事責任規定, 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 1) 適用對象有兩類: 一是既聾又啞的人, 其中主要是先天聾啞和幼年聾啞者; 二是盲人, 即雙目均喪失視力。 (2)正確適用對聾啞人、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原則: 對于聾啞人、盲人犯罪,原則上要從寬處罰; 對于責任能力完備, 犯罪性質惡劣、情節和后果非常嚴重的聾啞人、盲人犯罪分子, 應堅決不從寬處罰。應當根據行為人犯罪時責任能力的減弱程度, 并同時考察犯罪的性質和危害程度, 來具體決定是從輕處罰還是免除處罰, 以及從輕、減輕處罰的幅度。
3. 答案: (1) 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
(2) 達到了法定的刑事責任年齡。
我國對人的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如下區分:
①無刑事責任時期, 14周歲以下的。
②相對刑事責任時期, 已滿14 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負刑事責任。
③減輕刑事責任時期, 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
④滿16周歲的, 完全刑事責任時期。
(3) 具備了刑事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者即使實施了客觀上危害社會的行為, 也不能成為犯罪主體,不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能力減弱者, 其刑事責任相應地適當減輕。
4. 答案: 《刑法修正案 (八) 》對老年人犯罪采取了從寬處理的立場,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 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過失犯罪的, 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2)審判時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 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 3) 對于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75周歲以上的犯罪分子, 只要符合法定條件, 應當宣告緩刑。
五、論述題
答案: 在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上, 我國刑法規定了以下幾條重要而特殊的處理原則:
(1) 從寬處理的原則。已滿14 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不適用死刑的原則。刑法第49條規定: 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這里所說的“不適用死刑”是指不允許判處死刑, 不僅僅是說“不執行死刑”, 也不是說等滿18周歲再判決、執行死刑, 也包括死刑緩期執行。 ( 3) 累犯例外。《刑法修正案 (八) 》第6條規定,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不適用累犯制度。 (4) 應當宣告緩刑。《刑法修正案 (八) 》第11 條對此作出了規定。(5) 在入伍、就業時, 不適用前科報告制度。《刑法修正案 (八) 》第十九條對此進行了規定。
根據司法實踐情況, 切實貫徹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正確處理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案件, 還應當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 刑事責任年齡的計算。首先, 刑事責任年齡應當是指實足年齡即周歲, 實足年齡以月計算, 并且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 行為人在過了周歲生日第二天起, 才滿該周歲。第二, 在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時, 犯罪和處罰的法定年齡界限不能突破。第三, 刑事責任年齡應當以“行為時”而非“結果時”的實際年齡為準。
六、案例分析題
1. 答案: 對甲某不應作犯罪處理。因為甲是和乙開玩笑, 沒有傷害的故意, 是因過失行為而導致他人死亡, 而其年齡只有 14 歲。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所以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甲的過失行為不應按犯罪處理。
2. 答案: 李典構成故意殺人罪。
李典對其故意殺人的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由于李典犯罪時精神狀態處在精神分裂癥不完全緩解狀態, 控制能力削弱, 有部分責任能力, 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 被告人李典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應受刑事追訴。
在主觀方面, 李典出于報復、泄憤而故意殺害他人, 具有主觀惡性。李典雖患有精神分裂癥,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有所削弱, 但并不等于完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對自己的殺人行為的性質和將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是有認識的,并且積極追求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 因此被告人李典在主觀上是有罪過的。根據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的規定, 被告人李典應對其所犯故意殺人罪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2) 對被告人李典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被告人李典患精神分裂癥, 是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根據《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 答案: 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 依法對自己的罪行應負刑事責任的人或者單位。根據我國刑法規定, 作為犯罪主體的人, 只有達到一定年齡并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才能成為犯罪主體。任何犯罪行為, 都是一定的犯罪主體實施的。沒有犯罪主體, 就不可能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 也不可能有危害社會的故意或過失,從而也就不會有犯罪。具體而言, 首先, 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之一, 所謂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行為負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根據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 大致可分為: 第一, 未滿14周歲的人, 完全不負刑事責任; 第二,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 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 都應當負刑事責任。其次, 刑事責任能力也是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所謂刑事責任能力, 就是指一個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亦即一個人辨認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后果并自覺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不負刑事責任。例如, 《刑法》第18條規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 不負刑事責任。”最后,犯罪主體依照刑法分則具體犯罪構成的不同要求又可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達到法定責任年齡, 具有責任能力, 是任何一個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 僅需具備上述條件的犯罪主體, 是犯罪的一般主體。除此以外, 還要求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 是犯罪的特殊主體。從其在定罪量刑上的作用看, 有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特殊主體和影響刑罰輕重的特殊主體。
依照上述犯罪構成主體要件的基本特征分析此案, 張某的行為應定盜竊罪, 而不是貪污罪,因為被告人張某不具備貪污罪的主體要件。 《刑法》第382條規定: “貪污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所以, 那些直接從事生產活動的工人和農民并不能構成貪污罪的主體。張某擔任食堂炒菜工作, 從事服務性勞務工作, 不具備貪污罪的主體身份。
本案中區分是否具備貪污罪主體身份的根本標志在于被告人是從事公務還是從事勞務。公務是依法擔任公職或受托暫時擔任公職的人員從事管理國家和集體、社會事務的職務活動。而勞務則是工人、農民、私營工商業者直接進行物質生產或提供勞務的活動。對張某來說, 他作為一名食堂的炊事員, 屬于服務性勞務人員, 其經常在食堂幫忙賣飯菜, 收飯菜票的行為顯然不是屬于受委托從事公務, 因此, 張某也就不可能成為貪污罪的主體。法院判決對張某行為的定性是錯誤的。
- 光電測試技術與系統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43二外俄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廣東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電商視覺營銷(微課版·第2版)
- ASP.NET 3.5實用教程
- 大數據審計技術與應用
- 計算機應用基礎
- 運放電路環路穩定性設計:原理分析、仿真計算、樣機測試
- 2020年安徽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第3版)
- 赫爾《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國際貿易實務新編教程
- Hadoop集群程序設計與開發
- 應用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