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參考答案

單項選擇題

1. 答案: D。本題考查的是刑事訴訟歷史類型的劃分標準劃分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以刑事訴訟的階級實質為標準進行劃分, 另一種是以刑事訴訟的表面特征為標準進行劃分以刑事訴訟的表面特征為標準, 就是以刑事訴訟的提起法官和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 以及審判的方式方法等為標準, 按這種標準,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可以分為彈劾式訴訟糾問式訴訟和混合式訴訟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D。

2. 答案: C。本題考查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訴訟形式糾問式訴訟和彈劾式訴訟都是歷史上的刑事訴訟類型審問式訴訟不是一種刑事訴訟類型因此本題ABD項不正確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訴訟形式結合了歷史上的彈劾式訴訟和糾問式訴訟的特點, 實行一種混合式訴訟在資本主義國家,這種混合式訴訟又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不同的表現我國實行的刑事訴訟形式融合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點, 也是一種混合式訴訟由此可見, 本題正確答案為C。

3. 答案: D。 《永徽律總結了封建法律制度規定和司法實踐的經驗, 12, 502, 其中斗訟律規定如何控告犯罪

4. 答案: D。本題考查刑事訴訟構造當事人主義訴訟將開始和推動訴訟的主動權委于當事人, 控訴辯護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居于主導地位我國不論公訴案件還是自訴案件都是在職權主義基礎上吸收了當事人主義的因素, 自訴案件不是適用當事人主義訴訟構造A項錯誤被告人認罪案件審理中, 控辯雙方可能對罪名和量刑有異議,仍然存在控辯雙方的對抗B項錯誤我國偵查階段只有偵查機關和犯罪嫌疑人兩方參與, 并無控辯審三方的構造C項錯誤我國審查起訴階段只有檢察院與犯罪嫌疑人這兩方參與, 只存在控辯關系, D項正確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多項選擇題

1. 答案: AD。本題考查的是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訴訟的特點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模式稱為當事人主義的刑事訴訟其特點是: 強調控辯雙方的平等地位和相互對抗, 法官在審判中充當控辯雙方的公斷人, 在雙方舉證辯論的基礎上作出裁判這樣, 為保證法官不對案件產生偏見, 法官在開庭前只能了解起訴書中所指控的事實, 而不能接觸本案的證據法官在法庭上的作用只是主持程序的進行, 所有的證明案件事實的任務都由控辯雙方來完成, 法官不負責查明和證實案件事實由此可見, 本題AD正確

2. 答案: CD。中國古代的司法沒有設立專門的控訴機關, 在起訴方式上也不像現代訴訟那樣只有公訴和自訴兩種, 古代的起訴實際上是指司法機關開始審理案件的緣由或依據古有親親相隱制度

3. 答案: ABCD。我國古代的審判制度已發展得非常完備, 四選項所涉制度及原則已經確立

名詞解釋

1. 答案: 刑事訴訟構造又稱刑事訴訟結構刑事訴訟形式或者刑事訴訟模式, 是指控訴辯護裁判三方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以及相互間的法律關系在刑事訴訟中, 控訴辯護裁判是三個基本的訴訟職能, 分別由控訴方辯護方裁判者獨立地行使他們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與法律關系如何直接決定了進行各種訴訟的主體進行刑事訴訟的基本方式或者基本格局

2. 答案: 彈劾式訴訟是指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共和國等奴隸制國家以及歐洲封建制早期的一些國家實行的一種訴訟模式其基本特征是:(1) 控訴與審判職能分離, 遵行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的不告不理原則。 ( 2) 審判以言詞辯論的方式進行, 訴訟中注重發揮爭訟雙方的作用,他們在法庭上地位平等權利對等, 可以相互對質和辯論。 (3) 法官處于消極仲裁者的地位, 只負責聽取雙方當事人提供的情況, 審查他們提供的證據, 認定案件事實和作出裁決。 ( 4) 在彈劾式訴訟中, 利害相對的訴訟雙方各執一詞, 是非曲直難以判斷, 法官遂求助于神, 希望神靈給予一定的啟示來甄別某些爭議事實的真偽和雙方主張的曲直

3. 答案: 職權主義訴訟是指主要由德國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所實行的一種刑事訴訟模式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繼承了糾問式訴訟的某些特征, 其主要特點是: (1) 法官推進訴訟進程; (2) 法官主動依職權調查證據, 可以主動詢問被告人證人鑒定人并采取一切必要的證明方法; (3) 采取不變更原則, 案件一旦起訴到法院, 控訴方不能撤回起訴, 訴訟的終止以法院的判決作為標志

4. 答案: 正當程序模式的基本內容或者要求包括:(1) 不受制約的國家權力必然被享有者濫用;(2) 在刑事程序上限制國家的權力, 就是對被告人權利的保護; (3) 對不受抑制的行政性的程序持懷疑態度, 而堅持司法性的事實認定程序, 通過不服申訴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判; (4) 對控制犯罪的效率持消極態度, 而關心正當程序的執行和被告人權利的保護; (5) 反對犯罪控制模式實際上奉行的是有罪推定, 而堅持無罪推定的法理

5. 答案: 正當法律程序又稱法律的正當程序, 分為程序性正當程序和實體性正當程序兩種程序性正當程序是一種著重審查政府行為方式的程序審查, 它專注于政府政策執行的方法和程序, 保證政府施加管制或懲罰的過程的公正性程序性正當程序要求, 在一個人作為一方當事人時應當被正式告知一切程序活動, 并且有得到公正審判的機會

6. 答案: 神示證據制度是指法官根據神的啟示借助神的力量來判斷是非曲直確定訴訟爭議的一種證據制度神示證據制度主要實行于古代奴隸制和封建社會前期的彈劾式訴訟中, 是證據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證據制度神示證據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證據的證明力由神來判斷, 其具體方法多種多樣, 如對神宣誓水審火審決斗十字形證明抽簽等神示證據制度以宗教信仰為其思想基礎, 采用各種唯心主義的神明裁判方法, 是由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落后以及人類的認識能力極其有限所決定的神示證據制度盡管屬于一種非科學的證據制度, 但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起到查明案件事實的作用

7. 答案: 法定證據制度又稱形式證據制度, 是指法律根據各種證據的不同形式, 對于其證明力的大小以及如何審查判斷和運用, 都事先明文規定,法官審理案件必須據此作出判決, 而不能自由評斷和取舍的一種證據制度法定證據制度流行于歐洲大陸中世紀, 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治體制與糾問式訴訟制度的產物法定證據制度的特點表現在: 法律預先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和判斷證據的規則; 法律對于證據證明力和判斷證據規則的規定, 主要是根據證據的形式, 而不是根據證據的具體內容; 被告人供述是證據之王, 刑訊逼供是取得被告人供述所普遍采用的合法形式; 法律對證據證明力和判斷證據規則的規定是審查判斷證據絕對性的依據; 法律關于證明力大小的規定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法定證據制度有力地限制了法官的司法專橫, 但它是建立在形而上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一種證據制度, 導致刑訊逼供盛行,是反科學的, 具有濃厚封建性殘酷性和反動性的一種證據制度

簡答題

1. 答案: 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制度, 從夏商至于明清, 內容豐富, 精華與糟粕并存, 反映了以儒家為主導的古代思想的影響, 也體現了古代司法活動長期積累的經驗, 并反映了在司法活動中的專制集權制度的本質和特征其特點如下: ( 1) 以儒家思想為刑事訴訟法制的思想基礎; (2) 君主掌握最高司法權; (3) 司法與行政不分, 行政官兼理司法; (4) 維護封建特權和倫理綱常; (5)實體法與程序法不分, 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基本不分; (6) 實行糾問式訴訟, 刑訊具有法定性;(7) 具有慎刑獄的司法精神

2. 答案: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又稱對抗制訴訟”“辯論主義訴訟” “競爭主義訴訟”, 是英美法系國家采用的訴訟模式對抗制訴訟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 法官不主動依職權調查證據。 (2) 案件事實的發現通過控訴方和辯護方的舉證和辯論,在法庭調查中實行交叉詢問制度。 (3) 實行變更原則, 允許控訴方變更追加撤回訴訟, 允許控訴方與辯護方進行辯訴交易。 (4) 采用起訴認否程序, 在刑事訴訟中如果被告人自愿而不是被強迫作出有罪的供述, 則對案件事實無須進行舉證和辯論, 法官可以徑行作出有罪的判決, 被告人這種供述的效果與民事訴訟中的承認并無不同。(5) 實行陪審團制度, 由一定數量的非專業人士(通常為12) 組成陪審團, 在沒有法官出席的情況下負責對事實的有無進行裁決陪審團制度對于對抗制訴訟程序的設置和訴訟規則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3. 答案: 糾問式訴訟是繼彈劾式訴訟之后出現并盛行于歐洲中世紀中后期的一種訴訟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 (1) 法官主動依職權追究犯罪。 (2) 在糾問式訴訟中, 控訴職能與審判職能不分, 集于法官一身。 (3) 不實行不告不理原則, 刑事訴訟的開始和推進, 不取決于被害人的告訴, 即使沒有被害人的告訴, 國家官吏也可以主動發現和追究犯罪。 (4) 在訴訟中, 原告人和被告人都沒有訴訟主體地位, 被告人更是只承擔訴訟義務的被追究的客體糾問式訴訟與野蠻的刑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被告人成為被拷訊的對象。 ( 5) 審判一般秘密進行, 法庭審判一般也不公開

4. 答案: 混合辯論式訴訟是在批判繼承彈劾式和糾問式訴訟的基礎上產生的, 是兩種訴訟模式的結合, 其特征有: ( 1) 在偵查起訴階段, 糾問式特點有所體現, 以國家追訴為主, 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權利及其與追訴者間的關系等, 同審判階段相比, 差別較為明顯, 偵查起訴一般不公開, 不通過辯論方式進行。 ( 2) 在審判階段, 彈劾式特點較為充分, 實行不告不理, 審判職能和控訴職能分開, 當事人地位對等, 都是訴訟主體,嫌疑人被告人也是訴訟主體

論述題

答案: 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是指法律對證據的證明力不作預先規定而由法官在審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斷的證據制度

最早提出在立法中廢除法定證據制度的是法國的杜波耳。 1790, 杜波耳向法國憲法會議提出革新草案, 建議廢除書面程序及其形式證據,用自由心證制度取代法定證據制度憲法會議經過辯論, 1791年通過了杜波耳提出的草案, 發布訓令明確宣布: 法官必須以自己的自由心證作為裁判的唯一根據。 1808年制定的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率先較為詳細地規定了自由心證制度。1808法國刑事訴訟法典342條規定: “法律對于陪審員通過何種方法而認定事實, 并不計較; 法律也不為陪審員規定任何規則, 使他們判斷是否齊備及是否充分; 法律僅要求陪審員深思細察, 并本諸良心, 誠實推求已經提出的對于被告不利和有利的證據在他們的理智上產生了何種印象法律未曾對陪審員說, ‘經若干名證人證明的事實即為真實的事實’; 法律也未說: ‘未經某種記錄某種證件若干證人若干憑證證明的事實, 即不得視為已有充分證明’; 法律僅對陪審員提出這樣的問題: ‘你們已經形成內心的確信否?’ 此即陪審員職責之所在。”現行法國刑事訴訟法353條對自由心證的文字表述作了簡化, 但其基本內容是一致的繼法國之后, 歐洲各國立法也相繼規定了自由心證制度

訴訟的過程既是一個發現收集運用證據的客觀活動過程, 也是一個判斷證據認識與案件有關的事實的主觀活動過程, 在這一主觀活動過程中, 對于法官如何判斷證據的證明力以及在作出判決時應處于何種認識狀態, 都是不應回避的問題自由心證證據則把法官從法定證據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理智和信念來判斷證據和認定事實, 從而為發現案件的客觀真實創造了條件

需要指出, 對于自由心證理解和運用不當,勢必造成司法專橫和主觀擅斷因此, 許多國家在賦予法官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的權力的同時,為防止法官利用這一權力主觀擅斷, 對自由心證的形成規定了若干條件的限制, 包括: (1) 內心確信必須是從本案情況中得出的結論; (2) 必須基于一切情況的酌量和判斷; (3) 所考察的情況必須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它們的全部總和; (4) 必須是對每一證據依據證據的固有性質和它與案件的關聯加以判斷的結果法官必須在證據調查和辯論的基礎上, 按照經驗法則和邏輯要求合理地進行判斷, 否則, 可以被列為上訴 (上告) 的理由被提起上訴 (上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赫章县| 林周县| 天气| 乾安县| 潞城市| 扶风县| 连南| 罗定市| 莎车县| 县级市| 梓潼县| 徐州市| 施秉县| 青州市| 图们市| 福泉市| 武强县| 青岛市| 简阳市| 武安市| 濉溪县| 涪陵区| 电白县| 万年县| 名山县| 开平市| 阿坝县| 雷山县| 绥阳县| 温宿县| 西青区| 永年县| 天津市| 阿拉尔市| 读书| 威信县| 禹州市| 穆棱市| 成都市|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