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方法
- 馬前進
- 7538字
- 2019-11-22 16:20:03
第一節 一個刑事案件的偵查與思維
一、一個刑事案件的偵查始末
讓我們從偵查人員已經偵破的一個刑事案件開始。[1]
2008年7月4日上午,江蘇省某S縣公安刑偵部門接到報警稱:轄區被發現被肢解的人體尸體。原來,當天早晨,家住S縣的張老太太到離家不遠的水杉林里種綠豆。張老太太還是這片水杉林的護林員,她邊種田、邊巡護,兩不誤。大概當天上午7時30分許,當張老太太巡視到高速出口向西約4公里處,發現林中小道邊有一堆白花花的東西。“是誰這么缺德!把死豬扔在這里。”張老太太隨口抱怨著,繼續去種綠豆。農活干完后,已是上午9點多鐘,張老太太來到鄰居小王家,請其幫忙將那堆死豬肉扔到黃沙港大河里去。小王滿口答應。但是,小王一來到“死豬”跟前,立即尖叫起來:這哪是什么死豬,分明是一堆已經被肢解的尸體。驚恐萬狀、驚魂未定的小王立馬報警。
接警后,警方經過初查,認定該案件屬于惡性刑事案件,決定予以立案,并就此展開偵查工作。當地警方立即趕到了現場,并對案犯現場進行詳細勘察。經過初步勘查,這些組織器官屬于人類,受害者的尸體被切割成了9塊,里面并沒有人頭,沒有下肢,也沒有內臟。偵查人員據此斷定犯罪嫌疑人作案時極其殘忍。
就在偵查人員勘查現場的時候,法醫也趕到了現場。法醫先觀察了一下尸塊,發現這些尸塊都是用水清洗過的。就這個細節,法醫看出了不少問題:兇手的分尸地點是有獨立的水源,很有可能就是在廚房,或者衛生間。兇手對尸塊進行清洗,說明他在分尸的時候有充裕的時間,對現場的控制能力較強。從以上這些細節,法醫又推斷,兇手的年齡應該相對成熟,絕不會是一個毛頭小伙子。
此外,現場沒有發現裹尸的材料。原因可能是,包裹尸塊的材料,如箱子等物品,上面應該有明顯的標識,兇手害怕警方會循著這標識找到他。警方由此推測這個兇手的反偵查能力很強。法醫仔細觀察了尸塊上的切口,發現切口很均勻,而且切割的部位也基本是在關節口。這表明兇手有可能是廚師,如果不是,至少他廚藝熟練,對紅案相當精通。
接著,法醫開始按照人體解剖位置排列,把這些尸塊一塊一塊拼起來,觀察相同部位有無重復,兩側是否對稱;斷離部位是否連續,斷離能否吻合……結果這些尸塊全部吻合。這也意味著,這些尸塊屬于同一個人。
法醫發現尸塊的皮膚相對光滑,骨骼也較細,而且手指上還有紅色的指甲油,特別是對死者骨盆的檢測,基本能確定這是個愛美的女性。死者的手掌上沒有老繭,也可以推斷這名死者生前應該從事室內作業。
法醫把死者的雙手順著肩膀平伸開來,測量兩手指尖的距離,最終得出死者的身高在155厘米左右。
人出生后,骨骼不斷生長發育,青春期后人體骨骼生長發育停止,但是骨骼的生理代謝仍在不斷進行。一些關節面的形態變化特征,成了推斷人年齡的基礎。法醫們綜合了多種方法,測算出死者為年輕女性,年齡在30歲左右,而且有過生育史。
法醫們在尸塊上分揀出了蛆蟲。通過昆蟲學原理,確定這名年輕女子的死亡時間大約在24小時左右。
接著,協查通報發了出去,偵查人員重點排查7月3日前外出務工的年輕女性、旅館業住宿人員、美容美發以及娛樂場所的服務人員。警方將查找尸源的通告通過電視臺、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商向全縣群眾發布,懸賞征集尸源線索。一張網鋪了開來。
2008年7月22日上午,L市的警方在組織偵查人員走訪調查時獲取一條重要線索:一名出租車司機曾于2008年7月3日中午,送過一名攜帶一只大旅行箱的中年男子到S縣境內。
據張某回憶:2008年7月3日中午1時許,他駕車兜客至L市一居民小區門前時,一名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的男子招手,稱要去S縣,張某報出600元的價格,該男子未還價就達成協議。隨后,該男子將一只大旅行箱搬放到車子的后備廂里,在搬放時,張某看到該男子有些吃力,就想幫其一把,結果被該男子拒絕。
在駕車去S縣途中,該男子接了一個電話,說到晚上要加班等事情時,張某隨口問了一句“師傅在什么地方上班啊?”該男子說他在某集團下屬的一個廠里燒水晶。
然而,當張某將車子開到距離高速出口才三四公里處,該男子突然要求下車,并按照事先談好的價格支付了600元的車費。該男子這一切反常的舉動似乎欲蓋彌彰地暗示著什么。
獲取這條線索后,L市警方隨即與S縣警方取得了聯系。雖然男子的職業和法醫的推斷有出入,但是根據以前的破案經驗,這并非特例。因此,警方還是及時組織警力查找攜帶旅行箱乘車的男子。
經過兩地警方的聯手排查,于2008年7月25日下午確認了這名乘車男子的身份:施某,今年40歲,在L市某集團下屬的一個工廠里打工,2008年7月10日后,因單位設備檢修放假,施某應該在家中。
果然,2008年7月26日凌晨4時,正在家中睡覺的施某被警方抓獲。施某被抓獲后,對違法犯罪行為一概予以否認,審查工作一時陷入僵局。2008年7月26日下午4時許,從L市公安局刑偵技術部門傳來喜訊:從施某身上提取的生物檢材與案發現場提取的嫌疑人遺留下的微量物證比對,可以確認施某就是涉案的重要嫌疑人。
隨即,警方加大了審查力度,在強有力的政策攻勢和審查攻勢下,嫌疑人施某不得不交代了殺人分尸的犯罪事實。
根據施某在訊問筆錄中記錄的施某所為的犯罪事實,警方還原了該兇殺案的基本過程。
原來,犯罪嫌疑人施某曾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刑滿釋放后一直在外打工。2006年,施某搭識了35歲的南通人張某,關系升溫很快,最后發展到情人關系,開始姘居起來。2007年,施某到L市打工,與賦閑的張某租房姘居。2008年7月3日上午9時許,施某在租住房內與張某為經濟問題發生爭執時,將張某卡捂致死,并將其肢解,然后坐出租車至案發地拋尸。案件的結局印證了當初法醫專家們的猜測。
結案后,警方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權限將該案件移送檢察機關起訴。
二、該刑事案件偵查中的思維
(一)該刑事案件偵破的剖析
在這起刑事案件中,偵查人員通過觀察等手段獲得的感性認識主要有:(1)尸體的組織器官屬于人類,受害者的尸體被切割成了9塊,里面并沒有人頭,沒有下肢,也沒有內臟;(2)這些尸塊都是用水清洗過的;(3)切口很均勻,而且切割的部位也基本是在關節口;(3)尸塊全部吻合;(4)死者皮膚相對光滑,骨骼也較細,而且手指上還有紅色的指甲油;(5)死者的手掌上沒有老繭;(6)將死者的雙手順著肩膀平伸開來,測量出了死者兩手指尖的距離;(7)關于死者骨骼關節面的變化的認識;(8)在尸體上分揀出了蛆蟲。
如果警方僅僅滿足于或者停留于這些感性認識上,那么將永遠無法偵破此案。很明顯,偵查人員通過觀察等方式獲得關于此案案情事實的感性認識并非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對這些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以期獲得理性認識,以利于最終的偵破此案。如果不對感性認識進行思維加工以期形成理性認識,那么不僅感性認識失去了其最大的價值,而且對于偵查工作的指導價值也大打折扣。偵查人員深明此理,自然需要對這些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思維加工。
通過對上述的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偵查人員分別形成了這些理性認識:(1)犯罪嫌疑人作案時很殘忍;(2)兇手的分尸地點有獨立的水源,很有可能就是在廚房,或者衛生間;兇手在分尸的時候有充裕的時間,對現場的控制能力較強;兇手的年齡應該相對成熟,絕不會是一個毛頭小伙子;(3)這些尸塊屬于同一個人;(4)死者是個愛美的女性;(5)死者生前應該從事室內作業;(6)死者的身高在155厘米左右;(7)死者為年輕女性,年齡在30歲左右,而且有過生育史;(8)死者的死亡時間大約在24小時左右。
(二)思維概述
理性認識是比感性認識更新穎、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質的認識。如上所述,從感性認識材料中得出理性認識需要借助于思維加工。因此,在刑事案件偵查中,為了查明犯罪事實、抓獲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必須而且必定運用思維。那么何謂思維呢?
在現代漢語中,“思維”一詞是個多義詞,作為動詞,與“思考”、“思索”等詞義相同或相近。《現代漢語詞典》對“思維”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產生于社會實踐的一種精神活動;二是指進行思索、思考活動。
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維呢?對于思維,諸如認識論、方法論、信息論、解題論、符號學、神經科學等不同學科運用不同方法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維基百科認為,思維是人腦對現實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這些定義各具特色,但是也均有不足之處。比如,就維基百科對思維的定義而言,就存在著“定義過窄”的問題,因為思維的加工對象不都是現實事物,也不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也不都表現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過程——實際上,維基百科對思維的該定義僅僅適合于思維的一個類型——抽象思維。
當今時代處于大數據和信息化時代,因此從信息論的角度闡釋思維更合理。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思維是指個體在組織信息、存儲信息、加工信息、嘗試理解信息,或者與他人交流信息時頭腦中進行的心理活動。加工分為體驗性加工和反思性加工。思維的本質就是信息加工過程。
一般而言,思維具有下述特征。
1.思維的對象性
從反映論的角度看,思維是對對象的屬性的反映;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思維對對象的信息的加工;從認識論角度看,思維是為了更深刻、更全面地認知對象。思維的對象也稱思維客體。思維必須關注外部對象。當然,這里的外部是指思維的外部世界。正如莫里斯所言,集中注重符號顯然不可能解釋思維這一現象的所有問題。思維要反映外部對象,這正是思維的價值和功能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具有對象性。不僅如此,思維還要受到內部或者外部對象的制約。
2.思維的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思維能夠從許多個別對象的各種屬性中舍棄表面的、共有的、非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對象的內在的、特有和本質的屬性。通過思維,思維主體通過感官提供的豐富而雜亂的信息,撇開各類對象的各種表面屬性,把握同類對象之間的共性,把不同類對象之間的差異區分開,進而認識對象的特有屬性甚至本質屬性。思維可以反映一類對象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而不是個別對象的特點或者一類對象的非本質的屬性。比如,醉駕行為就是對一類對象——即所有駕駛機動車時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80毫克的駕駛行為的反映。思維除了能夠概括反映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之外,還能夠把某事物的局部認識概括為整體認識。
3.思維的間接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主體能夠根據已有的認識得出新的認識,也就是說,思維主體不必直接根據認識對象,而是根據感性材料甚至已有的理性認識去獲得關于對象的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認識。思維不是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對象的屬性,而是通過思維的特有器官大腦對關于對象的感性認識信息進行再次加工,也就是說,思維主體通過思維間接地對對象的信息加工或者認知。此外,通過思維,思維主體可以穿越時空界限,探求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尚未到達的未知領域或者未來世界,對未曾直接通過感官感知的對象作出正確的判斷,掌握對象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總之,通過思維所形成的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此外,對不能感知的知識必須通過思維中的推知方式獲得。
不少學者提出思維還具有抽象性。這很明顯是把思維與抽象思維混淆了,正如后文將要論述的那樣,根據一定標準,思維可以三分為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抽象性僅僅是抽象思維的特征,而不是所有思維的特征。
三、思維的分類
(一)直線思維、曲線思維和逆向思維
直線思維就是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以及長期形成的一些意識形態等的一些已知條件和已知現象,直接推得其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偵查工作中每一個人其固有的思維方式首先就是直線思維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已知的條件下獲得未知的結果。它是人們在工作中,在總結經驗過程中長期使用的一種思維方式,特別是在對一些具有一定客觀規律的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時,更常使用這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是邏輯性強、推理性強、直觀而間接,只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相關的規律,再結合特定的現象或事實,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這種思維方式的缺點是過于依賴常理,忽略規律發揮作用的特殊條件和特殊表現形式,忽視現實情況的變化及其特殊性,得出的結論過于確定、單一乃至武斷,因而具有較高的風險性。這種思維是一種常規思維和靜態思維。
曲線思維就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以及長期形成的一些意識形態等已知條件和現象,在思維過程中引入一些相關的變化、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對本應直接推得的結果加以否定或者對結果進行風險性的深化與外延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為了避免風險而顯得保守,其推論出的結果具有多變性的特點。在思維中,現實情況不僅是復雜的,而且是多變的,因此應該不斷根據復雜變化的情況去否定結論或者修正結論。它體現了辯證法的精神,是一種辯證的、動態的思維方式。例如,在“掃黃打非”專項整治工作中,某人因為經常嫖賭被公安機關處理。根據直線思維方式,人們會認定該嫌疑人是壞人;但是,根據曲線思維方式,人們在認定該嫌疑人是壞人的同時,也會認定該嫌疑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場合下是一個好人。
逆向思維方式就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以及長期形成的一些意識形態等已知條件和現象,在思維過程中擺脫傳統觀念、習慣等束縛,從另一個不同的思路、角度去推出事物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只是習慣于相信某種公認的看法,這就不易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相反,如果從大家都不注意的方面思考問題,那就可能發現某種大家都不注意的新觀點。對于同一個事物、現象或者事件,從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面進行思考,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進行逆向思維除了要看到與事物的有關方面,尤其是人們不太注意的一面外,還要敢于懷疑。如某高速公路上夜間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個女子被當場撞死,而肇事車輛則立馬消失于黑暗之中,逃逸得不見蹤影。經過現場勘查,只發現一只鞋子。有人認為這只鞋子是路人的,有人認為這只鞋子是死者的,有人認為這只鞋子是肇事司機的。而一位年長的偵查人員認為,肇事逃逸車輛是一輛運送鞋子的大貨車,這只鞋子就是從該大貨車上振動后落下的。偵查人員在詳細地分析了這四種可能性后,認為這只鞋子是從肇事大貨車上掉落的可能性最大,最后偵查人員循此線索,終于偵破此案。
(二)水平思維和垂直思維[2]
所謂水平思維就是對對象的整體進行淺層次的分析,可以使得先后順序的判斷標準明確化,進而找到重要部分以進行先后順序排列,保持思維的廣闊性;所謂垂直思維就是對對象的特定部分進行有深度的分析,可以使得人們對排列靠前的重要部分進行深刻探究,保持思維的深刻性。很難說哪種思維更重要、更優秀,只能說應“首先進行水平思維,然后再進行垂直思維”,這是因為人們很容易一上來就進行垂直思考。之所以如此,并不因為人們的水平思維較弱,而是由于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式使然。這樣做固然可以暫時對對象的某一特定部分進行深入分析,但是也會使得人們完全無法顧及對象中的其他內部因素以及與該對象相關的外部因素。所以,不與水平思維相結合的垂直思維無疑是魯莽的。所以,需要把水平思維和垂直思維相結合,先進行水平思維可以使得對象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明確化;在進行垂直思維的時候也要不時進行水平思維以便在注重細節的同時也能顧及整體。
(三)思維的其他分類方法[3]
1.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對思維的二分法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把思維分為外顯思維和內隱思維。外顯思維通常是受到意識控制的和自覺進行的,以反射式推理為主,它在問題解決和周密計劃過程中運用較多,以精細嚴格為特征;內隱思維則大多是不受意識控制、自發進行的,以反身式推理為主,其過程難以用邏輯和語言加以刻畫。
2.格里高利對思維的四分法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格里高利(Richard Langton Gregory)根據是具體還是抽象以及是有序還是隨機把思維分成四類:(1)具體而有序的思維。這種思維的主體以現實為基礎,對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有序的、線性的加工。現實是由感官的感覺所能夠感受到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思維擅長發現細節和把握具體的信息、公式和規則,對其思維主體而言,在動手操作中學習和榜樣樣例學習是訓練其思維的較好路徑。(2)具體而隨機的思維。這種思維的主體大多擅長或從事實驗。他們也以現實為基礎,但是更愿意運用試錯法,從而其思維常常出現直覺的跳躍。這種思維的主體擅長運用發散性思維,喜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求變需要、發現動機以及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的愿望比較強烈,適當的壓力有助于他們解決問題。(3)抽象而有序的思維。這類思維的主體偏愛理論和抽象思維的世界,喜歡用概念思維并且分析信息,很容易把注意力置于重要的東西上面,其思維方式是邏輯的、理性的,喜歡獨立思考和一個人冷靜地沉思,不喜歡集體思維和熱情的沖動型的思考。(4)抽象而隨機的思維。這類思維的主體通過深思來吸收和組織信息,他們在自由的、人際關系簡單而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中能夠更好地發展;在諸如公安機關這樣的組織嚴密的環境中,他們會感到壓抑。他們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較強,喜歡集體思維和形象化思維。
3.赫曼對思維的四分法
美國心理學家赫曼根據驅動思維的方式不同把思維分為四類:(1)結果驅動的思維:邏輯分析、理性批判、喜歡量化;講究實際、注重事實、運用事實說明重點;抓住重點、堅守底線;善于找出問題、界定問題、厘清問題、挑戰問題;處事理智、不輕易動感情、以抽象方式表達感情。(2)工作驅動的思維: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維持現狀;沉穩、保守、矜持自制;準時、仔細、愛好整潔;善于組織管理、有條理;凡事事先制定程序和計劃、工作努力、善于處理細節;相信實力、注重方法;喜歡提出和解答能夠找到具體答案的問題;說話喜歡用長句,但很完整。(3)感覺驅動的思維:重視感官經驗和人際關系;重視互動和團體協作,樂于助人;感情豐富、善于表達、善于非語言交流;喜歡音樂、喜歡說話、喜歡教學和訓練、很在乎他人;擅長現象描述、喜歡用故事說明重點、學習時喜歡自言自語。(4)未來驅動的思維:善于聯想和想象;喜歡猜測、類比、隱喻、模擬和實驗;善于綜合、融貫和整合;思想開放、喜歡冒險和游戲、沖動好奇心強;說話不連貫不完整,愛用成語;好問“為什么”和“怎么樣”一類的問題、喜歡探尋新奇的和綜合性的問題。
思維的作用在于認識。已經形成共識的是,思維是一種高級的、復雜的認知活動。人們可以從諸如邏輯學、數學、心理學、符號學和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來研究人類整體和個體的思維;也可以從諸如描述性、規范性、思辨性、發生學等方式對思維進行研究。比如,心理學著重對思維進行描述性研究,了解思維是如何進行的;而邏輯學著重對思維進行規范性研究,規定思維應該如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