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算法律問題國別研究
- 傅宏宇 張明媚
- 1792字
- 2019-11-22 16:21:39
五、日本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一)央地事權劃分
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事務分工較為明確,界限清晰。對中央與地方關系進行規定的法律主要有《憲法》《地方自治法》《財政法》《地方財政法》以及《地方交付稅法》等。一般情況下,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自治事務不會直接進行干涉,而是采用建議、勸告、資料提交請求、協商、更正請求的方式進行指導。而在受托事務上,中央可以對地方政府進行適當干預,干預方式為建議、勸告、資料提交請求,協商、同意、許可、認可、更正指示、代替執行等。
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協同配合,根據《憲法》《地方自治法》和《地方財政法》在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承擔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具體如下圖所示:
續表
(二)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
日本地方政府承擔著比中央政府更多的公共事務,但地方政府之間在人口、收入來源、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導致財力差異比較大。因此,為保障憲法規定的“國民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受教育權”等權利,日本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日本中央財政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方式主要有地方轉移支付稅、國庫支出金和地方交付稅。
1.地方轉移支付稅
為了保持各地區財源平衡,保證經濟落后地區政府的財政順利運行,為公民提供均等的行政服務,國家向地方政府轉移一定比例的國家稅收,這被稱為地方轉移支付稅。地方轉移支付稅屬于一般性轉移支付,其用途完全由地方政府決定,中央政府不對其進行限制或附加任何條件。
地方轉移支付稅按照一定比例從五大國稅中提取:所得稅及酒稅的32%、法人稅的34%、煙稅的25%、消費稅(國稅部分)的29.5%。地方轉移支付稅有普通轉移支付稅和特別支付稅之分。
(1)普通轉移支付稅
普通轉移支付稅是根據基準財政支出需求與基準財政收入之間的差額轉移給地方自治政府的財政經費,約為全部轉移支付稅額的94%,是地方轉移支付稅的主體部分。
基準財政支出需求額是地方自治政府依據一定標準自主計算出的行使政府職能所需經費金額,等于提供“標準公共服務”所需金額。具體計算公式為:基準財政支出需求額=測定單位的基本數值×單位費用×修正系數。其中,測定單位的基本數值是與所需的公共服務成正比的指標,如人口、面積、公路長度等;單位費用是提供一單位公共服務的費用;修正系數是根據不同的地區、環境等對單位費用作出的調整。
基準財政收入額是地方自治政府稅源測算指標。具體計算公式為:基準財政收入額=計入系數×(標準地方稅收入+地方讓與稅+交通安全對策特別交付金)。
(2)特別轉移支付稅
特別轉移支付稅是為了彌補基準財政支出需求未能考慮的特殊財政需求,或者因基準財政收入額計算過大,需填補普通轉移支付稅減額部分,而轉移給地方政府的經費。特別轉移支付稅約為全部財政轉移支付稅的6%,于每年的12月中旬先行撥付總額的1/3,下一年3月支付剩余的2/3。
2.國庫支出金
國庫支出金是一種附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從制度上進行劃分,可以分為補助金、負擔金、交付金、補償金、資助金、委托金等。從交付依據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法律補助和預算補助。
對國庫支出金的用途,地方政府沒有自由裁量權。國庫支出金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確保重要行政行為的全國性水準,如確保義務教育、生活救濟等行政服務能在全國范圍內保持一定水準;二是對于特定事務、事業的獎勵,如地方政府為執行國家層面的政策和計劃,從事特定事業的經費;三是對特殊財政支出行為的補貼,如災后重建事業等一般財源無法籌措的經費;四是執行國家代理事務,如出于效率和便利原則,地方代辦選舉等國家事務所需的經費。
3.地方交付稅
地方交付稅又稱“地方讓與稅”,是指由于征稅的方便性等技術原因和消除稅源的地區偏差,將本來應該屬于地方的稅源作為國稅收入國庫以后,再返還地方政府的一種資金。地方交付稅所占份額不高,規模不大,其總額的確定在《地方交付稅法》中有著明確規定。目前共有5種,包括地方道路稅的全額、石油天然氣稅的1/2、航空燃料稅的2/13、機動車輛稅的1/4和特別噸位稅的全額。地方交付稅也有普通交付稅和特別交付稅之分,普通交付稅占總額的94%,按照財政收入缺口計算;特別交付稅占總額的6%,主要用于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處置。
日本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保障了地方自治體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財力需求,保證了所有國民都享有均等的行政服務和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使得日本全國各地的基礎設施、教育、社會福利和保障等都保持在一致的較高水準,促進了社會經濟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