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道:廣州律師論文集
- 廣州市律師協會
- 4557字
- 2020-08-13 19:27:29
8.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問題淺議
吳國權 吳 瓊[1]
一、小微企業基本內容
對于小微企業通行的判斷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年銷售額、雇員數量、企業資產總量、利潤額等等。
(一)小微企業的認定
國內小微企業的概念是由郎咸平在2011年首次提出,所謂小微企業主要是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以下為不同領域研究對小微企業的認定:
1.稅法上的認定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2],所謂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并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1)如果是工業企業,則界定為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2)如果是其他企業,則為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2.行業劃分中的認定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第四條規定,各行業根據營業收入、從業人員、資產總額等劃型標準為: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住宿業、餐飲業、信息傳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他未列明行業[3]。
3.會計準則中的認定
小企業主要是指在中國境內成立并且滿足一定條件的企業,該類企業不承擔社會公眾責任并且其經營規模必須要小,同時該類企業不能是企業集團內的母公司或子公司。
綜上所述,以上對于小微企業的概念不盡相同,但本文立足于工信部規定的區分標準,也就是從業人數、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均不超過規定標準的小企業和微企業。
(二)小微企業的特點
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有發展活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發展情況,因為這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把標尺。”[4]小微企業具有如下特征:
1.小微企業規模小,數量大,但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規模小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其難以形成什么規模,也就導致小微企業在遭受經濟波動時無法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容易遭到淘汰。
2.小微企業組織結構簡單,經營機制靈活、市場反應機制快速,同時小微企業有著比國有等大中型企業更為彈性和靈活的經營決策和工作激勵機制。
3.小微企業涉及領域廣,企業形式多,生存周期短。根據上述行業劃分中的認定,小微企業幾乎涵蓋了全部的經濟類型。小微企業由于自身條件的不足,比如說技術水平落后、資金來源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等,使得其生命周期很短。
(三)小微企業的稅收問題
小微企業發展勢頭迅猛,發展迅速,但其也存在著切實的稅收問題。
第一,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重、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于2013年發布的《全國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74%的被調查企業反映稅收負擔比較重。
第二,企業自律性差也是小微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的一大阻礙。小微企業在享受了稅收優惠之后一旦被發現有在稅務方面違規的行為,就要受到追回稅款、罰款與交滯納金三項處罰,很多小微企業覺得不值得冒這個風險去享受該優惠,一般會婉拒優惠政策。
二、小微企業的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分析
(一)所得稅優惠政策
1.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
2.從事國家非限制或非禁止行業的企業,減按20%的稅率繳納;
3.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繳納;
4.安置殘疾人就業以及科技研發費用可以稅前加計扣除;
5.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以及合伙企業只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并可以扣除一定的費用。
上述小型微利企業必須具備完備的賬簿能夠滿足稅務機關查賬征收而不是核定征收的需要,且該稅收優惠政策有一定的優惠期限,那就是到2015年12月31日。
(二)營業稅優惠政策
對于員工制家政服務免征營業稅[5];在國家推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新增了兩檔低稅率,即11%和6%,除交通運輸業適用11%的低稅率外,對于一些研發技術服務以及文化創意、鑒證咨詢、物流輔助等一些現代服務業則適用6%的稅率;若營改增試點中的納稅人在試點前享受營業稅減免稅政策,那么在改征增值稅后則享受增值稅的免稅政策或者即征即退政策,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若向試點中的納稅人購買服務,其進項稅是可以抵扣的。
(三)企業增值稅優惠政策
小微企業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起征點的提高,從2011年11月1日起,對于銷售貨物以及應稅勞務的,增值稅的起征點進一步調高,具體為按期納稅的為5000~20,000元/月,按次納稅的為300~500元/日。[6]二是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征收率統一改為3%。
(四)企業印花稅優惠政策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011]105號文規定,在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期間,國家免征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的印花稅。但該項優惠政策也已到期。
三、小微企業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局限性
(一)增值稅
一是小微企業作為規模較小的納稅人的稅負相對偏高。我國從2009年1月1日起,對小規模納稅人改按3%的稅率來征收增值稅,但是對于商業規模較小的納稅人來說,在流通環節存在著較高的成本費,3%的征收率對于他們來說還是偏高。
二是一般納稅人門檻過高。若年銷售額達不到一定標準則一律劃歸為小規模納稅人,按3%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并不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且不能夠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小微企業的資金占用。剛成立的且新認定的一般納稅人小微企業來說,國家規定該處于輔導期的小微企業要限量、限額領購和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若發生當月需要二次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那么在該期間新創辦的小微企業實際繳納的稅款遠大于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計算得到的應納稅額。
四是小微企業在出口退稅過程中有遭受歧視的嫌疑。當前的稅收政策規定,對于小規模納稅人來說其出口貨物只實行出口免稅而不實行出口退稅。
五是增值稅進項稅得不到抵扣。2009年我國正式啟動了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性增值稅的變革,雖然國家上調了增值稅額度,但是大多數小微企業卻無法享受到由進項稅對沖銷項稅的優惠。
(二)營業稅
一是營業稅的起征點僅僅限于個人而不適用小微企業,起征點的規定將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小微企業排除在外,不利于小微企業公平的參與市場競爭;二是國家對于金融業的一些稅收規定不利于小微企業的融資;三是當前小額貸款公司的稅負較重。
(三)所得稅
一是小微企業的所得稅優惠力度比較小;二是小微企業的所得稅率相較以前仍顯偏高;三是企業所得稅采用核定征收的手段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四是稅收優惠不盡適用。
四、稅收優惠政策考量應進行的審查
比例原則以“目的手段關系”為主軸來判斷政府措施是否對基本權利加諸不當限制,從而實現人權保障的終極價值。
(一)適當性審查
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能否經得起適當性審查,需考量其是否有助于立法目的之實現,否則就屬于手段的不適當。就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而言,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于國家實施的稅收優惠制度是否能夠促使企業加速轉制,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二)必要性審查
在考慮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的必要性要求時,應當著眼于稅收優惠規范本身的合理性:為達到政策目標,是否選擇了對非受惠者損害最小的稅收優惠構造。同時,除租稅手段外,是否別無其他可達成政策目標之手段。
(三)均衡性審查
均衡性原則要求對稅收優惠的目的與手段進行衡量,稅收優惠措施應當與欲達成的經濟社會目的間具有相當性。具體來說,應當考慮:稅收優惠采取的減稅與免稅措施所產生的損失如何?采取稅收優惠措施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經濟社會目的?產生的經濟社會效果是否在較大程度上大于產生的損失?
五、中小微企業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與意見
(一)完善小微企業稅收立法體系
發達國家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都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美國更以國會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小微企業的法律地位,制定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法律法規。日本對小微企業的各項立法是世界上最為系統和完善的,從1948年開始,就先后出臺了《中小企業診斷制度》《中小企業基本法》等文件,組成了相對完整的小微企業法律體系。由此可見,只有以立法的形式確定小微企業稅收政策的法律地位,才能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最根本的制度保證。可以在現行《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和補充,增加針對小微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同時將金融融資、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內容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小微企業幵展的各項活動都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真正做到以基本法為根本、以單行法相配套的完整的稅收法律體系。
(二)簡化稅制真正減低小微企業稅負
1.合并稅種,綜合申報減免小微企業各項收費
一般來說復雜的稅制設計不僅會增加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還會帶來極高的稅收遵從成本,簡化稅制是破除小微企業發展堅冰的一條有效途徑。從國際經驗來看,巴西對小微企業也是以“超簡單稅”代替項目繁多的其他稅種,從而使小微企業的稅負直接降低了一半以上。我們可以借鑒以上的經驗對小微企業征稅實施稅種的合并,例如,可以把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合并到增值稅中統一繳納,對于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房產稅等稅種則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稅種代替。除此之外還應避免重復征稅。
2.整合優惠政策切實提高效率
首先,拓寬優惠范圍,擴大優惠效果。通過對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解讀,我們發現,現行的所得稅優惠僅限于小型微利企業,而把小型非微利企業排除在外,這主要是由于《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對小微企業的界定與工信部對小微企業的界定不同造成的,因此要避免政出多門造成的尷尬,建議擴大所得稅的優惠范圍,爭取將大多數小微企業納入其中。
其次,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加快“費改稅”進程,切實減輕小微企業稅負。相比國外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國內的各稅種優惠力度都較小,無法對小微企業起到激勵的作用,為了避免相關的稅收政策疏于實踐流失形式,需要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從根本上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負。
再次,優化優惠方式,真正增強優惠效果。目前我國對小微企業的各項優惠都是根據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果來認定的,從根本來說是一種直接優惠手段,或者說是對小微企業經營成果的“事后獎勵”,同時也應側重于“事前激勵”。
又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改善融資環境。對于前景廣闊并且國家大力鼓勵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應該給與一定的金融支持,國家在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上雖然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但僅限于印花稅一項,范圍窄、力度小,建議從營業或者所得稅方面給金融機構一定的稅收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向滿足一定條件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切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最后,優化稅收征管和服務。一為成立專門的機構服務小微企業。二為簡化稅收征管,適當延長納稅期限。三為積極開展納稅信譽等級評定工作。四為強化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實施。五為改權責發生制為收付實現制。
(三)強化稅收優惠政策的系統性
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比較偏向于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階段,忽視了小微企業的前期創立以及資金積累的階段,因此國家在制定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時,應考慮其全面性、系統性、連續性。
[1]吳國權、吳瓊,北京德恒(廣州)律師事務所。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九十二條。
[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第四條規定,詳見: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3912671.html。
[4]周稼駿:“美國如何支持小微企業”,載《現代工商》2012年第5期。
[5]內容詳見: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0/18/c_111104541.htm。
[6]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1/01/content_95131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