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水路貨物運輸險下承運人對其運輸貨物是否具有保險利益

王 駿 趙鑫星[1]

實踐中,考慮到貨物運輸保險的范圍比承運人責任險的范圍寬泛,且由于承運人責任險的保費遠高于貨物運輸險,故出現越來越多的承運人投保貨運險,并將自己列為保單上的被保險人的現象。由此產生的疑問是,當被保險貨物發生承保風險,承運人作為被保險人是否有權向保險人要求賠償?保險人是否有權以承運人對承保貨物不具有保險利益而拒絕賠付?

一、我國《保險法》下的“保險利益”的規定

保險利益是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的基礎,沒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會造成很大的道德和社會風險。1995年《保險法》僅簡要規定了“投保人對保險合同不具有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但對于何為“利益”,法律沒有作出明確規定。2002年修訂的《保險法》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將保險利益定義為“投保人在保險標的上所擁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相較1995年的規定已有了較大程度提高,但對于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點、保險合同從訂立時起的存續期間投保人是否應具有保險利益沒有進行規定,因此仍存在法律上的不明確性。

2009年的《保險法》對此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將“保險利益”拓寬為“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并分別就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和保險標的進行了規定。具體而言,對于人身保險,要求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當時,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其保險標的為人的壽命和身體;對財產保險,要求被保險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應當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其保險標的是財產及其有關利益。可見,對于財產保險而言,投保人在投保當時是否對保險標的享有保險利益法律在所不問,僅要求在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人必須對保險標的享有保險利益。

二、保險利益的定義

《保險法》僅簡要規定了保險利益系“法律上承認的利益”,究竟哪些利益是法律上承認的、保險利益的范圍是否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有所拓寬,法律并無清晰界定。事實上,關于保險利益的認識,在學說上也經歷了從一般性保險利益到法律上保險利益,再到經濟上保險利益的發展。

(一)一般性保險利益

根據一般性保險利益學說,保險利益及等同于所有權。在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必須證明自己系保險標的物的所有權人,才有權利向保險人主張保險賠償金。[2]根據這種學說,保險利益的認定標準最為嚴格。因為受“一物一權”原則限制,保險標的物上不可能存在一個以上的所有權,所以保險利益僅能由所有權人專享,不存在一個保險標的物具有不同保險利益的情形。因此,非所有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險制度的保障。

(二)法律上保險利益

正是由于一般性保險利益的限制,法律上保險利益的學說發展起來,瓦解了所有權人獨享保險利益的局面。依據法律上保險利益學說,保險利益應該與標的物所有權相區分,保險利益是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具有的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需以實體法上的權利為基礎,而不應局限于所有權。其他實體法上的權利,例如抵押權、使用權、期待權等權利,被保險人在其權利范圍內均應當對標的物具有保險利益。該學說最大的發展是將保險利益與標的物所有權相分離,從而為不同權利主體在同一標的物上的不同利益可同時投保而不構成重復保險或超額保險提供了法理支撐。但是,該學說的局限性在于保險利益被限定為“實體法上的權利”,導致保險成為法律上損害賠償的替代品,無法更好地發揮保險制度分散損失等效用。[3]

(三)經濟上保險利益

在上述環境下,經濟上保險利益學說應運而生。該學說的核心觀點是,判斷保險利益的標準應取決于投保人是否對保險標的物存在經濟上的利益,不要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某種具體的法律上的聯系。具體而言,這種利益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保險合同所規定的保險事故發生,而導致被保險人和投保人標的損失而產生的損害;第二,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因合同保險事故沒有發生,保險標的安全所能保有的利益。[4]簡而言之,就是看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的損害是否具有利害關系。因此,如果保險標的受到了損害,然而他們卻沒有受到任何損害,或沒有經濟損失,則可以判斷當事人對保險標的物不具有保險利益。[5]

最高人民法院《保險法解釋》(意見稿)明確指出[6]:《保險法》第十二條所稱保險利益,應當是可以確定的經濟利益,其來源包括:(1)物權;(2)合同;(3)依法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4)法人及其他組織對于職工或者管理人員的責任。

三、承運人作為水路貨物運輸險的被保險人是否對標的物具有經濟上的保險利益

貨物運輸險是由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以各種運輸貨物作為保險標的物,承保運輸過程中可能遭受各種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的損失由保險人負責賠償的保險。[7]其屬于財產保險的范疇。依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水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2009版),保險險別分為基本險和綜合險。

以上,我們已經明確了經濟上保險利益學說更符合發展潮流,順應保險行業發展態勢。那么,需要解決的是,當承運人購買水路貨物運輸險并將自己列為被保險人,若被保險標的物發生承保風險,承運人作為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是否具有經濟上的保險利益呢?

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八條,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合同。同時,該法第三百一十一條明確,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損毀、滅失承擔賠償責任。依據法律規定,承運人對其承運貨物,應妥善謹慎地裝載、搬移、記載、運輸、保管、照料和卸載,在未完全履行這些義務造成貨物損失時,承運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從而,貨物一旦發生損毀和滅失將對承運人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和不利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承運人與保險標的物之間的確存在經濟上的利益聯系,符合經濟上保險利益學說的觀點。但與此同時,如果將這種利益關系細化分析,可以發現,承運人對保險標的物的這種經濟利益建立在對外賠償責任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更符合承運人責任險的范疇。

可見,承運人的風險可通過承運人責任險分攤,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意味著應否定其作為水路運輸貨物險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享有的保險利益呢?筆者以為,既然經濟上的保險利益學說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標準,認為只要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物存在某種經濟上的事實聯系即可,在滿足該標準的情況下,僅僅因為承運人的風險可通過其他保險分攤就否定其水路貨物運輸險下的保險利益未免太不合理。承運人選擇投保何種險別,完全具有商業上的選擇和安排的自由,法律不應對此設置障礙,進行不合理的干涉。

當然,有人會提出,如果,在標的物所有人亦同樣為貨物投保水路運輸貨運險的情況下,是否會構成重復投保?發生承保風險時,保險公司到底應如何賠付?關于此點,筆者在上文已經指出,經濟上保險利益與法律上保險利益學說一樣,在此問題上承認同一標的物上可以存在不同的保險利益。當承運人與所有人各自投保的情況下,對承運人和所有人而言,保險利益是不一樣的。具體而言,對承運人來說,保險利益是當貨物發生承保風險,其未能根據合同向收貨人交付貨物而承擔的賠償責任;對所有人而言,是貨物因承保風險導致滅失、損壞而承受的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一條規定:財產保險中,不同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分別投保,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在其保險利益范圍內依據保險合同主張保險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由此,理論上來說,承運人和所有人完全可以在各自的保險利益范圍內主張賠償。換言之,若所有人直接向保險人主張貨損,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給付賠償金后,若未向承運人追償,承運人便不能再向其保險人主張賠償。因為此時,承運人沒有承擔對外賠償的風險,保險利益已不復存在。當然,若保險公司向承運人主張代位追償權,承運人賠付后,理論上有權向其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金,但由此引發的問題是,保險人在向承運人給付賠償金后,將面臨無法追償的風險。

四、承認承運人在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帶來的現實問題

如上所述,承認承運人在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引發的第一個問題是保險人在向承運人給付賠償金后,將面臨無法追償的風險。舉例來說,在國內水路運輸中發生船舶碰撞,承運人為貨物購買了水路運輸貨運險,并系保單記載的被保險人。因船舶發生碰撞導致的貨損屬于承保風險,且承運人面臨向收貨人賠償的風險,滿足經濟上保險利益學說,且因為船舶碰撞不屬于承運人故意行為或違法行為,故保險人不能主張責任免除,而應依據保單向承運人支付賠償金。可見,當保險人賠付后,將無法再向承運人追償,而只能自行承擔該風險和損失。相較之,若是所有人投保的貨運險,在保險人向所有人支付保險賠償金后,將取得代位求償權,向承運人追償。由此,承認承運人在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將可能導致保險人喪失代位求償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承認承運人在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將可能導致貨物本身得不到足額賠償的保障。這種風險可能發生在貨損系由洪水、暴風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導致的情況下。具體來說,如因不可抗力導致貨損,在貨物所有人為被保險人的情況下,不可抗力屬于承保風險,因此所有人可依保單從保險人處獲得賠償金。若是被保險人系承運人,鑒于承運人只對所有人依法應付的賠償責任有保險利益,由于不可抗力屬于承運人的免責事項,承運人無需對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因此亦無需向承運人支付賠償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的損失只能自行承擔,貨物即得不到保險賠償的保障。

五、總結

雖然目前保險利益的主流學說采取的是經濟上保險利益觀點,且最高人民法院《保險法解釋》(意見稿)明確指出《保險法》第十二條所稱保險利益,應當是可以確定的經濟利益,但該意見在最終正式發布的司法解釋中被刪除,可見立法者對“保險利益”是否應完全以“經濟利益”標準進行認定存在顧慮,持有保留意見。同時,由于缺乏法院案例參考,因此,很難判定法院對此問題的具體態度。但筆者認為,經濟上保險利益觀點無疑是今后發展的主流趨勢,在具體應用到承認承運人在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這一問題時,不能因為承運人的風險可以通過其他險別而分攤就否認其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但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如何解決承認承運人在水路貨運險下對保險標的物的保險利益所產生的現實問題。


[1]王駿、趙鑫星,廣東敬海律師事務所。

[2]江朝國:“保險利益之探討及其和我國保險法第18條規定之關系”,載《保險法論文集(一)》,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3]江朝國:“保險利益之研究——反思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于保險合同之地位”,載李勁夫主編:《保險法評論》(第1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安建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訂)釋義》,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頁。

[5]江必新著:《保險糾紛》,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頁。

[6]刑海寶著:《中國保險合同法立法建議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頁。

[7]李玉泉主著:《保險合同與保險索賠理賠》,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4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田东县| 兴隆县| 西充县| 保山市| 汶上县| 开封市| 哈密市| 龙州县| 桂林市| 山丹县| 博乐市| 黄石市| 大同市| 秦皇岛市| 增城市| 南京市| 安义县| 山东| 荆州市| 大厂| 抚松县| 施秉县| 阿坝| 肥乡县| 治多县| 谢通门县| 昌平区| 谢通门县| 蒲城县| 九龙坡区| 平顺县| 小金县| 平定县| 封丘县| 克拉玛依市| 临漳县| 通城县| 嘉义县| 和龙市| 即墨市|